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 田园画 田园情——陶渊明诗歌浅论
2011-04-11刘国俊
刘国俊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承德 067000)
田园诗 田园画 田园情
——陶渊明诗歌浅论
刘国俊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承德 067000)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用平淡质朴的诗句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以达到意境之美,并在画中寄托了感人的田园深情。
陶渊明;诗歌;风格
陶渊明是晋末宋初开一代诗风的杰出诗人,鲁迅先生曾经称他和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头等人物。”他的诗作现存一百二十余首,其中田园诗和有关田园生活方面的诗占多数,这类诗篇是陶渊明最主要的艺术成就。
千百年来,陶渊明的田园诗影响十分深广。一般来说,提起陶渊明,人们就会联想起田园诗;同样,想起田园诗,人们也不会不想起陶渊明。
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长河,在陶渊明之前,并不难找到田园诗的源头。最早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饥者歌其食”的古朴的农事歌谣的产生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生活是诗歌的创作源泉。陶渊明生活在农村,长在田园。“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游西走。”家庭经济的败落萧条,少年生活的农村环境,家乡故园的山水风光,这一切对陶渊明的思想和创作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四十一岁彭泽辞官归田之后,他更是“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他以老农自许,过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生活。后半生他所活动的范围,大体以庐山为中心,未曾超过百里之外。接触的多是田父野老,议论的多是桑麻利植,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长期农村生活的丰富感受,特别是亲身参加“躬耕”的实际劳动,所获得的田园诗创作素材可谓用之不尽取之不竭。“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这类近于口语的句子,像“桑麻日已长”这类如同歌谣的句子,像“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这类直抒胸臆的句子,平淡自然朴实清新。高尔基说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朴实。陶渊明的田园诗完全达到了这一境界。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用平淡质朴的诗句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以达到意境之美。
在《归田园居》中,诗人这样写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是一幅生动的田园图画:八九间农舍,门前桃红李白,屋后柳绿榆青,犬吠鸡鸣,缕缕炊烟……多么令人陶醉!诗人画的是一千六百年前的江南山村。时至今日,凡到过江南山村的人,此景仍不鲜见。
陶渊明用诗作画,使画入诗,艺术技巧是相当高超的。在这幅画里,既有近景(鸡鸣桑树巅),又有中景(方宅十余亩),还有远景(暧暧远人村);既有色彩(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又有声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使读者读诗如看画,获得美的享受。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写得如此之亲切。“依依”在此处极妙地形容着炊烟袅袅,缓慢散走的状态,使人感到生活气息的宁静安详。联想到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两句诗,那也是一幅画,其中的“墟里”句,便是从陶渊明诗“依依”句化出来的。然而,王维此句不论在意境上,还是在亲切程度上皆不及陶渊明的“依依”句,显得略逊一筹。
我们再来欣赏他的另一幅 “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饮酒》诗中的四句,也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画的是南山映衬下的眼前的薄暮景色。这美景是在诗人会心的感受中呈现眼前的。“悠然”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南山在一定的距离之外,有“遥遥”之意;二是更重要的在于表示诗人心境的旷远。本诗前面的“心远地自偏”句中的“心远”即已表明,由于心远才能悠然闲旷地感受到眼前的一切。对于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一直有人认为是“望”字之误,笔者不敢苟同。“见”字之妙在于南山自然地映入眼中,是诗人采菊时偶然抬头的视线所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用“望”字,就是着意,诗的意境也就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应了。在这种描画景物的诗句里,典型地体现陶诗这方面的艺术特点,就是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画中,融化了诗人自己的主观情感。这种情感,好比是兰花散出来的香味,虽然很淡,然而却是一种幽香,使人闻到后便沁入肺腑,不能忘怀。
由于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对农村田园生活满怀情感,因而用诗句画出了许多幅山乡田园的美景: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酬刘柴桑》)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簿》)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读山海经》)
在这些充满生意的自然景物中,融合了诗人自己的畅适心情。而这些形象鲜明生动的自然物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又多么接近而易于感受。
在《杂诗》中,诗人还画出另一种画面,别有一番意味: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燕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画面上春天的景象,涂上冷淡的色彩,反映出诗人也不都是闲适的,有时也流露出惆怅心情。
再看陶渊明的享誉中外的 《桃花源诗并记》,诗人饱经丧乱,盼望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于是根据长期住在农村的生活感受和自己的想象,描绘出一个幸福美好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桃花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家家欢乐,生活安定富足,风气淳厚朴实……这个美好的社会,与当时黑暗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桃花源不止是隐士的狭小天地,而且也是千千万万劳动农民的乐土,反映了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
“诗言志,歌咏言”。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不仅由于诗人描写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田园画面,更主要的是诗人在画中寄托了感人的田园深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寄托赞美之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寄托怡乐之情;“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寄托喜悦之情;“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寄托悲愤之情;在“桃花源”里寄托向往之情等等,非常真挚、深远。在田园劳动中与普通农民建立起来的情感,是朴实真诚的。《归田园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毫不掩饰地道出自己的意愿。诗人还把辞官归田比作鸟返自然。《归鸟》:“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失路,欣及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其中的“岂思失路,欣及旧栖”与前首诗中的“羁鸟恋旧林”是同一意思。
归田后,诗人亲身参加田园劳动,不辞劳累,他在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中言:“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在《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劳动关系着诗人衣食,“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何以求自安。”他在《劝农》六首第五首中明确指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儋石不储,饥寒交至。顾尔俦列,能不怀愧!”在 《移居》诗的末尾又说:“衣食须当记,力耕不吾欺”。这些对于农业劳动的看法,多么纯朴而又切合实际。
正是因为诗人热爱田园生活,重视农业劳动,所以在劳动中与普通农民结下了真挚深厚的友情:“日人相与归,壶浆劳近邻。”在《移居》诗二首中,诗人又写道:“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多么融洽的感情,多么纯朴的交往!从这里完全可以看出诗人平时为人真诚,丝毫没有一般封建文人的那种虚情假意。所以他能与邻居们和成一片,一起耕作,一起言谈,共同欢乐。大家常来常往,亲密无间,情厚意笃。如此之思想,如此之情感,这就是诗人的田园深情。
I052
A
1005-1554(2011)03-0035-02
2011-06-02
刘国俊(1965-),男,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