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体育”与高校体育网络环境构建

2011-04-12鑫,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虚拟环境阳光体育校园

张 鑫, 王 震

(陕西科技大学体育部, 陕西 西安 710021)

0 前言

“阳光体育”即“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从2007年开始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发起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一项体育事业.这一举措自实施以来,对学校体育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提高了体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也有效推动了体育教育的各项研究.目前关于阳光体育已产生了数量颇多的研究成果,所探讨的对象涵盖甚广:从阳光体育的内涵、本质到体育文化的构建,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到产生影响的因素和对策,从高校体育到社区体育,从生态体育到体育环境,等等,尤其是阳光体育与体育环境的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此同时,作者也发现了一个被很多人所忽略而又极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本文谈到的校园网络环境问题.

1 网络环境是体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讨论体育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众多,这反映出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人作为体育活动的主体,必然处于一定的客体环境之内.《体育大辞典》中“体育环境”条目下这样说:“影响体育开展的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包括地理、气候、设施、器材等因素,后者包括民俗文化、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等因素”[1].校园体育环境大体上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所谓硬环境,实际上指的是物质环境,既有自然环境,也有人为环境,前者如地理位置、气候,后者如体育设施、活动场所;而软环境指的是文化环境,具体到高校来说包括教育方式、教学理念、教学体系等等,这两方面的环境对于高校体育的开展来说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整体上看,更多学者关注的是物质环境,毕竟它和体育运动本身的联系更为直接,但是也有学者意识到软环境同样需要加以深入探讨.

有学者给予体育环境这样的定义:“体育环境是指与体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切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称”[2].因此,在考虑体育环境问题时,必须具有发展的、可持续的眼光,必须注重时代特征,而今天大学生群体所处的环境之中网络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工具,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深刻影响.美国学者李普曼在其《舆论学》一书中早已提出“两个环境”理论:在大众传播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实际上与两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联系:一为现实环境,一为“拟态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则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3],这一观点在今天尤其值得重视.当今社会网络的影响力已全面超越了传统的媒体,正如汪晖所说:“科学和技术作为解决人类问题的一种实践,也转而重构了运用科学和技术的人的生活样态、思考和行为方式、支配性的价值和机制”[4].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群体越来越具有“网络一代”的特征,所受到的这一“拟态环境”的影响更是显著地高于其他群体.

2 网络环境的重要性

网络环境虽然是一种拟态环境,但是它与现实环境之间并非本体与镜像的关系,网络对信息进行了筛选、加工和重构,因而它与现实环境并不重合.随着网络的发达和普及,它在个体所处整体环境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对个体的影响越来越强,从而使个体所面对的整体环境呈现出拟态倾向.

大学生群体与网络环境的联系情况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大量的调查显示出网络环境在大学生群体当中的影响力不容低估.据官方调查数据,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达到了2.98亿人,青年网民占31.5%,而青年网民中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33.2%[5].据另一调查数据可知,当前大学生网络成瘾率约为50%[6],可以说在形成了网瘾的大学生中,网络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已经超越了现实环境,而没有网瘾的大学生中,网络环境所占的比例也处于不断升高的态势.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探讨校园体育环境问题时,对网络环境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整体环境由于包含的因素过于繁杂,个体很难去把握,而网络则通过信息“把关”(Gate-keeping)这一过程,传达出一个主体于无形中接受的“虚拟现实(Cyber-reality)”、“虚拟环境(Cyber-environment)”,在消费主义理论学者鲍德里亚的理论中则称之为“超级现实”(Hyper-reality).“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之不同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现实生活中的信息是无限的、未经拣择的、未经诠释的,而“虚拟环境”则相反.第二,既然经过了拣择和诠释,“虚拟环境”对现实环境并没有展示其真实面貌,而新的面貌则可能改变现实环境各部分的比例.第三,现实环境不可能即时改变,而“虚拟环境”则可以有意地进行塑造,也就意味着“虚拟环境”是可控制的.而这种虚拟环境的真实性却超乎想像,“看得见的世界不再是真实,看不见的世界不再是梦想”[7].传播学者对于媒介的这种预言式的论述在“网络”出现之后一一兑现,正因如此,在构建校园体育环境或更大范围体育环境时,都应该有意识地对网络加以利用,通过网络环境的构建来促进整体体育环境的成形.

3 网络与校园体育环境的构建

在高校体育环境中有3大要素,即物质条件、制度规章、体育文化.高校体育环境首先要满足基本的物质条件,包括场地设施、运动器材,这是学生能够进行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而制度规章则用以保障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包括课程安排、奖罚制度、体质标准等等,确保体育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运动的热情.体育文化发挥舆论导向的功能,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促成学生体育观念、运动技能、锻炼习惯的养成.

在高校构建、改善体育环境的过程中都是从这3个要素去入手,而通过对网络的利用,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场地设施、运动器材的设置、购买,需要结合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通过网上征集学生意见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制度规章要发挥作用当然需要让学生能够了解其内容,而通过以往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此大多是极不熟悉的,那么,通过网络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无疑是便利而有效的,学生了解了制度,才能按照制度来进行体育运动,制度才不至于沦为一纸空文.体育文化的塑造,网络更有其优势,网络本来就是一种传播媒介,在学校网站的建设中可将相关的信息进行整合、编辑,以此来推动校园体育的发展.体育文化作用于进行体育运动的主体,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对体育的关注程度,这是和物质环境建设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比如可以结合校园运动会的报道来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网络上及时发布、更新各项院系体育赛事信息、赛果,推出优秀校园运动健将专题栏目,等等.环境对人这个主体有限制作用,但同时主体对环境也有选择权和改造能力,而通过网络的舆论导向功能,教育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学生对环境的选择和改造,或者引导学生适应已有的环境或新环境.

4 校园网络体育环境构建的途径

第一,体育运动知识的提供.虽然高校普遍开设了体育课,但是要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将影响个体的一生,而对于如何正确进行运动的知识一般难以仅仅依靠课堂进行系统的传授,通过建立关于体育锻炼方式、方法及相关知识的资料库可以很好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大学生群体对于体育活动并不缺乏兴趣,但是知识的支撑相对缺乏,如果能有效地整合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的锻炼方法,让他们及时获取相应的运动知识,则对于提升他们进行户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锻炼的效率.

此外,学校的场馆分布状况、开放时间、相关规定也可以发布出来,让学生方便地获取信息,合理安排运动时间,逐步形成个人的运动习惯,使运动行为规律化.

第二,体育文化的建设.前文提到体育环境大体上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而软环境的建设是容易被忽视的部分,软环境是一种氛围,在学生当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环境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环境制约人的活动,而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又可以对环境加以改造,故而体育环境的构建有人的主观因素在内,体育文化当中蕴含了人赋予体育活动的价值和观念.而网络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也是一件利器,应该注重对其的运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一些做法入手.

在校园网络中应当开辟出专门的版块来加强宣传,建设贴近年轻人思维、生活习惯的体育文化,比如关于街舞、篮球、足球的讨论区,关于国外新兴极限运动的介绍和视频资料共享区,关于本校历史上的体育大事、体育人物的介绍等等,这些具有亲和力的内容如果选择得当,在吸引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影响必然会逐步增加,最终形成一股校园潮流,具有同样运动喜好的学生汇聚起来之后,就可能形成以运动兴趣为纽带的团体,从而推进校园体育的发展.

第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日益成为新的严峻课题,实现让他们身体走入阳光下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心理保健问题.目前,各个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所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尤其传统理念的束缚一时还难以完全被驱除.一般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自身就较常人更为敏感,不愿将自身的问题暴露出来,而通过网络交流则可以避免这方面的顾虑.一方面,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可以保持其身份的隐秘性,不必担心隐私的问题,对于说出自己的问题不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心理咨询人员更容易掌握学生的真实心理状况.另一方面,通讯软件的多样化也给网上心理咨询提供了便利,为其可行性提供了保证,通过电子信箱、msn等即时通讯工具或者论坛、聊天室等方式可以随时进行咨询.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它给人的生活、学习、科研等各方面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造成一些负面效应,有些甚至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比如青少年形成“网瘾”(IAD),即“病理性网络使用”(PIU)的数量在过去几年一直呈现上升状态.对网络的不当使用和过度使用容易给青少年带来各种心理功能损害,尤其是显著的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严重损害其身体和心理健康.因此,利用校园网络推动“阳光体育运动”,一方面对于校园体育环境的构建有益,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正确的导向,帮助学生走到户外,减弱对网络的沉溺和依赖.由此可见,在校园体育环境的构建中网络环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应该引起高校和教育界人士的充分重视.

校园体育环境的构建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之所以呈现为动态是要符合时代的特点,而其中心则是学生这个主体,主体的存在是环境产生意义的前提,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作为主体对体育环境的需求.学校体育环境构建的根本目的就如同“阳光体育运动”所强调的那样,吸引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参考文献

[1] 陈安槐,陈荫生.体育大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 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70.

[3] 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28.

[4] 汪 晖.科学作为世界构造与合法化知识[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8,春季卷:76-79.

[5] 潘秀丽.大学生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现状调查研究[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9,(3):58-60.

[6] 张志明,金冬梅.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1,(8):49-51.

[7] 尼克·史蒂文森著,王文斌译.认识媒介文化[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1.

猜你喜欢

虚拟环境阳光体育校园
前庭刺激对虚拟环境三维空间定向的影响及与空间能力的相关关系
如何通过虚拟环境有效管理Python第三方库
虚拟环境下大数据智能并行聚类方法研究
校园的早晨
闲暇体育促进校园阳光体育发展的有效策略研究
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如何有效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