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大学生民族宗教政策意识的教育

2011-04-11吴芬芬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民族大学生文化

吴芬芬 张 钦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加强大学生民族宗教政策意识的教育

吴芬芬 张 钦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加强大学生民族宗教政策意识的教育应采取多种形式,要充分发挥教师在“第一课堂”中的核心作用,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对待民族、宗教问题,强化促进民族平等团结的责任与意识,准确把握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自觉抵御非法传教活动。

大学生;民族宗教政策;意识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摆在重要位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大学生民族宗教政策意识的教育也是非常必要与重要的。

一、加强大学生民族宗教政策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民族宗教政策意识的教育是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有总人口1亿多的55个少数民族。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是我国各民族长期交流融合共同创造的。我国又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这五大宗教,另外一些少数民族有本民族特有的宗教以及地区性的民间信仰等。1997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了关于《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白皮书,提供了相关数字:“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000余处,宗教教职人员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2008年,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宗教事务局联合颁布的《关于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宗教的社会影响力有所增强。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坚决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打着宗教的幌子对我国高校进行渗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要深刻认识民族政策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政治责任;严格执行民族平等政策,坚决纠正和防止发生损害民族团结的行为;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的宝贵财富,其群体的特殊性使得大学生民族宗教问题更加复杂化,高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民族宗教政策意识教育。

(二)加强大学生民族宗教政策意识教育是应对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

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是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发展的三大趋势。文化多元化促进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同时,在文化多元化过程中,文化领域也滋生出许多问题,特别是民族分裂主义、暴力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三股势力”的危害日益加剧,霸权主义、敌对势力也借助文化多元化在民族、宗教领域大力推行渗透破坏战略。

(三)加强大学生民族与宗教政策意识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实需要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我国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他们日后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本领的强弱以及贡献的大小。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许多方面,政治素质、人文素质是决定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确与否的关键。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十分重要的环节。

二、加强大学生民族宗教政策意识的教育应把握的重点

(一)正确认识与对待民族、宗教问题

民族和宗教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点话题,也是一个十分复杂、敏感的话题。民族、宗教无小事。正确认识与对待民族、宗教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一是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理论特别是关于民族、宗教问题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理论,自觉遵循民族、宗教问题发展规律,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宗教问题。二是在完善知识结构中加强对民族宗教知识的学习,把握民族宗教基本常识。三是联系实际加强对我国民族、宗教方面的基本国情的了解,着力把握住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现阶段民族、宗教问题的特征和规律。四是正确理解各民族之间不同信仰的差异,正确认识和对待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五是增强辨别力,正确认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宗教思想学说和观点,自觉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暴力恐怖主义和西方敌对势力打着民族、宗教旗号进行的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渗透,自觉抵御邪教和各种非法宗教活动的影响。

(二)强化促进民族平等团结的责任与意识

强化大学生促进民族平等团结的责任和意识,一是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维护民族平等团结的重要性。二是教育大学生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56个民族组成了荣辱与共、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三是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行大力帮扶政策的精神实质。四是教育大学生增强依法处理民族问题的自觉性。一方面要制止各种侵权行为,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引导少数民族增强公民、法制意识。

(三)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民族的风俗习惯指的是各民族在衣着、饮食、起居、生产、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相沿成习、广泛流传的喜好、风气、习气和禁忌。风俗习惯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地域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和心理感情,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民族风俗习惯,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是以当地该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生活为基础,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民族风俗习惯问题是民族问题中的一个敏感因素。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应当得到尊重。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要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方面的基本常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要加强对高校教育教学和宣传工作中涉及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内容的把关,切实防止触犯相关禁忌的情况发生。

(四)全面准确把握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教育

针对现阶段我国宗教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的五大特点,我们党制定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新时期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大学生要全面准确把握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宪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尊重和保护公民的这项权利,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同时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各宗教不论大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不得干预国家的行政、司法、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不能以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为借口摆脱政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五)自觉抵制非法传教活动

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分清合法与非法宗教活动,增强识辨非法传教活动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加强宗教立法,先后制定实施了三个宗教行政法规。现行有效的两个宗教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和《宗教事务条例》,为保障中国公民和在华外国人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提供了法规依据。大学生涉及宗教活动时要认真掌握两个法规的精神,分清合法与非法。在此基础上,增强抵制非法传教活动的自觉性。当前,重点要防范校园内和校园周边的非法传教活动,以及互联网上各种不良宗教思想和网上传教的影响。

三、加强大学生的民族宗教政策意识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第一课堂”中的核心作用

1.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的确立与否,与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否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密切相关。因此,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使他们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除了“真信、真懂”马克思主义外,还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实践者和宣传者。

2.加强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战场,也是对学生进行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主渠道。首先,高校应该注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找准切入点,贴近国家和社会实际,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及时就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给予正面的回应,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社会、人生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熟悉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二要开设有关民族、宗教的选修课,使大学生了解宗教、认识宗教、掌握宗教发展规律,正确辨析科学与宗教、宗教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熟悉和掌握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的宗教法律法规,正确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三要加强民族宗教政策教育与其他社会学科的有机渗透。把民族观、宗教观教育与学生政治素质培养、人文精神的养成、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树立紧密结合起来。

(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内容广泛,高校应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对民族宗教政策的兴趣,不断改进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效果。

1.加强党校培训,发挥党校的学习、研究、宣传的阵地作用

党校是“第二课堂”的形式之一,也应成为高校加强大学生民族宗教政策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国际国内形势、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政治与思潮等内容,用有针对性、说服力的内容,引导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正确认识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回答他们思想上的种种困惑,使党校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重要阵地。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及其外在形式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总和,具有教育、引导、激励等多种功能,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高雅的文化生活氛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进行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要用先进文化倡导和引领校园文化,用先进文化来规范大学生的文化取向,防御和抵制庸俗文化。高校可以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活动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倡科学精神,以科学知识开启心智,营造崇尚科学、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适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3.加强媒体管理,发挥媒介的舆论引导作用

媒体传播作为一种有效的宣传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具有极大的影响。近年来,境外敌对势力抓住青年人比较关心的问题,采取迎合青年人口味的形式,如向学生邮寄图文并茂的宣传晶、音像制品等,对学生进行宗教渗透。高校要加强校报校刊、校园广播、校园网络、书籍等传媒的管理和建设,主动占领宣传教育阵地,发挥宣传优势,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校园网更是高校进行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重要阵地,要用正确、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抢占网络制高点。

4.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社会大环境的育人功能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实践,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俗民风和经济文化调查,走访民族家庭、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个人,采访少数民族艺术家或民间艺人等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对民族宗教政策的认识。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论宗教问题(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叶小文.小文百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龚学增,胡岩.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修订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5]王作安.中国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6]孙雁.加强大学生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教育的几点思考[J].管理观察,2009,(17).

G64

A

1672-6405(2011)02-0076-03

吴芬芬(1964- ),女,安徽安庆人,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副教授。

张 钦(1969- ),女,河北辛集人,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副教授。

2011-05-13

王凤玲]

猜你喜欢

民族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大学生之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