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形势、问题和策略

2011-04-11余玲玲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国际化大学发展

余玲玲

(华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尽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动因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别十分明显,欧美发达国家相当部份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发展中国家则以提高自身教育和科研水平为主要目的。但是在客观上确实推动了二者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发展,对交流双方文化理解和知识视野的开阔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知识的普适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辨析

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当前学术界有多种界说,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活动方法,认为国际化是和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和技术合作方面有关的各种活动、计划和服务[1]。二是过程方法,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2]。三是能力方法,指高等教育各个层面显示出来的国际化视野和能力[3]。四是精神气质,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应该成为大学的一种精神气质与文化氛围,而不仅仅只包括课程、学者和学生等具体的国际交流上[4]。上述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四种理解,是一种从表层国际化逐渐向深层国际化的逻辑推进——从国际化的行为、过程逐渐发展到国际化的能力和气质。因此,笔者认为:完整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正好应该包含这四个层面,而且是四个递进的层面。但是因为各个大学或者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因此国际化发展的层次是有差异的。这也是对国际化理解产生差异的原因。

二、国内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形势

我国高校近年来在办学的国际化上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果按照国际化概念的四个层次来看,国内高校的国际化在活动方法上已经成就显著,国际化的过程也日益深入,能力逐步增强,有些大学甚至具备了初步国际化精神气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从合作研究向更深层次的合作办学发展,这在国内一些重点大学表现尤其突出。合作研究是国内大学国际化发展的一个初步阶段,其科研合作的指向性非常明确。从科研合作发展到人才培养的合作,则是国际化深入发展的一个表现。如上海交通大学与密歇根大学合作从以机械工程学科为试点,在教学、科研、人员交流等方面展开合作发展到双方通过合作运行“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联合学院”,在更广泛的学科领域、更深层次进行国际化合作办学[5]。

(二)资金投入加大。为加大国际化发展的力度,国内很多大学都采取一种主动推进的策略,在资金等各种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如成立国际化基金,专门资助学校发展国际化的项目。内容包括聘请世界一流大学知名教授长期聘用项目、世界知名大学特长教授长期聘用项目等提高国际化水平的各个方面。

(三)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步伐加快。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提高师资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师资队伍建设具有极大的意义,许多大学甚至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国际化发展,实施了各种各样的教师海外进修计划,一些大学实施了教师海外进修计划,制定了教师、管理队伍、实验人员全面的出国留学进修目标。

(四)加快战略性国际化人才培养意识,加大学生派出、交换和接收的力度。留学生数量是国际化程度的外在体现,直接体现了学校国际化水平。对此,国内大学都十分重视,如清华大学称到2011年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本科生达到30%。上海交通大学仅2006年,留学生招生人数达到2125名,留学生来自于韩国、日本、美国、德国、泰国等60多个国家。

(五)促进和完善国际化机制和建设平台。如一些学校成立了自学校到院系一级的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委员会,在每个院系都配备了兼职的外事秘书,每年召开年度外事工作会议,讨论外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虽然有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高校之间综合实力不平衡,高校之间的国际化发展程度也存在着差异和不平衡。对少数重点大学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比较成熟,但是对大多数大学而言,国际化发展仍然存在种种问题,可以说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国际化仍停留在较低的程度,离国际化能力和气质相差较远。这主要体现在:

(一)国际化发展的自觉意识不强、动力不足。国际化交流大多停留在学校层面的活动,院系和学科的国际化战略意识缺乏,缺乏国际化的自觉性。学院没有国际化发展的动力,学校的国际化则只能停留在学生交换的简单交流层面,不可能实现深入合作。教师参与国际化交流的意识薄弱,不太愿意出国留学进修,或者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无法留学进修。

(二)国际化方法不多、有效举措较少。目前,国际交流活动大部分集中在请专家开讲座和互派交换生上,在互聘导师、合作办学、合作项目研究等方面都很薄弱。

(三)国际交流停留于一些浅层次的交流。很多学校虽然同境外多所高校或机构签订了双边合作协议,但其中保持密切联系并开展了实质性、深度高层次的合作为数并不多。

总之,目前国内高校的国际化发展仍然停留在一种政策自上而下被动推动发展的态势,属于学生、教师、学科专业自觉产生的自下而上的主动国际化要求非常缺乏,这也是国际化无法真正成为国内大学办学理念中的一部分的根本原因。

四、国际化发展的思路与途径

(一)树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与意识。全面谋划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制订学校和院系各个层面的国际化具体发展规划,制订更加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建立“大外事”观念,国际化不仅仅只是学校外事部门的事情,学校各职能部门、各个院系、学科专业都应该有国际化意识,各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候,应该逐渐培养国际视野。

(二)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国际化发展。制定院系海外学习、研修的整体目标,提供优越的海外访学的条件,制定全面的海外学习资助计划。在国外主流学术杂志发布招聘广告,广泛吸引优秀人才。尤其是当前经济不景气国际环境下,国外许多行业不景气、大学财务紧张、专业和课程面临裁减,是国内高校吸纳人才的好时机。划拨专门经费,邀请国外优秀人才进行短期课程讲授、项目合作研究、大学管理咨询等。对管理干部相应进行国际化培训,实现管理的国际化。

(三)加强学生国际化意识的培养。大力发展交换生及各种海外学习形式,扩大交换生规模和范围,加强留学生教育。与发展各种短期海外学习相对应,创造开展形式灵活的各种短期留学生教育,提高留学生规模,增强校园国际性。探索和国外院校建立联合培养本科生的机制(2+2)模式。

(四)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国际化教育不但要体现在学校的发展战略中,更要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尤其是课程设计。设置国际性专业课程,将专业课程引向国际前沿,开设国际专题研究课程,在已有课程中增加一些国际方面的内容。推进国际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如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等。注重地区研究,地区研究不仅对于加强和促进学术发展必不可少,而且对于国家利益也是至关重要的。

(五)多层面推动科研合作的国际化。科研合作可以从多层面展开,既可以共同承担课题攻关,也可以建立国际化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成立区域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六)加强管理国际化意识的培养。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管理的国际化内容受到普遍忽视,但是管理实际上是我国高校目前相对落后的部份。加强管理国际化的学习和培养对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提高高校管理效能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将管理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要选派管理干部出国培训,选派人员到国外大学管理部门工作、锻炼,鼓励管理人员申请国外教育博士、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这种学位有别于培养学术人才,主要是培养管理人才。

[1][2]方红、周鸿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特点与趋势.江西社会科学,2007(2).

[3][4]刘军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发展.复旦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5]佟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理工高教研究,2008(5).

[6]http://news.tsinghua.edu.cn/new/news.php?id=20304

猜你喜欢

国际化大学发展
聚焦港口国际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