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述论川藏茶马古道的门户—邛崃

2011-04-12宋家乐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邛崃互市茶马

宋家乐

(西藏民族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述论川藏茶马古道的门户—邛崃

宋家乐

(西藏民族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作者论述了邛崃的历史发展概况,分析了其成为川藏茶马古道的主要原因,并论述了川藏茶马古道对邛崃所产生的影响。

茶马古道;门户;邛崃

邛崃在历史上长期以邛州为名,素有“天府南来第一州”的美誉。是我国古代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有茶马古道起始地之称。茶以此为起点,运往青藏之地,地位十分重要。

一、关于邛崃

邛崃古时也称临邛,究其原因乃其位于邛崃山附近,故而得名,晋常璩《华阳国志》卷3于“临邛县”云:“临邛县,(蜀)郡西南二百里。本有邛民,秦始皇徙上郡人实之”。依此可知“临邛”名称由来与邛人有关。《续汉志》于“严道县”,“施牛县”下,刘昭注引《华阳国志》佚文谓:“邛崃山,本名邛筰山,故邛人,筰人界也”。又云“邛人自蜀入,度此山,甚险难,南人毒之,故名邛崃”。《蜀水经》则称:“青衣水,蚕丛氏青衣劝农,子遂为青衣国”[1]。《蜀中名胜记》也有记载,青神县即因“蚕丛衣青而教民农事,人皆神之”[2]而得名。自此临邛之名的来历与邛人居此必关联密切。

有关于邛崃地势的评论:“州屏蔽川蜀,控扼西番,邛峡、零关,近资雨冀之势;清溪、大渡河,遥为肩背之形。使任得其人,未始不可以靖西山之烽火,戢南诏之戈矛也。说者谓唐置定边军,而西川益以多事,州不足为缓急之藉也,岂笃论哉”[3]。不难看出,邛州在古代真乃要津,兵家必争之地。而史又载:“临邛冶铁致富的卓王孙德先人乃战国时期的赵人,公元前222年秦攻破赵国,把卓氏俘虏后迁移到四川广元,而卓氏认为广元土地贫瘠,于是提出远迁,到了临邛就住下来了,因为这里地‘下游蹲鸱,至饥不死,民工于市,易贾’”[4]。以此可以推断,临邛之地自古以来工商业较为发达。

历史上的茶马互市,始于唐而迄于清,是封建国家实施以茶马交易为主的商贸系统。早期的茶马互市始于我国西北地区唐朝同回鹘、吐谷浑的贸易,到了后期的茶马互市,形成了专门的场所以及与其相关的制度和措施的大规模贸易。随着茶马互市的逐步发展,到唐末五代,在四川地区开始设置固定的贸易场所,以进行茶马的广泛交易,并确立了榷茶制度。到宋代,由于文弱,边患不断,西北受阻,进而推动了四川成为主要的茶马贸易区。

茶马古道,通常指我国西南地区以川藏、滇藏两条东西向以“茶马互市”为主的商贸通道。川藏线茶马古道的主道由今成都出发,沿今川西邛崃山南麓,西经邛崃、名山、雅安、汉源、泸定、康定再向西经理塘、巴塘至西藏昌都或北经甘孜、德格至昌都,然后西经林芝到拉萨。滇藏线所经路线非本文所述范围,故不在此述之。

邛崃何为川藏线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绝非偶然,归纳起来有三种原因:

首先,临邛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东西地势平坦,属平原范畴;西南归丘陵和山地之域。平原作物殷实,物产众多;丘陵、高山蕴含大量矿产,资源丰富。又临近蜀国成都。城之阳面有文井江水流,阴有朴干水过,两河“养育良田万亩”。既有江河为船只通行提供诸多方便,更便于物资交流,利于贸易。且邛崃地处丘陵、山地,煤、铁、天然气、盐资源丰富,为发展多种行业提供了便利。所以多为政府所控,以至设置专署铁、盐之机构,管理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对盐、铁等实行专卖。

其次,盛产茶叶。邛崃临近邛崃山,又有江水和丘陵,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种植茶树。自古盛产茶叶,制作精良,品种繁多,有黑、白、红、绿,绿者最上。按质量可分“毛尖,金尖、金玉、金仓、老穰5等”。茶叶受到重视之后,远销打箭炉。有市场数个,足见其贸易规模之大,销售范围之广。

第三,外来移民多。邛崃自古较为开放[5]、清明,注重吸纳人才,史载秦汉时期外地之人就有来此居住者,而陕西人、江西人、福建人、广东人也来此居住,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商业,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开发。

二、川藏茶马古道的起始地

川藏线茶马古道的开辟不仅为西南地区与内地进行物质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使西南地区与内地的各种交往成为现实,对沿途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用不可低估。作为川藏线茶马古道上的邛崃,茶马互市也必然对其产生影响。

关于茶叶贸易的记载体现在“武阳买茶”[6]。同时四川盆地西部地区也以此被视为是我国最早种茶和销售茶的地方。

唐蕃以“和亲”方式确立之后,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唐蕃古代正式开通。文成公主由唐入蕃而带去的大量物品为吐蕃王室所嗜,尤其是茶叶的“神奇”作用为赞普所认同,吐蕃对茶叶之需激增,加之川西高原诸羌部落对茶的需求有增无减,又岷山和邛崃山等地茶叶生产的兴旺,使川西地区与川西高原诸羌部落及吐蕃之间的茶马贸易呈渐渐扩大的态势,兴起已成定势。

史载,唐代后期战乱不止,政权纷立,互不统属。前蜀王建得蜀,重视茶叶贸易,着力发展茶叶生产。“唐昭宗天复三年 (903年),次 ‘贡茶、布十万(担)’”。[7]可见唐朝时期地方政权上贡朝廷茶叶数量之巨。也足见茶叶在当时是非常珍贵的物产并受到统治者的青睐。

904年,王建杰和亲(秦王李茂贞与王建之女)之际,“许之茶、布……秦王大喜”。王建借茶达到政治目的,同时也得到了唐王室成员的欢喜。

为规范对茶叶贸易的管理,王建制定“榷茶法”。使茶叶的生产和贸易有了保障,但生产的大量茶叶除供给唐王室和大臣及自己享用之外,一部分用作与羌的马匹交易。“‘集诸州马,大阅于星宿山,官马八千,私马四千’,而马之来源,乃出自建以骑将起家,故得蜀之后,于文、黎、雅、茂诸州多市蕃马,十年之间遂及兹数”[8]。可以看出,所得之马来源于羌蕃部落,且通过茶马贸易形式换得。而蕃马之出产地点,也就是今天的甘肃文县西北、四川汉源、雅安、茂县一带,即岷山、邛崃山产茶区,而这一带也正是自王建建蜀至宋代以来一直为官方茶马互市的主要区域。因此川西羌蕃部落开展大规模的官方茶马贸易始于唐末王建治蜀时期。

前蜀大臣毛文锡《茶经》有载,邛崃山南麓一带有“火蕃饼”,也就是宋代的粗梗茶“西蕃茶”,是专门用于交换川西高原及西北羌蕃部落马的茶叶品种,表明王建所属庞大骑兵部队马匹的所得与茶马交易有关。而进行茶马交易的地点“文、黎、雅、茂诸州”,至宋代依然是开展茶马贸易的主要地区。黎州、雅州位于邛崃山之南,为川藏茶马古道最早开展茶马贸易之地。最早的“火蕃饼”即专用马茶也出现于邛崃山南麓。至此可以推断邛崃山是茶马古道的发祥地和最早的茶马古道起始地。

两宋时代,宋与川西高原的茶马贸易进入鼎盛时期,为此宋设专署全国茶马贸易的机构“都大茶马司”于成都,那么沿邛崃山南侧从成都出发经临邛至雅州以及攀过邛崃山、岷山的灵关道,和川道、岷江道、始阳道等古道成为早期茶马贸易的主要通道[9]。

到了明清时期,茶马互市较前有很大发展,所波及的范围也由四川沿线至整个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并在上述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商贸活动,茶马古道成为中国西南地区一条从四川至青藏高原的活路,古老而年轻,富有朝气,生机勃勃。而邛崃山南麓之临邛,始终占据着由成都经雅安入西藏的茶叶生产和茶运输的起始地地位。

所以,邛崃地区拥有两项荣耀:一则是中国古代茶马古道文化的发源地;二则是唐末开展大规模茶马贸易,至于近现代千年来的川藏茶马古道的起始地。

邛崃作为川藏交通枢纽,成都西南的水陆码头。在古代就以盐茶道、邛酒、邛陶而闻名。除此之外由于商业贸易的发展,特别是茶马互市的带动,夜市由来已久,上下千年,有历代文人笔下的描写:唐代张何《蜀江春日文君濯锦赋》有“鸣梭静夜,促杼春日,布叶扶疏,安花巧密写庭葵”的诗句。反映了邛崃夜市的部分情况。北宋文同《邛州东园晚兴》有“携琴秀野弹流水,设席芳洲咏落霞。向晚双亲共诸子,相将来此乐无涯”的句子描述邛崃的夜市。清代张梓对于邛崃的夜市也有记述,有诗为证“踏青郊外香泥滑,拾翠街头锦幔遮;士女联翩灯火盛,夜来满市烂云霞”。这些诗句无不反映邛崃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兴旺,也与茶马互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川藏茶马古道对邛崃产生的影响

而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及茶马贸易将内地与西南地区紧密相连,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并有力保障了西南地区的政治稳定。尤其在明清时期,对维护藏区稳定,使藏区拥护明清中央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了促进康藏地区发展的催化剂和生命线。所以川藏线茶马古道的开辟不仅为西南地区与内地进行广泛的物资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使西南地区与内地的各种交流成为现实,对沿途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起作用不可低估。作为川藏线茶马古道上的邛崃来讲,茶马互市也必然对其产生影响

首先,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为古代临邛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外地人口的涌入尤其是东南地区(广东、福建等地)人口的来此居住,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使相对封闭的临邛有了一个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同时也可以通过与这些移民的共事合作,学会并掌握先进经验,进而应用于生产劳动中,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能增产增收,并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其次,随着南方移民的大量迁川,耕地面积增多,农业产量有所提高,使农业相对发达,继而茜草、蓝靛、栀子、红花(胭脂花)等染料植物的种植技艺也传到了巴蜀。由邛崃加工蓝草为靛者,染布帛最佳,驰名省内外。生产茶的技艺也很有名声,造纸行业也较为闻名,利用盛产竹子的优势进行造纸和发展航运等等,使邛崃不但街道繁华,水运也较繁忙,并推动了邛崃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其繁华之貌通过“北大街”可见全貌,“北大街”是临邛城之北商贸云集之地,也称“正大街”,繁华之时,车旅、马帮穿梭往来于此,热闹非凡。山货、茶叶、丝绸应有尽有,店铺作坊林立。客商们在此装卸土特产品、成品原料;商贾、客宾进出茶房酒肆,会馆庙堂,构成了“天府南来第一州”的一条“工商街市”和一幅盛景图画。真可谓“舟船争路、车马塞道、商旅敛财”。

最后,促进了邛崃建筑和文化的多样性。邛崃自古较为开放,兼容并蓄,茶马互市又使邛崃人员往来、定居者增多,信仰儒、释、道之人共存,因而体现三种宗教之建筑处处耸立,鹤林寺,老君庙,圣人庙便是三教建筑并存的例证,纯阳观三教合一:道教,佛教,儒教。供奉有观音,张三丰,孔子还有关云长和岳飞,则体现了三种宗教文化的并存。还有形式多样的移民会馆、住宅和商铺客栈随处可见。加之商业、农业的发达,社会的需求导致本地办学(私学、公学)的兴起、增多,学校的众多表明了该地对教育的重视和教育的发达及文化的多样,值得一提的是,大藏经也通过此地传入藏区等等,与茶马古道及茶马互市密不可分,更显示了各民族的和谐相处。

茶马古道的途经此地,以及茶马互市的兴起,使此地人员往来众多,在此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实现了西南民族经济上的互补,民族的融合,增进了民族团结,也显示了各民族的和谐相处。

综上,既是丝绸之路”西出成都的第一站,又是古代“茶马古道”所经之地的邛崃,作为唐宋至明清时期的川藏茶马古道的起始地,为沟通内地和藏区的交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维护藏区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清)李元.蜀水经[M].成都:巴蜀书社,1985.

[2](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

[3]徐仲林.邛崃——川藏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J].中华文化论坛,2008(12):207-209.

[4](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邓廷良:南丝路的门户—邛崃中华文化论坛[J].2008(12): 223-225+247-252.

[6](西汉)王褒.僮约[M].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7](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9.

[8](清)吴任臣.十国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徐学书.邛崃—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的起始地[J].中华文化论坛,2008(12):46-49.

K928.6

A

1005-1554(2011)01-0035-03

2010-11-25

宋家乐(1978-),男,河南太康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藏族史。

猜你喜欢

邛崃互市茶马
中国边民互市研究回顾与述评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Kurixalus (Anura:Rhacophor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海门和邛崃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的对比研究
茶马古道
基于邛崃市云正合作社和洁环合作社的案例分析
加快河口县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
骑行“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
明代蒙汉互市贸易的建立及发展演变——以市口变化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