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式理论视角下古诗英译意象传递研究——以杜牧《泊秦淮》两个英译本为例

2011-04-12刘娟华

关键词:泊秦淮商女图式理论

刘娟华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图式理论视角下古诗英译意象传递研究
——以杜牧《泊秦淮》两个英译本为例

刘娟华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图式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它是作为一种经过抽象和概括了的背景知识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文章从图式理论的视角对比分析杜牧《泊秦淮》的两个译本,发现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图式的解码过程。在诗歌的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对源语中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进行正确的解码,并对其在目的语中进行恰到好处的再编码,诗歌的意象才能得以成功地传递。

意象;图式;意象传递;认知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外语言学中的热点,其研究范围极其宽广。图式理论就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图式理论的意义也不断丰富。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首次将“意象”和“图式”这两个概念结合而成“意象图式”(Image Schema)。[1]230意象图式产生于我们与外界的接触与互动过程中,具有体验性、想象性、抽象性、心智性、动态性等特征。意象图式在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解意义、进行推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172-173西方语言学家已经将意象图式运用于文学作品分析和诗歌研究。国内关于意象图式与诗歌研究的文献相当少,余平(2005)尝试用意象图式理论分析唐诗,[3]庄元(2006)分析了唐诗隐喻翻译的意象图式研究。[4]吴欣欣(2009)将图式理论引入到《毛泽东诗词》译本分析研究中来,把诗词中的意象传递和意象图式结合在一起。[5]

意象图式来自感知和互动,是一个在我们感觉经验中反复出现的框架模式,[2]172-173诗歌主要靠意象来构成诗的意蕴,是客观事物经过诗人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能为人所感知的艺术形象,它是诗歌的灵魂,意象的传递是诗歌英译的关键。那么,意象图式在诗词意象传递的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本文主要考察杜牧《泊秦淮》中的意象在两个译本中分别如何传递及两者的优劣之分。通过分析译者内在的认知机制与意象的理解及传递的密切关系,旨在找到有效的传递诗词意象的方法。

二、意象和图式理论

(一)意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正如《周易·系辞上》所说,“子曰:‘圣人立象以尽言,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这里所讲的“象”与“辞”奠定了我国意象理论的基本模式。[6]185-188

关于意象的定义,国内有些学者将其与意象派理论相提并论,不分彼此。艾青认为意象是纯感官的,是具体化了的感觉。朱光潜则把意象理解为所知觉的事物在心中所印的影子。杨自俭则认为象是一种符号,是一种由众多具体形象和感觉经验组成的复合结构,它属于“象征”,所以象征是意象理论的核心。意象之所以被理解为“意中之象”,首先意味着处于抒情主体的观照中,亦即在诗意的观照中呈现。所以意象的本质可以说是被诗意观照的事物,也就是诗歌语境中处于被陈述状态的事物,名物因进入诗的语境,被描述而赋予诗性意义,同时其感觉表象也被具体化。[7]197-201认知语言学认为,意象是指人在某物不在场时但在心智中还能想象得出该物的形象,这是在没有外界具体实物刺激输入的情况下,人在心智中依旧能够获得其印象的一种认知能力。[2]172-173本文所要研究的意象就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考察的。

(二)图式理论

1.图式理论的起源。

“图式”在心理学中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可以追溯到1932年英国心理学家Frederick Barlett的作品Remembering。他认为我们对语篇的记忆并不是基于直接的复制而是解释性的。这一解释过程运用所接触语篇中的信息连同与手头语篇相关的过去的经验一起构建出一种思想表达。[7]197-201这里所指的过去的经验并不是单一的事件或经验的简单堆积,而是组织好并易于驾驭的。他把这一结构块称为“图式”。[7]197-201到了20世纪30至4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再次运用“图式观”来论述他的发生心理学和建构论思想,强调认识主要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可通过自我调节使得客体被同化到主体的图式之中,或主体调节图式或创立新图式来适应新客体。皮亚杰早就提出“图式来源于动作”的观点,人们经过多次活动逐步抽象而形成了图式。[2]172-173

2.图式理论的定义。

图式是指已知信息或事物存储于大脑中的知识结构。在处理新信息时,人们总会将其与已知的信息相联系,调动大脑中的概念模型和形象模型给认知提供依据,完成对新事物的解读。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即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到储存。[8]Cook将图式定义为“语篇所必需的心理表征(a mental representationessential to discourse processing)。[9]158Fillmore(1977)也对“图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他认为在我们对语言作总体理解时,可能存在一种词汇化的图式,其意义就是:对某事物词汇化的行为就是将其作为一种业已建立起来的人类思维范畴的行为。换句话说,如果存在一个词汇项,它必须作为一个框架的某一部分存在,必须与一个图式的某一部分对应。[2]172-173

3.图式的分类。

关于图式的分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Carrell把图式分为两类: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关于世界的背景知识)和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ta)(关于修辞结构的背景知识)。[10]53-73Cook则把图式分为三种:世界图式(world schemata)、文本图式(text schemata)和语言图式(language schemata)。[11]20Kramsch在她的著作中引用了Fill more所提出的语篇理解中的三种图式,即语篇图式(text schemata)、风格图式(genre schemata)和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12]23国内学者也根据各自研究的需要,利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架构和研究方法,并对图式进行了相应的分类。周笃宝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应激活结构图式、内容图式和文化图式。[13]刘明东将图式分为语言图式(lingual schemata)、语境图式(contextual schemata)、文体风格图式(stylistic schemata)以及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ata)。[14]本文主要从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来探讨杜牧的诗歌《泊秦淮》两个译本中意象传递的认知过程。

三、图式理论视角下《泊秦淮》两个英译本意象的传递

翻译的过程,重在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我们认为理解的关键是要对源语进行正确的解码,而表达的关键是进行恰到好处的目的语编码。从“图式”的角度来理解,翻译则是译者正确理解源语中的各种图式并将其成功地在目的语中加以再编码,对于诗歌翻译而言,诗歌中的意象就像一个个图式,翻译诗歌就是要正确理解原文中的各种意象并将其成功地在目的语中加以再编码,这样,才能成功传递诗歌的“意美”,让外国读者产生共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将翻译理解为“图式翻译”。以下以杨宪益和许渊冲英译杜牧《泊秦淮》一诗为例,从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意象的传递。

现将原诗和杨宪益、许渊冲所译的版本抄录如下,以便讨论。

原文: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杨宪益先生的译文:

Mooring on the Qinhuai River

The chilly water is shrouded in mist and sand bathed in moonlight,

As I moor at night on the Qinhuai River near taverns.

The singsong girls are ignorant of the tragedy of a lost regime,

They are still singing the Backyard Flowers beyond the river!

(Alluding to Jade Trees and Background Flowers,a song composed by the last emperor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which was later considered a bad omen).

许渊冲先生的译文:

Moored on the Qinhuai River

Cold water and sandbars veiled in misty moonlight,

I moor on River Qinhuai near wine shops at night.

The songstress knows not the grief of the captive king,

By river-side she sings his song of parting Spring.

(一)语言图式在意象传递中的应用

语言图式是关于词汇和语法的语言知识,它指读者对原文语言的掌握程度,即读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的能力。一定的语言水平是进行翻译的前提,对词汇知识掌握不够、对句法结构了解不清、对惯用法知识知之不多等都会造成阅读理解上的困难,从而直接导致翻译的不成功。这首诗的标题《泊秦淮》,许译Moored on the Qinhuai River比杨译Mooring on the Qinhuai River更为恰当。《高级汉语字典》上“泊”的本意为“停船”,又有“栖止、停留”之意。“泊”是伴随着“停”这一动作的。可见,作者应为在秦淮河“近酒家”处停泊,听到歌女还在唱《后庭花》,看到此情此景,悲愤之情油然而生,“moored”一词强调“停泊”的状态,能把“船停泊在近酒家处”这一意象传递给读者,所以此词更为恰当。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如烟的薄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洒在河边银色的沙滩上,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寂静凄凉的秋景图,诗的开头的格调就在幽静之中微露哀伤,相对于许渊冲的译本,杨宪益先生的译文更妙。其一,在此“cold”不如“chilly”恰当,“cold”让人感到寒冷、冰冷,往往形容冬日之水,使人不寒而栗,而“chilly”译为“清冷的”,常用于秋天之水,更能传递诗人要表达的秋水清冷的意象,达到“意美”的效果。其二,对于“笼”字的翻译,杨宪益先生用了两个词“shroud”和“bath”分开来译,而许渊冲先生只用了一个“veil”,笔者认为前者译法较好。因为第一个“笼”,主语是“烟”,是气体;第二个“笼”,主语是“月”,是月光。两个“笼”的主语不同,意境也不同,烟“笼”为“笼罩”,应译为“shroud”,月“笼”可以理解为“沐浴在月光下”,应译为bathing moonlight,杨宪益先生译的版本为读者展现的画面更为具体、形象、生动,成功地把诗人所描绘的意象传递给了读者。由此可见,在诗歌翻译中,要传译好“语言图式”,语言水平是进行翻译的前提,只有对词汇知识、句法结构有了准确的把握,才能够成功地把诗歌的意象传递给读者,让读者产生共鸣。

(二)语境图式在意象传递中的应用

语境图式指的是“语言使用的环境”。在具体情况下,凡是对话语意思产生影响的各种语言成分的前后逻辑联系以及各种主客观环境因素可称为语境图式。语境图式的传译在翻译中至关重要,因为语境是决定词义的重要因素,舍此别无意义可言。这首诗的第三句“商女不知亡国恨”,对于“不知”,杨宪益先生翻译成“be ignorant of”,恰好表达了此意,强调了商女主观上麻木无知,而许渊冲先生翻译成“knows not”,强调的是客观上商女确实不知道陈朝国家已亡,这不符合当时的语境。第四句“隔江犹唱后庭花”,对于“犹唱”,杨先生翻译成“be still singing”,而许先生只翻译成“sings”,似乎漏译了“犹”字,诗人那伤感的情怀似乎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因此也不符合当时的语境。可见,在进行诗歌翻译时,要善于从主客观两方面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方能把诗歌的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文化图式在意象传递中的应用

文化图式指的是关于“文化”的知识构块,是人类通过先前的经验已经存在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源语文本的文化图式进行正确的解码,并将其移植到目的语中去,意象才能成功地传递,才能有助于译语读者的正确理解。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作者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于是作者即景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这便是这首诗的文化背景。这首诗的第二句“夜泊秦淮近酒家”,杨宪益先生将“酒家”译为“tavern”并不确切,“tavern”指小酒家,而诗人所要描绘的酒家是豪绅权贵饮酒作乐的地方,所以许渊冲先生译的“wine shop”更加确切,此词意为规模更大、更为正式的酒家,更符合诗中描绘的场所。第三句“商女不知亡国恨”,所谓“商女”,指的是“酒家卖唱的歌女”。唐代歌伎、女伶通称“秋娘”,而我国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又是与四季相配的,因为宫商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故以商配秋,如商风、商飚指秋风,商日指秋天,商序指秋季,等等。由此可见“商女”即秋女,秋女即秋娘,所以商女也就是歌伎、女伶的通称了。杨译为“the singsong girls”,许译为“the songstress”,都准确地理解了商女这一文化图式,很好地传递了商女这一意象。关于“亡国恨”的翻译,许先生的“the grief of the captive king”比杨先生的“the tragedy of a lost regime”翻译得更到位。一方面,“grief”所体现的情感冲击更大;另一方面,the captive king指出了“亡国”的原因,公元578年,隋军攻进陈朝皇宫,陈朝后主陈叔宝携两名宠妃躲入井中,隋军俘虏陈后主,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灭亡了。“the captive king”引出此典故,比“a lost regime更利于外国读者理解和接受。最后,关于“后庭花”,指的是《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许将“后庭花”译为“Parting Spring”,不易于中外读者理解,而杨直译为“the Back yard Flowers”,并加以注解,这样读者看到注解后就可以对此曲有所了解,也更能明白“后庭花”这个典故在诗中的深刻含义,整首诗的感慨悲伤的意境也因此得到了很好地传达。

四、结语

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已知信息或事物存储于大脑中的知识结构。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图式的解码过程。诗歌中的意象就是一个个图式;诗歌的翻译就是诗歌原文中的图式再现于目的语中。在诗歌的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对源语中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进行正确的解码,并对其在目的语中进行恰到好处的再编码,这样诗歌的意象才能得以成功地传递,才能使译语的读者理解诗的内涵。

[1] Lakoff,G.&J.Mark,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 余平.意象图式与唐诗绝句语篇的视点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05.

[4] 庄元.帕尔莫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唐诗隐喻翻译的意象图式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6.

[5] 吴欣欣.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毛泽东诗词英译的意象传递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9.

[6] 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7] Bartlett F.C.,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Cambridge:Ca 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8] 刘明东.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1998,(4).

[9] Cook,Guy.,Discours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0] Carrell,P.&J.Esterhold,“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TESOL Quarterly,vol.3,No.4,1983.

[11] Cook,G.,Discourse and Literatu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2] 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3] 周笃宝.图式理论对理解翻译的解释力[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14] 刘明东,刘宽平.图式翻译漫谈[J].外语教学,2004,(4).

H030

A

1672-0040(2011)05-0065-04

2011-07-06

刘娟华(1986—),女,江西赣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 郑东)

猜你喜欢

泊秦淮商女图式理论
夜游南京夫子庙
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审美素养指向下的中学古诗词教学研究
——以杜牧《泊秦淮》为例
夜泊诗歌声音意象探究
泊秦淮
歌女为什么被称为“商女”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探析及应用探讨
图式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商女”的原意及其变化论析
基于图式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