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研究
2011-04-12孙云
孙 云
(陕西科技大学体育部, 陕西 西安 710021)
0 前 言
西安市“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规划中指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强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当前人们追求身心健康、休闲娱乐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是西安市社区体育在场地、设施、人力、组织资源等方面却显得十分匮乏,严重地阻碍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第五次全国场地普查显示,西安地区高校各类体育场地总数为538个,占教育系统的15.1%,尽管高校所属的体育场地在整个学校系统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是教育系统中高校所拥有场馆类型和档次最高,这些场馆在教学、训练之余大多数处于闲置状态,此外,高校还占有人才、科技、信息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在西安市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着眼于探讨西安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互开放、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的互动模式的建立,以探索一条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共享的双赢之路,实现学校与社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的共享,促进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健康、快速、和谐发展.
1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有关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文献资料,分析、借鉴了诸多概念和二者相互融合的观点.
(2) 问卷调查法:对西安市的47个街道社区健身点和35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的信度、效度、回收率均符合问卷调查的要求.
(3) 访谈法:走访了部分高校一线体育教师和管理者,并访问了学校周边的居民,听取了他们的想法与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安市社区体育的现状
西安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步伐的加快使得西安市人口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由此居民健身场所就显得捉襟见肘.西安市居民健身场所多集中在免费公园、马路旁边、小区健身路径、广阔地,活动半径在居所周围2~3公里之内,而且时间上集中在早晨八点以前和傍晚六点以后,活动的主体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其次为学龄前儿童.活动形式以自发锻炼的居多,也有小部分广场或小区有组织地组织居民开展安塞腰鼓、锅庄舞、关中大秧歌、交谊舞等活动,活动内容以乓乓球、羽毛球、跑步、秧歌等居多.调查结果显示,广大群众普便认为社区健身活动没有专业的健身指导;缺乏规范的健身场所;缺乏组织归属感;各类健身俱乐部价格昂贵,而且路程较远.
总之,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与社区体育的场所、人力、组织管理、文化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显突出.
2.2 西安市高校体育的现状
西安市拥有数量众多的高校,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优越,分布均匀,并且有结构合理的专职体育教师,如果能够将这些优质资源加以优化配置,在满足本校学生体育课教学、训练、课余活动之余,向社区体育开放,则对于西安市社区体育来说将会是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现代学校体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同时户外运动项目、休闲体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的不断出现,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大众健身、休闲体育成为大学生锻炼的新时尚;社会体育健身组织、俱乐部的目光已经瞄准大学生这一群体.如何发掘、利用学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打开围墙,使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2.3 西安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都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是我国国民体质和健康整体水平提高的关键,而社区体育则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途径.但目前西安市高校体育的社会化不够,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在现实生活中联系不紧密,自成系统各自发展,没有更好的将两者的功能进行整合,其合力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调查中发现,西安市高校体育资源向社区体育开放的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场地设施资源的开放. 调查显示,35所高校中开放体育场馆设施的学校有29所,未开放的有6所,仅占17.14%.开放的方式主要分为有偿开放、有偿开放与无偿相结合、无偿开放3种形式,说明大部分高校能开发利用自身的设施资源,同时向广大群众提供健身的平台和环境.
高校体育设施开展有偿服务是其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一项积极举措,其目的是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满足更大程度和更多层次的体育锻炼者的锻炼需要,对缓解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短缺矛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人力资源的开放. 人力资源对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西安高校具有大量的研究性体育人才队伍,而西安社区体育的发展正迫切需要这样的人力资源,因此在这一点上西安高校对西安社区体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被调查的西安市35所高校中很少有体育教师经常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有近1/3的体育教师也只是偶尔参与.西安市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丰富,但不能充分利用,与社会结合不够,参与校外社会体育活动少,人才利用率低.同时西安市高等院校拥有众多的专家、学者,他们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丰硕的体育科研成果,但是对于西安不同区域的社区居民在经济条件、文化程度、风俗习惯以及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爱好等情况下的体育锻炼态度、健身方法和内容、社区健身设施方面的实用性研究成果并不多.
(3)时间资源的开放. 尽管高校目前招生人数日益扩大,体育设施利用率增高,但只要安排合理,仍有向广大群众开放的空间和时间.根据学校教育教学、作息制度,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和体育教学时间一般都集中在周一至周五的上、下午时间,而平时每天早上7点至上午10点,下午6点至晚上11点以及周末全天高校的体育设施基本都是空闲的,因此社区群众每天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一般是早晨和晚上)刚好能够与学校教学、训练时间错开.通过调查开放时间可以看出,高校选择最多的开放时间都是下午6点至晚上10点以及周末,由于这些时间段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等活动基本结束,因此高校场馆的有偿开放能很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健身的需要.但是调查中也发现,61.3%的院校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不开放体育场馆设施,原因是这些时间本校师生都放假了,另外也是出于校园安全考虑.可见学校完全可以利用学生不在校的这段时间进行场地和设施开放,甚至进行社区健身指导员培训和各类健身项目的开发培训以及科学健身知识的普及推广.
(4)体育组织管理资源的开放. 高校基本上都有比较完善的组织体育活动的措施、体育场馆设施管理维护规定以及完备的学生体质测试评价仪器,这些都是高校体育组织管理资源的优势.而目前许多居民的体育活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松散性,一般都为个人行为,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体育活动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能达到健身的目的无从知晓,更谈不上组织管理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西安市高校体育组织管理资源的对外开放程度还很低,近2/3的学校不对外进行健康体质监测和指导服务.加强学校体育对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方面的指导,不但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锻炼,还可以提高体育设施的使用寿命.同时组织管理资源向社区体育的开放,也对二者管理手段的科学化、人性化、组织化、现代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社区体育对高校体育的作用. 随着市场的繁荣和文化生活领域的拓宽,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休闲娱乐体育项目逐渐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原有的竞技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健身需求,高校体育也应从社区体育中汲取营养,比如流行于群众中间的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户外休闲体育项目等正逐渐地融入到高校体育当中.高校体育研究也开始注意到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相互衔接和相互融合.
社区体育向学校的渗透可以促进学校体育社会化发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参与社区体育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有助于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培养体育兴趣.它给体育教师以新知识、新思路,是其展示能力的新舞台,这样还有助于在较宽的社会领域内宣传学校、树立学校形象,显示学校体育的综合实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增加群众的信任度,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3 结束语
西安地区高校体育资源较丰富,场地、设施、专业体育人才等资源分布合理.高校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应该转变思路,处理好对周边社区的有偿开放与教学、训练的关系,积极探索有偿开放与无偿开放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体育资源的作用,增强自我补偿和自我发展能力.
建立西安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相互开放、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的互动模式可以改变过去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相孤立、隔绝的状态,将学校体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实现学校、社会体育一体化发展.
学校可利用附近社区的体育设施开展活动,弥补学校体育设施的不足,同时敞开校门让社区居民在教学时间之外进校锻炼,既满足社区居民健身的需要,同时也能利用闲置的体育场地资源获得一些经济收入.
总之,在西安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背景下,充分发挥高校优质的体育资源和丰富的社区文化资源优势,从各种角度去构思设计,努力开创良好的体育环境和氛围,使居民、教师、学生方便而愉快地进行频繁、融洽的交流,形成以点带面、以强带弱的发展趋势,促进学校体育社会化、社会体育学校化,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维岭.西安市社区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科学,2004,(10):21-23.
[2] 高林洲.西安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2,(4):36-39.
[3] 汪元榜.中国体育资源与体育产业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2006,(3):11.
[4] 顾雪兰.河南省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制约因素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5):28.
[5] 肖焕禹,金德强.构建学校与社区相结合的体育教育网络体系[J].体育科研,2006,(1):77-79.
[6] 沈建华.社区体育发展新模式——学区体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4):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