试论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道德建设
2011-04-12魏新强
魏新强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国际社会开始反思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与此同时,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并逐渐汇成一股全球性的低碳思潮。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发展理念,低碳经济要求把经济发展同气候保护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既能消除环境污染与气候危机,又能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对我国企业低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全球气候危机对低碳经济模式的诉求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在大量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过程中打破了自然界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迅速升高,由此产生了全球性气温升高的危机。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世纪的100年中,人类共消耗煤炭2650亿吨、石油1420亿吨,同时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20世纪初不到300ppm(百万分率)上升到目前400ppm(百万分率)水平。“过去100年间,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4℃”[1]。气候变暖导致了冰川消融、水灾频繁、海平面上升、沿海土地盐碱化、部分物种灭绝、岛屿消失等严重后果,威胁到全球的碳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消费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开发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等污染物排放,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地球碳平衡从而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将成为解决气候危机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企业低碳道德责任:企业道德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2007年9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APCE会议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2009年11月26日,中国政府第一次对全世界公开承诺量化减排指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随着全球气候危机的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培育低碳道德、发展低碳经济对人类生存以及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企业低碳道德责任:应对气候危机的必然要求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全球1970—2004年间温室气体排放近70%来自于能源、工业、交通以及住宅和建筑四大工业部门。“我国当前CO2排放总量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人均排放量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且CO2排放的年增长量也占全球年增长量的一半以上。”[2]如果不采取减排措施,到2050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20亿吨(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在全球关注气候问题,以保护环境谋求政治、经济利益的背景下,如果不改变企业高碳发展模式,不仅会导致气候恶化,影响国内发展,而且将影响到我国的对外关系。如果气温继续上升,对内将导致降水明显减少、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等一系列问题;对外我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外交压力。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培育企业低碳道德,将节能减排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企业低碳道德责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又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能源、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我国传统工业产值占GDP比重接近50%,工业企业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我国对国际能源资源市场的严重依赖,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加1.8亿吨标准煤,2007年达到26.56亿吨标准煤。”[3]同时,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2009年6月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指出,中国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载力的15%,中国消耗的资源已超过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指出,到2020年,我国石油缺口2.5~2.7亿吨,天然气缺口800亿立方米。低碳经济,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发展低碳能源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主体是企业,因此,必须加强企业低碳道德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低碳道德责任: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企业承担低碳道德责任是企业转型增效的需要。现代企业“只有尊重生态原理所形成的经济政策才能取得成功”[4]。企业承担低碳道德责任,能促使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全面地考虑生态气候的负荷,把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从而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模式的竞争中把握主动。从企业自身来看,企业通过改造传统工艺设备,实行清洁生产,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能够节约治理污染和处理废弃物的成本。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看,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生产绿色产品,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和市场占有率,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绿色产品,新飞绿色环保冰箱覆盖着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综合经济效益年均增长40%,并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取得了进军国际市场的“绿卡”。其0.26度节能王冰箱再次刷新了冰箱节能的新纪录,取得了良好的品牌美誉度。从国家政策导向看,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各种财税贸易优惠政策将向承担低碳经济模式的企业倾斜。企业承担低碳道德责任,实质上是对自身进行的长期投资。
企业承担低碳道德责任是其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市场对企业的生存越来越重要。近年来气候问题凸显,国际市场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今后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极有可能遇到“低碳”壁垒,如碳交易配额和碳关税等。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9年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该法案将于2018年启动国际储备配额制度,要求进口商从没有承担国际减排义务的国家进口相关商品时,购买排放配额。欧盟引进碳平均化体系,对进口产品加征碳税,以使高耗能产业在欧盟区域内和区域外处于同等的竞争环境。据中国社科院的研究,“以边境调节税是10美元/吨碳当量计,我国八大能源密集部门的税负共计108.5亿美元(以2002年贸易为基准),占贸易额的1.28%。”[5]欧美国家将碳价引入国际贸易,将直接削减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直接威胁到相关企业的生存。因此,企业需要通过低碳道德建设,强化低碳责任意识,主动从事低碳化生产和经营,才能保证其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三、企业低碳道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企业低碳道德建设,一方面需要经济、法律、舆论等外部强制性力量;另一方面,需要企业低碳道德文化建设形成内在约束力。通过内外部力量的整合来增强企业的低碳道德责任意识,培育自觉履行低碳责任的现代企业。
(一)强化企业承担低碳道德责任的外部调控机制
(1) 实施低碳财政政策。首先,逐步开征碳税,建立企业低碳道德奖惩机制。对于积极从事低碳经营、进行清洁生产的企业,实行减免税收甚至补贴的政策;对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企业加征碳税予以限制,从而使低碳生产得到有效保护,促进企业间的公平竞争。20世纪90年代欧盟一些国家就开始征收碳税,并将征收的部分税款投入到新能源的开发和温室气体的减排中,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在1990年—1998年,芬兰因为碳税而有效抑制约7%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990年—2006年,瑞典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下降了9%,而同期GDP却增长了44%。”[6]开征碳税对于企业低碳经营理念有巨大的推广和普及效应,将改变企业的成本支出结构,进而影响消费结构。因此,碳税的开征不仅具有经济意义,更具有社会意义。其次,制定政府低碳采购政策。低碳采购政策是一项很重要的激励手段,是弥补市场机制不足,保护、激励技术创新的重要渠道。在低碳新技术、新产品推入市场初期,利用政府采购创造市场空间,对实现低碳技术创新将起到极大的扶持和促进作用。
(2)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碳交易市场机制。为实现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制定了三种碳排放交易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排放贸易(Emission Trading,ET) 和联合履约 (Joint Implementation,JI)。CDM是通过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所产生的消减份额中的一部分,作为发达国家所得,用其来充当本国消减份额的一种机制;ET是工业化国家之间通过贸易的方式,转让减排义务指标。即一个工业化国家将其超额完成减排义务的指标,以贸易的方式转让给另外一个未能完成减排义务的工业化国家。JI是工业化国家之间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共同实施排放削减目标。2005年欧盟成立了碳交易市场(EUETS),碳市场、碳交易、碳金融的理念已经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同,“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亿美元,为2005年的2.5倍,交易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了13亿吨。”[7]目前,我国的碳交易主要是基于CDM项目的交易,基于ET配额的碳交易进展缓慢。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体系,利用市场配置环境容量资源,以最低的成本降低碳排放,使减排者获利、多排放者付出必要的经济代价。通过市场的“无形之手”推动企业履行低碳道德责任。
(3)设立低碳风险投资机构。低碳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的高风险性,已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低碳技术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发成果的产业化也存在很大市场风险。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很难承担巨额的开发成本和巨大的市场风险,因此也不愿涉足低碳产业。因此,政府部门应给予扶持政策,建立一批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由这些机构分担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与收益。碳基金是一个由英国政府投资、按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成立于2001年。碳基金的主要来源是气候变化税、垃圾填埋税和来自英国贸易与工业部的少量资金。碳基金的三个重点活动领域是:能马上产生减排效果的活动;低碳技术开发;帮助企业和公共部门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向社会公众、企业、投资人和政府提供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资讯[8]。我国也可以设立类似的机构,调动企业从事低碳经济的积极性,对企业低碳经济投资项目在贷款的额度、利率、还贷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企业削减碳排放的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
(4)构建低碳道德评估与处罚机制。建议在各级政府或者行业协会内设立专门的企业低碳道德评价机构,一方面,加强对企业履行低碳道德责任的协调、领导和评价。另一方面,借鉴、吸收、消化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在我国已有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行动规划、方针措施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为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供资鉴[9]。另外,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快《低碳经济法》、《温室气体排放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强化企业履行低碳道德责任的法治环境,不能让企业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所获得的收益高于法律制裁所付出的成本,改变企业履行低碳道德责任消极被动的状况。
(5)构建社会舆论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环境保护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进行多渠道、多环节的舆论监督,完善企业承担履行低碳道德责任的社会环境。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环保协会等组织,把社会公众有效地组织起来,在环境保护的决策、立法、监督、宣传、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对合理利用能源,进行清洁低碳生产的企业给予正面宣传和鼓励;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及时曝光。另一方面,通过环境保护协会等组织,定期宣传低碳知识,培养社会公众成熟、文明的低碳消费理念,消费者选择购买企业的低碳产品将成为促使企业承担低碳道德责任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构建企业承担低碳道德责任的内部约束机制
(1)开展低碳教育。企业低碳道德教育是使低碳道德思想转化为企业低碳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实践,其核心内容是树立企业整体的低碳道德意识。唯有如此,才能增强企业节能减排的自律性,积极投身到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的经营实践中去,自觉履行作为低碳道德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把低碳教育纳入企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使之成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及各层领导的重要职责,使低碳教育成为企业行为。企业应针对自身情况,结合企业文化活动,制定具体的低碳教育内容,不断完善低碳培训机制,加大低碳教育的培训力度,使企业所有成员都应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特点及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具体来讲,一是要培育企业管理者的低碳道德责任意识。企业管理者确立低碳道德责任意识,将有助于企业的决策管理朝着低碳化的方向发展。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分级分类培训、保证教育效果的原则,使他们深刻领会低碳经济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取向,并将其运用到企业决策与管理之中。二是要通过舆论和教育,引导员工树立低碳道德责任意识,并使之内化为员工低碳生产、低碳消费的信念。三是通过规章制度等载体,形成相对稳定的,具有约束力的原则和规范。同时,企业要“重视与国外环境保护组织、教育、科研单位和友好人士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互访渠道,不定期举办教育学术研讨会,学习、交流和借鉴生态道德建设的经验与成果。”[10]
(2)采取低碳科技创新激励措施。在科技与低碳道德分离的情况下,新产品设计者只考虑产品的性能和生产成本,往往忽视如何降低产品能耗和减轻环境负荷。因此,要加大低碳科技创新的经济激励,推行科技和管理人员技术入股、专利入股、管理入股和持股经营政策,采取期权、期股等各种分配激励方式,推动他们积极从事低碳技术创新工作。加大精神激励力度,使低碳技术与管理人员职位、荣誉与工作业绩及经济效益紧密挂钩,从而开动脑筋,发挥智力潜能,设计出物美价廉的低碳产品,使得企业对气候的不良影响最小化。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能有效增强企业低碳道德责任意识。
(3)实施低碳生产。生产的低碳化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要统筹规划,避免盲目扩大再生产和资源浪费;注重新科技的运用,引导绿色消费;注重废旧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为此,企业需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实施清洁生产,大力改造传统设备和工艺,减少废物排放。二是开发绿色产品,为社会提供耐用、简便和零部件易于回收的产品,使废物尽可能减少。三是采用绿色材料,使包装既能满足商品运输、储存、销售的需要,又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对白色污染等难降解的产品或包装材料,提倡替代资源,引导消费者购买环保型产品。四是建立废品处理与循环利用产业链。建立废旧商品循环回收体系,通过逆向物流渠道,最大限度地利用废旧物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从生产这一核心环节抓起,是构建道德低碳道德的关键。
面对全球气候危机引发的低碳经济浪潮,企业选择低碳发展模式,走企业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显得尤为重要。企业低碳道德是保障企业低碳意识转化为低碳行为,在低碳工业革命浪潮中永保活力的关键环节。企业低碳道德建设需要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始终。
[1] 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要有紧迫感[J].求是,2009,(23):50.
[2] 何建坤,滕飞,刘滨.在公平原则下积极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J].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6):55.
[3] 王克群.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J].红旗文稿,2009,(21):24.
[4] [美]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M].林自新,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21.
[5] 赵玉敏.低碳经济的约束、挑战和机遇[J].国际贸易,2009,(11):33.
[6] 王楠.关于我国开征碳税的几点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09,(12):73.
[7] 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39.
[8] 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生态经济,2009,(11):58-59.
[9] 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5):22-23.
[10] 朱洪波.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生态道德建设[J].贵州社会科学,2007,(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