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文化框架观下的跨文化翻译探究

2011-04-12□陈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源语异化跨文化

□陈 伟

(山东工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框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任何一个由相关概念组成的概念题型,对任一概念的阐释必然要牵扯出其所相关的,所有其它概念。跨文化是指:“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本文拟从社会文化框架所激活的内容相异或相同出发,分析其恰当的翻译策略,得出结论以指导相关的翻译活动。

一、框架理论与社会文化框架观概述

框架概念来自于二十世纪30年代心理学研究者对记忆方面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框架(韩晓玲、陈中华,2003)是人类知识的一种组织形式,出现在较深层次的语言结构上,被作为一种符号场,它的认知功能在于界定(有)标记空间、无标记空间,并且对记忆的经验进行结构化的处理;同时又要对新的对象或情景做出预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框架理论主要形成了三个主要思想:概念框架——指的是概念知识,情景框架——指的是话语的概念背景,社会文化框架——指的是社会文化的变异、预期。

框架理论中的社会框架,产生出某些社会文化的内容,一框架与另一框架的交际中,可能会表现出某些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根据冯巧娥(冯巧娥、叶嗣,2007)的观点,社会文化框架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认知心理学方面,一种知识的表征不仅具有其特定之构型,还包括知识内容以及采集、组织和使用知识的方法;从社会认识方面看,知识可以被分为个人知识和社会知识,个人知识只是与具体的个人有关,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社会知识则是指一社会群体中所有的,大多数成员所共同拥有的知识,具有归约性;还有一种框架产生于人们的社会知识基础上,即这种框架与社会文化语密切相关。例如英国的“shop”这一框架,在英国,大多店下午5、6点钟就关门,这已与英国人的社会文化生活密切联系,成为英国的社会文化框架中的内容,作为英国人,一般很少会在5点打算去逛“商店”;而在中国“商店”一般都在下午6、7点钟开始迎来晚间高峰期。不了解英国社会文化框架下商店关门时间的中国人在下午6点以后到英国的店门口时一定会很茫然。

二、跨文化理论与翻译

语言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翻译作为一门跨文化的学科,涉及到不同民族的语言、艺术、文化等方面;是指属于两个语言不同社会之间交际的过程和工具,翻译的任务是把原作品当中的包含着的现实世界逻辑映象化、艺术映象化,将其完好地从原语言中迁移到另一语言中去。许多不同时期的翻译理论家根据各自的翻译实践提出了判断译文好坏的观点。1898年,由清代的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广为翻译界人士所知;当代著名的“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教授曾在《翻译的艺术》中提出 “三似”和“三化”的翻译标准——即“意似、形似、神似”和“浅化、等化、深化”。所谓语言的化境其实就是翻译源语与译文在框架观方面的形式对等。著名翻译家、教授王佐良先生生前曾经提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掌握语言”。

三、社会文化框架视角下的跨文化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可以分为归化和异化。孙致礼先生曾在2002年第一期的《中国翻译》中指出:“异化大致相当于直译,归化大致相当于意译”。(孙致礼,2002)依据韦努蒂的理论,归化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异化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以下将从社会文化框架相同异、所激活的框架包含的内容的相同异的角度出发,探求在以上所述不同框架的情况下,译者应遵循的跨文化翻译策略。

源语与目的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框架相同。在社会文化框架相同的前提下,有两种情况:即其所激活的内涵有相同和相异之分。

1.所激活的内涵相同。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处于相同框架之中,对同一个概念所激活的情景是一致的,那么这样的事物就是源语与译语文化背景框架相同,其包括的内涵也是相同的,这样在将源语转化为目的语的过程中就可以直接按照直译的翻译策略将源语与目的语实现完全对等的翻译。例如:在英国文化框架下,“viper”可以喻指“a spiteful or treacherous person”——即“恶意的、不可靠的或有危险的人”,因而在两种框架下,与源语相同框架和内涵的译语可以按照直译的原则,直接异化为汉语的“毒蛇”。“dark horse”在英文框架中指的是“竞争之中出人意料的取胜者”,这与汉语框架中的“黑马”所涉及的内涵一致,在英汉互译这样的内容时可以直译,直接在目的语与源语之间互相异化。

所激活的内涵相异:相同的事物、现象会由于社会文化框架不同,即目的语者与源语使用者之间由于所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激活不一致的内涵。例如:“学校的假期”这一框架,学校的教职员工在中国和英国两个不同文化框架下由于各自分工不同,其所享受的“假期”,是不全一致的。英国的学校教师每年圣诞节、复活节、暑假都放假休息,一共大约60天,在中国文化框架下也是这样,可是英国文化框架下,学校里的教辅人员——“support teaching staff”在复活节、暑假都是不放假而照常上班的,这与其教师不一样。但是在中国文化框架下,学校放假就是所有的人都在享受假期,因而去英国的中国人对于学校复活节期间、暑假期间有人上班而不休假无需感到吃惊或者不解,在实际中如果遇到要翻译类似的内容,译者应该遵循异化的原则将其解释清楚。在中国文化框架下,男生之间、女生之间拉手、挽胳膊、为省钱拼租房屋居于一室等都属于正常的行为,可是在英国文化框架中,这些行为的执行者都属于“同性恋”,因为在他们的文化框架下,只有异性之间才可能这样。如果有的翻译中出现两个女生“手挽着手”在校园里行走,单单依据异化的翻译原则将其直译为“hand in hand”肯定不行,由于文化框架不同产生的这种差异在翻译中需另加解释,或者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意译为“They are on terms of intimacy”,即她们之间作为朋友比较“铁”——这也是另一个在英国文化框架下有着相异内涵的词汇。

2.源语与目的语中互不存在的社会文化框架。源语与目的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框架也有互不存在的可能,例如:中国文化框架下的“三好学生”、“包子”、“饺子”、“炕”等;英国社会文化框架下的“trinity”、“baptism”。 另外像英语中的“coffee”、“sofa”、“soda”、“engine”这些词汇,按照异化音译的原则已经有了相对应的汉语框架“咖啡”、“沙发”、“苏打”、“引擎”。在翻译类似的源语与目的语互不关联框架内容时,译者应该遵循异化的翻译原则,并尽量辅以源语文化背景介绍,尽量将源语框架激活于目的语读者面前,使源语情景再现。

四、结语

框架理论在国外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一个从全新的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本质,合理解释不同文化框架交际者交际时产生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意义重大。各种文化框架以普遍的认知、推理为基础,与个人的世界观密切关联,而且还会因人、地、时变化。随着文化的不断变化,文化背景框架包含不同的内涵,因而,用文化框架理论来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语言的运用,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参考文献:

[1]陈伟.文化失衡对翻译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2).

[2]冯巧娥, 叶嗣.从框架理论看文化语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5).

[3]韩晓玲, 陈中华.框架理论及其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10).

[4]李丽, 祖利军.框架的互动性与翻译[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5]屈妮妮,孙景欣.等值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化差异中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0).

[6]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

[7]姚琴.框架理论与等值翻译——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0).

猜你喜欢

源语异化跨文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