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日谚语中隐含的深层文化比较

2011-04-12唐功志

关键词:谚语英美民族

唐功志, 张 军, 马 瑾

(沈阳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 沈阳 110870)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借助语言,可以触探文化的内涵;从表达形式的比较中,可以管窥文化的异同。谚语是语言中一种丰富多彩而又广为流传的形式,英国作家培根说过:“The ge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1]。本文从英日谚语入手,主要从行为模式、国民性质两个方面比较英日谚语反映出的英美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差异。

一、行动型的英美人与慎重型的日本人

在英语和日语中,均有表示英美人与日本人不同行为模式的谚语,例如:

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others do unto you.(英:善待他人,诚如你希望被他人善待的那样。《圣经》)[2]

我が身をつねって人の痛さを知れ(日:掐自己的肉,知人家的痛/推己及人)[3]287

这两句谚语充分表现出英美人与日本人不同的行为模式与思想。“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others do unto you.”这句出自《圣经》的谚语,采用的是肯定的表述形式。英美人认为,如果以一种感谢的心情来接受他人的好意,那么他人也同样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值得感谢的。众所周知,在多民族的英美等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薄弱的,他们会主动谋求人与人的密切联系,因而会对来自他人的热情和好意感到无上的喜悦,才会有“善待他人,诚如你希望被他人善待的那样”的理念。这是基于“人人都是一样的”的思想,也就是说,英美人认为自己想做的同样也是别人想做的,所以英美人的行为是主动、积极的。

但是,日语的谚语却用另外的否定表现形式表示了同样的事实。“我が身をつねって人の痛さを知れ”的意思是说掐自己身上的肉,如果知道痛的话,那么就会知道别人被掐时的痛楚。它与取自我国《论语》的“己の欲せざる所は人に施す勿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道,构成了日本人道德规范的基干。单一民族的日本人生活在狭小、拥挤的国土之上,人与人的交往是频繁的,而且存在很多纠葛。日本人很在意别人的看法,于是想寻求一个更为宽广、自由的世界。换句话说,对来自别人的好意,与其说是作为一种热情来接受,倒不如说他们会感到这是一种令人难为情的好意。强烈意识到来自他人烦扰的日本人,为了不将同样的烦扰施予他人,才有了“掐自己的肉,知人家的痛”的观念。

伊藤整在《近代日本之“爱”的虚伪(わが人生観)》一书中谈及这两个谚语,并对其差异进行说明:“在西洋观念中,人们在与他人的组合关系稳定时,具有强烈的寻找心灵平安的倾向,而日本人认为只有在不伤及他人的状态下才能得到心灵的平安。”[4]38因此,日本人“由于不能够像爱自己一样去爱他人,所以不得不带着怜悯的心情来慰藉对方,以此来缓解自己对他人本来所抱有的冷酷。”[5]42如果将伊藤整的话加以延伸,则意味着“他人中心”观念较强的英美人,无论是爱还是善意都能够很愉快地感受这些来自他人的影响,并且作为好意来接受;而对通过与他人的疏远来寻求安稳的日本人来说,那些来自他人的影响即便是出自好意或者爱,也会被认为是一种令人为难的好意。

日本人认为:“自己讨厌的事,别人也讨厌,所以不应该对别人这样做。”“不要做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日本人行动之前在潜意识中都有“自己的行为会不会给人添麻烦”的思想,因此在行动方面是慎重的。所以,当人们在电视上看到有人对女学生“援助交际”不以为然、对试图自杀者不加阻止便不会感到诧异了,因为日本人认为“女学生并没有给别人添麻烦”,“阻止自杀者对自杀者来说是麻烦事,他想死就让他死好了”。

由此看来,英美谚语体现出的是以基督教的“人性爱”为基础的博爱精神,日本谚语则体现出以儒教的“仁”为根本的道德观念。日本人认为“人性爱”和博爱等是一种强迫的爱,而且是利己主义的体现,因此,他们不得不在自我抑制的基础上转向仁慈与体谅,这也是“我が身をつねって人の痛さを知れ”这一谚语产生的因由。由此可见,英美与日本在思想和认识上存在着差异。

二、攻击型的英美人与防御型的日本人

在英语和日语中,均有表示英美人与日本人不同国民性质的谚语,例如:

Offense is the best defense.(英:进攻是最好的防御。)

焼け野の雉(きぎす)夜の鶴(日:野火燎原时雉怀抱其雏,夜寒降霜时鹤翼覆其子。)

1. 被熊袭击时,所采取的不同姿态

原东京大学教授、历史学家会田雄次对美国人的妻子和日本人的妻子作了如下提问:“当被熊或强盗袭击时,你如何保护你的孩子?”对于这个问题,美日妻子的回答是截然相反的:所有的美国人妻子均回答说,会将孩子推到身后,直面对方,双手展开,凛然面对敌人;而日本人妻子采取的则是将孩子紧紧搂在怀里,背向熊或强盗的防御姿态。由此,会田雄次认为英美人的性格是进攻型,而日本人则是防守型[6]15。

作为体育运动之一的棒球也能体现这种性格差异:美国人的棒球是进攻型的,击球手的击球计数即便是0∶3,也依然会击打出去;但日本人则是待球主义者。美国人认为攻击的核心是击球员,基于这个观点,他们会采用对击球员有利的计数方式,如果有1个好球3个坏球的话,他们会先说3个坏球,再说1个好球,以此来激发击球员的进攻意识。

2. 英美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多民族、崇尚自由主义的英美国家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其竞争的激烈程度甚至可以用生死存亡来形容,因此,无论他人愿意与否,均不得不采取进攻的方式,争斗成了家常便饭。对于英美人来说,所谓的善便是与恶进行斗争。英美故事传说的根基便是善与恶的斗争,被拍摄成电影的小说《哈利波特》描述的便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最终正义战胜邪恶这一大结局是英美故事传说的固定桥段。

在日本,也有与“Offense is the best defense.”接近的谚语“先んずれば人を制す”(先发制人)。这句谚语可以说与前者是似是而非的。它并不是褒奖进攻的谚语,而只不过是一种单纯的战术论,强调的是做事要出人意料,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耍花招”。提起战术论,即便是在实战中,日军的进攻也被称作是“单一模式”——不从正面进攻,而是从敌人的背后下手,瞄准间隙乘机发难。这是日本战国时代武士争斗的惯用手段,也曾在二战中使用,偷袭珍珠港即是其典型的体现。

3. 日本人:舐犊之情

“焼け野の雉(きぎす)夜の鶴”原本是表现父母亲对孩子无私的舐犊之情的谚语,却非常贴切地表现出日本人的性格。该谚语说的是发生山火或烧荒时,野鸡为了救雏鸟而返回窝巢,抱着孩子被烧死;鹤也是一样,在寒冷的夜里用自己的翅膀为孩子取暖。这与会田雄次的调查具有异曲同工之效。

日本人对待敌人或恶事,并不采取正面进攻的方式。对日本人来说,“善”和“正”并不是与“恶”和“邪”作战,它与善恶、正邪无关,而是应该履行自己的义务和对社会的义理。因此在日本,无论是自古以来的故事传说还是近代小说,很少有描述正义与邪恶对战的情形,大多是表现人们在义理与人情的夹缝中左右为难,最后归结于自己的错而选择自杀。“自杀是现代日本人对自己采取的最极端的攻击性行为,……用对自己施暴的方式取代了谋害别人的方式。在封建时代,自杀行为是一个人的勇气与决心的最后宣示,攻击则成了自取灭亡。日本人从来都倾向于毁灭自己而不是他人。”[7]23

4. 求战的游牧民族

总的说来,除了战国时代,日本人一直在和平的环境中谋求稳定的生活。由于是单一民族,彼此了解各自的脾性,部族集团也处于稳定状态。而英美人与此截然相反,他们是牧畜民族,具有牧畜民族所特有的斗争历史。欧洲的气候夏季干燥、冬季潮湿,并不具备良好的植物生长条件。和辻哲郎在《风土》中曾说:“欧洲没有杂草。”[8]41欧洲的土地原本贫瘠,光照条件也不好,在古代其生产力是极低的,如果春天稍微来迟一些,那么作物的歉收就是致命的,饥荒就会降临。因此,欧洲才会不断地发生因为粮食匮乏而产生的激烈战争。由于欧洲的土地不适合农耕,无奈人们只有在荒芜的土地上放牧,但牧草也不是十分充裕的,很快就会被牛羊吃光,他们为了寻找新的牧草不得不进行迁移,这样就会与其他民族产生角逐,最后演化成掠夺和杀戮。这便是白人社会斗争史中征服与被征服的无情的弱肉强食的理论来源,以下谚语似乎就能说明这一点:

A just war is better than an unjust peace.(正义的战争胜过不公正的和平。)

War is the sport of kings.(战争是帝王们的游戏[9]12。)

Divide and rule.(分而治之。)

5. 英美人认为不行动本身即为恶

即便是以战争为生活根本的游牧民族也不可能一味地征战,他们还是需要安定的生活,因此,人们会倾力于不战而胜的外交。在外交方面,语言上的策略和技巧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人们交流的技术自然而然地高超起来。此时,无论是交流还是社交,这种技术并不仅仅为了达到与对方交好的目的,为了说服、征服对方,会调动语言所具有的所有力量,辩论术成为斗争的一种手段。英美人的攻击性不仅仅局限于战争,即便在和平时期的日常生活中,其行动也是积极、主动的。日本有一句谚语是“小人閑居して不善を為す(小人闲居为不善)”,意为那些无所事事的人在闲暇时常常干出不好的事情来。但是英美的谚语却表现得更为彻底,认为即使不作恶,如果不为善的话也是一种恶,例如:

He who does no good does evil enough.(不为善者即为恶。)

Doing nothing is doing ill.(什么都不做,其实是在做坏事。)

换句话说,针对日本人“无为为恶之因”这一想法,英美人更为彻底地表现为“无为即为恶”。如果比较两者的行动力,则会发现菜食民族的日本人往往会能量不足,对任何事都很淡泊;他们也有热衷于某事的时候,但其热情会很快减弱,没有持续力;即便是受到某人的伤害,生性淡泊的日本人往往会“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很容易忘记。与此相对,英美人具有肉食民族所特有的任性,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会将想做的事情坚持做到底;他们具有强烈的复仇心与报复心,曾经受到的伤害是不会轻易忘却的。“执着于过去的这种国民性是畜牧民族的肉食文化与农耕民族的菜食文化的差异所在。”[10]48

三、结 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英美人是行动型的,对待事物是积极的,更具有侵略性;而日本人更慎重、行动起来比较消极。通过对谚语的分析来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并比较其文化差异,不仅有助于了解谚语的文化背景,而且有助于深入把握其文化特征,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J].中国翻译,1999(3):23-24.

[2]Wolfgang M.Frederick Douglass’s proverbial struggle for civil rights [J].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2001(1):5-8.

[3]现代言语研究会.故事ことわざの辞典 [M].东京:小学馆,1985.

[4]伊藤整.近代日本における「愛」の虚偽(わが人生観 [M].东京:大和书房,1972.

[5]伊藤整.近代日本人の発想の諸形式 [M].东京:岩波文库,1981.

[6]会田雄次.日本人の意識構造 [M].东京:讲谈社现代新书,1972.

[7]露丝·本尼狄克特.菊与刀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8]和辻哲郎.風土:人間学的考察 [M].东京:岩波文库,1979.

[9]William J D,Jackson J S.World history [M].Belmont,California:Wadsworth,2007.

[10]鲭田丰之.肉食の思想 [M].东京:中央公论新社,1966.

猜你喜欢

谚语英美民族
我们的民族
养生谚语也要“更新升级”(上)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说说谚语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