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ulan》中木兰的文化转型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2011-04-12阎丽君李田新

关键词:木兰价值观文化

张 铌, 阎丽君, 李田新

(沈阳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 沈阳 11087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之间出现了全方位接触、碰撞甚至冲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政治优势,使得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主流地位并对他者文化(即相对于美国文化而言的异质文化或边缘文化)进行改写[1]。作为文明古国,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人物和事件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成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着不少国外学者的目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和一思想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具备非凡的包容汇通精神,让儒、释(佛)、道三者长期并存;同时,注重个人的德性修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追求[2]22-23。然而,由于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存在显著差异,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还不能完全反映出中华文明的精髓,致使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较粗浅的层面,在许多西方人的印象里,中国依然与愚昧、贫穷、保守、落后这些词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这种现象有所好转,但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和中国文化的内涵相比相差甚远[3]。如何将中国文化精髓推向世界、提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1998年,迪斯尼以中国乐府诗歌《木兰诗》为题材推出动画片《Mulan》,以其清新的风格、欢快活泼的氛围、鲜活的人物形象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广泛赞誉。虽然这部影片充满了诸多中国元素,如唐朝的服饰、江南的亭台楼阁、中国功夫、大红灯笼和焰火烘托的中国传统欢庆场景等,但是它所传递的依旧是在中国元素包裹下的美国价值观。中国的古典诗歌经过好莱坞的改编,不仅能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人理解和接受,而且使得中国的木兰成为传播美式文化的使者,美国电影处理异国文化的方式值得思考和借鉴。

一、迪斯尼动画片《Mulan》与乐府诗《木兰诗》中“木兰”的文化比较

1. 尽孝道与实现个人价值

南北朝长篇叙事民歌《木兰诗》主要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通过对“木兰”的人物塑造,对儒家思想中的忠孝思想尤其是孝道进行生动的阐释。全诗描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其中大量笔墨用于描写木兰出征前和出征后一家人尊老爱幼的场景。“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是因为“沙场秋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里没有长兄,木兰的焦虑心情跃然纸上,最后她终于作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敢抉择。诗的后一部分体现着父母关爱、姐弟互敬的家庭和美温馨的场景。对于木兰镇守边关的12年,作者仅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几句来进行轻描淡写。对于木兰在战争中的机智和英勇,也只是通过战后的册封和赏赐体现出来。原诗作者并没有强调木兰的忠君爱国,而是想以此衬托出木兰尽孝之路的艰辛。《木兰诗》之所以千古流芳,是因为孝文化深入人心。

迪斯尼动画片《Mulan》将原诗中的重点——孝道转变为对国家的效忠,通过报效国家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西方文化中,国家主义被理解为“从历史根源上来看,国家主义是古代罗马人的英雄主义和功利主义在近代的重现,它的媒介是人文主义运动所培养的世俗精神和宗教改革所加强的民族意识。”[4]172动画片中的木兰从原诗中替父从军的孝顺女儿,转变成为保卫国家并实现自身价值的女英雄。她在从军前想到“何时才能释放内心真正的自我”;当她受伤医治被发现是女儿身之后心情沮丧,木须龙劝导她是为了救父亲才这样做时,木兰回答:“或许我并不是为了我的父亲来的,或许我只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这两句话反映了她想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并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影片中皇帝说:“有时候一个人能决定事物成败”,就是木兰实现个人价值的暗示。与《木兰诗》相比,原作中的忠孝思想被《Mulan》中美国式的实现个人价值所取代。

2. 森严的等级观念与平等民主

我国长期以来的生产方式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易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体制。家族体制严格规定了辈分、嫡庶、长幼、主从等等级顺序。由于家族承担着诸多功能,生产资料和生存技能通常掌握在家族长者手中,因此长者的地位和权威不可动摇。家庭成员间没有什么民主和平等,必须以长者的是非为是非,接受长者的一切安排。儒家思想正是通过“仁、义、礼、智、信”维护这种严明的等级制度,建立了一个等级严明、长幼有序的社会。

西方被称为“孩子的天堂”,孩子是社会的中心,他们代表人类的未来。根据天赋人权理论,每个人生下来都具有和别人一样平等的权利。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民主平等是西方家庭的主要氛围[5]9。所以,动画片《Mulan》中的木兰既敢于在大街上同男子一样骑马,也敢于当着钦差大臣的面反对征召腿有残疾的父亲出征,甚至在木兰杀死单于拯救国家和皇帝后,皇帝会在众多百姓面前向木兰鞠躬致谢。这些与古代中国的等级制度极不相符。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即使对于立了奇功的大将,皇帝也只会给予各种赏赐,而不会亲自鞠躬致谢。

综上所述,东西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种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中国曾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社会,以统一的合作式生产为主,人们通常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在同一地域繁衍生息,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机会较多,容易产生以集体活动为主的大群体或家族,因此形成了较为浓厚的群体观念。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就是群体观念的集中体现,其形式是以“孝”为伦理道德标准的家长制体系和以“忠”为核心的君主集权制的国家制度。个人要对家族长辈尽孝、对国家尽忠,忠孝是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

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渊源。古希腊罗马位于欧洲大陆的东南和南部,濒临海洋,拥有便利的海上运输条件,加之山多河少不适宜农业发展,因此,古希腊人很早就发展工商业和贸易。从事商业活动使得人们不可能长期聚族而居,因此血缘关系淡化,个人通常被看作公民而不是家族成员,是独立于他人的人。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崇尚自我的价值取向更为凸显,西方人推崇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的价值,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是西方价值观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从文化视角分析美式“木兰”在中国得以接受的原因

尽管动画片《Mulan》与中国《木兰诗》中的木兰形象存在巨大差异,但是该片1998年在中国上映时仍然受到了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欢迎,其原因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1. 以文化共性为基础的文化传播

几千年沿袭和继承下来的东西文化存在着地域、时空、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都不能掩盖人类在需求上的一致性和面对基本生存问题的共通性。由于人类拥有相似的认知结构、类似的生存经验以及相同的生理特征,不同文化概念隐喻出一定的文化共性[6]。各地区、各民族的人都有相近的道德准则,如保护生命,不能相互欺骗等;都有相同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如希望获得良好的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得到别人的友爱和尊重等。这些文化共性埋藏在文化深层结构中,是不同文化的核心,也是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交流信息、传播文化的基石。东西文化在价值观层面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倡导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孔子反对听凭命运安排,试图通过教育提高个人能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同时,他为实现理想“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体现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与西方新教主义中的自省、勤奋、尽职等生活态度大体相同。虽然两者在形式和内容上不尽相同,但是这两种态度都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社会作出尽可能多的个人贡献。

(2) 倡导人道主义思想。“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爱人”,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不仅重视个人价值,并且主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体现出其政治思想中一定程度的民主性。孔子还主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表达了在自身修养中考虑他人不仅对他人有利,而且对自身发展也很重要。这些与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道主义思想并无本质差别,作为推翻封建社会的战斗武器,人道主义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与此有许多相似之处[7]266。

影片《Mulan》中的木兰在新兵训练中由于武艺不精而备受打击,但她勇敢执着、不气馁,通过刻苦练习最后技压群雄,受到众人的尊重。不甘平庸、奋发向上的精神是东西方观众所共同推崇的。同时,美式木兰所体现的对父母家人和国家的热爱,不仅能得到西方观众的理解,也是东方价值观中的重要因素。东西方价值观中的共性,构成了东西文化超越时空、地域、民族界限传播的基础。

2. 现代中国人价值观中的西方元素

(1) 个人自由和个人发展在中国现代价值观中的彰显。商品经济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这也是西方倡导的民主、平等、尊重个人发展的价值观的根源。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方的这种价值观唤醒了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权利意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人为本的理念日益增强,突出个人的重要性,更加尊重人的价值和个人发展。这就使人们在自身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从众性、依附性愈来愈低,而独立性、自主性则愈来愈高,使价值观呈现出鲜明的自主性特征[8]19。动画片《Mulan》中的木兰从最初的武艺不精到不断自我超越,成为拯救国家和皇帝的英雄,她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恰恰反映了西方人对个人价值的充分认同和张扬。这一点与目前我国人民自我意识的增强相符合,也是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理解和接受美式木兰的原因之一。

(2) 逐渐弱化的等级制度。独立人格、个性解放等带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观念有力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本位”的观念。在现代中国家庭结构中,父子以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体现出民主、平等、和睦、友爱的气氛。父母在教育子女时,首先会尊重子女的意见,也会从年轻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支持他们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影片中木兰父女间的亲情是双向和异常亲密的,并非中国传统孝道观强调的单方面的给予和付出[9]。如木兰父女间朋友般的融洽关系在我国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父母与子女间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

(3) 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直被看作是男性的附属品,“男尊女卑”是基本的社会伦理价值取向。社会伦理道德对女性有诸多方面的约束,如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这些不仅使她们有机会在经济、政治和人格上独立,同时有机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使自身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动画片中的木兰不愿做封建社会提倡的合格新娘,主动寻找自己的爱情,并两次救出自己的恋人,最后完成了救皇帝、救国家的壮举,这些正是西方女权主义的充分体现。尽管动画版《Mulan》中木兰的许多行为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中国女性的约束,然而这些行为和心理的描写符合现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女性的发展需求。

《木兰诗》弘扬的是木兰对父亲的尽孝,是单向的无条件的付出,这让重视人人平等、毫无“孝”的概念的西方观众很难理解。好莱坞依据不同时代、不同观众、不同社会环境的需求给原著注入新的特色,并将“尽孝”转化为能被全世界所接受的“对国家尽忠”,通过挽救国家于危难实现木兰的自身价值,这些都迎合了西方人追求个人发展的价值观。美国电影通过削弱中西文化的显著差异,将异国文化转变成世界观众都能接受的文本,并实现了本民族价值观的跨文化传播。

三、动画片《Mulan》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的借鉴

虽然中西文化在主要观点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甚至明显对立,但两种文化不乏相通或相似的观点,这为两者相互融合奠定了一定基础。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发展,中国人开始把目光投向西方,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缺乏的东西。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西方人也转变了以往傲慢的态度,意识到应从中国的价值观中探求自己所没有的理论和智慧。这种文化融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实践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两种文化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1. 以文化共性为依托,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传播中国文化

尽管东西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但人类拥有共同的情感,如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类也有共同关注的问题,如生存、死亡、人生、家庭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时应以人类共有的文化进行铺设,引发受众群体在情感或人生体会上的共鸣,有利于受众群体对我国文化的解读。同时,在好奇、求新和渴望陌生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人们也愿意接触异国的文化元素。但是在文化输出形式上,应根据目的国观众的价值取向进行适当的改变和删减,调整中西方文化甚至伦理道德上差异较大的地方,取而代之以西方观众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即以民族文化为核心,赋予文化内容以理性思维和逻辑形式,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传播平台。正如好莱坞将《木兰诗》—— 一个原本有着浓厚封建意识的故事——改编成被全世界观众接受的文本《Mulan》那样[10]。

2. 挖掘博大精深的本土文化,寻找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提供给现代人无可替代的文化资源。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现代性和世界性的解读,如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以“礼”规范个人行为,号召人们以天下为己任。这种精神有利于缓解和消除商品经济社会所面临的冲突和矛盾,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传统文化中追求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利于自然环境保护,这与现代环保主义的出发点相一致。

3. 东西方文化具有互补性,共同发展才能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西方文化受商品经济影响,从一开始就倡导个人权利,鼓励个人发展。个性张扬的生活态度和优胜劣汰的处事原则充分调动了社会成员的生产积极性,并带来了空前的社会繁荣和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在追逐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也造成了个人主义膨胀、利欲熏心、人情冷漠的社会状态。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的儒家思想强调重视集体利益和自我奉献精神,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倡导传统的忠孝观念和尊老爱幼的精神,这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发展;其缺点是社会内部缺乏竞争意识,个人权益得不到重视,社会发展缺乏动力。将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平等、公平、效率、个性解放等意识观念同我国文化中的仁义、互助、仁和、忠孝等理念相结合,中华文化会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升华。不可否认,每种文化都具有优秀成果但又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相互借鉴、互为补充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四、结 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积累为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我国目前缺乏对文化题材的现代解读和对外传播的有效方式。要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普适性,必须对这种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造,并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历史内涵,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文化传播的竞争力[11]。只有深入了解不同观众的文化需求,利用本土文化的优秀特质,结合现代化的方式和手段,才能将我国的文化精髓传向世界。在传播过程中,应正视由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分析其原因,尊重受众群体的价值取向,求同存异,这样才能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

参考文献:

[1]杨晓琼.解读英文电影《功夫熊猫》对他者文化的认同 [J].电影文学,2009(21):104-105.

[2]孙宏典.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3]刘丹.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思考 [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92-111.

[4]赵林.中西文化分野的历史反思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5]蒙晨.中西方家庭比较 [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6]廖华英,鲁强.基于文化共性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44-147.

[7]王喜绒,李新彬.比较文化概论 [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

[8]肖霞.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D].郑州:河南大学,2009.

[9]于建凯.论《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的文化差异与误读 [J].电影文学,2010(5):77-79.

[10]李芸.木兰形象的文化转换思考 [J].今传媒,2010(9):70-72.

[11]唐功志,王春晖,慈丽妍.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55-158.

猜你喜欢

木兰价值观文化
木兰剧片段展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若是木兰能网购
谁远谁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