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素养的培育:高级英语生态型教学模式刍议

2011-04-11胡碧媛

关键词:素养生态英语

胡碧媛

(南京邮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生态素养的培育:高级英语生态型教学模式刍议

胡碧媛

(南京邮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高级英语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体现生态视野的跨学科的联系性、开放性与包容性。从经典文本中的生态理念认知、课堂教学中生态关系的实践、生态伦理价值观与人文关怀意识的树立三方面探索高级英语生态性教学模式,在当代语境下培育发展学生的生态素养,是体现高等教育综合素质培养的尝试。

高级英语;生态教学模式;生态素养;综合素质

0 引言

高级英语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2000年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界定高级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大纲将高级英语的教学目标定位在高级语言技能的培养方面,在教学材料的选取上特别提出“内容广泛”的要求,几乎涵盖社会科学领域的诸方面,在知识体系的构成上体现跨学科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同时,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培养、视野的拓展旨在实现“对社会与人生的理解”[1]。通过对经典篇目的阅读赏析,在横向层面使学生形成打破学科疆域的思维方式,在纵向层面则以历史的、动态的、对话的视角来观照当下,审视现当代生活的流变,加深对当下生活的理解与认识,特别是对当代社会热点话题及生活主题的关注。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危机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生态危机的解决不仅要求采取具体的措施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更要求以生态的视野去建构新型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生态意识与生态素养的培养成为公民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

“生态素养”(Ecological Literacy)一词源于美国环境学教授奥尔(David W.Orr)1992年出版的《生态素养:教育与向后现代社会的过渡》一书。根据奥尔的描述,“具备生态素养的人需要有理解互相关联所需要的知识以及关爱的态度,同时还要拥有依照知识和感觉采取行动的实践能力”[2]。由此可见,生态素养是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学习积累而形成的关于生态知识、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能力的综合素养。它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后天培育而来。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指出,“如果在我们理智的着重点上,在忠诚感以及信心上,缺乏一个来自内部的变化,在伦理上就永远不会出现重大的变化”[3]。利奥波德质疑的是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否可以担纲培育生态素养的任务。能够使人类产生“来自内部的变化”,能够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在其间和谐共存,这就要求教育观念的建构和教育方式的合理化,这一改变尤其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方面。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与实用技能的人才,同时在于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英语专业属于典型的文科专业,英语专业课程的传统教育模式强调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培养,并将补充人文学科的知识作为语言学习的辅助手段。近年来,由于大学生毕业就业市场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市场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心理,应用性知识的需求比重上升,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上实用性观念占据主导,从而导致学科知识面的狭隘化倾向。片面追求技能掌握的教学模式与教育理念忽视知识体系结构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忽视不同知识模块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陷入欲速则不达、欲专而不获的困境。根据大纲的要求,高级英语的教学目标从典型性语言技能培养,向学生综合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转移,在实用性观念主导的教学及学习现状下,高级英语教学面临两难的局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以生态素养的培育为切入点,探讨高级英语教学中生态型教学模式的建构。首先需要探讨的是,在高级英语的教学中提出生态教学模式建构具有怎样的学理性依据。

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主干课,从语言技能的培养来说,高级英语要求在具备基本语言技能的基础之上发展更高层次的语篇整体理解,也就是说高级英语的教学任务不以词汇讲解、语法梳理、句型操练为主要教学任务,而是以语篇的赏析、文体风格的把握、深层思想的挖掘、逻辑论证的梳理等高层次阅读能力、审美取向、伦理价值的理解为核心内容。进入高级英语阶段学习的学生通常以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作为掌握一定层次语言技能的评价标准,为适应较高层次的语言学习打下基础。高级英语虽然仍然是语言性课程,但已经具备了方向课程的特点,即在高级英语的学习中应该以语言为应用的工具来进行语篇的理解。从某种程度而言,高级英语与文学课有类似之嫌,但是教学大纲所界定的高级英语篇目的多样性不仅可以涵盖人文科学的众多领域,而且可以跨越人文与自然科学领域,由于选材几乎不受时代、学科或是体裁的局限,其涉及面之广非一般的文学课程可以相比。再者,就学生这一角色而言,三年级是本科生在生理及心理上的转折期。他们已经完成进入高等学校后的角色转换,适应了大学生活,他们不仅在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上愈发成熟,而且人际交往与社会生活能力也有所提高,社会化过程不断趋于完善。同时,他们开始计划筹备未来的发展,在学业上、心理上、实践中都为毕业后出路做准备。因此,学生心理的成熟和阅历的增加为高级英语的学习奠定思想认知的基础。

高级英语教学的现状、教学特征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均表明,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生态性教学模式建构的可行性与生态素养培育之间存在必要关系。本文将从经典文本中的生态理念认知、课堂教学中生态关系的实践、生态伦理价值观与人文关怀意识的树立三方面进一步加以论述。

1 经典文本中的生态理念认知

按照奥尔的阐释,生态素养的培育应该以生态知识与生态理念的理解和认知作为起点。所谓“生态的”,是指在生态整体主义指导下的思想与认识。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4]。生态思想并非局限于某一时期的作品或是某一学科的领域,众多经典文本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与生态理念。

目前普遍使用的高级英语教材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的由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的由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和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的由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这些教材中所选择的文体风格各异的散文名篇,不仅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与想象,如主流作家富有激情的自然书写作品,少数族裔作家具有浓郁地方意识的家园情怀,探讨自然与女性之间隐喻关联的生态女性主义之作,同时收录具有强烈人文关怀、诉求生态正义的文本,比如弱势群体的利益,以物质财富为表征的资源分配问题,反思认识社会生态中复杂的生态关系及生态危机的文化与制度性根源。从历时性的角度而言,这些文本所蕴含的生态理念也体现生态思潮的发展,从重返自然,重视自然价值,倡导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到深入人类社会内部,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再到全球化背景之下地缘政治的新型生态关系的建构等。通过这些经典文本的学习,在完成传统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挖掘文本的生态内涵,认识掌握生态文化知识,发展人文关怀和生态整体视野。

再者,生态思想的构成是生态学的系统观、联系观、和谐观与生态哲学思想的结合。由此可以看出,生态思想完成的是系统整合,是在具备一定对自然环境了解的基础之上,即掌握一定的生态科学知识,而进一步培育发展人文性的伦理价值观。在这里所体现的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与高级英语的课程定位是吻合的。以目前较为通行的高级英语教材为例,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第一册收录美国前总统戈尔撰写、选自其著作《地球的生态平衡》的散文《沙漠之舟》。该文通过大量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生态危机的实例,展现生态环境退化的景观,反映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文章的论证具有说服力,主要的原因在于文章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导致大气环流及气候的变化,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全球变暖问题,森林与绿地的沙漠化,南北极冰圈的融化与水资源的循环问题,文章从自然科学的视角来阐述价值取向及文化观念问题。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6册选录的散文《与星球作战》选自美国生态学家巴里·康芒纳的著作《与地球和平共处》。文章以阐述生态圈的三条基本法则“每物均与其他物相联系”、“每物均有去处”、“大自然最具智慧”为主要脉络,以丰富的生态科学知识论证生态系统的系统观、联系观、和谐观,在生态学知识体系之中蕴含生态哲理与生态智慧。美国生态批评学者洛夫认为,“我坚信科学——实际上是知识——在揭示我们与自然运作方式中所起的作用,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找出应对所面临的巨大的环境挑战的策略”[5]。因此,生态理念不仅是文化观念的培养与认知,而且充分体现跨学科的视野,既是人文科学诸学科之间的沟通,又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融。跨学科的整合有助于突破学科封闭的疆界,建构开放包容的知识结构,培养宏观的视野。

2 课堂教学中生态关系的实践

生态主义是在反省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重视生态系统中各元素的功能与价值的生态整体观,生态主义本质上具有去中心化的倾向,倡导在生态关系中多元地发展。因此,生态思维为我们思考与建构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塑造、多元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和互动性教学过程的组织提供了可参照的依据。

由于受到身心成长的局限,进入高年级阶段学生一方面身心趋向成熟,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被动性,加之经典文本理解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要求有所增加,学生再次完成学习方法和接受心理的转换,需要一定的过渡与适应期。在这一时期,教师的指导作用居于主要的地位。教师需要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以对文本深层思想的理性思辨、文体风格的合理把握、美学及伦理思想的深刻理解作为学生参与实践的主要内容,并且能够理解经典文本的经典性,即其中所蕴含的具有普世性的价值标准,与实际生活的体验结合,进一步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需要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首先产生直接而具体的感性认知,利用多媒体补充文本化的内容,并且辅以图像及有声资料,同时利用网络时代丰富的视频资源,帮助学生以较为直接简单的方式切入深入的主题。此外,经典文本在接受的过程中往往经历了不断经典化、去经典化和再经典化的过程,经典文本的影视改编则是经典化过程中文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跨学科的尝试。将改编自经典文本的影视资源导入课堂,为学生提供不同角度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扩展学生的思路,拉近学生与经典之间的距离。

高级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必须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目标,课堂的交往互动是生态型教学关系的体现,实现教师、学生、教材的多项互动才能够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生硬教学范式,创造课堂富有活力的气息。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实施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亲历性、实用性,学生在形成一定认知的基础上需要有适当的课堂实践机会,课堂活动的设计需适应这一年龄学生的特点,注重与实用技能的结合。

3 生态伦理价值观与人文关怀意识的树立

生态的视野不仅强调知识性内容的接受,更侧重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与参与的过程中,其思想意识得到熏陶,可以逐步树立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并从切身利益出发树立对人、对自然、对社会环境的关怀。同时,教学步骤的实施对教师人格素养也提出要求,有益于为人师表角色的塑造。

美国生态批评学者布尔认为,视野、价值观、文化与想象等问题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6]。生态问题所呈现的科学技术性的表征落实到具体的解决途径则是生态伦理价值观的建立问题。生态伦理关系的建构首先是树立有利于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充分认可自然并非仅仅是人类用于获取资源的客体,它有其存在的内在价值。生态问题源于人类对与自然之间关系理解的错位,那么修正这一关系也应该以重新认识评价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开始。在经典文学中,有丰富的自然书写的作品,它们“主要探讨和揭示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表现自然对人的影响、人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万物与人的联系、人对自然的破坏、人与自然的融合等”[7]。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五册收录美国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印第安作家N·斯戈特·莫曼迪的散文《雨山之路》。文章以充满诗意的绘画般的笔触,描绘孕育印第安文化的自然地域景观,其丝丝入扣的细节描摹、色彩的涂抹、光与影的谐调、整体轮廓的勾勒,使学生在艺术的感知与熏陶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自然的生命支撑价值、消遣价值、审美价值[8]。然而,这篇作品的主题蕴涵不止于此:它将自然与地方意识、人类栖居等建立文化性的联系,作者将个体的体验与家庭、族群的经历相结合,探讨印第安文化的传承、记忆、现代流变等,赋予自然书写作品以更为深远的文化意义。

因此,从生态的视野进行高级英语的教学,往往以见微知著的方式教育启迪学生。从对自然之存在的反思,延伸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批判与再思考,再扩展到决定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伦理、价值的因素的理解。《雨山之路》的感性话语,《地球以外的生命》的科学想象,地区化向全球化扩张的文化景观,9·11事件后的政治生态、媒体的霸权、贫穷与分配正义等宏观性热点话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深刻体会到生态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全球生态环境与区域生态环境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相互依存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个人、家庭、社区以及国家相互之间,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之间,同样也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以生态为出发点的教学最终可以完成价值观的塑造与培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伦理观、人生观。同时,以语言性学习为切入点的课程提供的是开阔的视野,培养了宽阔的胸怀,激发了深层的思想和广泛的认同。

深层生态学创始人阿伦·奈斯认为,自我的成熟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从本我(ego)到社会的自我(self);从社会的自我到形而上的自我即大我(Self)。他用“生态自我(Ecological Self)”来表达这种形而上学的自我,以表明这种自我必定是在与人类共同体的关系中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不断认同的过程,也是人不断走向非我的过程。当一个人达到“生态自我”的阶段,他便能在与之认同的对应物中寻找到自己[9]。奈斯的认同中的自我实现实际上表达了一种人文关怀的情怀。认同的根本是在认同的基础之上采取有意识的实践性行为,表现为积极自觉的环保意识,健康简约的生活习惯;表现为对他人与社会的关注,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和创造知识,在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创新能力及批判与反思能力;表现为在参与中增进交流与理解,形成正确的伦理及人生价值观。对于现今自我关注度过高的大学生群体而言,这种生态型的教学模式无疑对他们的个人成长与心智的成熟是有益的。

高级英语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定位反映其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体现教改过程的渐进性、思维理念的综合性和视野的宏观性。教学模式中生态视野的拓展既有助于高级英语知识结构的更新,新型教学手段的开发,又有助于在培育学生生态素养的同时,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3.

[2] 完芳.培育生态素养 建设生态文明[J].社科纵横,2010(12):185-186.

[3] 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99.

[4] 王诺.生态视角的人文社科研究之关键问题[M]//跨文化对话:第26辑.北京:三联书店,2010:90.

[5] 格伦·A·洛夫.实用生态批评[M].胡志红,王敬民,徐常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2-45.

[6] Buell,Lawrence.The Future of Environmental Criticism[M].Malden,MA:Blackwell Publishing,2005:5.

[7]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

[8]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5-135.

[9] Drengson,Alan and Bill Devall,eds.Ecology of Wisdom:Writings by Arne Naess[M].Berkeley: Counterpoint,2008:81-86.

[责任编辑:刘海宁]

G642.4

A

1671-6876(2011)04-0373-03

2011-07-28

南京邮电大学2010年教学研究改革项目(JG00910JX64)

胡碧媛(1971-),女,江苏南京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素养生态英语
“生态养生”娱晚年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住进呆萌生态房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生态之旅
读英语
生态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