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当代琵琶乐手的必修之课
2011-04-12王丽娟
□王丽娟
(大同文化艺术学校,山西 大同 037006 )
纵观整个中国古典文学与民族器乐相互融合的历史,琵琶无疑是一个主角。而这种交融关系,又主要体现在琵琶与唐诗这种极具典型性的中国古代文学文体上。
一、唐诗艺术与琵琶音乐的渊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唐朝被称为诗朝,有“大唐诗国”之誉,唐诗美学价值极高,从琵琶音乐来解读唐诗,是一个极重要的视角。唐诗本身就具有格律化、音乐化的特点,它以节奏徐疾、音韵铿锵的诗句和绘声绘色的描写,达到艺术表现上的高度成就。而琵琶音乐在唐朝已达到一个公认的艺术高峰。因此,唐诗之于琵琶,在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上突出体现了其姊妹艺术的特点。
琵琶的发展及唐诗中的“琵琶情缘”。琵琶最早被称为“批把”。“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是最早出现“批把”一词的史籍。当时,“批把”主要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作批,向后挑进称作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从象声字而得,魏晋时期“批把”逐渐被称为“琵琶”。琵琶音乐在唐代的发展,出现了一个至今无法逾越的艺术高峰。各种史籍记载,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皆离不开琵琶。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称之为当时的“国乐”并不过分。《通典·坐部伎》记载:“坐部伎即燕乐,以琵琶为主,故谓之琵琶曲。”至今,我们仍可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见到琵琶处于当时乐队中的领奏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唐代诗作中出现与琵琶相关的较有名的作品有近百首。这其中有描写琵琶乐器本身的《玉琵琶》、《琵琶弦》等;有涉及演奏者的《曹刚》、《泰娘歌》等;有描写演奏和欣赏的《琵琶行》、《五弦弹》等等,可谓林林总总、洋洋大观。
唐诗与琵琶交融的巅峰之作。唐诗中对琵琶描述最为经典的,最著名的莫过于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对琵琶演奏技法的描述可谓细致入微,对琵琶音乐的空灵意境和思想感情之描述更是令人如痴如醉,堪称千古绝唱。
白居易在诗中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和悲凉身世的叙述,表达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与感慨。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一节,生动地描写了琵琶乐曲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形象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唐代文人自身较高的音乐素养。谙熟音律翰墨,精通琴棋书画——这是对中国传统文人的基本要求。“艺术是相通的”,迄今学界依然信奉这一说法。唐代的许多文人除了具备高超的文学素质外,一般都还喜好音乐,或操奏乐器,或咏歌唱和。他们中自然也不乏音乐上的圣手,诗人王维、刘希夷等就是琵琶演奏的高手。据唐薛用弱《集异记》记载:“维未冠而有文名,又精音律,妙能琵琶,为岐王所重。维方将应举,求王庇借。王遂引至公主第,使为伶人。维奏新曲号《郁轮袍》,为公主所激赏,乃为之说项,维遂得高中。”出于对琵琶这种乐器深切的喜爱,文人们必定会在他们的诗作中有所表现。文人音乐除了文人们自娱自乐外,蓄养乐妓是文人音乐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基础。文人们清闲的生活受着家妓轻歌曼舞的耳濡目染,必然也会在他们的诗作中有所发挥。因此,琵琶又自然地与唐诗结上了缘。
二、“唱诗入乐”的传统沿袭
诗歌,顾名思义,诗即歌也,歌亦诗也,在艺术起源上二者同为一宗。最早的如《诗经》,三百首皆可弦歌;《楚辞》源于楚地原始歌舞。到了唐代,新民歌“曲子”就是一种用琵琶、笛子、鼓等乐器伴奏,配以五言、七言或长短句演唱出来的音乐形式。时至今日,许多歌曲的歌词,依然是一首首优秀的诗歌,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从《乐府诗集》可以看出,“选诗入乐”对唐诗产生的两大影响:其一为了便于演唱,“选诗入乐”对歌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从而使许多唐诗出现不同的版本;其二“选诗入乐”的盛行使符合配乐题材的诗歌受到欢迎,从而对唐诗的创作题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然,唐时期的演唱或演奏,主要是以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或演奏乐器的。自中唐以来,王维、白居易等诗人,都吸取了民间曲子的表现形式来填写过曲子的歌词,其中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就被谱成著名的《阳关三叠》而千古传唱。还有一首将唐诗音乐化了的琵琶曲——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这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音乐精品之一,也是琵琶艺术表现唐诗作品的典范之作。
在唐代音乐繁盛的景观中,文人音乐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文人士子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文人音乐活动主要包括“抚琴倚歌,唱诗 入乐,翻新民歌,家蓄妓乐”等内容。唐文人音乐在多元性追求中,大大拓展了唐以前文人音乐的审美领域,由此而促成了当时音乐的多元发展。唐代是我国琵琶艺术的一个高峰期,琵琶高手如星,名曲如云,众多乐手以无懈可击的高超技艺和酣畅淋漓的感情表达力将琵琶艺术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而现代人之所以能如此真切地了解这些,也必定是得益于以唐诗为主的文学对它的记述和表现。
三、琵琶乐手理解和掌握唐诗内涵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琵琶乐手,了解唐诗甚至熟读唐诗,感悟其艺术魅力,品味其精神内涵,对于演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琵琶乐手若想演奏出韵味,必须善于品味唐诗的韵味。琵琶音乐艺术与唐诗艺术的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讲究“中和之美”。“和”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学和音乐的美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尚书》中曾记载说:“诗、歌、声、律、音”的和谐是一种自然的和谐,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神人以和的境界。
琵琶艺术对唐诗内容的体现,最明显、最让人一目了然的就是那些诗一般的琵琶乐曲的名称。无论是古代的琵琶曲,还是近现代的琵琶曲,在名称上都很讲究文学上的“雅”,许多名曲从题目中就能看到文学的影子。琵琶曲有的是用了诗中常用的词语来命名,如《飞花点翠》、《残荷咏夜雨》,有的就干脆与唐诗的题目相同,如《春江花月夜》、《琵琶行》等。从题目上看,琵琶艺术中就已鲜明地表现出了文学的意味。除此之外,从琵琶大曲的小标题中也可以看出琵琶艺术对唐诗的借鉴和应用。如当代人创作的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此曲是作者根据唐诗中关于《绿腰》舞的描述创作的。乐曲模仿唐代大曲的结构,分为五个段落,每段一个小标题。五个小标题中,除第一段取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琵琶歌》外,其余四段均取自李群玉的《长沙九日登东屡次观舞》一诗。第二段名为“轻盈绿腰舞”,以中序入拍,旋律优美典雅,展现了舞女轻盈婀娜的舞姿;第三段为“慢态不能穷”,乐曲慢起渐快,情绪活跃,展现一幅令人目不暇接的舞女姿态百生图;第四段为“宛如游龙举”,气势浑腾,运用摇指、勾指等琵琶演奏手法,表现舞女们穿插如梭,犹如金鱼般来回嬉戏的景象;第五段为“繁姿曲向终”,音繁节促,旋律在琵琶宽广的音区中跌宕起伏,强烈的扫拂完成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表现了绿腰舞临将曲终时,急速翻旋、高潮迭起的生动场面。这一琵琶曲的作者自然不可能亲眼目睹当年《绿腰》舞的精彩场面,而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样鲜明生动的琵琶曲,那是因为他从唐诗中汲取了素材,将诗的语言、诗的意象音乐化,于是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就诞生了。
总之,琵琶艺术虽然能独立存在,但如果少了那些以古典文学作品为素材的乐曲的加入,琵琶艺术将失去很大的文化内涵,也会因此失去其作为古典民族乐器所应该独具的韵味。因此说,琵琶乐手研习唐诗是一门必修之课,而且应从小抓起,在灵魂深处熏染唐诗博大的艺术魅力,从而使演奏技艺与演奏内涵相辅而进,达到更趋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姚雅莹.诗一样的琵琶[J].南国红豆,2009,(1).
[2]张欣,杜森.从唐诗看唐代琵琶艺术的发展[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