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研究

2011-04-11王思林

湖湘论坛 2011年5期
关键词:党员信息化工作

王思林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浙江杭州310006)

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研究

王思林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浙江杭州310006)

互联网作为20世纪应用最广泛、发展最迅速的伟大发明,引起经济社会发生广泛而深入的变化,政党政治进入网络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浪潮引致的党的执政环境变化,对党的执政方式、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研究,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信息化;网络;党的建设

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党的执政运行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以互联网、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以迅猛的姿态席卷全球,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步入到信息化时代。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广泛而又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业形式、组织形态越来越多样化。互联网以其交互性、共时性、开放性的特点,适应这种变化,并与这种变化相辅相成,推动党的执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宏观层面上,网络改变了党的运行环境和组织特征。从环境形态来看,1994年我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TCP/IP(国际互接协议)的联接后,网络为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活动空间与场所,传统的单位、地域党建格局被深深打破,党的活动空间和影响范围得到极大拓展。从组织特征来看,党需要在发挥组织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更多地发挥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的力量来整合社会,从单一依靠政党力量来整合社会向以政党为核心的多元整合体系转变。二是在微观层面上,网络政治对党的活动方式和管理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从活动方式看,传统的空间集聚方式和行政化格局确定的组织建设方式与网络“跨地域、扁平化、即时性”特点产生摩擦,活动方式需要更加开放透明互动高效;从管理方式看,传统的以义务为本位,命令式、服从式为主的管理模式向以权利为本位,协商式、民主式为主管理模式转变。党的宏观与微观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党建工作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遭遇严峻挑战

1.全球化、跨时空的信息交流带来多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对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建设带来的挑战。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交流突破了种族、地域、民族、国家和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制约,极大地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数量。有关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的政治参与冷漠症得到极大改善。党的宣传教育、组织动员工作手臂得到了延长,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的宣传空间和受众范围得到拓展。另外,海量的政治信息和形形色色的观点在满足人们求知欲和表达欲的同时,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特点也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了一个意识形态竞技场和集散地。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势大肆宣传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大量“黄赌毒”、封建迷信思想沉渣泛起,邪教组织、民族分裂势力通过网络积极抢占话语空间。党主导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信息浪潮中有被削弱、消解的危险。如何利用网络加强改进党的宣传工作,进行正确的舆论宣传引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马克思主义网络宣传阵地面临挑战。

2.即时性、交互性的信息传递实现开放交流、互动互促、集聚动员,也对党的组织建设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当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党员的流动性、分散性和自主性得到增强,传统党建按照空间集聚方式和行政化格局确定的组织建设方式和金子塔式的工作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网络开放性和平等性的特点,拉近了党与人民、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群众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新颖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为在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特别是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解决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提供了一条便利渠道。但是,网络开放性、多元化特点,使得各种社会组织同党在组织动员群众方面站在了同一个竞争平台上,客观上削弱了组织工作的影响力。比如,大量事实证明,西方势力和邪教组织已经在通过信息网络中各种论坛和交友网站同党争夺阵地和组织资源。以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技术的引进使得网络的瞬间组织动员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象埃及“茉莉花”革命中,网络视频在很短时间内产生连锁反应,影响群众、组织群众;80后文学青年韩寒的个人博客访问量突破了4亿,超过了一个较大国家的人口数,对于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予以高度重视。

3.开放性和虚拟性的信息属性,使线上线下信息相互影响,公共事件呈现多发态势,对党领导的社会管理工作和反腐倡廉建设带来的挑战。网络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信息大爆炸。任何一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接受者与传播者。特别是随着DV、智能手机、搜索引擎和微博技术的运用,每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信息中心和消息源头。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矛盾呈现多发态势。一些网民囿于有的地方民主表达渠道的不够畅通,热衷于通过网络发表对某些社会现象、公共政策的看法和意见。而网络信息真假难辨、传输快捷,一些偏激立场言论容易引起推崇,取得较大影响和关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官员思想滑坡、党性堕落,严重脱离群众、漠视群众诉求,一些无视党纪国法和组织纪律原则的言行举止会被记录下来,以最快的速度第一时间传输到网络上,被广泛议论,与群众的不满泄愤情绪相互影响,进而衍变成社会瞩目的公共性舆论事件。如今,线下事件与线上言论的相互影响、互推互动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社会公共事件的一个显著特征。像陕西“华南虎”相片事件、南京周九耕“天价烟”事件、郑州逯军事件等等都是这样的典型案例。如何预警研判、把握规律、科学应对,成为新时期党领导的社会管理工作和反腐败工作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4.信息网络扁平化结构和平等性特点有利于党内民主的发展,也给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提出挑战。网络时代,党内信息沟通模式从科层制的金字塔型结构向扁平化的网状矩阵结构转变。公众表达意愿渠道更加直接,参与民主政治方式更加便捷,人们通过短信互动、论坛发贴、灌水拍砖等形式参政议政热情高涨,网络民主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形态和政治生态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网络语言和网络交流的草根性和平民性消解了身份、地位、财富带来的社会阶层区别,不同阶层、身份、年龄的人可以相互灌水拍砖、沟通交流。社会大众也越来越喜欢熟悉基层情况与群众语言的领导干部和能与老百姓直接沟通对话的亲民型领导人,偏向和风细雨式的柔性管理和柔性执法,这就要求党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方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探索创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挑战。

三、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信息化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1.正确认识信息化对政党政治带来的影响,不断拓宽党领导群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渠道。一是树立三种意识,正视信息化条件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挑战。强化阵地意识。根据中国互联网研究中心发布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6月份,我国网民总量达到4.2亿,网民中年龄30岁以下的占58.2%。应该看到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年一代,越来越成为学网、用网的重要群体。青年党员是执政党建设的未来骨干,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网络阵地,党不去占领,就会被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去占领。因此,要站在党执政兴国的高度来做好新形势下的信息化党建工作。强化责任意识。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讲到:“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权的人手里,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1]P32-33信息网络本身没有“阶级”和“派别”,关键在于庞大的用户群体,谁影响了他们中的大多数,谁就掌握了主动权。网络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时代的产物,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逃避、躲避、漠视都不是办法,认识、利用和驾驭才是良方。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以热情的态度迎接信息网络时代,以积极的方式适应和应对信息网络,主动把信息网络作为党建工作的新阵地,信息技术作为党建工作的新手段,学网、用网作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强化应用意识。当前,信息媒体化、大众化特点日益明显,网络媒体已成为我国新闻舆论的重要力量,电脑、手机和电视“三屏合一”的全新信息网络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党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在信息化技术发展运用方面不能落后跟随,而是要引领推动。要广泛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积极应用人类科技进步的成果来服务组织工作,推进党的建设。二是深化民主决策,推动党的执政方式转变。信息化开放透明特点,要求党的执政方式适应变化,做出调整。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并研究政党政治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后出现的新特点、新规律。改变“封”、“盖”、“堵”的传统思维模式,把网络问政看作是实现科学化决策的重要步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方式。党员干部要坚持清正廉洁、作风民主、执政为民,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解决群众困难;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柔性管理方法来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努力营造开放、透明的政治环境和制度环境。三是大力加强领导干部的执网能力建设。信息化党建工作推进,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很重要。要以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为载体,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党员干部执网、用网能力作为干部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自我学习、组织培训、专题讲座等形式,推动领导干部认识网络、了解网络、熟悉网络。鼓励领导干部多去一些IT通讯、新兴媒体公司参观学习,尝试自己动手制作ppt讲党课、作报告,网上发帖、跟帖、回复网友留言等途径来不断增强对网络技术的驾驭能力。四是深化党务公开,推进党内民主。要把网络、手机等新兴工具作为加强党组织与党员之间,领导干部与党员群众之间联系的有利手段。通过QQ群、BBS、微博、红色论坛、公开领导信箱等方法来加强与基层的沟通联系;采取网上公布领导空缺职位、党内立法公开征求意见、领导干部财产公示、晒账单、晒党费等办法进一步深化党务公开,落实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不断向深入发展。

2.正确处理四对关系,推进信息化党建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当前,全国各地信息化党建工作大力推进、蓬勃发展,但有的地方思想认识上也存在一定的误区。信息化党建工作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四对关系。一是整体推进与把握重点的关系。信息化党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编制长远的总体发展规划,又需要明确子目标与子规划。在当前人财物有限、理论仍在探讨、各地发展基础不一的情况下,要妥善处理好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坚持做到试点先行、总结完善和全面推广,确保党建信息化工作实效。二是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关系。传统党建和组织工作强调保密和安全,党建信息化建设在推进党务公开规范、带来工作便捷高效的同时,自然对信息安全保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工作中,尚未做到信息安全建设与硬件系统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存在着重建设、轻安全的现象。必须充分考虑党建网络政治性、严肃性、保密性和安全性问题,在依法推进党务公开、最大程度实现便捷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党建信息化的安全管理,完善保密审查等各项配套制度,做到同步确保公开性和保密性。三是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当前,对于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问题,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许多同志还是将其视为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认为只要多配几台电脑、多开发几套软件就行了,而学网、用网的意识没有跟上去,民主、公开、互动、透明的思想还没收深入思想深处。因此,在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要十分注重党员干部的思想文化的“软件”建设配套跟进。四是传统党建与信息化党建的关系。强调加快党建信息化建设,不是否定所有传统的党建工作方式。应该说,党建信息化是对传统党建工作的一种提升,必须注重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改进党建工作方法和手段,拓展和延伸党建工作领域;而传统党建工作中也有很多东西值得继承,如传统党建面对面的促膝而谈,心与心的直接沟通是信息化党建无法替代的。推进党建信息化不是对传统党建工作的舍弃,而是对传统党建工作的有益补充。这就要求我们对新旧两种党建方式进行合理定位和认识,以传统党建为基础和根本,以网络党建为拓展和延伸,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确保党建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运转。

3.高度重视信息化条件下党的建设工作,努力推进党的建设与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当前,信息化浪潮快速推进,很多技术手段已经成熟运用,党建工作要求实创新、大胆运用,加快与信息化技术的嵌入融合。一是制定统一规划,整合信息网络党建资源。当前,以网上党建宣传、网上干部公示、网上组织人才等党建信息资源为主构成的党建要素不断成熟发展,为网上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行条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或部门大多建立了自己的党建网站。但从面上来看,互联网上诸多党建网站的建立,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初级阶段”,相互之间关联甚少,缺乏统一协调,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产生集聚效应。网络党建的宣传和实际效果不够明显。当务之急是搞好整体规划,建议中央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全国信息化党建工作建设10年总体规划》。通过《总体规划》明确党建网站的性质、宗旨和目标,建站的条件与政策规定,网站内容的基本要求,网站的组织领导和监管,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前景规划等,使信息化党建工作,指导有规划,实施有“蓝图”,完成有目标。同时,由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中枢指挥系统,在统一指挥下,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党建网站的优势,整合组织、宣传、统战、纪检、党校等部门间资源,实现相互链接、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编织纵横交织、经纬连贯的全国性的党建网站网络。二是加快电子党务建设。目前,发展电子党务的技术储备已经成熟,电子党务要大力借鉴电子政务建设成功经验,加快建立网络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党员基本信息、统计与分析、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入网入库;推动会议组织、电子计票、党费缴纳、干部公示等党务工作尽快实现电子化操作和无纸化办公。

4.积极应对信息化技术带来的挑战,加快健全完善信息化党建工作5个平台。应对信息化技术挑战,就要认识信息化技术,运用信息化技术,以彼之道,治彼之身,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一是交流互动平台。积极开发针对全国党员的专门交流聊天工具。通过网络论坛、互动交流群、官方微博等渠道,设立面向党员和广大网民的多层次、多功能交流平台。借鉴“三湾改编”经验,由“支部建在连上”向“支部建在网上”拓展,针对在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高校中工作的年轻群体和流动党员,建立网上党小组,设置网上党支部;开设针对大学生“村官”、社区党务工作者、非公企业党员、新社会组织党员的专门论坛和互动群;设置面向全国党员的自由讨论区和按地域和功能划分的专门讨论区和活动板块。二是学习教育平台。通过分类建立文献资料、经典著作、党报党刊、党建理论研究成果、党建知识园地等网上资料库,组建“党建工作图书馆”。实施“网上党校”工程,推动中央党校和地方各级党校优质课件资源上网。紧跟全国党建工作重大任务部署,开设主题教育活动专栏,及时发布党建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和各地的典型经验。敢于、善于将党的建设中一些具有共性的现实性问题、重大理论问题,纳入相关栏目进行研究和探讨,注重解决在一些党员、群众中存在的突出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工作实际问题。三是监督反腐平台。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反腐倡廉建设的一把利器,要大力推进党务公开进网络,通过在线公布工作方案,发布干部任免动态、发展党员、提拔干部、评优表彰网上公示等,认真落实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依托党建网站建立留言板、电子信箱等方式,鼓励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部门工作、生活作风进行评议、留言和举报。逐步推行党员干部网上财产申报、领导干部网上述职述廉等制度,将线上监督与线下监督结合起来,打造反腐倡廉的立体监督网络。四是网络舆情平台。积极应对网络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坚持党管媒体原则,高度重视党管媒体的权威信息源建设,对于重大公共事件,官方媒体要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发表言论,防止缺位失语,被不良炒作。遇到可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时,各地党委主流网站应联合各非主流网站,预先为公众设置议题,把网民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形成积极稳定的舆论气候。研究并开展在网络版主、网络记者、网络编辑等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中发展党员,在新兴媒体行业中建立党组织,发展培养论坛“舆论领袖”等工作,不断加强党对网络舆论的主导引控能力。五是手机工作平台。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来看,融上网、通话、聊天、个人信息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比如,杭州市通过将市民基本信息与手机功能“绑定”,使手机成为了融身份证、交通卡、市民卡、图书证等为一体的强大工具。要充分认识并研究这一新趋势,加强对智能手机和微型电脑功能的认识和利用。通过相关应用软件,建设以党组织的电脑后台为终端,网络为中介,手机为接收方,电脑——网络——手机三方互动的“链接网”。抓住信息化浪潮有利时机,加快建设融党组织关系接转、党员身份识别、党员学习教育、干部监督管理、个人基本信息录入为一体的全国党员电子身份证系统,积极推动并实现与智能手机系统的兼并融合。真正实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就跟踪到哪里”。

5.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政党宣传工作,树立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自信、开放、透明的执政党形象。政党政治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带来的一个明显变化是政党宣传、政党包装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重要。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政党宣传工作,一是实行领导干部、普通党员个人“微博”工程。传统的党建和组织工作认为“雄辩是银,沉默是金”,而在网络环境下,“沉默就是承认”、“沉默导致被动”。要认真研究信息化环境下党建工作的传播规律,注重网络舆情的收集运用和管理。推动党建工作部门开通官方“微博”;鼓励和提倡领导干部和党员以普通人、社会人的身份开通“私人博客”、“私人微博”,全方位展现他们个人工作、生活最真实的一面,拉近组织和个人、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增进社会大众对党的全面了解。探索通过网上对话、领导干部接受媒体公开采访,制作卡通动漫画、flash、视频等手段,改进宣传方式效果,增强政党领袖的亲和力。二是抓好党建网络工作者队伍建设。网络党建工作是信息化技术与党建工作的有机结合,既需要科学理论指导,也需要技术人才支持。要按照“党性强、理论通、技术好”的要求,发现培养锻炼打造一支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同时具有较高网络技术水平,擅长网络传播的复合型党建工作者队伍。此外,在网上,“拉一拉是朋友,推一推就会对立,堵一堵是怨气,疏一疏就是赞歌”。[2]要注重发挥党的统战工作优势,积极团结“意见领袖”,争取“知名人士”,发挥名人效应,推动网上、网下求同存异,化解社会隔阂和对立情绪,通过“意见领袖”们发出建设性声音来掌控事态发展趋势,引导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珍惜维护党的形象。三是大力开展政党形象境外宣传工程。政党形象宣传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建设马克思主义网络红色宣传阵地,积极抵制西方“网络殖民”、“网络霸权”的同时,将政党宣传和国家形象宣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拍摄政党宣传片、开通国外宣传网站,政党领袖秀微博等方式搭建政党海外宣传平台。大力宣传介绍党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重大方针政策、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普通共产党人日常工作生活动态,以生动活泼、直观新颖、“走进人”、“深入人”的方式,不断增进境外人士对党的认识和了解,以开放赢尊重,以透明获支持,不断树立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学习型政党”、“阳光型政党”、“开放性政党”、“亲民性政党”的良好形象。

[1][美]阿尔文.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马利.微博:组工文化建设的新载体[J].党建研究,2010,(12).

[3]卢茜.鱼不在水中——对网络意见领袖的双重思考[J].学术探索,2009,(09).

[4]康来云.领导干部“网络焦虑”[N].学习时报,2009-01-25.

[5]杨久华.试论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模式、原因及其防范[J].社会科学,2009,(04).

D2

A

1004-3160(2011)05-0062-05

2011-05-20

王思林,男,山东青州人,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党建研究所实习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党建。

责任编辑:周育平

猜你喜欢

党员信息化工作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不工作,爽飞了?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选工作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