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程哲学对传统实体概念的批判

2011-04-12郑敏希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9期
关键词:怀特海存在物客体

赵 玲 郑敏希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北京 100876;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过程哲学对传统实体概念的批判

赵 玲 郑敏希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北京 100876;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实体是古希腊哲学用于解释万物本原的哲学概念。在哲学史上,实体概念几经发展,直至近代仍在哲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近代科学和哲学中,哲学受科学唯物论的影响,试图解释宇宙中绝对时空与绝对物质的存在;同时科学过分崇尚理性,不断抽象科学研究对象,导致近代科学哲学危机的产生。怀特海认为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传统哲学视域下的“实体”概念导致了哲学的二元论及宇宙观的平面性和静态性,而打破这种困境需要用一种生成变化的哲学思想即过程哲学颠覆“实体”概念的禁锢,解决心物二分问题,重建宇宙观。

过程哲学;传统实体概念;哲学批判

怀特海哲学在整个哲学史上无疑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哲学思想之一。他的过程哲学中渗透着他在数学训练中形成的深刻的理性和严密的逻辑以及在理论物理学上的造诣,体现出他对柏拉图主义、传统形而上学的过人理解以及对同期哲学思想的应用和发展。表达过程哲学主要思想的《过程与实在》被看做是哲学史上最为复杂和最富创建的论著之一。然而对怀特海创造性的宇宙观的研究,并不仅限于研究其宇宙观的独特开创性,更重要的是要揭示在其宇宙观中表达出来的宇宙本身具有创造性、宇宙是一个动态和充满生机的有机体的重要思想。在怀特海看来,之所以要重新建构一种动态的宇宙观,是由于当时欧洲的科学和哲学都受到了科学唯物论的影响,“认为在宇宙中有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和不能为人所知的物质存在,这种质料本身没有知觉、价值和目的,它根据外在关系加给它的固定规则来行动,这种规则并不是从它本身所以能存在的性质中产生出来的”。①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8页。这种质料在哲学上称为实体,而这种假说长期支配着科学和哲学。怀特海认为,这种假说完全不适合科学的发展,“如果我们脱离产生失误的全部环境,只限于讨论某些类型的事物,那么唯物论的假说就能完满地表达这些事物,但如果我们把感官运用得更细致一些或是由于要求理解思维的意义与连续性,而超出了上述抽象结论的范围时,这种理论体系马上就垮台了”。②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8页。怀特海认为要抛弃旧的实体概念,重建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首先就是要用一种动态的存在物来代替传统哲学的那种静态的实体,以互为依托的存在物代替传统哲学的独立实体,以相互交融的复杂体系和整体的宇宙论代替传统哲学中各个实体占有简单位置的孤立体系的宇宙观。

一、传统哲学视域中的实体概念及其批判

实体概念作为西方本体论思想的基本模式,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在哲学史相当长的一段发展过程中,哲学的发展被认为就是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发展了“实体”概念。在古希腊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认为,实体是第一存在,脱离实体这个主辞,运动将无法进行,人类将无法言语。实体是永恒的,没有任何质料和潜能。正因为它是完全的现实性和无质料的纯形式,所以才成为永恒运动的原因。怀特海认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这样的根本问题:我们用‘实体’指的是什么?这里,他的哲学和他的逻辑之间的反作用非常不幸地发生了。在他的逻辑中,肯定命题的基本类型是谓语从属于主语。因此,在他所分析的‘实体’一词的许多现行用法中,他强调其意义‘不再作为任何其他事物的谓语的最终载体’。”①怀特海:《自然的概念》,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在近代哲学的发展中,哲学家们进一步发展了实体概念。笛卡尔认为存在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在时空中占有各自的简单位置。莱布尼兹的单子论认为单子没有可以出入的窗口,斯宾诺莎的实体是“自因的”,典型地体现了实体自足的、封闭的、孤立的特点。洛克也声称广延、形状是物质的“第一性质”。实体思维认定,事物的质和属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与该事物直接同一,其思维逻辑是:存在=实体=固有质,这种质是坚实的、不可消解的。笛卡尔也把广延视为物质根本性质,就是基于这一思维,既然实体与自身的固有质直接同一,那么,事物的质就是既定的、本来的、预成的。实体思维相信宇宙万物可以还原为某种原初状态,即维持固有质的最小、最基本的单位。尽管实体思维也承认事物之间的关联,但这种关联是具有确定质的两个事物的外在关联,是与根本性质无涉的情况下的相互作用;事物也表现为过程,但这是具有不变质的实体的量变,或者是从一种固定质到另一种固定质。总之,实体思维以为,先有质,后有关系和过程。更确切地说,无论关系还是过程,都以实体为依托。总之,实体思维就是从实体依托或本体论承诺出发诠释一切。综上所述,实体概念即指某物为了存在不需要他物,只需自身,并且这是成为实体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因而实体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和静止的。怀特海认为实体概念不过是把一些在时空中相继出现的、有相对稳定性的、类似的一组事件抽象而得出的概念,是语言逻辑的一种高度抽象。对于实体概念的根源,怀特海认为是某种重复现象和人类心理倾向于简化实际事物状态的习惯,它是省略前后事件的微小细节差异,通过高度抽象而得到的。怀特海认为这种“实体”的观念就是一种具体性误置的谬误。所谓“具体性误置的谬误”是指:将一个抽象的事物当作是具体的事物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科学和哲学研究的错误方法。包涵以下两个方面:(1)以抽象解释具体,或以较抽象解释较具体。(2)误把抽象的概念看做具体的实在。②朱建民:《现代形上学的祭酒:怀特海》,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49页。怀特海认为根本问题不在于能不能进行这样的抽象,而在于对这种抽象方法没有进行批判,把这种物理学上和心理学上的抽象及假定当成了原初的实际的经验,把抽象视为了具体。在怀特海看来,这就是把具体性放置错了地方,所以称之为“具体性误置”的错误。在以往的哲学中,实体被当做第一存在,面对充满偶然性、复杂和变化的宇宙,实体却是自足、封闭和孤立的。将宇宙的变化发展用这样一种固定的物质来解释,只能是从一个固定质到另一个固定质的转变,不能揭示宇宙的本质。怀特海认为,抽象出来的概念也必须符合我们的经验,每一个经验材料都需要在全部的具体经验里去认识,如果脱离了全部经验的内容,我们无法把握任何一个孤立的感觉或者印象,纯粹的感觉在经验中是不能找到的,因此实体这种自足的概念也没有其合理的存在理由。怀特海认为,实体概念是一种思想,是抽象出来的,而在我们抽象思维的过程中,经常存在着一种危险,就是把经验的丰富复杂性和动态过程还原为简单的抽象,然后又把这种抽象误认为是具体的实在。“在哲学史上,笛卡尔的实体、休谟的印象、康德的综合、罗素的简单物和维特根斯坦的规则等,都是在根据某种不可分析的‘究极存在’对实存作出规定。这些不可分析的‘究极存在’,典型地构成了形而上学概念,宣称一切进一步的分析都超出了合理性的范围。”③菲利普·罗斯:《怀特海》,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2页。

其次,实体概念导致了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产生。在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古希腊哲学家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本原,这种本原能够生成万事万物,但本原本身却不属于生成,它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永恒不变的。这种实体的存在导致了实体与现实世界的分离。时至近代,哲学家们将探寻本原转变为探寻认识主体,将哲学对本质的追求转变为对一种精神实体的追求,并且存在着一种独立的精神实体,不依赖于其它事物而独立存在,从而导致了近代心物二元思想的形成。

实体概念的发展还导致了对认识方式的质疑,认为只有理性的认识活动才能够把握真理,从而贬低了其它认识活动的认识结果。强调逻辑的清晰推理,忽视感性和直觉,排斥情感和想象,从而人们再也无法真实地感受世界。在理性的需求下,面对的是一个抽象的世界以及一个永恒不变的抽象的实体。怀特海认为思维本身就是抽象的,而理性使得抽象思维更加偏执。

面对实体概念给哲学带来的认识论上的困境,怀特海认为我们需要回归到具体的经验中去,尽管具体经验有其局限性,但我们仍然可以运用感官作冷静的观察,并且将各种建立在具体经验基础上的抽象方式进行比较。运用理性的结果不是要找到某种终极的存在,而是通过经验和理性在事物的背后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怀特海认为,建立这种想法是与我们的血肉相连的,在体验这一信念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1)我们作为自身而存在的时候不仅是我们自身而已。(2)我们的经验虽然不明确和零碎,但却说明了现实最奥妙的深处。(3)事物的细节仅是为了要恢复他们的本来面目,因此必须放在整个事物的系统中一起观察。(4)这种事物体系包含着逻辑理性的和谐与审美学成就的和谐。(5)逻辑和谐在宇宙中是作为一种无可变易的必然性而存在的,但审美的和谐则在宇宙间作为一种生动的理想而存在着,并把宇宙走向更细腻、更微妙的事物所经历的残缺过程融合起来。”①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9页。

二、怀特海过程哲学视域中的“新宇宙观”概念的生成

怀特海过程哲学认为,我们所处的宇宙充满偶然性和特殊性。在对这个宇宙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对存在物的关系的思考要远远优越于对存在物的性质和“实体”的思考。宇宙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做是新旧事物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性是新旧事物转化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一种类型的秩序出现之后往往有各种发展的可能性,达到发展高潮之后进入衰败阶段。秩序衰败不是进入无序状态,而是进入新的秩序类型,生生不息的宇宙就是建立在这些不断出现的新秩序类型的基础之上的。唯一可能的宇宙学说是:这个宇宙永远趋向于新颖性或创新”。②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由于“实体”概念在科学史和哲学史上处于重要地位,要破除这种实体概念就要颠覆科学唯物论,重建宇宙观。怀特海认为,继续沿用传统哲学中的概念和术语就很难摆脱传统思想和概念所带来的思想的惯性,需要用一套新的能够表达动态的概念和语言系统来解决具体性误置的谬误以及认识上的困境。因此,他的哲学首先需要找到新的概念以便取代实体成为新的终极存在物。

怀特海认为有两种相互排斥的终极存在物:一类由实际存在物组成,另一类由永恒客体的确定型范式组成。怀特海用这两种存在物取代传统哲学术语中的“殊相”和“共相”所表示的存在物,以此来瓦解传统哲学的“实体”概念,从而构建一种新的宇宙观。在这种宇宙观中,实际存在物与宇宙是相互依存的,实际存在物不能独立存在,“如果脱离了宇宙总体,即使其身处宇宙之中,也不能存在,因为他们要现实地存在就需要其它的万物或存在物,需要全宇宙的存在物”。③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同样,宇宙也不能离开实际存在物而存在,因为实际存在物是构成宇宙的最终要素,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说怀特海的实际存在物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那么怀特海的宇宙也必然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宇宙,而怀特海的上帝亦然。

实际存在物是构成世界的最后的东西,在实际存在物后面再也找不到更实在的东西了。实际存在物是“从我们可以感知的事件出发的,事件与其它事件相关,与一切的过程相关,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形成了实际存在物。因此实际存在物都是一些创造物,也可叫做实际场合”。④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上帝也是个实际存在物,虽然在重要性上存在着等级,功能上也不相同,但在规范一切的原则上却是平起平坐的,实际存在物全都一样,这些“实际存在物是复杂而相互依傍的点滴经验”。⑤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怀特海同时用“永恒客体”来消解传统哲学中的“共相”概念。在传统哲学中,共相是从对个别事物的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是事物的本质,共相具有普遍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共相说明了一类事物的共同性质;在柏拉图看来,共相也是一种实体,只不过是与可感事物所不同的另一种实体。而在怀特海的定义中,“任何实体,如果其概念识别并不必然指向时间性世界任何确定的现实实体,那么这个实体就叫做永恒客体”。⑥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永恒客体是一些不变的形式,怀特海用永恒客体来代替传统哲学中的“共相”用于解释思想所具有的超出现实事实领域之外的能力,永恒客体在本质上是抽象的,也就是说,如果不参照任何特殊的经验场合就不好直接地理解。成为抽象就是超越实际的特殊具体场合,但超越实际场合并不等于和它脱离关系,相反地,每一种永恒客体都和这种场合有固定的联系。永恒客体只有借助其潜入实际存在物的进程才能加以描述。除了抽象的性质之外,永恒客体还代表着一种可能性。与现实世界的确定性和决定性不同,永恒客体是不确定的,并且只有经由它们与特殊现实事态的关系才能成为确定的。

怀特海反对传统哲学的实体概念,认为其造成了心物二元对立以及认识上的困境。在建立了新的终极存在物之后,怀特海认为必须使用新的终极存在物来认识现实世界,才能打破实体论基础上的世界观,从而建构一个新的宇宙观。

传统哲学认为,在取得知识之前必须先有认识者。怀特海认为,意识是以经验为先决条件的,而不是经验以意识为先决条件,应该用“摄入”来表达实际存在物据以影响它自身对其它事物的凝结行为。主体是摄入活动的产物,即感受者是从自己的感觉活动中出现的统一体。在传统哲学中,认知者和被认知者、知识和对象、观念与事物被二元分立,而他反对这种割裂。

他用摄入概念来消解这种二元对立。每一摄入都包含三个因素:(1)进行摄入的主体,即摄入乃其具体因素的实际存在物;(2)被摄入的材料;(3)主体如何摄入该材料的“主观性形式”。①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实际存在物的摄入称做物理性的摄入,永恒客体的摄入称做概念的摄入。实际存在物之间之所以相互包涵是由于他们彼此摄入。实际存在物的本质唯一地在于它是摄入性的事物。一种实际存在物与宇宙中的各项都有十分明确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它对那个项的摄入。现实世界的一切实际存在物相对于作为主体的特定实际存在物,虽然普遍模糊也必然为该主体所感受到,一种被感受到的实际存在物可谓对该主体的“客观化”,只有特选的永恒才被特定的主体所“感受”,这些永恒客体于是被说成进入了该主体之中,可是那些未被感受到的永恒客体也并未因此被忽视。实际存在物或许会意识到它的经验中的某些组成部分,也可能意识不到,它的经验是它的完整的形式构成,包含它的意识。

借助于“摄入”这一概念,怀特海认为其解决了由于感觉材料的分歧和引起感觉的事物而出现的许多问题,由知觉原因引出知觉,由符号所表示的意思引出符号,由永恒客体引出经验时刻问题。在各种存在物之间,存在着一种“连结”,所谓连结是“一套相关统一体中的实际存在物所组成的链条,它由相互摄入所造成,由彼此之间的客观化所构成,实际存在物之间彼此互为内在”。②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一种连结能够在空间和时间上自行扩展,包容一套彼此属于同时代的场合(所谓“场合”就是主体对某个客体而言的特定活动,而任何东西在某主体身上唤起的某种特定活动则构成客体,每一种实在的经验场合都是一个主体,场合的主体性随场合的存在而存在),也能够包容过去与未来的场合。宇宙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进入到连结的集合体中,并且能够渗透到集合体中去。

三、建构充满创造性的世界观

深入批判实体概念,认识实体概念给科学与哲学带来的困境,提出新的哲学概念,怀特海最终抛弃了一种分裂的、绝对的、孤立的世界观,建构了一个崭新的充满创造性的世界观。怀特海认为,世界从构成它的存在物开始就是连续的、运动的和创造发展的,这个世界是我们通过有意识的知觉活动感觉到、通过日常知觉世界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怀特海认为,世界可以被看做是由各种广延所组成的连续体。世界的这种连续性所涉及的是一种潜在的东西,而世界的现实性所涉及的是可以看做以原子的形式存在的东西。怀特海认为,现实世界就其是已经被确定的、现实的和已经生成的存在物的共同体而言,是以超越其自身的创造性的潜能为条件和限制的。对于实际存在物而言,存在着一个由已经确立的实际存在物所组成的世界和某种潜在性,这种潜在性是创造性的材料。广延连续统是由各种存在物组成的复合体,广延连续统表达了所有那些可能的观点在世界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是休戚与共、密切相关的。这种广延连续统是“实在的”,因为它所表达的事实既是由这种现实世界所产生的,又是与当代现实世界有关联的。全部实际存在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全部可能的实际存在物在未来都必定把这些决定具体地体现在它们与已经存在的这种现实的种种联系中。各种实际存在物是这种广延连续统的原子化,这种连续统本身仅仅具有可以区分的潜在性,实际存在物影响着这种区分。

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各种确定的以原子形式存在的现实性,它们通过这种现实性的区域而决定着一种内在一致的、由现实的区分所组成的系统。每一种实际存在物在其与其他实际存在物的关系中都是在这种意义上处于该连续统中的某个地方,并且是从这一观点所提供的那些材料中产生出来的。 但是在另一种意义上,它在整个连续统中无所不在,因为它的构成包含了那种现实世界的客观化,因而包含了那个连续统。

为了最终解释这种相互生成与连结的宇宙的存在,怀特海认为作为实际存在物之一的上帝的本性是两级的,他具有原初本性和后现本性。“上帝本性的一个方面由其概念性经验所构成,经验是世间的原初事实,不受真实性的限制,因此是无限的,没有任何否定性摄入;另一方面处于短暂尘世的物理经验与原初方面的整合,它是被决定的、不完全的、因果性的、永恒的、充分真实的和有意识的。”②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上帝不是无限的,因为如果上帝是无限的,他就会既善又恶。他必定是有限的,决定每种价值的可能性,因此是完善的。在上帝的本性中,永恒性是原初就有的,而流动不居是由俗世派生的;在俗世的本性中,流动不居是原初就有的,而永恒性则是由上帝派生的。说上帝创造世界和说世界创造上帝同样真实,创世活动由二者以其对立的分歧将拆散的多样性改造成同生共长的统一体就完成了它的最高任务。

由此,怀特海完成了对世界观的重新改造,从构成世界的存在物开始就满足了创造性的要求,而无论是现实存在物、永恒客体、上帝,无一不是相互关联、流动不居、存在于一个连续的系统之中的。他所建构的哲学体系彻底抛开了实体概念,完全采用了一整套新的哲学概念来建立一个创造性的宇宙观,这种创造性不仅仅在于理论的原创意义,更重要的是系统地阐释了一种用经验和理性在混沌的事物的背后找到的宇宙的和谐状态,一种不断超越、更新、生机勃勃的世界图景。

B089

A

1003-4145[2011]09-0035-04

2011-05-07

赵 玲,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敏希,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为北京邮电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号:2010BS06)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周文升wszhou66@126.com)

猜你喜欢

怀特海存在物客体
最有思想的句子
怀特海过程哲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探析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一封“安慰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析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
对机械论世界观的超越——略谈莱布尼茨单子论与怀特海过程思想
漫画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