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23例效果观察
2011-04-12山东省平度市妇幼保健院266700刘念贵郑海霞
山东省平度市妇幼保健院(266700)刘念贵 郑海霞
疱疹性咽峡炎是夏秋季小儿常见病,由于该病多伴有高热、拒食,治疗较为困难,山东省平度市妇幼保健院应用中药外敷治疗效果明显,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5~10月在山东省平度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4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6~12月15例,12月~2岁8例。对照组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6~12月14例,12月~2岁8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发病天数及病情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1.2 诊断标准 参照《儿科学》第六版[1]。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均给予补液、静滴维生素C,体温超过38.5℃时予布洛芬口服或湿敷物理降温,并予病毒唑(山东鲁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d)静滴。治疗组在予对症治疗同时加用中药外敷。方剂组成:吴茱萸15g、胡黄连6 g、川大黄6 g、生南星3 g,研细末,1岁以下每次用药3 g,1岁以上酌情增至7~12 g,将药末与陈醋适量调成糊状,晚上敷于两足心,外以纱布包扎,第二日去之,连用2~3个晚上[2]。
1.4 观察方法 观察两组患儿退热时间、进食好转情况并进行评价。①显效:48小时内发热消退,进食好转;②有效:上述症状和体征改善;③无效:48小时内症状和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2 结果
2.1 退热效果比较 治疗组显效19例(82.6%),有效3例(13%),无效1例(4.3%),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显效11例(50%),有效6例(27.3%),无效5例(22.7%),总有效率为77.3%。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经卡方检验χ2为5.38(P<0.05),有统计学差异,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χ2为1.89(P>0.05),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2.2 进食比较 治疗组显效2 1 例(91.3%), 有效2例(8.7%),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显效8例(36.4%),有效6例(27.3%),无效8例(36.4%)总有效率为63.6%。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经卡方检验为14.81(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χ2为7.84(P<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特殊类型,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好发于夏秋季,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体检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粘膜上可见数个至十多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天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2]。
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可试用病毒唑口服或静滴。由于患儿伴有咽痛、呕吐,口服用药较为困难,且患儿多有高热,易引起家长恐慌,导致过度治疗。
本组资料表明,中药外敷治疗该病效果显著,尤其在进食好转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中药外敷效果较好,无痛苦,方便易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