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德清音会传承史探析

2011-04-11陈毅勤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清音避暑山庄承德

陈毅勤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老干部处,河北 承德 067000)

承德清音会传承史探析

陈毅勤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老干部处,河北 承德 067000)

承德清音会是以演奏避暑山庄宫廷音乐为主的民间业余音乐组织,成立于1920年,已有近百年的活动历史。作者通过收集到的史料,按时间顺序整理出它的传承过程与现状,并探讨其久传不衰的原因,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提出经验性意见。

承德清音会;传承史;探析

承德清音会是以演奏避暑山庄宫廷音乐为主的民间业余音乐组织,成立于1920年。当年成员的组成,据史料记载,大约来自三条渠道。

林毓溥渠道:清道光年间,热河内务府六品苑副林毓溥(满族)喜爱宫廷音乐,在家族中偷偷地研习传承一部分乐曲,特别是清音十番。冒着获罪的风险,从宫中偷出并保存了部分工尺曲谱,连同演奏技艺传与其后人林庆年(光绪年间),林墨村(宣统年间),林阔泉(民国年间)。最晚于1937年之前,林阔泉加入了扩大后的承德清音会,成为其中的成员。

唐锡福渠道:1911年,在清王朝倒台的时候,南府行署的人员被遣散,各回原籍。(上个世纪末,云南的宣科在记述“纳西古乐”的形成时,曾说其中的8首乐曲来自承德避暑山庄。估计是当时的遣散人员带回去的。)乐工唐锡福(满族)、王子仲(满族)等人留在了承德。其中的唐锡福衣食无着,恰在这时,一些原内务府子弟和承德民间富绅中的音乐爱好者,了解并喜好宫廷音乐,早就倾心于其中的清音十番。他们出资供养唐锡福,并答应以供其吸食大烟为报酬,请他教习这些乐曲,一直到教完所会的曲子为止。9年以后的1920年,唐锡福和他的部分弟子一起加入清音会。

王子仲渠道:1915年,经原南府行署乐工王子仲介绍,王建殷(回族)、白雪樵(回族)、刘孟舫(满族)、赵树德(满族)等人向唐锡福学习,一年多的时间里共学习了20余首曲子,包括曲谱和演奏技巧。1920年,由王子仲牵头任会长,唐锡福任指挥,成立了专门演奏清音十番的业余音乐组织——承德清音会,并接收了乐工们从避暑山庄带出来的部分宫廷乐器。

一、承德清音会的传承

承德清音会成立至今已经有近百年的时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起起伏伏,断断续续,一直活动到当代,实属不易。我们收集了一部分有关资料,可以帮助了解当年的有关情况:

【1937年】上个世纪30年代后期(据1937年8月档案《承德清音会会员氏名一览表》记载),当时的承德清音会有所发展,在册的会员32人,有40多人参加活动。

【1940年】1940年9月,由日本东方音乐学者田边尚雄、加贺谷贞治等组成的 “满洲音乐旅行调查团”曾来原热河地区,后来田边尚雄先生写出调查报告《升平署宫廷音乐和热河清音会》,他说:“我在热河调查,听了清音会的演奏,查看了乐器,并在清音会的会员中寻找清代升平署的乐工,打听当时升平署的故事。我曾尽力将调查工作的重点放在查找文献资料方面,可惜的是,从档案中只找到当年曾任清音会会长的李葆棠先生所写的 《热河离宫升平署沿革略说》。”(笔者注:前面介绍的承德清音会的成立经过主要根据李葆棠的这篇文章整理。)加贺谷贞治更是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出版了《承德清音会奉奏乐谱》和《承德清音会会员氏名表》。从这里可以看出,承德清音会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曾有过引人注目的活动。

【1946年】1946年5月,当时的冀热辽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热河省文化界救国联合会主任徐懋庸同志在《徐懋庸回忆录:在热河的二、三事》中回忆说:“承德特有的一个音乐团体,叫做清音会。是个专门为皇帝去热河时奏乐的一个乐队(笔者注:这里徐懋庸的理解有误,清音会不是当年宫廷乐队的延续)。1946年的时候,这个清音会的组织还存在,会员有30多人,大部分是六七十岁的老头子,有几个是四五十岁的。他们还保存了一部分在皇宫里演奏过的,很高级的乐器和一部分乐曲(谱)。他们里面许多人生活很困难,我们给他们帮助,动员他们出来演奏,与广大群众见面,并在广播电台的节目中给他们一个地位。”可以看出,在解放战争期间,承德作为中共解放区,当地的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承德清音会的活动。

【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在档案和各种资料中,还没有发现上个世纪50—70年代有关承德清音会的记载。但据承德清音会的老会员们回忆: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曾参加过热河省的群众文艺汇演;承德并入河北省后,又参加过河北省的文艺调演。

【上个世纪60—70年代】“文化革命”期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政治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承德清音会的活动销声匿迹了。但人心未散,在恶劣的环境中,老会员们依然珍藏着残存的乐器,保留着手抄的曲谱。

【1982—1983年】十年浩劫终止后,承德的音乐工作者成立了“挖掘民族民间音乐小组”,开始了抢救工作:发表了吴菁群、温冰的论文《关于承德宫廷音乐》,并重新组建了由1937年在册的老清音会会员白雪樵(82岁,回族)、林阔泉(70岁,满族)、盛德鑫(71岁,满族)、杨文尧(73岁,汉族)等加入的,由16人组成的宫廷音乐演奏队;由承德市文化局和群艺馆的音乐工作者张嘉佑、吴菁群、阎瑛、张仲裁、张士坤、温冰等人进行记谱,整理出了16首乐曲。老会员们献出了珍藏的宫廷乐器和手抄乐谱,承德清音会恢复了活动。当年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前来录音,向全国播放。时任承德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的铁男(54岁,满族),被推举为承德清音会会长。他邀请老艺人举办青年会员培训班,单白雪樵一人就收了9名学员传谱授艺。这些人都为承德清音会的传承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好景不长,接下来的几年中,老会员相继去世;年轻的学员要生存,宫廷音乐不能当饭吃,只好各谋出路,承德清音会的演奏又沉寂了下去。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这个时期已经不见了承德清音会的活动,只有在音乐界的论文中,还偶尔有人提及避暑山庄宫廷音乐和清音会。如:

1989年,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刘再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中提到:“承德离宫音乐是清代宫廷的音乐遗存。”(笔者注:承德当地人俗称避暑山庄为“离宫”。下同。)

1993年,中国音乐学院何昌林教授,在1993年第十一期《人民音乐》中撰文说:“离宫音乐是清宫燕乐中的‘细乐’。 ”

1997年,《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宫廷音乐·承德离宫音乐述略》中1205页载吴菁群、温冰文章说:“从承德清音会的师承关系、组织沿革、使用乐器、乐曲渊源等方面来看,足以证明承德清音会所保存的乐谱正是珍贵的离宫音乐。”

1999年,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满族文化史》第九章《别有韵律的满族音乐》461页(主编:辽宁满族研究所所长、《满族研究》主编张佳生;副主编:何晓芳、关克笑)提到了“演奏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的承德清音会。”

2000年,承德著名学者尹忠、张达池在《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 《乡音流传久,关山塞外情——古老的热河清音会溯源》,对“清音会”一词的来源,清音会与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的关系,以及清音会的传承历史等都做了论述,并称赞“热河清音会演奏的清廷乐曲,曲调优美,抒情细腻,内涵深远,古风犹存。”

【2001年】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原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将“承德清音会和避暑山庄宫廷音乐”作为重点科研项目上报河北省,经批准由钱树信教授(1937年在册的老清音会会员钱崇安的第三子)主持此项工作。并组建了以离退休老教授为主的避暑山庄宫廷乐社,共42人(其中校外人员7人,学生4人。最高年龄90岁,最低年龄13岁),接收了部分曾在宫廷中使用过的乐器或复制品,邀请1982年在册的老清音会会员王乃谦(78岁,回族)、盛德鑫(90岁,满族)两位老人做艺术指导,用原清音会使用过的乐谱进行排练,开始了面向社会的演出。

【2004年10月】钱树信教授编著的《避暑山庄宫廷音乐》一书,作为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2002年度项目和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点科研项目,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这是承德清音会的研究成果第一次以专著形式出现,使清音会的研究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承德清音会的现状

2006年年初,经河北省政府批准,承德清音会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4月,避暑山庄宫廷乐社进行人员调整,70岁以上的会员不再参加演出。在精简队伍的同时,为提高演奏水平,大量吸收承德市各界有能力、并有志于从事宫廷音乐演奏的人员加入清音会参与演出活动。当时,保留演奏员21人,其中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职工只占7人。

2007至2009年,每年五一黄金周至十一黄金周的旅游季节,清音会宫廷乐社进入避暑山庄博物馆,在淡泊敬诚殿前的乐亭为游客展示120余场。其中,2008年,“承德清音会”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示。

2010年春节期间,文化部、国家民委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场举办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舞蹈类)项目调演,承德清音会作为首场演出的开场节目亮相首都,受到文化部部长蔡武、国家民委主任杨晶等领导的接见;同年3月31日,赴省会石家庄参加河北省社会音乐精品节目调演;5月16日,“承德清音会”再次被文化部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单。

三、承德清音会得以传承的原因

承德清音会近百年的历史,不能不让我们有了探讨它得以传承的冲动。笔者认为这可能是三个关键因素起了作用。

第一是宫廷乐师——掌握这些曲谱、乐器和演奏技巧的人。要知道,代表每个朝代最高音乐水平的宫廷音乐,历来属于皇家和王侯贵族所有,普通老百姓无权享用。乐师可以为不同朝代的帝王服务,却不能把宫廷音乐带到民间。清王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跑到承德避难,第二年病死避暑山庄。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回到北京掌握政权。从此皇帝与后妃、以及王公贵族再也没有来过避暑山庄。随着清王朝走向没落,承德避暑山庄逐渐处于无人管的状态。乐师们生活无着落,没有条件回原籍的,为了养家糊口,只能不顾清规戒律,以到宫廷外教习宫廷音乐来维持生计。

而其他古都在朝代更替时,不是将整个宫廷乐队转给下一个王朝,就是将为宫廷服务的人员遣散回家,难有留在当地的。

第二是民间的宫廷音乐爱好者——宫廷音乐的继承人。承德聚居着一批皇族和官宦人家的后裔,他们了解宫廷音乐,喜爱宫廷音乐,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并且有资助乐师生活的能力。他们虚心向宫廷乐师们请教、学习,与乐师们密切了师徒之间的关系,逐步掌握了宫廷乐谱和演奏技巧,学到了精髓。

没有这批有能力继承宫廷音乐的人,是不可能传承的。

第三是承德清音会——宫廷音乐的传承组织。宫廷音乐的演奏需要的是一个乐队的集体配合,个人和某一件乐器无法完整表现宫廷乐曲的内容。所以第三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1920年由宫廷乐师和承德的民间音乐爱好者共同组织成立的清音会。这个集体不但能全面地继承宫廷音乐的精髓,而且还将个人的娱乐活动,上升到有了研究和整理宫廷音乐的组织。近百年来,由于承德人对宫廷音乐的热爱和执著,使清音会的活动时断时续一直没有被忘记,无论是兴旺时还是沉寂时,承德人都没有放弃它,都在小心翼翼的保护着它。

四、承德清音会得以兴旺和发展的分析

如今,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都面临着一个持续发展的难题,资金不足,后继乏人一直困扰着他们。但是,承德清音会十年来却一直在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并有所发展,总结起来,大概有四条经验:

(一)组织有奉献精神的音乐队伍

承德清音会的重要成员,应该是演奏宫廷音乐的避暑山庄宫廷乐社社员。到2010年,宫廷乐社有成员28人(其中演奏员23人,其余为伴舞、伴唱、报幕,互有兼职),是由市民中的业余音乐爱好者组成。有教师、公务员、工人、个体商业人员等,年龄在50—70岁之间 (仅1人45岁),93%退休或退居二线。他们都非常热爱宫廷音乐,离开工作岗位闲居在家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宫廷音乐的研究和演奏上。演出没有收入,甘于奉献,退休金是他们生活的保障。他们身体大都不错,也有精力参加排练和演出。今后,虽然说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但国家和政府投入的资金总是有限的,最多只够维持清音会的日常活动。为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纯洁性,又很难参与商业性的演出,需要演出收入维持生活的人,无法把精力全放在清音会活动上。因此,现有的避暑山庄宫廷乐社的组织形式,就目前来说是可行的,现实存在的清音会演奏团体证明了这一点。

(二)要背靠大专院校的科研支持

承德清音会活动的恢复是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科研活动为契机的,对清音会研究的需要带动了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的演练;演练活动的开展又加深了对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的理解,使清音会的研究更加深入,宫廷乐社自然也能得到一部分大专院校科研经费的支持。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科研支持,使承德清音会从单纯的民间活动提升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三)节目保持传统也要面向大众

一个民间音乐团体的存在,有没有演出任务十分关键。虽说承德清音会当年是以自娱自乐为宗旨,但自娱自乐也要有欣赏它的观众,没有观众,清音会不可能存在近百年。时代变了,观众的欣赏习惯也在变。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求我们要保持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的原汁原味儿。面对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如何让他们接受原汁原味儿的宫廷音乐,就成了今天要面对的重要课题。首先,我们在演出报幕词上下功夫,重点向观众介绍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并教给观众一般的欣赏方法。其次是加上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现代名曲和戏曲的演奏演唱,并在报幕词中与宫廷音乐进行对比,让观众体会古今音乐的不同点和相通点。另外,有些宫廷音乐还可以配上舞蹈和唱词,比如为后宫细乐《惜黄花》配上满族宫廷舞,给从明代传奇故事改编过来的乐曲《姑嫂拜月》加上交待有关故事情节的唱词等,既帮助了现代观众更好地理解宫廷乐曲,又增加了演出的多样性和观赏性。

(四)注意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承德清音会非常重视传承人的培养。现在活跃在舞台的承德清音会会员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八代传承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系的学生正在学习和演练避暑山庄宫廷音乐,他们将成为承德清音会的第九代传人。承德市桥东小学已经将避暑山庄宫廷音乐引进校园,积极组织学生学习民乐和演练避暑山庄宫廷乐曲,我们相信,将来在这些小学生当中,一定会出现承德清音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十代传人。

五、结束语

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的传承已经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单说承德清音会到今天也有90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们不会忘记当年宫廷乐师们的认真传谱和教练;不会忘记一代代传承人的辛苦和执著;不会忘记音乐工作者们的发掘与努力;不会忘记现任清音会会长、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退休老教授钱树信老师为宫廷音乐的研究和整理做出的重要贡献:不会忘记来自承德市各界的乐师们作为清音会会员,为宫廷音乐的演奏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更不会忘记承德市的领导和文化界、文物界、旅游界、各民族人民对承德清音会的鼎力支持。

如今,承德清音会这颗明珠,有了全体承德人的爱护,有了清音会全体会员的精心呵护,有了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科研能力的维护,更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保护。我们相信,承德清音会和避暑山庄宫廷音乐作为文化瑰宝,一定会更加灿烂夺目!

[1]钱树信填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承德清音会[I].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存档.2009,8:20.

[2]池玉玺.从宫廷到民间的清音十番[N].中国文化报,2010-03. 05.

[3](日本)加贺谷贞治.承德清音会会员氏名表[I].1940.

[4](日本)田边尚雄.升平署雅乐和热河清音会[I].1940,9.

[5]徐懋庸.徐懋庸回忆录:在热河的二、三事[M].1946,5.

[6]吴菁群,温冰.关于承德宫廷音乐[J].中国音乐,1982,增刊

An Analysis of Inheritance History of Chengde Palace Music Club

CHEN Yi-qin
(Department of Retired Veteran Cadres,Hebei Teachers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Chengde 067000 China)

Chengde palace music club,a folk amateur music organization who mainly play the Mountain Resort palace music,was founded in 1920,with an activity history of nearly 100 years.This paper sorts out its heritage and status in chronological order through the collected historical data,and discusses the reasons why the music has been popular without fading.And it also gives the empirical comments aiming at the common problems faced by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hengde palace music club;inheritance history;analysis

K892.24

A

1005-1554(2011)03-0009-04

2011-03-07

陈毅勤(1945-),男,天津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承德清音会副秘书长,避暑山庄宫廷乐社副社长。

猜你喜欢

清音避暑山庄承德
《山水清音》
《园林清音》
《承德医学院学报》征稿细则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康乾盛景避暑山庄
基于计算听觉场景分析的改进清音分离方法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山水清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