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对策研究
2011-04-12宋军继
宋军继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对策研究
宋军继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肩负着探索海洋经济科学发展之路、提升我国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大使命,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任务。
一、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优势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
1.优势条件。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发展海洋经济潜力巨大,具有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独特优势。
海洋资源优势明显。山东半岛陆地海岸线总长3345公里,约占全国的1/6;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全省海洋渔业产量长期居全国首位;海洋油气已探明储量23.8亿吨,我国第一座滨海煤田——龙口煤田累计查明资源储量9.04亿吨,海底金矿资源潜力在100吨以上,地下卤水资源已查明储量1.4亿吨;海洋新能源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具有可靠的资源支撑。
海洋经济总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2010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098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18.5%。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均居全国前列,海洋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
海洋科教力量集中。区内共有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教学事业单位近60所,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9家,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多艘,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10个,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一半以上,其中两院院士23名;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具有坚强的科技人才支撑。
基础设施较为完善。2010年底,山东沿海港口深水泊位197个,是我国北方唯一拥有三个亿吨大港(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的省份,沿海港口吞吐量8.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500万标箱;高速公路、铁路和空中运输网络日趋完善,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保障能力。
对外开放优势明显。区内共有高新区、开发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等省级以上各类园区68家,其中国家级16家。2010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480.7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突破50亿美元。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具备了深化海洋经济技术国际合作、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有利条件。
2.主要制约因素。海洋产业结构层次不够高。海洋产业整体上仍处于粗放发展阶段,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三大传统产业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70.8%,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30.5%;海洋装备制造业等海洋优势产业带动能力不强,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海洋产业整体素质,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面临的重大任务。
海洋产业布局不够合理。沿海七市海洋经济产业结构雷同现象比较突出,传统产业大都以滨海旅游和海洋渔业为主,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基本都以船舶修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水综合利用等为重点;产业集聚度不高,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不够紧密,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加快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海洋科技支撑引领能力不够强。海洋科技研发与海洋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建设相对滞后;海洋科技研发投入相对不足,海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技术装备水平和研发能力不高;海洋技术交易与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
二、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主要对策
(一)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1.大力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形势下,大力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抢夺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必然选择。要立足优势领域,以掌握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口,以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为载体,以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组织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培育一批示范基地,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海洋生物产业,要重点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功能性食品和化妆品、海水养殖优质种苗等系列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把烟台、威海、日照、潍坊等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产业基地,把青岛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和产业中心。海洋新能源,重点是稳步推进烟台核电研发中心和烟台、威海核电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沿海陆地、海上大型风电基地和潮汐能、波浪能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新能源基地。海洋新材料,重点开发生产海洋无机功能材料、海水淡化新材料、新型海洋工程材料等新产品,加快建设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特色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
2.着力提升海洋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坚持创新驱动、优化结构、绿色发展的原则,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矿产、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态环保、现代海洋化工、海洋运输物流、海洋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的发展水平。现代海洋渔业,要调整渔业养殖结构,加快先进养殖装备研发和生产,大力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建设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成全国重要的水产品价格形成中心、水产品物流中心和水产品加工基地。海洋装备制造业,要充分发挥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等优势,坚持发展整机与提高基础配套水平相结合,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相结合,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海洋能源矿产业,发挥海洋能源矿产资源富集的优势,加大勘探和开发力度,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油气、矿产开发和加工基地。海洋工程建筑业,要充分发挥工程项目投资大、关联性强、新技术和新材料应用广的作用,重点发展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港口深水航道、防波堤、跨海桥隧、海底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等工程,加快培育综合性设计集团和大型专业化施工集团,提高参与国内外海洋工程建筑市场竞争的能力。海洋生态环保产业,顺应海洋生态建设力度加大需要,积极培育发展岸线整治、近海生态修复、河口资源保护、沿海防护林建设、滩涂生态涵养等相关工程设计研发,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环保产业基地。现代海洋化工产业,加强与中盐总公司合作,推进盐化工一体化示范工程,建设新型海洋化工基地;加强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集团等央企的合作,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石油化工基地。海洋运输物流业,适应国际航运由单一的纯海洋运输向综合物流服务转化的趋势,把港口与近海运输和疏港运输结合起来,做大做强海运企业,鼓励航运企业与港口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着力增强港口的货物分流和配送功能,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海洋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挥海洋文化底蕴深厚,滨海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海上体育运动产业,建设全国综合性海洋体育中心和海上运动基地和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
(二)调整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推动海洋产业集聚发展
1.加快调整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按照“提升核心、壮大两极”的海洋生产力布局要求,加快构筑功能明晰、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
以青岛、烟台、潍坊、威海为主体的胶东半岛地区,要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好、科研力量强、经济外向度高、港口体系完备等综合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现代渔业、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态环保、海洋文化旅游、海洋运输物流等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以东营、滨州为主体的黄河三角洲地区,要发挥滩涂和油气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加快发展油气矿产开发加工、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滨海生态旅游等产业,培育具有高效生态特色的重要增长极。以日照为主体的鲁南临港地区,要依托深水良港,充分发挥腹地广阔的优势,加快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集中培育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油气储运加工等临港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
2.实施海洋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推动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有利于延伸海洋产业链条、深化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海洋产业优化升级,是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拥有68个省级以上各类园区,规划了青岛西海岸等三个海洋经济新区、中德生态园等三个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园区和九个集中集约用海片区,推动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具有坚实的载体支撑。一是加快推进特色海洋经济园建设。充分发挥区内68个省级以上各类园区的载体作用,完善配套支持政策,鼓励各类园区深入挖潜,优化调整结构,推行园中园和一区多园模式,加快集聚创新要素,强化创新功能、孵化功能和人才聚集功能,着力培育一批规模优势强、产业集中度高、示范带动作用大的特色海洋经济园区。二是加快推进海洋经济新区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快编制和实施青岛西海岸、潍坊滨海、威海南海等三个海洋经济新区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国家赋予海洋经济新区相应的优惠政策,打造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发展的高地。三是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加强海洋经济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把青岛中德生态园、日照国际海洋城、潍坊滨海产业园等打造成为现代海洋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园区。用好国家赋予的支持建设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的优惠政策,深化与日韩在海洋产业合作、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合作,加快建设一批海洋产业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争取建设“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四是加快推进特色海洋产业基地建设。依托海州湾北部、董家口等9个集中集约用海片区,加强规划引导,明确功能定位,引导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建设特色突出、技术高端的海洋产业基地。
(三)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强化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科技和智力支撑
1.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强海洋科技资源整合,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依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打造国家级海洋科技综合性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山东海洋船舶研究院、海洋新能源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建设,在优势领域建立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批重要的海洋科技专业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海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公共转化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国家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打造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2.提升海洋教育发展水平。要积极探索落实区内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门类齐全的海洋学科体系。中国海洋大学应在巩固海洋基础学科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与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类海洋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海洋环保、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运输等学科。实施示范性职业技术院校建设计划,在沿海7市建设一批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加快建设国家级海洋经济技师学院。
3.构筑海洋高端人才高地。立足建设我国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和高素质人力资源富集区,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创新型海洋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海洋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培育高技能实用人才队伍;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建设一批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基地)和引智示范基地。
F061.5
A
1003-4145[2011]09-0008-04
2011-07-26
宋军继,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