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允价值计量的历史演进
——对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发展过程的案例研究

2011-04-11

华东经济管理 2011年3期
关键词:公允负债准则

李 凯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11;2.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

●会计与审计

公允价值计量的历史演进
——对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发展过程的案例研究

李 凯1,2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11;2.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

文章通过对美国公允价值发展过程的案例研究,系统梳理了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的整个过程,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 (20世纪 70年代以前)、孕育阶段 (20世纪 70年代至 90年代末)、发展和成熟阶段 (20世纪 90年代末至美国次贷危机前)、反思和完善阶段 (美国次贷危机以来)。

公允价值计量;历史成本计量;案例研究

我国于 2006年发布了新会计准则,允许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随着新会计准则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已经不再陌生,但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历程还不为人所熟知。了解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过程,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公允价值计量,从而对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议有更深刻的认识。美国是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最早的国家,也是对公允价值计量认识最深刻的国家,因此本文通过对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发展过程的案例研究,考察了公允价值发展的历史。

一、萌芽阶段 (20世纪 70年代以前)

此阶段,无论是会计实务界还是监管机构、准则的制定者都是历史成本计量的拥护者,因为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可以反映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并且可以避免管理层利用会计信息操纵股票价格。但由于历史成本计量也有其局限性,例如不能有效反映某些交易的真实情况,因此公允价值计量也得到了有限的应用。

美国最早开始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是 1953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 (CAP)发布了第 43号会计研究公报。在第 43号公报中,公允价值已经被要求作为资产计量的依据,例如第五章无形资产提出,以非货币性交换形式获得的无形资产应按所放弃或所取得资产的公允价值定价,第七章资本账户中提出当某型资产发生减值时,可以按公允价值重新表述。不过,该公报对公允价值没有任何定义或程序的规定。1967年12月,APB发布了 “1967年总括意见”,要求企业对应付债务用现值进行摊销,这也是公允价值计量较早的实际应用。此后,APB又在第 4号公告《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基本概念和原则》(APB statementNo.4,1970年)、第 16号意见书《企业合并》 (APB Opinion No.16)等中要求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

与准则制定者一边倒的态度不同的是,美国会计学术界则对会计计量属性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如佩顿和利特尔顿等是历史成本的支持者,他们认为基于武断的资产重估将会被用来误导投资者,威斯顿则提倡使用现行成本,因为现行成本可以提供关于价格变化的相关信息,而历史成本由于没有考虑这些变化可能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1]。

历史成本之所以在这个阶段得到广泛应用,公允价值只得到有限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与公允价值相比,历史成本更加可靠

历史成本是在交易发生时确定的,已经发生的交易与未发生的交易相比,不确定性较少,所以历史成本的可靠较高。比如对于已实现的产品销售交易来说,由于销售合同已经签订,销售价格、销售金额、交货时间等都是确定的,只要合同双方都能够按照合同要求履行自己的义务,这项销售活动就不存在不确定性。而对于未实现的产品交易,由于未签订合同,销售价格、销售金额、交货时间等都是不确定的,根本无法确认这项销售活动。另外,在这个阶段,许多生产要素市场尚未建立,资产的价格变动情况主要靠会计人员的主观估计,缺乏市场价格的支持,若使用反映资产价格变动的公允价值,就有利用资产价格变动操纵利润的嫌疑。

(二)使用历史成本,有利于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

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可以如实反映管理层对股东托付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这是因为管理者使用的资产均是按照股东规定的价格计量,在整个履行受托责任的期间内,不存在资产价值的变动,因此每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益就代表管理层的经营成果,可以用来衡量管理层是否完成了与股东约定的责任。

(三)与公允价值相比,使用历史成本的处理成本较低

如果按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价格在资产持有期间会根据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变化,会计人员需不断地调整账目,工作量大,处理成本高;而使用历史成本计量,资产价格在资产持有期间是不变的,都是按照资产购入或投入的价格计量,会计人员无需进行任何调整,工作量小,处理成本低。另外,使用公允价值需要频繁地调整资产账面价值,何时调整、如何调整,对于会计人员来说都是复杂的事项,不是一般会计人员能够处理的,而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则不存在这些复杂的调整,一般会计人员就能够轻松应对。

二、孕育阶段 (20世纪 70年代至 90年代末)

在这个阶段,企业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金融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已无法应对这些复杂的交易,公允价值的应用被监管机构、准则的制定者提上议事日程。会计实务界也已开始尝试使用公允价值。

(一)美国储蓄及贷款危机刺激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

20世纪 80年代末,美国发生储蓄与贷款机构危机,上千家储蓄及贷款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的交易而陷入困境,被迫关闭或接受联邦储蓄和贷款保险公司的救助 (救助金额共1300亿美元,大部分由美国联邦财政负担)。此次危机之所以发生,与金融机构使用的计量工具—历史成本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基础上的财务报告不能揭示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真实的财务状况,从而误导了监管者和投资者,使得危机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并且愈演愈烈。此次危机促使 SEC(证券监管部门)和 FASB(会计准则制定者)认真考虑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否适用于金融机构。SEC和 FASB均认为,相对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能够提供更相关和有用的信息。因此,SEC建议 FASB制定一个对某些债务证券按市场价值而不是摊余成本进行会计处理的准则。可以说,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是美国储蓄及贷款危机带来的一个意想不到的成果。

(二)公允价值开始在金融工具中运用

20世纪 70,80年代金融监管放松带来了汇率、利率的剧烈波动。为了规避汇率、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得以大量的使用。此时,历史成本已无法胜任新环境的要求,公允价值得以登上会计实务的舞台。

1990年 3月,FASB发布第 105号准则《具有表外风险的金融工具和信用风险集中的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①,这是FASB第一次在准则中真正应用公允价值。从第 105号准则开始,FASB随后发布的大部分新准则都包含公允价值会计处理或公允价值计量的选择。如 FASB在 20世纪 90年代共发布了 32份会计准则,其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有 23份。而且 FASB发布的这些运用公允价值的准则涉及的范围不仅只停留在衍生金融工具方面,还涉及其他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比如退休后福利会计处理 (SFAS 106)、债权人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 (SFAS 114)和长期资产减值 (SFAS 121)。

(三)公允价值得以使用的原因

准则制定者 (FASB)之所以从拒不接受公允价值,到开始逐步使用公允价值,主要有以下原因:

1.虚拟的资产、负债使得历史成本计量无法应对

以衍生金融工具为标志的虚拟资产、负债是这个阶段经济发展的产物。所谓虚拟资产,是指其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无关,即账面价值不能反映实际价值。比如股票期权,其账面价值就是取得这些期权的成本,通常金额很小,而其实际价值则和股票的未来表现相关,金额难以确定。虚拟资产的实际价值都是源于预期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虚拟负债也是如此。用历史成本计量虚拟资产、负债,就是将不确定的价值固定为确定的价值,并且长期不变,这是不符合虚拟资产、负债不确定的特点。而用公允价值计量虚拟资产、负债,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其账面价值,反映其实际价值的变化,符合虚拟资产、负债不确定的特点。用历史成本计量虚拟资产、负债使会计信息难以反映企业真正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类似美国储蓄及贷款危机是无法避免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允价值计量必将取代历史成本计量。

2.会计相关性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股权融资取代负债融资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形式。相应地,极度分散、数量庞大的股东取代银行成为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使用者。与银行相比,股东在获取企业信息方面更加处于劣势。银行在发放贷款前通常会对企业进行全面审查,以评估放贷的风险,在发放贷款后,还会经常上门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获取企业公开披露信息以外的相关内部信息,以维护其债权人的权益;而投资者在购买企业股票前,是通过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决定是否购买,成为股东后,虽然持有企业的股票,但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通常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只能从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了解企业,无法获取任何内部信息,因此,股东更希望企业提供与其投资决策相关的信息,即强调会计的相关性。用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一经确定,不会随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属于过去的信息,很难满足投资者经营决策的需要;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是不断变化的,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现状,属于现在的信息,有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因此,企业为了筹集资金,必须提供相关性更高的信息,FASB必然会选择公允价值计量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3.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公允价值计量成为可能

20世纪 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主要的汇率、利率均呈现自由波动的状态,带来了汇率市场、利率市场的快速发展,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外汇管制的放松带来了资本的自由流动,极大促进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些都为公允价值的使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为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现行市价,资本市场的发展,使现行市价计量成为可能。

另外,包括布莱克—斯克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在内的众多估价模型的开发和使用,为公允价值的使用奠定了技术基础。以布莱克—斯克尔斯期权定价模型为例,该模型是关于期权估价的经典模型。在该模型出现之前,对期权的估价缺乏权威的方法,会计人员也就很难确定期权的公允价值。该模型出现后,在期权或权证等金融衍生工具的估价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得到了市场参与各方的认同,会计人员就可以运用该模型估计期权的公允价值。

三、发展和成熟阶段 (20世纪 90年代末至美国次贷危机前)

在这个阶段,公允价值已经与历史成本一样,成为企业重要的计量模式,而且公允价值大有取代历史成本之势。

(一)SFAC 7将公允价值作为主要的计量基础

经过十几年的酝酿和讨论,FASB于 2000年 2月发布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信息与现值》(SFAC 7),首次从概念框架层次将公允价值作为主要的计量基础。SFAC 7之所以将公允价值作为主要的计量基础,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前面提到,FASB在 20世纪 90年代共发布了 32份会计准则,其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有23份。FASB开始发觉以前在财务框架层次并未对公允价值计量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样不利于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比如,FASB在 1998年 6月发布了第 133号准则《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会计》,其中指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属性,而且是衍生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而在 SFAC 7之前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却对公允价值定义未作明确规定。众所周知,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是用于指导一般会计准则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连公允价值的定义尚未明确,如何指导具体的会计准则呢?因此,FASB在 SFAC 7中对公允价值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指在自愿双方所进行的现行交易中 (不是在被迫或清算的销售中),能够购买 (或发生)一项资产 (或负债)或售出 (或清偿)一项资产的金额[2]。SFAC 7强调了公允价值产生于非被迫或非清算的销售中,即处于持续交易的状态下,但没有定义现行交易。SFAC 7还规定了进行公允价值计量需要设立的一系列假设,并推荐了在缺乏市场价格的条件下应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确定公允价值。

(二)第 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成熟的标志

SFAC 7虽然规定了公允价值的定义以及相关的假设,但如何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依然没有解决。在 157号准则推出以前,FASB发布的会计准则中有超过 40个准则要求 (或允许)企业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却是散乱且缺乏一致性的,因此有必要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统一,从而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分析、决策。由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涉及利益相关者众多,需要协调多方利益,因此 157号准则的制订颇费周折。从 2002年起开始对公允价值进行再次讨论,到 2006年 9月 15日 FASB最终发布第 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历时近 5年,因此,可以说 157号准则代表了 FASB对公允价值及其计量的最新认识,适应了当今经济环境的要求,标志着公允价值计量走向成熟。

第 157号准则主要内容包括公允价值的定义、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初始确认和后续确认、估值技术和公允价值层级、披露等,确定了公允价值计量框架。其中:

关于公允价值,第 157号准则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获得或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价格[3]。其中,定义中的市场交易者是指在主市场 (或最有利市场)进行资产和负债交易的买者和卖者,交易者须具备不存在关联方关系、对交易合理理解、能够进行交易等特性;有序交易是指假定涉及到有关资产和负债的市场活动是司空见惯的交易,并且交易是非强迫或清算销售;交易价格的选取上,为了保与资产和负债定义的一致性,采取了脱手价格,而不是报告主体实际为取得资产支付的价格或承担负债收到的价格。

关于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方法,主要有三种: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4]。市场法是指采用与涉及到相同或类似资产和负债 (包括企业)有关的市场交易产生的相关信息估计公允价值;收益法是指使用估价技术把未来金额 (如现金流量)转换为现值;成本法是指以重置成本为基础,在考虑各种价值减损后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公允价值应采用适当的估值技术和可以取得充分数据,有时只需用单一的估值技术,而有时则需采用多种估值技术。若采用多种估值技术来估算公允价值,应考虑每种估值技术应赋予的权重,并进行加权计算得到结果。

关于公允价值的层级,按照参照信息的优先秩序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第二层级,根据除第一层级的报价外,可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信息 (例如活跃市场中有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非活跃市场中有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等);第三层级,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信息,这些信息应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包括企业在计量时可获取的最佳信息,相关假设必须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该资产或负债时都会使用的假设。

关于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有三个要求:第一是区分连续和非连续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的披露;第二是强调公允价值计量范围、计量方法及计量对收益影响的披露;第三是要求本期所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列表集中披露。

第 157号准则的发布,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了专业的指导,结束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散乱局面,促进了公允价值更广泛地应用。

四、反思和完善阶段 (美国次贷危机以来)

发生于 2007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造成重创,尤其是美国的金融机构。如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仅剩 2家,包括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在内的大银行不得不接受政府援助,以度过难关。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特别是全球金融机构的损害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人们在考虑到底什么造成了这场金融危机。许多金融机构对公允价值计量提出了批评意见,认为公允价值计量要求金融机构以市场价格 (即公允价值)对自身投资组合中的证券进行估值,从而将证券价格迅速下降的市场变化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导致市场产生恐慌,金融机构所持证券进一步下跌,使得金融机构的损失被放大,如此反复,导致恶性循环,局面无法控制。下面以此次次贷危机为例,进行说明。

本次危机初始,房价下跌,住房贷款违约率上升,次级房贷相关金融产品价格下降,引发了首轮计提减值。由于保险公司在投资次级抵押贷款及其衍生证券、通过担保债务凭证 (CDO)为它们提供违约担保等方面遭受损失,评级公司调低了保险公司的评级;因为保险公司担保的各种债券被相应调低信用级别,一些投资机构被迫出售那些信用级别降低到投资级以下的证券,次级房贷相关金融产品价格暴跌,从而引发新一轮的价格下跌和计提减值。花旗、汇丰、瑞银等大型银行因此遭受巨额亏损,资本充足率下降。为满足巴塞尔协议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这些银行不得不大量抛售持有的风险资产,从而导致金融市场的恐慌性抛售,于是银行手中持有的金融资产进一步贬值,资本充足率继续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各金融机构相继陷入困境及雷曼兄弟的破产增加了金融机构对交易对手风险的担忧,银行体系资金流动性枯竭,金融产品交易全面停滞,甚至已经没有市场可言。公允价值计量间接使危机陷入螺旋式失控状态,形成全球金融危机。

对于金融机构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抨击,SEC和 FASB坚持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但承认现有的会计准则仍需完善。2008年 12月 30日,SEC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报告。报告反对废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认为其他可能替代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都各自存在不足,而退回到历史成本计量将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5]。2008年 10月 10日,FASB在《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的修订稿中仍然坚持公允价值定义,认为即使市场活动较少,也不应改变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的迹象,公允价值计量引起的争论还在继续,之所以在第 157号准则发布后仍有这样多的争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对公允价值内涵认识不够

公允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就是如何认识公允价值,即什么是公允价值。有关公允价值的定义,从 20世纪 30年代强调“自愿的市场价格”到第 157号准则强调“有序交易中的脱手价格”,见证了对公允价值认识的深入。那么,第 157号准则强调“有序交易中的脱手价格”,是不是就反映了公允价值的本质,没有争议呢?ASB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就认为,并不是什么情形下公允价值都是一种脱手价格,公允价值也可以是现行买入价格。

(二)现有准则确有需完善之处

前面提到,第 157号准则按照参照信息的优先秩序将公允价值分为三个层级,会计人员可以根据参照信息来确定公允价值的层级,决定采用何种计量方法。但准则未考虑某些极端情况。比如,本次次贷危机导致投资者信心丧失,使得原来交易兴旺的担保债务凭证 (CDO)市场交易已经名存实亡,这意味着担保债务凭证以前是属于第一层级,按市价计价,现在价值为 0(虽然可以依据第三层级,凭管理人员主观估计计量,但很难被会计信息使用者接受)。由此造成持有担保债务凭证的金融机构巨额亏损,推动次贷危机进一步发展。类似担保债务凭证市场交易突然不存在这种极端情况第 157号准则未考虑到,确实需要进行完善。国际会计准则已经进行了完善。2008年 10月 13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宣布对国际会计准则做出紧急修改,允许在罕见情况下 (类似本次次贷危机)对非衍生金融资产重分类。如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可以重新分类为贷款和应收款 (以前不允许),由公允价值计量转变为摊余成本计量[6]。

(三)公允价值计量也有其固有缺陷

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其不足之处在于不够可靠②,尤其是属于第二、第三层级的公允价值计量。因为这两个层级的计量都需借助企业管理人员的主观估计,而企业管理人员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做出的估计很难如实反映所计量的资产、负债[7]。另外,用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计量技术也有许多适用条件,如果不能满足这些适用条件,得到的计量结果也很难做到如实反映。

如何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呢?SEC提出 8条建议③:

(1)SFASNO.157应该改进而不是暂停;

(2)现存的公允价值和钉住市场的要求不应该被暂停;

(3)现行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不建议暂停,更多的计量技术应该被运用到公允价值计量实践中 (尤其是与第二、第三层级相关的估值);

(4)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应该被重新修改;

(5)对良好判断的运用实施进一步指导;

(6)会计准则的构建应该继续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7)应该建立额外的正式措施介绍现存会计准则的运作;

(8)满足简化投资性金融资产会计的需求。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再次引发了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质疑,但公允价值计量不会被其他计量模式取代,而且促使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随着 FASB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完善,公允价值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注 释]

① 该准则于 1998年 6月被第 133号准则《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取代。

② FASB已用如实反映代替可靠性,因此,后面本文都用如实反映。

③ 2008年 12月 30日,SEC根据金融救援法案的要求向国会提交了“钉住市场会计研究报告”,该报告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向国会提出的 8条建议。

[1]葛家澍.西方财务会计理论问题探索 (一)——西方规范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及实证会计理论的基本框架(上)[J].财会通讯 (综合),2005,(1):6-9.

[2]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 [J].会计研究,2006,(9):2-14.

[3]王肖健.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历史和现实视角 [D].厦门:厦门大学,2008.

[4]陆宇建,张继袖,刘国艳.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 [J].会计研究,2007, (2):18-23.

[5]王毓敏.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的争议.国际商务财会 [J].2009,(3):23-24.

[6]盖地,李昊.财务杠杆、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财会学习 [J].2009,(3):14-16.

[7]姜国华,张然.稳健性与公允价值:基于股票价格反映的规范分析 [J].会计研究,2007,(6):20-25.

[责任编辑:程 靖]

The Evolution of Fa ir Value Measure——A Case Study on the Develop ing Process of US Fa ir Value Measure

L I Kai1,2
(1.He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 ics,Zhengzhou450011,China;2.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 ics,Dalian116023,China)

Based on a case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US FairValueMeasure,this paper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fair value measure and divides the journey into four stages:sprouting(before 1970s),developing(1970s to the end of 1990s),maturity(the end of 1990s to the US sub-prime crisis)and perfecting(since the US sub-prime crisis).

fair value measure;history costmeasure;case study

F230

A

1007—5097(2011)03—0113—04

10.3969/j.issn.1007-5097.2011.03.027

2010—02—11

李 凯 (1976—),男,河南郑州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会计与审计理论。

猜你喜欢

公允负债准则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具非线性中立项的二阶延迟微分方程的Philos型准则
你的负债重吗?
136家房企负债直逼5万亿万科、绿地和保利负债均超3000亿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
基于Canny振荡抑制准则的改进匹配滤波器
对公允价值计量:CAS 39的思考
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
一图读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