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2011-04-11伟习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律大学生

习 伟习 静

(1.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2.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习 伟1习 静2

(1.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2.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法律意识如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有很大影响。本文着重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及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两个方面对本问题进行了阐述。

法律意识;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强调指出:“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当前虽然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整体上有了显著效果,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大学生整体法律认知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缺乏应有的法律信仰;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频率不断增加,种类不断增多,甚至有些是震惊全国的恶性犯罪行为。药家鑫杀人、留日学生机场刺母等事件的发生表明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的任务刻不容缓。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结构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思想。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法律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国的法制建设进程,影响整个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对于社会的稳定、学生的成长、和谐校园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权利的保护、市经济活动的运行、市场秩序的维系、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才能自觉地遵守法律,自动有效地运用法律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社会的法律秩序,才能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正因为如此,伯尔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才会广为流传,成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们确信的一条真理性原则。依法治国的实现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二是全社会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提高。只有不断地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观念,才能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才能对国家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早日实现。

(二)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需要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并把法律素质作为现代人素质的主要方面,这就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而法律素质、法律意识的培养则是高校教育目标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大学生不仅应该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更要具备比一般社会成员高的法律意识。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而且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当前只有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才能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是大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健康成长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广博而精深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法律观点、法律信仰,明白自己在参与社会活动与交往中的法律义务与权利,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要学会用法律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知道如何通过法定程序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知道运用法律武器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利于他们抵御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预防和减少犯罪,使其能够更好地健康成长。

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一)建设一支忠实传播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高校教师队伍

作为一名教育者要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教育者的重任和使命。

作为高校的教师,第一,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这是教师正确传播法律知识、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前提。这些法律知识主要包括:1.基础法的基本知识,诸如法的本质、法的功用、权利义务等等;2.一些重要的法律,如民法、行政法、刑法的一般常识。第二,应当具有较强的法律信念、自觉的法律意志。作为教师不仅要知法、懂法,更要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 积极地履行法律。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第三,应该成为法律的积极宣传者。教师应当自觉、积极地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律知识的宣传、法律知识的教育和普及,通过课堂的实例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使其知法、懂法、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懂得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转变法制教育观念,创新法制教育的模式

大学基础课教师要改变《法律基础》课仅仅是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看法,树立“学生是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的观念,运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求学。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案例法”、“体验法”、“讨论法”提高法律教学效果。 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形式,形成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同时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为补充,整合组建一直高质、高效、精专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同时除进行一般性的法律普及外,还要根据学生所在学校的类别、所学的专业及各校的侧重点需要,开设一些与各校专业相关、与各类学生相通的法律课程。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开辟第二课堂教学,让学生经常性的参观监狱,旁听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现场庭审,请法官、检察官、律师和立法工作者到学校开设法制讲座,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亲临感受和事实分析中获得自己的价值判断,进而形成自己正确的待人态度和为人处事的方法,这样也才能使“法制教育”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融入大学生的内在性需要。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免费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引导大学生合理的调适自己、完善自己,从而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抵制不良习俗的侵蚀,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法制教育的自觉性

当前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要寻找道德与法律的契合点,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主观要件。学校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特别是要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追求的目的,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当代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能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人生的真正价值,认识到自己是祖国的栋梁,通过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更自觉地学习法律和运用法律,形成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的法律意识。同时还要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促进人际和谐,为法律意识的培养奠定一个良好的主观要件。

(五)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社会环境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共同关注,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配合学校教育,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健全社会法律运行机制,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落实到实处,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继续整顿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管理,强化对庸俗文化的约束管理,对黄、赌、毒、迷信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予以专项整治,坚决取缔非法网站对大学生的毒害,加强对网络的监督与引导。

[1]黄松有,梁玉霞.司法相关职务责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刘兆兴.法律与道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

[3]陈建新,袁贵.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透视[J].社会科学论坛,2002,(4).

[4]孙国华.法学基础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

G64

A

1672-6405(2011)02-0079-02

习伟,女,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教师。

习静,女,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教师。

2011-05-06

张钦]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法律大学生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有关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特点探析
让法律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