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书评论问题述评
2011-04-11冯克江
冯克江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1483)
辞书评论问题是词典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但同时也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随着我国辞书事业的快速发展,辞书评论在推介辞书、沟通辞书与读者、改进辞书编纂质量、促进我国出版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众多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其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就目前的辞书评论研究进行述评。
一、辞书评论
辞书,指的是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统称[1]P174。评论,指的是批评或议论。所以,辞书评论(dictionary review),指的是对辞书进行批评或议论。
很多人认为辞书评论就是词典批评。其实,二者并不是一回事。词典批评是一个更大的范畴。Hartmann将辞书评论归为词典批评的六个组成部分之一[2]P49。
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辞书评论文章多为比较研究或对辞书本身进行宏观结构、微观结构或编纂理念等方面的评论。但是,辞书评论的方法不止于此,还包括问卷调查、抽样检测等。
二、辞书评论问题述评
(一)单本词典评论。这种评论文章在辞书评论中占据了最大的比重,特别是一部影响较大的词典如《新英汉词典》、《英汉大词典》、《汉英词典》、《新世纪汉英大词典》、《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等面世以后,这种评论文章会非常多。例如,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便会出现27篇文章,很多还出现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外语教学》上。如果输入《新英汉词典》,则会出现813条记录,除了一些并非评论《新英汉词典》的文章,数量之大还是很惊人。
这类评论论文主要从词典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特色、优点和缺点等角度入手,其目的在于彰显优点,指出缺点,促进编纂者改进质量,或者是向读者推介词典。例如,张永山(2009) 探讨的是世纪版《新英汉词典》的魅力,从新词和新义、释义和例证、附录的实用性等三个角度评论了该词典,在文章结束的时候,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胡光磊等(2009)首先简介了词典,然后探讨了其主要特点。丁志聪(2008)则从编纂者的心态、版式和装帧等角度评论了《英汉大词典》。
这些评论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有利于读者全面了解词典,虽然也会指出缺点和不足,但是总体而言,批评性话语较少,即使有批评性的话语,也会非常委婉。必须指出的是,在这类评论中,不同的评论者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论,评论的方法也各式各样,随意性较大。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论文多泛泛之论,理论性宜加强。
(二)不同词典的比较与评论。这类评论论文主要是面向不同的英汉词典或汉英词典,从宏观结构、微观结构或编纂理念等角度比较异同、评论,并进行有效的总结。
例如,冯克江(2003) 从对象、收词、条目安排、注音、释义的原则与方法、例证、附录等角度比较了《汉英词典》、《汉英大词典》与《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丁莉(2010)从汉英词典中文化固有词汇的等值释义角度比较了《汉英大辞典》、《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与《新世纪汉英大词典》。
此类研究能够较为系统地进行比较研究,能够总结出一些共同的和不同的东西,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所有辞书评论的论文中所占比例较小。这类评论论文应大力加强。其次,这类评论的文章的标准有时会过于表面、感性,理论深度急需加强。我们不仅应该指出相同的、不同的地方,更应该探讨这些表面现象所折射出的或反映出的深层原因,以及对将来编纂此类词典的启示。第三,这类比较研究还应该包括同一系列词典如牛津词典等的纵向比较研究。通过纵向比较,可以找出编纂理念、语言学理论对词典编纂的影响等方面的有价值的东西。目前,这类的论文数量偏少。
(三)同一词典的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与评论研究。例如,徐海(2010)探讨了《新英汉词典》一至四版中时代因素的影响、例证功能的拓展、配例标准的变化、例证类型的分布、用户需求的满足等例证变化,认为该词典例证功能不断拓展,提出的配例要求也更具操作性,但同时指出,相对于国外英语学习型词典,该词典在大型语料库的应用、用户需求的调查、配例的数量与类型等方面仍需改进。
张铁文(2000) 则比较和评论了《现代汉语词典》(二版和新版)两个版本在立目和收条方面的异同,指出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新版删除了二版的重复条目、新版删除了二版的一些单列的复词条目、新版增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等。
这类评论论文所占比例偏小。而且,在比较异同之后,应总结出更多有益的东西。
(四)探讨辞书评论的历史、现状。高兴(1997)在文章中探索了我国辞书评论的历史和现状。他指出,早在二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对辞书进行评论,而进入20世纪后,我国的辞书从古代辞书走向近代辞书,完整而有一定系统性的论文式辞书评论开始在刊物上发表。他总结了我国现代辞书评论所取得的成就:发表辞书评论的园地扩大了;撰写辞书评论的作者队伍加强了;所评论的对象更广泛了;作品的数量更多;作品的质量更高。同时,他也指出了不足,即在辞书评论的文章中,批评性的文章少之又少,而且发展不够平衡,平台不够多。
这些关于辞书评论的历史与现状的探讨对于更好地进行辞书评论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让我们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找出不足,更好地进行辞书评论。
(五)探讨辞书评论的作用。徐祖友(2003) 认为,辞书评论能够起到指导、监督与净化、沟通读者和编者、出版者、咨询等作用。徐成志(2003) 指出,辞书评论能够起到彰优扬美的宣传作用、指瑕摘疵的完善作用、比较鉴别的认识作用、总结提高的升华作用、批劣打假的净化作用、选择使用的指导作用、社会效果的反馈作用等。陆锡兴(2003)则认为,辞书评论可以起到优化人员、加强规范、评优判劣、促进编纂、深化研究、完善理论等作用。
这些研究对于构建辞书评论体系起着基础的作用。但是,辞书评论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加强辞书评论的研究,还可以促进我国词典业、出版业的迅速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六)研究辞书评论的标准、原则、方法。一些研究者探讨了词典评论的标准。陈楚祥(1994) 率先提出词典评论十大标准:宗旨是否明确、收词是否全面、立目是否合理、义项是否分明、释义是否精确、注释是否完备、术语是否标准、参见是否严密、例证是否典型、检索是否便捷等。他的标准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人们进行词典评论和进行研究的圭臬。章宜华等(2000)撰文探讨关于双语词典评奖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提出了词典评论的标准:出版质量(装帧质量、印刷质量、排版质量、校对质量等)、编纂质量(编纂宗旨明确、要有原创性、收词要全面等)。这些标准对于指导人们进行词典评论有着很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用性。
有些研究者研究了辞书评论的原则与方法。林明金等(2006)认为,词典评论的原则为:从不同角度出发,加以纵横比较,抓住特色,分别指出优缺点,举出实例,而评论方法应包括:词典编纂背景介绍、词典新旧版比较、词典的特色、词典的不足之处等。
必须指出的是,探讨辞书评论标准的研究者众多,他们的研究也非常有见地,但是,迄今为止,关于辞书评论的标准、原则与方法,尚未达成共识。
(七)探讨辞书评论模式。一些研究者尝试构建辞书评论的模式。何家宁、李茜(2001)从评论性质、评论目的、评论人员、评论时间、评论对象、评论原则、评论标准、评论方法、评论成果等角度探讨了辞书评论的宏观理论模式。陈伟(2003) 探讨了辞书评论的多维性立论基础。汤丹青(2006)的硕士论文探讨的是中国背景下英语学习词典批评理论的建构问题。
这些研究能从较大的层面和范围探讨辞书评论模式的构建问题,而且并非从单纯的理论角度研究,如汤丹青的论文就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实证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但是,这些构建的模式还应在实践中检验,发现问题,加以改进,并完善这些辞书评论模式。
三、结语
以上笔者就现存的辞书评论论文进行了述评。笔者只是尝试对该问题进行分类述评,对论文的分类不一定很恰当,也不一定很全面,因为辞书评论是一个非常大的范畴,评论的角度、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辞书评论是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沃土,本文只是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和感兴趣的人士参与到该研究中来,为辞书评论乃至词典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纂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Hartmann,R.R.K.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exicograph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张永山.世纪版《新英汉词典》魅力探源 [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
[4]胡光磊,万华林.《实用汉英翻译词典》评介 [J].科技信息,2009(18) .
[5]丁志聪.《英汉大词典》研评.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 .
[6]冯克江.试评《汉英词典》、《汉语大词典》与《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安徽大学学报,2003(5).
[7]丁莉.汉语词典中文化固有词汇的等值释义问题——兼评《汉英大辞典》、《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和《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6).
[8]徐海.评《新英汉词典》一至四版的例证 [J].辞书研究,2010(5) .
[9]张铁文.《现汉》两个版本立目和收条的比较 [J].辞书研究,2000(3) .
[10]高兴.论我国辞书评论的历史及现状.辞书研究,1997(4).
[11]徐祖友.辞书评论漫议.辞书研究,2003(1).
[12]徐成志.彰瘅督导,共创典常——论辞书评论的作用及其发挥.辞书研究,2003(1) .
[13]陆锡兴.论辞书评论在辞书学中的作用.辞书研究,2003 (1) .
[14]陈楚祥.词典评论标准十题,辞书研究.1994(1).
[15]章宜华,黄建华.关于双语词典评奖的几点思考.辞书研究,2000(4) .
[16]林明金.双语词典的类型、评论原则与方法.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论文,2006.
[17]汤丹青.中国背景下英语学习词典批评理论的建构[D].厦门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