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黎族民歌走向艺术的前台

2011-04-11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通俗黎族民歌

周 怡

(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黎族民歌是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通过歌唱来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黎族民歌曲调优美、婉转动听。它可分为:劳动歌、情歌、叙事歌、风俗歌、日常生活歌。[1]按其表现形式又可分为用黎语唱的传统古老民歌和用汉语海南方言唱的受汉族文化影响的民歌。黎族民歌与黎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欣赏价值。

黎族民歌是深山里的一朵奇葩,要使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走向前台,被社会大众所了解、喜爱并且得以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播的有力工具,不仅是黎族民歌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振兴黎族文化和华夏文化的历史使命。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黎族民歌走向历史前台,让跟多的人了解并喜爱这种艺术形式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走上前台要和现代审美需要相吻合

华夏文化由于其多元结构而形成多样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态。传统的华夏美学,是以儒、道、佛美学思想为主体的多元美学思想融合的整体结构。美学理论丰富多样,具有极大的整体包容性,是一个互融互补的美学系统,并且在审美心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各个方面,都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黎族民歌作为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所具有的文化内核首先是体现了华夏文化的基本审美价值标准,像民歌中所隐含的随遇而安、自给自足的意境和心态,是华夏文化的典型符号。但即使在这种基本的文化心态下,民歌内容也从敢做敢为、不甘约束的性格描述中凸现了另一种审美价值标准,代表了多元美学标准融合过程中的矛盾和挣扎的状态。从华夏文明几千年历史看,审美标准一直是在围绕中庸的核心并不断融合变化的,这种变化更多是因为外族的入侵和统治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强制性改变而引起的。最关键的是随着世界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深化,西方文化对华夏文化产生了强烈的震荡和对抗,并因此引起了审美标准的重估和审美价值体系的重构。

西方文化起源于海洋文明,文化本能相对比较开放,易于融合外域文化,善于表现矛盾、冲突,在构成上强调刺激、极端的形式,以突出个性为荣;中国文化起源于大陆文明,文化本能相对比较封闭,是和谐文化,强调均衡、对称,以规矩、平稳为最美,是一种隐喻文化。艺术偏重抒情性,追求构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随着西方文化的正面冲击,华夏文化已经开始脱胎换骨,甚至在形式上已经面目全非,尤其是高科技的发展和全面应用,使华夏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已经对其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并因此诱发了人们审美价值标准的颠覆,这种审美价值标准的变化,无可避免地也对海南本土文化产生了影响,这也必然对黎族民歌这种典型的文化形式提出了变革的要求,只有变革才能生存,已经成为一个简单的逻辑。黎族民歌要在变革中孕育强大的适应力和生存力,必须在内容、形式、手段上全面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现代化是新的社会审美价值标准的根本核心。

首先必须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从孤立的眼光看,传统与现代化似乎是对立的:传统是一种惰性和保守的力量,是现代化的阻力。但是,发展存在着延续性,现代是从古代演化而来,因此传统与现代不是割裂的而是同本同源的。传统给现代化准备了基础,传统是现代化的助力和财富。黎族民歌要打上现代化的标签,必须坚持中国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观念等方面的传统特征,只有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基础上的现代化,才能适合中国的大众口味和要求。

其次必须了解现代化和西方化的区别。西方是最早实现现代化的地区,现代化不免带有许多西方的色彩。但是西方的现代化也有自己的传统精髓。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普遍适用的现代化。它有它自己的文化基础、文化底蕴和文化传承,因此,我们应该独立考虑自己的文化现代化问题,一切外国的观念和经验,都只有参考性的意义,不可生搬硬套。黎族民歌可以为迎合现代审美标准进行重整和变革,但不能一味按照西方文化的格式进行整编,这不仅是一个民族自信心的问题,还有一个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问题。

再次,必须正视海南文化和现代化的差距。海南由于和西方文化直接、正面接触的时间较晚,历史较短,因此,文化的中西融合程度并不是太高,与内地文化的沟壑也显著存在。黎族民歌作为海南本土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在很长的时期内一直处于原生态的状态,没有糅合进太多的西方元素,甚至也没有和已经与西方文化紧密联结所产生的新的内地文化元素发生更深的互动和结合,因此总体而言,黎族民歌只是一种自愉自乐的简单艺术形式,无论在内容、形式、表现手段上都无法被海南以外的观众所了解和接受,这不仅与审美标准的差异有关,更和文化发展水平的落差有直接的关系。加快海南文化的整体现代化发展进程,是解决黎族民歌发展滞后的根本出路。

最后是准确把握现代化社会下的审美价值标准问题。现代社会的审美价值评判体系已经由简单的一元为主的结构变化成多元并存的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和发散化的特点。审美立场上,已经没有任何受政治和阶级对立因素的干扰,审美已经变成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态度;审美取向上,已经不受任何的流派和风格的制约,需要成为了唯一的目的,口味成为了方向标;审美形式上,简单和复杂的形式都一样受到欢迎,开放性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成为最重要的支撑;审美手段上,实用的、流行的、效益的、感性的手段所表现出来的质感更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普遍接受。也就是说,现在审美价值评判体系已经和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的一个基本组成元素。在这种大的原则下,任何艺术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主动向现实的需要靠拢和改革,固执地以坚持传统文化为理由不求思变最终会因为脱离社会现实需要所淘汰或冷落,黎族民歌是一种传统性远远大于现代性的艺术形式,如果不科学地整合传统性,在弘扬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加速其与现代性的融合过程,是无法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的。

二、走上前台要和通俗文化形式相结合

通俗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于文化的对象是广泛的,文化和接受对象之间是交流畅通的,文化能被大众所普遍接受,是社会最广泛阶层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俗是所有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只有扎根于绝大多数人的生存方式的通俗文化才能永远存在。

所有民族的文化、文学、艺术起源皆于“俗”。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本身没有明确的界限,雅与俗既能进行转化,又相互制约、彼此独立,之所以会有概念的划分,实际上是源于社会现实审美标准转换的需要,但归根到底,都是一种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和接受的文化,俗文化是孕育催生高雅文化、高雅艺术的母体,任何文化体式,都是由俗而渐变雅的,这是古今中外的一条普遍规律。

黎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黎族民歌实际上就是一种黎族的生活状态的写实,是根植于民间的一种通俗文化,首先就不能强行把这种本来就具有通俗文化特征的文化形式变异为精英文化,必须充分保留黎族民歌所体现的通俗的基本特征。但黎族民歌是相对封闭的地域社会的通俗文化,这种通俗严格标准上并没有鲜明的代表性,而是具有局限性和相对性。一种受大众数量限制和文字张力限制的通俗文化,是不可能被大众广泛接受并且具有长期的生命力的,从这个角度看,黎族民歌本身并没有达到通俗文化所要求的高度和广度。

因此,必须对黎族民歌的表现形式进行包装和雕琢,使之更接近于最广泛的社会大众所需要的一种文化形式。一是要借助汉字深厚的历史沉淀,对黎族民歌的生僻简陋词句进行优化修辞,使之成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二是要借助通俗文学的手段,对单一的民歌进行情节和构架的深入挖掘和拓展,使之成为具有完整文学元素的文学作品;三要借助流行艺术的外壳,对其进行外延的包装和装潢,增强歌曲的直觉艺术冲击力和吸引力;四是要融合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元素,充分调动黎族民歌本身的音乐和韵律感,使其成为音乐文学的结合体;五是充分发挥黎族民歌独有的优势,比如口语化优势、趣味性优势、张扬性的优势,在努力沿着通俗化变革的同时,突出抓住其独特性和唯一性,使之呈现不可替代性。

从已有的实践经验看,通过大型的综合节目作为主题,把黎族民歌以通俗文艺的形式向社会传送,也是十分必要的。解放以后,黎族传统的文化艺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不少文艺工作者根据黎族传统舞蹈加工、改编和创作的《打柴舞》、《碗舞》、《三月三》和《草笠舞》等,因为其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而为人们所喜爱。其中的《三月三》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得到国际好评;《草笠舞》在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民间舞蹈比赛中获金质奖章。这些节目的的成功,不仅彰显了黎族文化的传统特点,更是传统文化以通俗文化的形式走向前台的成功尝试。

三、走上前台要借助文化的传导和教育的教化手段

人类的思想观念要形成和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由内到外的潜移默化的外力作用。因此,借助现有的社会机制的作用,通过针对性的系统化的战略推进,对社会大众进行长期的传导和教化,才是改造人们思想观念的根本办法。黎族民歌无论是按照现代化的主导方向进行整合发展,还是以通俗文化的形式进行改造深化,都可能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内使其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但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交融,社会审美标准的不断变化,也有可能面临着被扬弃的困境。华夏文化之所以五千年深刻影响着社会大众,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的精髓已经深刻扎根于社会大众的思想体系中,同样,仅仅依靠黎族民歌本身的特点,通过文化艺术手段向社会传播,只是解决了黎族民歌生存的局限性,要使她的生命力常青,必须使之成为华夏文化构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社会大众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的组成部分,也就是必须使黎族民歌扎根在社会大众的思想体系中。只有建立稳定和灵活的文化传导机制,和由下而上的教育教化机制,才能解决文化陶冶灵魂的问题。

要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战略,解决黎族民歌文化的定位问题。国际旅游岛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区域概念或者是经济发展模式,还包括了与之相配套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体系,黎族民歌应该被纳入这种文化体系中,成为国际旅游岛发展的一个影响元素。要把黎族民歌背后所隐含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情节充分挖掘出来,充分运用到国际旅游岛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比如按照一些传说故事的地域或者内容进行旅游区和旅游景点的规划,按照一些民歌的内容和情节进行旅游内容的设计,在相关的旅游线路中不断突出黎族文化的特色,在旅游节目或者旅游的内容中,不断强化黎族民歌的表现形式。像保亭地区开发的“呀诺达”景点,就有必要充分融合进黎族民歌文化元素并使之成为旅游文化的内涵。只有把黎族民歌文化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民歌在产业化进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才能为这种文化形式积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变革动力。

要把黎族民歌和民俗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民俗是最能对社会大众产生根深蒂固的思想影响的一种形式,像黎族人民举行“三月三”盛会已有很久的历史,而今黎族同胞还保持着“三月三”古风的传统节日。黎族“三月三”节也是黎族人民纪念自己远古祖先、英雄人物、喜庆新生和赞美生活的传统吉祥节日。应该大力扶持这些民俗活动,不仅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还要推动通过民俗活动使黎族文化和民歌文化得以传承和升级。

要把黎族民歌文化纳入国民教育的基本规程。作为华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补充,黎族民歌文化无疑也应该在中国文明进化史上占有一席的地位。因此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完全有必要将黎族民歌文化纳入一定的教材,比如在大学艺术类专业可以设立选修课程,在中小学教材中可以作为教辅材料,首先应该在本省的学校进行统一的要求。不仅如此,还有必要在文化和教育领域内组建黎族文化研究的机构,特别是黎族民歌的研究组织,着重针对黎族民歌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也有必要引导音乐艺术向黎族民歌倾斜,对这一特定的文化形式进行系统采风和再创作。宣传领域的传导作用和教育领域的教化作用,是最能够使文化理念深入思想并传承万代的。

[1]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372.

猜你喜欢

通俗黎族民歌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Sumo Wrestling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