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 论 诗 歌 文 化 意 象 的 起 源 与 发 展

2011-04-12向纯武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古诗意象诗歌

□向纯武

(长江大学,湖北 荆州 434025)

诗词之妙在于诗人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象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这些文化意象都承载着独特的民族韵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这样说,理解诗歌的核心在于理解诗歌中的文化意象。什么是意象呢? 本文试图对中西方意象理论作一个概括性的介绍,以期让读者对文化意象有一个大致了解。

一、中国意象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在孔子时代,中国一些理论家就对“意象”一词极为重视。在中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易经》中,“意象”是分开使用的,“意”即表明意义,为动词;“象”即外观、形状、表象。 这部哲学典籍用不同的图像来表明自然现象,反映了早期人们思维模式。对《易经》的基本原理作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的《系辞》中也有一些表述常作为文学观点加以引用。如: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这段话中揭示了思维概念“意”、“象”与“言”之间的三角关系。从文学角度来说,“象”是自然存在的事物,或者说,是与人类生活有关被人们用来表达思维的事物;“意”是思维内容;“言”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的思维结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内部感受是可以通过外部表象显现出来的。

三国时期玄学家王弼在其著作《周易略例·明象》中进一步明晰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意”、“象”、“言”三者是不可分割的,“言”为“象”而生,“象”为“意”而存。客观世界的物体在诗人的思维中构成意象。

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465-约532)是把“意象”用之于文学艺术理论的第一人。在《文心雕龙》中他把“意象”作为一个正式的文学术语提了出来。其中是这样说的:“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作者把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比作是屠户或者木匠的工作一样,有两点必须牢记在心,其一是思维意象;其二是乐理。

到了唐代,诗人王昌龄(698-756)把意象分为主观意象和客观意象。明朝胡应鳞在《诗薮》里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明朝另一个极有影响力的学者王夫之也对诗歌中的审美意象做了深入系统的分析,认为诗歌意象具有整体性,真实性,模糊性,创造性等特征。到了现代,一些著名学者如朱光潜、袁行霈等也对意象作了一些独到而有见地的评述。朱光潜先生认为情趣和意象是诗歌意境构建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袁行霈先生指出虽然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早有提及,但是没有确定的含义和一致的用法。有时指诗人在诗歌创作时思维中的形象,正如上文提到的刘勰所表述的那样。有些评论者就采用这一概念来评述诗歌、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有些学者甚至把意象与意境两个概念不作区分。总之,像其他概念一样,在传统中国文学理论中,意象也没有明确的定义。袁行霈先生对意象、物象、意境等相关概念作出分析比较,对区分古诗文中的概念做出了行之有效的尝试。还有一些学者如陈植锷、王长俊、严云受等也对诗歌中的意象作了专题论述,探讨了诗歌意象的起源、定义、分类,意象的结合方式、艺术和文化特征等等。这些对意象的理解都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

二、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要译者及其翻译理念

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要译者按照其翻译方法可分为两个流派:严格的诗律流派和无韵体流派。其中较有名的国外译者有贾尔斯和弗莱切。英国学者H. A. 贾尔斯是19世纪晚期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之一,他推崇以诗译诗的方法。凭借他对中国语言文化较深的理解,他的翻译风格独到,时而闪现出创新精神。范春仲教授曾评价他的中诗翻译有着中国古诗的内敛含蓄,把握了古诗的精妙。美国学者W. J. B. 弗莱彻是20世纪早期的一位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家。他也采用以诗译诗的方法而且非常讲究格律。但是他的译作过于想象而背离了原诗。20世纪30年代,H. H. 哈特也出版一本中诗翻译精选,他的翻译不追求诗歌形式,也不讲究格律。而美国女翻译家L. S. 哈蒙德,也曾尝试严格按中国古诗格律来进行翻译。

在我国国内对古诗翻译也有很多成功的尝试者。如,蔡廷干的《唐诗英韵》中有些古诗英译版本忠实原文且诗歌形式优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许渊冲先生应该是国内外诗歌翻译界公认的领军人物了。他就古诗英译提出了重要的“音美”、“形美”和“意美”的“三美”理论原则。他坚持诗歌应该翻译成诗歌的观点。换句话说,翻译诗歌也应该具备音韵和节奏等特征。而且,他还认为,译者有足够的空间来处理任何一首诗,使之成为完美的翻译版本,读起来丝毫不逊色于原文的优美。当然,这一点全凭译者的能力和翻译技巧。

以无韵体方式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国外有A. 威利和W. 班纳等。威利认为从长远眼光来看,读者感兴趣的是诗歌内容而不是诗歌形式,另一方面,保持意义完整和保持原诗韵律很难兼备。美国印象派诗人艾米·洛威尔就认为,诗歌的韵味比起韵律更重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中保留诗歌形式(即保留诗歌韵律)或保留诗歌韵味(即保留诗歌原意)之间争议颇多。作为译者,无论看重内容还是形式,都会在文本处理中面对这一问题。

然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我们不妨看一看俄罗斯形式主义流派的观点。他们认为形式和内容不可分割,是一体的。他们注意到意义是随着语言的形成而生成的。因此,“结果”是包含在“手段”中的,形式与意义没有分界线,目的就在过程当中。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两者只是一种人为的抽象化,因为不管作者想表达些什么,事实上,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内容必须依赖于所表达的具体形式而存在。换句话说,内容总是某种形式的内容,不然,什么都不是。当然也就根本不可能存在。

三、西方诗歌对意象的研究

在西方文学界,就诗歌创作中意象的重要性历来也是备受重视的。G. E. 莱辛(1729-1781)曾说,意象是诗歌生成的感官印象。R. 弗罗斯特(1874-1963)认为“意象和后意象是诗歌的一切。”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印象派不仅用大量中国古典诗词而且尝试用中国古典诗人用韵方式来创作英语诗歌,其中主要还是涉及到如何安排诗歌中的意象。较有影响的诗人有埃德拉. 庞德,艾米. 洛威尔和T. S. 艾略特。庞德把意象定义为理智与情感的集合体。他宣称“一生描绘一个意象胜过创作无数。”而另一个为英美熟知的现代诗和批评主义代表人物艾略特提出了“事物关联性”原则:在艺术形式上抒发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找到事物关联体,换句话说,找到一串客观事物或事件的集合,他们是某一具体情感触发的方程式。当一种外在的行为,当然是感官体验到的行为实施时, 这种情感马上就会被唤醒。

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家雷纳·韦勒克在其《文学理论》一书中也提到意象是诗歌的一个成份结构。

四、当前诗歌意象翻译研究

在中国一些著名的诗歌翻译者都指出意象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翻译原则就把主要凭借意象传达的“意美”放在首位。翁显良先生则强调诗歌翻译真正的亮点在于意象的传达。

在一些学报上,也有大量文章讨论诗歌意象翻译问题。如张保红就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讨论了意象的再现问题;辛献云把意象分为比喻性和非比喻性两类从而论述了诗歌意象翻译的适应性策略;习华林把西方印象派提出的意象置位、通感和意象分割等重要概念应用于诗歌翻译实践,探讨了中西诗歌互译和转换的方法;魏家海先后发表两篇文章,讨论了中英古典诗歌时间意象翻译的前景化问题,另一篇则认为意象可以看做是翻译中的基本单位,音素、词、句、段乃至篇章,文化等则是翻译中的辅助单位。

总之,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从事文化交流的翻译者必须对中西文化意象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搭建起两者之间文化障碍的桥梁。

参考文献:

[1]Eliot, T. S. On Poetry and Poets[M]. London: Faber and Faber Limited, 1986.

[2]Jay, P. An Invitation to Poetry[M].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87.

[3]翁显良. 古诗英译[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4]许渊冲. 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古诗意象诗歌
诗歌不除外
抚远意象等
“拟古诗”之我见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