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承德经济开发与城镇建设研究现状综述

2011-04-12纪欣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热河避暑山庄承德

纪欣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清代承德经济开发与城镇建设研究现状综述

纪欣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近年来对清代承德历史的研究,成果斐然,作者即专门就近30年来涉及清代前期承德经济开发与城镇建设的相关研究状况做一择要综述,为加强对避暑山庄文化本质特征和系统性的研究提供借鉴。

承德开发;经济;成果;认识

以往有关清代承德开发历史的研究,总论较多而微观研究未引起外界学者的足够重视,相关的著述也较少。近年来,关于承德历史的研究蓬勃发展,现将近30年来(截止于2009年年底)涉及清代(以康雍乾嘉四朝为主)承德经济开发与城镇建设的相关研究状况择要综述如下:

一、经济开发

韩茂莉对近三百年来承德地区的经济开发及城镇体系的形成进行了一定的梳理,认为清初关内移民的大量出关与塞外政治中心—避暑山庄的出现是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推动力,同时以避暑山庄为线索,论述了这一地区的区域特征与经济开发过程。[1]

马汝珩,成崇德认为:学者公认康乾时期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国势强大,社会安定与盛世局面的出现,都是促使避暑山庄兴建的基本条件,但自康熙朝下半叶开始出现的边疆开发活动以及开发中所取得的超越前代的成就为避暑山庄的兴建创造了更为直接的社会条件:良性社会环境、足够的人力、必要的财力物力。而避暑山庄的兴建及围绕避暑山庄所进行的政治活动又进一步推动了边疆开发的深入发展。[2]

唐亚君研究了从清代至民国前期(1644—1933年)移民与热河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认为清王朝曾一度对内蒙古地区实行严格的封禁政策,但并没有从实际上遏制内地人民向塞外迁徙。从18世纪初开始,由内地向热河地区的移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呈现出全面扩展的态势。进入热河地区的移民大多来自直隶、山东二省,其中大部分为农业移民,也有少量从事工商业的人口。人口压力流动规律的作用使人口由狭乡流向宽乡,是促成移民的根本原因,热河的区位优势是重要的引诱性因素,灾荒、兵燹等因素则直接推动了移民进程的发展。总体来看,移民促进了热河地区的经济发展,但由于近代以来国家权力控制系统在内忧外患下不断走向衰弱而导致的社会失控,使得移民进程失去了应有的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从而酿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3]

赵艳玲、付际红、黄大伟认为清代承德社会经济变迁首先在经济格局上表现为由游牧经济渐变为农业半农业区,至今这里仍然是农业区、牧业区的分水岭;其次在行政管理上表现为由单纯的盟旗制管理到盟旗制府厅州县制相结合的二元管理体制;复次表现为清朝作为封建王朝,解决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关系仍是其重点。这种变迁在清朝前期缓解了长城口内的人口压力,建立了一个农牧经济互补的经济圈,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不仅如此,这种变迁在清朝边疆开发中具有代表性,既起到了防止外来民族入侵的作用,又彰显了清王朝少数民族政策的成功,并且最早实现了与内地的一体化,为蒙古、新疆地区实现与内地一体化提供了借鉴。[4]

穆崟臣认为,清朝对热河蒙地的开发,影响深远。经济上,形成了多元经济结构与农牧交错格局;政治上,形成了盟旗制与府厅州县交错格局,对历代王朝的“羁縻”政策是一种突破;由于蒙汉长期交往和文化融合,形成了既非内地农耕文化,也非边疆游牧文化的新型区域文化;随着蒙地的开发,加速了蒙民汉化的过程,缩小了蒙地与内地的差距,促进了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巩固了北部边防。在探讨清代热河蒙地开发积极效果的同时,对其弊端也不可忽视,如清朝在开发过程中始终贯彻民族隔离政策阻碍开发进程、一味推进农业化进程造成草原沙化、盟旗制与府厅州县二元行政管理体制于实际运行中冲突不断等等。[5]

特克寒认为,热河蒙古地区以畜牧经济为主,农业所占比重很小。康熙九年前后,为解决北京八旗生计而到长城北侧圈地的旗民人口问题,以及后来口内流民到热河蒙古地区“借地养民”等措施,使当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掀起了大规模农业垦殖浪潮,其直接后果是该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活以及民族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至今影响重大。[6]

赵艳玲、于多珠认为,清代承德庄田的建立带动了承德经济的开发,进而为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立打下了基础,避暑山庄的建立又对清代蒙藏地区的稳固、国家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其后两人进一步研究认为,承德庄田的建立和开发为大规模的木兰秋狝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为避暑山庄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避暑山庄建立,是训练八旗、控制蒙古、加强北部边防之需,康熙帝在避暑山庄的活动又促进了承德的进一步开发,使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康熙帝在北巡中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治边政策,形成了独特的治边思想。[7]

李景瑞对清朝前期承德地区的农业开发及人口来源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考证,说明在康熙肇建避暑山庄之前,该地区己经有了一定的人口聚集和农业开发。交通的改善既是地区开发的一种措施体现,同时也加快了地区开发。[8]

伊利民研究了清代承德的庄头情况,康熙年间,承德共有庄头136名,所辖地亩主要在滦河、潮河、老哈河流域,多是河川肥沃之地,按其肥沃程度分为四等。等级高的纳粮、银数额多。承德庄田客观上对承德各地的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庄头最重要的职责是按规定缴纳粮食及承担杂役,实际以纳粮为主,纳银较少。杂物、杂役负担为康熙至嘉庆年间,清帝巡幸木兰围场时,由内务府筹划,准备随驾车辆马骡。[9]

王晓辉认为宫仓是清代热河地区最具特色的粮仓,它的建立是由热河地区独特的发展背景决定的,宫仓从属于皇家内务府,是清廷设立最早,发挥作用的时间最长的粮仓,是清代热河地区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10]

项勇认为热河地区原来是蒙古部落的牧场,农业所占比重极小。自清朝皇帝频频驾临热河,进行木兰秋狝及建立避暑山庄之后,大量的随驾王公、大臣、侍卫、驻军等消费人群使热河商业迅速繁荣起来。关内移民的不断涌入,使热河地区的人口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也使农业生产发展迅速,每年大宗的粮食贸易更加促进了热河商业的发展,并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热河地区以承德府为中心,涌现出一批重要的城镇,如平泉、建昌、滦平、丰宁、朝阳、赤峰等地。但是,热河作为联系中原与口外蒙古地区的作用虽然很重要,经济构成却比较单一,易受外来冲击。热河地区商业自清帝北巡和木兰秋狝开始繁荣,也因木兰秋狝的废驰而走向衰落。[11]

二、城镇管理体制

严廷真等论述了随着承德地区土地的开垦,和汉人的移居,清政府为了加强对此地的管理,在此加强了行政建制,这是对承德地区开发的一种肯定,也是其开发成果的体现。[12]

付际红认为,承德自雍正元年到嘉咸年间先后设置了一府一州五县建制,其设置原因一是适应本地汉人迅速增加,加强管理的需要。二是为了纠正盟旗制度下旗札萨克管理的不力与偏差。三是清廷在新形势下治边思想的具体体现。内地行政管理体制的引入,不仅巩固了边疆,还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她还认为承德社会巨大变迁的根源就在于清朝康、乾二帝皇权至上、稳妥又灵活的统治方略和追求江山大一统和稳定地、全面地有效治理的治国理念和发展思路。[13]

秦兆祥分析了热河都统的历史演变。在热河成为清廷的第二政治中心的过程中,热河八旗驻防也相应设置,先后设热河驻防总管、副都统,嘉庆十五年升副都统为都统。其职能进一步扩展到民政、司法等领域,总理蒙民交涉案件,负责热河民案及蒙古讼案的审断,督察热河百官,总理赋税征收,掌管热河工厂矿山的批设,负责旗界划定和县署设置,督办热河地区垦务并掌有灾民赈济、工商管理等职权。热河都统实际上己掌握了热河的军政大权,是热河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14]

三、清代承德的城镇建设

陈喜波等提出,清代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为长城外的开发创造了客观条件,而内地往长城外的大规模移民、塞外土地的开发以及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为长城沿线地区城镇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伴随着长城外侧的开发,许多城镇开始兴起并得到蓬勃发展。如承德就随着兴建避暑山庄作为北巡时长期驻跸和兼理政事之地迅速发展起来,到乾隆中期已经十分兴盛。[15]

邓文静认为清代皇家活动是贯穿承德城市发展始终的主要原因和外在动力,承德只是由于统治者在此地的长期居住和频繁活动,才由消夏避暑的夏宫而在实际意义上成为当时的第二政治中心,这在传统行政中心城市中也是非常特殊的现象。在清朝后期,随着国势日衰和内外环境的变化,统治者对承德不再重视,在此地的活动也基本取消。由于支撑城市发展的动力消失,承德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的历史命运。[16]

杜江认为,承德市的变迁与避暑山庄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避暑山庄的兴建逐步臻于完善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存在,奠定了这座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纵观清朝历史,避暑山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王朝的兴衰史。[17]

杨天在认为,承德虽然历史悠久,但真正得到开发还是在康熙九年以后,通过移民垦荒、置围场建行宫、驻军设驿、完善地区建制、兴学等方面实施了开发。[18]

彭坎、尹忠依据本身所历、所见、所闻,并经查阅资料、寻查遗址、走访知情人,介绍了清代承德各府邸景致和街市市容,配以图片72幅。回忆性地再现了昔日热河都统署、热河考棚、雍亲王府邸、刘墉府、肃顺府的风采。[19]

钱树信从一批外国使者、学者在清代和民国时来承德写下的著作和拍摄的照片中精选了200余幅黑白照片,图文并茂地阐释西方世界如何观察中国内陆深处的热河社会,并且对照片配以学者、专家及编著者对热河城市的深度诠释,用摄影语言比较客观地再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30、40年代热河的整个场景,对研究承德的历史和社会风情大有裨益。[20]

张达池研究了19世纪30年代承德寺庙状况,认为承德交通相对闭塞,庙会成为城乡物资交流,销售地方特产的好机会。如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街里以火神庙、武庙为中心地带的庙会、花会、唱戏、灯会最为红火。当时商业繁华的街道有三道牌楼、粮市、西大街,白天闹花会、唱大戏,晚上举办灯会。承德庙会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远远超出宗教祈祷、募捐等活动内涵,同民间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艺术有机结合,具有宗教功能、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等多种功能。[21]

其他重要相关成果还有:

(1)袁森坡,《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2)杨强,《论清代对蒙古地区汉族移民的政策》(《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张义勇、王云彪,《浅析清朝农业政策对滦河流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3l期)。

(4)赵艳玲、庞凤芝,《试论清代热河地区经济格局的变迁》(《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第3期)。

(5)于晓娟,《清末热河地区的蒙地放垦及其影响》(《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6)特克寒、张杰,《清代承德通向内蒙古地区的驿路和驿站》(《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7)陈新海,《清代直隶地区城镇分布的地域特征》(《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8)郑绍宗,《承德市早期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避暑山庄研究会编《避暑山庄论丛》,紫禁城出版社,1986年。

(9)侯仁之,《承德市城市发展的特点和它的改造》(避暑山庄研究会编《避暑山庄论丛》,紫禁城出版社,1986年。

(10)马大正,《十九世纪末承德的城市与居民一评俄国旅行家波兹德涅耶夫的承德见闻》(避暑山庄研究会编 《避暑山庄论丛》,紫禁城出版社,1986年。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清代承德开发历史的研究,成果斐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从研究内容上看,大多数偏重对避暑山庄、外八庙、木兰围场历史事物本身的研究,系统性不够;对于清代承德的开发历史如城市的形成、具体发展表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则显得较少。诚然,承德的文物古迹是清代民族政策成功实施的例证,与有清一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但它们所反映的绝非只限于政治层面,还体现在经济开发、文学艺术、园林建筑、社会生活等等各个方面。对于承德开发历史的研究,应该注重这一历史的整体性,特别是与整个清史的统一性。所以我们应注意加强对避暑山庄文化本质特征和系统性的研究,结合实录、起居注、御制碑文等传统史料挖掘私人日记、契约文书等新史料,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上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研究。

[1]韩茂莉.近三百年来承德地区的经济开发过程及其区域特征[J].地理研究,1996,(01).

[2]马汝珩,成崇德.康乾时期人口流动与长城边外开发-兼论避暑山庄兴建的社会条件[A].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等编著.纪念避暑山庄建园二百九十周年论文集-山庄研究[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4.

[3]唐亚君.清代至民国前期热河地区移民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4]赵艳玲,付际红,黄大伟.清代承德社会经济变迁[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

[5]穆崟臣.清代热河蒙地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6]特克寒.清代热河蒙地的垦殖及影响[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04).

[7]赵艳玲,于多珠.清代承德庄田起始探[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03);承德庄田的开发与避暑山庄的建立—兼论承德开发与康熙帝的治边思想[J].满族研究,2006,(03).

[8]李景瑞.承德少数民族的历史形成及其经济基础[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5,(03).

[9]伊利民.清代承德的庄头[J].满族研究,1999,(02).

[10]王晓辉.清代热河地区的宫仓[J].古今农业,2008,(04).

[11]项勇.清代热河地区的商业发展初探[J].新学术,2008,(01).

[12]严廷真等.清代热河地区蒙旗和府厅州县交错格局的形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6).

[13]付际红.清代前期承德府、厅、州、县的设置及原因[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01);避暑山庄建立与承德社会变迁[J].同上,2009,(01).

[14]秦兆祥.清代热河都统的设立与职能演化[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5.

[15]陈喜波等.论清代长城沿线外侧城镇的兴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

[16]邓文静.清代皇家活动与承德城市的兴起[D].成都:四川大学,2006.

[17]杜江.避暑山庄兴衰与承德市的变迁[A].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纪念避暑山庄建园二百九十周年论文集——山庄研究[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4.

[18]杨天在.承德开发探微[A].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纪念避暑山庄建园二百九十周年论文集——山庄研究[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4.

[19]彭坎,尹忠.热河旧景[M].北京:远方出版社,2005.

[20]钱树信.热河旧影[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21]张达池.承德庙会与居民文化经济生活[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9,(01).

A Review of Study on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own Construction of Chengde in the Qing Dynasty

Ji Xin

(Hebei Tourism Vocational College,Chengde,Hebei 067000)

In recent years,the achievement of research on Chengde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has been striking.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ated research which has been made for 30 years on Chengde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he town construction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in order to strengthen substan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untain Resort culture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for reference.

Chengde development;economy;achievement;understanding

K87

A

1005-1554(2010)04-0013-04

2010-12-22

纪欣(1965-),男,河北承德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清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河北省社科联200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清代民族政策与滦河流域农业开发》(编号: 200802007)系列成果论文。

猜你喜欢

热河避暑山庄承德
《承德医学院学报》征稿细则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热河道库:清帝巡幸热河时期的备赏银库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清代热河驻防八旗的沿革与职掌(1702─1810)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达什达瓦部迁徙热河考(蒙古文)
康乾盛景避暑山庄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