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灵魂”——伊本·西那对亚里士多德的继承与发展

2011-04-11金晓凤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伊本真主质料

金晓凤

(宁夏大学 政法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论灵魂”
——伊本·西那对亚里士多德的继承与发展

金晓凤

(宁夏大学 政法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伊本·西那(Ibn Sīnā,980-1037),是中世纪伊斯兰世界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哲学思想自成体系,并对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约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这两位伟大的哲学家在他们的哲学思想的认识论中都对灵魂论有所研究,伊本·西那号称“亚里士多德第二”,他走亚里士多德的路线,并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很多进步方面。“论灵魂”就是伊本·西那对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本文主要以伊本·西那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哲学家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灵魂观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探究。

论灵魂;伊本·西那;亚里士多德;

一、伊本·西那的哲学体系

(一)本体论或存在论

对本质论和存在论的研究,伊本·西那的体系是最清晰的,认为事物必定是一个存在物,因此他认为事物就等于存在。伊本·西那对“存在”的研究依赖于两个基本的部分,这两个区分描绘出了其整个本体论的特征。一是区分事物的“本质”与该事物的“存在”,他将存在(Being)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必然存在;第二种是可能存在;第三种是不可能存在。二是区分该事物的“必然性”、“可能性”或“不可能性”。就像当某一个人思索某物时,立即,在其心灵准则中可以区分该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是他的“本质”,也就是可被包含在对“他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当中的所有东西;另一个方面则是它的“存在”。在心灵当中,本质是独立于存在之外的,因为人可以思索某一对象的本质而无须关心它的存在与否。而在外部世界里,每一对象的本质与存在是同一的;他们并非是两个各自拥有独立客观实体的组件组合在一起而形成一个事物的。只有在心灵之中,在人类理性所作的分析当中,这两个元素才变成分离的,而人才意识到宇宙中的每一对象(客体)拥有一个“存在”附加于其上的本质。

(二)宇宙论:三分法

伊本·西那的三分法即为神与宇宙的联系,是本源(神)与显现(宇宙)之间存在的连续性,天使即为理智是真主“显化”或“创造”的工具,赋予存在的过程,真主使宇宙存在并给了宇宙存在的性质。理智是真主创造的第一个东西,真主思维必然产生理智。流溢说强调必然存在思维自身,伊本·西那的学说中包含着这种流溢说。在探讨真主与世界的关系的问题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无始永恒的,但需要一个无始的推动者。伊本·西那提出了区分本体无始和时间无始,前者是借本体独立存在并没有起始点的绝对存在,后者是就存在的时间方面而言虽然是时间上无始的,但依赖于外在根据即真主的意愿。作为世界原因的真主是永恒的(本体无始),作为真主活动的结果的世界也是永恒的(时间无始)。宇宙的存在以真主的存在为前提,它来自真主。宇宙的生成是流溢。真主思悟其本体就是创造的过程、流溢的过程,他一旦思悟某物,此物就以他思悟该物所具有的形式而存在。第一个流溢即为第一理智,在数量上是一,在本体上是不存在于任何物质内、不是任何体、也没有形式,是纯理性。第一理性思悟真主流溢出第二理性,思悟自身流溢出最远的天体形式的存在。以此类推,直至第十理性(原动理性)及与其相应的天体(月球)和灵魂(世界灵魂)。月下界是一个生与灭的物质世界,是与神性世界相对的殊多的世界,由世界灵魂来安排,而不是由真主安排,因为真主知道全称的世界。

(三)灵魂论和理智论

伊本·西那是关于灵魂问题探讨最多的伊斯兰哲学家。他对灵魂的探讨,实际上就是对人之自我的深层认识。他注释了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的著作,并就此问题写了很多著作。他的灵魂研究特点是:一方面从形而上学的层面,另一方面作为医生,也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加以研究。

在对灵魂存在的证明上,他指出运动和理性必须要由灵魂来解释。运动分为被动运动(外力推动的结果)和主动运动(自身内在原因使然)。后者又分若干种,其中有本然性的运动,如石头下坠;有反本然运动,如人的负重行走和鸟在空中飞翔却不下坠。这种反本然运动的发生必然有一个超出运动物体之外的特殊推动力,即灵魂。理性动物具有超出非理性动物的力量。当我们谈论一个人,所指的是其灵魂而不是肉体。

伊本·西那指出灵魂的实质,灵魂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本质,它截然不同于肉体(这是柏拉图和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观点)。灵魂能认识理性事物中的共相概念,这种本质不可能是肉体,也不能依附于肉体而存在。共相和理性都不会成为其本身,除非它离开物质的偶性。理性不可分割、不占有空间,因此寓理性于其中的本原就是精神的,它不能用物体的属性来形容,它就是灵魂。

伊本·西那强调灵魂具有永恒性,灵魂是永恒的但不是无始的。灵魂是被创生的,不能先于肉体而存在,只存在于肉体中;但在肉体死亡后灵魂仍然存在。灵魂是单纯本质,单纯本质不会消亡。

伊本·西那认为人就等于实体等于存在物,而存在物又分为本质和存在,本质分为实体和偶性,实体即是形式就等于nafs,每一个类别的nafs都不一样,人、动物、植物的都不同。灵魂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矿物它的特性就是具备坚定的身形;第二类是植物也称活魂,它所具备的特性是摄养、生长、繁殖;第三类是动物也称欲魂,它拥有的特性是身形、摄养、生长、繁殖、运动能力,它的这种运动能力又包括欲望力和理解力。最后一类是人类即理魂,它的特性具备身形、摄养、生长、繁殖、运动、理智或理性。

伊本·西那论灵魂的核心就在于论理智 (理性)。理智(理性)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实践理智,表现为行为;第二部分是理论理智表现为知识,它由4个层次构成:首先是物质理智,它是一种潜在的理智,是人类灵魂中认知的能力以及能够学习的潜能;其次是习惯理智也称现实理智,是潜在理性已经开始使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思考的习惯;第三层是现实理智是人类自己能够自由思考;第四层是获得理智或已获理智是通过获得所有可理解状态的最高形态。

伊本·西那使用《古兰经》[24:35]节的“光明节”经文解释这几种理性:物质的理智是灯台,因为它本身是黑的,但可接受光;习惯理智是玻璃罩,因为它本身是透明的,更容易接受光;“思考”是橄榄树,因为它准备变成本身接受光的,但得经过劳累加工;“推测”是油,因为它比橄榄树更容易接受光;现实理智是“灯”,因为它自身就发光,无须从他处获得;已获理智是 “光上之光”,因为被理性领悟的形式是“光”,接受这种形式的灵魂也是“光”。原动理智是火,因为灯从它处点燃。火代表第十理智即上界是天使加百列,他是永恒的、分离的、非物质的实体,作为人理解力的动力因。第十理智对人的关系即为光对人视觉的关系,第十理智是人思考的驱动器。

二、伊本·西那的灵魂论对亚里士多德的继承

伊本·西那的哲学是与他的科学成就联系起来的,他是一位善于实践与总结经验的伟大哲学家。伊本·西那号称“亚里士多德第二”,诚然他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但绝不是亚里士多德的翻版,他走亚里士多德的路线并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的很多进步方面。亚里士多德的特点是二元论,是徘徊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他的哲学是二元论,但具有强烈的唯物主义倾向,这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能够继承亚里士多德的很多进步方面要归功于法拉比,法拉比是伊本·西那的引路人。他曾经研读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四十遍都不得其解,读了法拉比的注解后才理解。伊本·西那在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时候采取二元论的态度,他肯定物质世界是永恒的,同时也承认真主是永恒的。

伊本·西那应用亚里士多德的“有论”(存在=being)为手段,对新柏拉图的“流溢说”加以改造,然后加以利用。他首先提出“有”来,并指出这种必然的“有”就是真主,其本质就等于存在,实际上他是把完满至善理解为存在和必然。伊本·西那利用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合理因素,从柏拉图派那里借用了“流溢”这个名称,他认为万物的流出是必然的。他也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和质料的二元论学说,认为一切事物由形式和质料组成,他坚持形式和质料不可分。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发展的是亚里士多德学说的积极方面。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贡献是对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核心“理念论”的批判,这一点同样被伊本·西那继承,他的批判一针见血。他指出柏拉图在事物之外假定一个抽象空洞、一成不变的理念,是对科学无益的伪说。潜在和现实的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辩证法因素,这个因素被伊本·西那完全吸取了。他以“成就性”这个范畴来说明事物中的潜在状态,及其过渡到现实的必然性。

伊本·西那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多种存在的东西中,我们把某一种叫做实体;实体第一是作为质料,它自身并非‘这个’;第二是作为形式或形状,由于他事物才被称为‘这个’;第三是前两者的结合。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有生命的自然物体,可以自己摄取营养,并有生灭的变化,它自身既是主体和质料。躯体是质料是潜能,而灵魂,作为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形式,也必然是实体,灵魂就是躯体的形式是现实性。这里的现实性,一层意义是类似知识,另一层类似思辨。对于一个人来说,一定是先拥有知识,再有思辨。“所以,灵魂就是潜在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第一现实性。”灵魂潜在的存在,其现实性就是原理,“灵魂是在原理意义上的实体,它是这样的躯体是其所是的本质。”

伊本·西那认为,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肉体的形式或现实性,是肉体的生命的第一因。这个想法源于亚里士多德,在他看来,灵魂与肉体的结合是由它们共同组成的同一个生命体内部的形式与质料的结合,而不是两个相互对立的实体的联合。他是主张,先肯定灵魂与肉体的区别的基础上,再去寻求它们之间的同一与联合。伊本·西那认为人的灵魂的实体有两种作用:一种是与形体有关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对形体的支配;另一种是与它的本质和它的本原有关的活动,这就是凭借理智的知觉。这两种活动是相互对立、相互抗衡的,因为灵魂的实体在这两种活动中,当被一种活动占据时,就会脱离另一种活动,这两种活动无法结合。

亚里士多德把灵魂的等级分为三类,分别讨论了它们的不同功能及其关系。在对灵魂等级的划分上伊本·西那也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将理性灵魂区分为原动理性和潜在理性。伊本·西那则把这两种理性发展为物质理性(潜在理性)、习惯理性、实践理性和获致理性(受赐理性)四种。

综上所见,伊本·西那的灵魂思想,是在继承与应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基础之上而建立的。

三、伊本·西那的灵魂论对亚里士多德的发展

对于灵魂的认识,伊本·西那不仅在“形而上”的本体论层面上进行界定,更主要地是在“形而下”的层面也就是在自然哲学方面进行分析,并且有很强的实证科学的色彩,这是他的灵魂学说超过亚里士多德的重要原因。伊本·西那所使用的“灵魂”一词,是阿拉伯语的“乃夫思”。在讨论al-Nafs一词的含义时,他强调的是对“灵魂”这一概念的准确理解上。他用“灵魂”这个名词来称谓生命本原的东西,强调并不是就灵魂这种东西的实体来看,而是这种本原的东西所具有的某种关系,而且就它支配形体并且与形体相比来说的。灵魂是一种具有器官、能够完成生命活动的自然形体的第一成就性。灵魂乃是理性存在物的一个定义的部分。人是凭借着灵魂的存在而具有一种作肯定的手段,灵魂是没有形体的。伊本·西那对灵魂解析,是通过生命体的各种机能,从外部器官、内部器官、到人的理性灵魂所具有的特点中进行的。亚里士多德把灵魂仅仅是看做一种实体而伊本·西那对灵魂的理解要比亚里士多德更深,伊本·西那指出,运动、认识和记忆力的混合物确是一个新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灵魂。它是一种实质,是真正意义上的你。肉体会增减变化,但灵魂是固定的、稳定的状态。灵魂是一种精神性实体,是一种异于形体的东西,可以没有形体而独立存在,而形体则必须以灵魂存在为前提,因为形体要靠灵魂才有作用,这一点要比亚里士多德进步了很多。

亚里士多德灵魂观的特点。他完全是运用《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中阐述的哲学基本原则和概念来规定灵魂的。而且强调灵魂不能脱离躯体独立存在,任何一个生命物体,都是由作为形式的灵魂和作为质料的躯体结合而成的,也只有在和躯体的结合中,灵魂才能发挥作用。任何灵魂都有其独特的性质,都存在于自己固有的质料中。

伊本·西那指出人的灵魂既不毁灭也不轮回,他认为灵魂必须与形体一同开始存在。人的灵魂不仅包括了植物、动物灵魂的所有内涵,而且具有更高一级的灵魂,被称之为“理魂”。灵魂的认识,是把各种可理解的东西,从质料中抽象出其形式,并且只有人的理智才能把这种纯粹的形式从质料中提取出来。灵魂可以理解它自己,这种对于自己的理解,就被称为理智。但是,对于形体中形式的理解,在它的实体方面,永远是一个潜在的理智。他说:“灵魂是能够理解的,我们把理智仅仅了解为灵魂借以进行认识的那种机能。或者是,我们会把理智了解为这些可理解的东西本身的形式,而因为形式在灵魂中,这些东西也就得到了认识。”人的灵魂中的“理性”,是通过实践理智机能和思辨理智机能所体现的。伊本·西那的灵魂观比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具备更高的层次。

[1]伊本·西那(阿维森纳).论灵魂[M].北京大学哲学系译.商务印书馆,1995.

[2]车文博.论阿维森纳的心理学思想——评《论灵魂》[J].吉林大学学报.1978(Z1).

[3]纪红波.伊本·西那的灵魂论与认识论[J].阿拉伯世界.1994(3).

[4]沙宗平.伊本·西那哲学思想初探[J].中国穆斯林.1993(6):13-15.

[5]李晓进.从“多”到“一”再回到“多”——从亚里士多德与斯宾诺莎关于本体的学说之比较看哲学发展的趋势[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5).

[6]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7]陈也奔.论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J].求是学刊.1998(5).

B12

A

1005-1554(2011)04-0080-03

2011-06-02

金晓凤(1984-),女,回族,宁夏银川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2009级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伊斯兰哲学。

猜你喜欢

伊本真主质料
阿拉伯编年史家伊本·艾西尔及其所处的时代
《古兰经》中的人生观
伊本·白图泰藏在摩洛哥“迷宫”中
试论伊本?西那对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电影叙事质料和形式与观众视点的选择
谢林与近现代思想中的质料主义
“真主”观念与五代政局嬗变
从亚里士多德的质料观看定义与个体间的张力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质料概念
“生命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