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东的战略地位与中美能源博弈——一超多强格局时代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

2011-04-11高思雨李东云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能源安全产油国霸权

高思雨, 李东云

(辽宁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中东的战略地位与中美能源博弈
——一超多强格局时代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

高思雨, 李东云

(辽宁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石油是当代世界经济重要的战略物资,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中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储存库,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针对美国在中东安全格局中的传统主导地位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遏制政策,中国需要扩宽能源渠道,加强与中东国家的政治交往和经贸合作,从而确保中国的能源安全。

中东能源;美国的中东石油政策;中国能源安全

伴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石油作为基础能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世界能源结构中代替煤而成为“第一能源”,并因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以至国际关系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受石油问题影响。而中东因其丰富的石油资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并对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产生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一、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及其战略地位

中东地区地处欧、亚、非三洲的枢纽位置,是连接非洲、欧洲与亚洲的中心位置,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缘政治位置。不仅如此,中东原油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世界油库”。其战略位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东的石油储量与贸易概况

据美国《油气杂志》2006年数据显示,世界原油探明储量为1804.9亿吨。其中,中东地区的原油探明储量为1012.7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58%,产量占32%,其中大部分供出口。[1]中东是世界能源的供给中心,更是西方国家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供应基地。据估计,目前美国石油消费的25%,日本的64.4%和西欧的45%都来自中东[2]。

虽然各国鉴于石油能源的高度对外依赖,积极研发和推广风能、太阳能等系能源,但因为替代能源价格昂贵且实际操作性差,石油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最经济、最实用的能源。

(二)欧佩克与中东石油武器

中东石油对世界经济,特别是西方经济的巨大影响,突出地表现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几次石油供应危机。而这几次石油危机,又或多或少地与石油输出国组织有着深刻的联系。

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 OPEC),简称“欧佩克”。 为了共同对付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和剥削,维护产油国的经济权益,协调产油政策,中东海湾的沙特、科威特、伊朗、伊拉克以及拉美的委内瑞拉等5个石油出口国于1960年9月14日在巴格达发起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现有的十个成员国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和委内瑞拉。欧佩克的宗旨是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成员国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近半个世纪以来,作为一个石油生产国为维护共同经济利益而建立的国际性组织,欧佩克凭借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举足轻重的石油资源,在协调生产国之间的石油政策、捍卫石油资源国的利益、抗衡西方发达国家、维护国际石油市场稳定的道路上谱写了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历史篇章。

特别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产油国为表达对美国偏袒以色列的不满,在沙特阿拉伯的带领下,以石油为武器,通过减产、禁运、提价等一系列手段,打击了西方国家的嚣张气焰,触发并加深了战后西方世界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这也使西方国家开始日益意识到中东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

中东石油由于具有超经济的多重属性,已不只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和地区事务,而是涉及经济安全和国际政治的重大问题。[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石油的供应与消费逐渐形成全球统一的世界市场。在这种大背景下,油价波动对一国的宏观经济稳定具有极大的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东石油面临的新形势

但是,随着能源领域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世界能源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石油的第一能源地位将从高峰回落,天然气的地位正在上升,传统能源经济向新能源经济的过渡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其次,石油公司出现合并浪潮,超大型石油公司的力量及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发言权进一步得到加强;第三,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国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其内部凝聚力呈现下降趋势,致使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力有所削弱;第四,随着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的发展,能源与外交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能源进出口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加。这些也在某种程度上给中东的能源地位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美国的中东石油战略

确保中东石油利益是美国历届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冷战时期,美国采用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措施,与英国和苏联就中东石油资源及其控制权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并确立了在中东政治和经济舞台的主导地位。在新时期,美国的中东石油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插手中东事务,确保经济利益与能源安全

冷战后,维护和巩固对中东石油资源和石油价格的控制权成为美国最根本的国家利益。美国的中东石油战略,实质上是一种霸权战略。它以经济掠夺和权力扩张为动因,以政治干涉和强权改造为手段,以军事介入和武装占领为后盾而逐步推进和实施的。[3]美国推行的这一系列手段,其根本目的,就是推行以中东为中心的全球地缘战略,并以石油为武器,抑制世界其他大国的崛起,进而实现美国独霸全球的梦想。

美国推行的石油霸权,与“霸权稳定论”下的绝对安全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霸权稳定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提出。他把经济学上的“公共产品”和“私人概念”从一国内部延伸到国际经济领域,把各国的民族利益视为私人产品,把世界经济的宏观稳定看做“国际公共产品”。[4]正如一国政府必须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法规以及惩罚措施等公共产品一样,国际社会也必须有一个国家为国际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如和平、开放自由的贸易体制、统一的度量衡和固定的汇率等。金德尔伯格的稳定理论后来逐步发展成为“霸权稳定论”,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颇具影响力的一种理论,也为美国的全球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际上是一种强权政治理论。

(二)深化经济相互依赖,实现石油霸权

相互依赖理论是美国中东石油安全战略的最主要的经济理论基础。在各个流派的相互依赖理论中,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理论最有影响。他们发展的复合相互依赖理论对国际关系理论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他们认为,不对称相互依赖成为权力的一种来源[5]。以石油为例,如果一国石油大部分需要进口,当石油出口国采取限产或者运输航道被封锁,这一国将面临经济崩毁和混乱。在这种情况下,石油出口国相对于这一国家就拥有了一种无形的权力。

美国的中东石油安全战略经济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积极构筑石油美元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就是大量进口中东石油出口国的石油,同时对石油出口国开放其金融市场,吸引石油美元回笼,从而积聚资金转而投资到广大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谋取利益。同时,大量美元在世界市场的流通也构筑了美国在全球的货币霸权,使其可以通过对储备货币国以“铸币税”的方式征收费用。其次,美国积极扩大中东产油国对美国技术与贸易的依赖。美国相互依赖理论下的中东石油霸权战略的一个目标就是加大中东产油国对美国的依赖和美国经济向中东的渗透,这一策略的本质,就是通过扩大中东产油国对美国的依赖而使不均衡的依赖程度均质化,从而消除石油输出国对其形成的无形权力。当然,这其中也包含血腥的军事技术和武器交易。

(三)遏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中东影响力的扩大

遏制中国是美国长期以来的既定政策。布什政府在其《国家能源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并解决亚洲、特别是中国获取海外石油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形成的压力问题。对此,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美国无视中国正常消费的经济现象,大肆宣扬“中国石油威胁论”,对中国在中东的石油勘探和开发和贸易往来,或暗中设法排挤,或公开加以阻拦[6],极力维护其垄断石油控制权的一超独霸地位。特别是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基本上控制了中东石油及其输出地战略通道。一旦中美发生冲突,中国的能源供给将完全置于美国的控制之下。面对如此艰巨的挑战,中国必须采取多层次、多方面的措施来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

三、中国的中东能源安全战略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但由于我国国内石油储量有限,从中东等地区的产油国进口仍将是满足国内能源需求的主要手段。这也更增添了中国能源安全的紧张局面。为应对美国在中东的石油霸权政策,中国应当着重从以下几点调整我国的中东石油政策,缓解我国面临的能源安全困境。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妥善处理与美国的关系,建立多层次中美合作机制以增进互信,并在此基础上扩大与中东产油国之间的贸易。中美双方缺乏互信妨碍了在地区安全、石油价格和建立沟通机制等方面的合作。而且,我国在现阶段无力挑战美国在中东的霸权国地位,我国只有走和平与贸易路线,在尽量不威胁到美国利益的情况下扩大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这也符合中美两国的基本利益。因此,当务之急是稳定石油价格,进行能源技术方面的合作,打击跨国恐怖主义以及稳定中东局势。而且,“中美也应避免以民族主义对待能源安全问题,避免把能源问题政治化”[2],这才是能源合作最恰当的解决途径。

其次,制定全方位的能源外交政策,建立与中东能源供应国的相互依存关系。所谓制定全方位能源外交政策,就是从政治层面讲,要使我国在中东的政治影响与经济利益紧密结合,使政治政策为我国的能源利益服务,将经济利益与对外政策紧密协调起来。具体来讲,中国在制定中东政策时,要妥善解决维护中东产油国政局稳定与促进该地区政治民主化的关系,协调好我国石油供应的短期与长期安全。从经济层面上讲,我国应学习美国的能源战略,通过扩大与中东产油国的相互依赖程度来维护我国稳定的石油供应。中国在扩大与产油国贸易的同时,还应该增加在中东地区的投资,并对中东产油国开放金融市场,吸引产油国资本的回流。中国和中东能源供应国分别担心石油的稳定进口和出口,从上游油气田开发、提炼和运输,到下游市场开发及整个产业链,双方的交叉投资和联合运输都可形成彼此交融的相互依赖局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石油出口国的国际市场。因此,中国今后应继续在中东能源供应国大量投资修建油气运输管线,同时邀请中东国家到中国投资油气产业。

除此之外,我国还应充分利用我国的地缘优势,扩大和深化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积极投资开发里海油气资源,实现进口来源多元化。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也是我国必须加以重视的石油进口来源地区。但由于我国军事力量有限,在特定时期难以保障石油运输航线的安全,因此必须积极开展进口来源多样化战略,才能确保我国的能源安全。在此基础上,我国也应积极采取一些预备性措施,如增加战略储备、开发替代能源和推行节能减排的能源消费方针。

四、结语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阿拉伯世界联合起来进行石油禁运的可能性逐渐减小。但当前中东的能源供应与恐怖主义和核扩散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在中东获取能源的努力必将对美欧等在中东拥有的传统利益形成挑战,而这也与中国的经济和能源安全紧密相关。在此大背景下,我国应谨慎发挥在中东的经济和市场方面的影响力,避免军事介入,以能源外交的多边合作的形式保障中东的能源安全。

[1]卢向前.2005年世界石油产量和储量小幅增长[J].国际石油经济,2006(1).

[2]孙霞,潘光.中东能源地缘政治与中国能源安全[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4):38.

[3]舒先林.美国独霸中东石油的制约因素[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1):42.

[4]任东来.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理论[J].战略与管理,1995(6):15.

[5]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

[6]Ian Taylor.China’s Oil Diplomacy in Africa[J].International Affairs.Vol.82,No.5,2006,p.95.

D815.4

A

1005-1554(2011)03-0037-03

2011-04-26

高思雨(1989-),女,蒙古族,河北承德人,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硕士。

猜你喜欢

能源安全产油国霸权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英能源安全战略,一份愿望清单
为能源安全贡献大港力量
基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煤制油发展研究
“量子霸权”之谜
基于熵权法*的广西能源安全评价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低油价新观察(上):动荡的产油国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