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途径

2011-04-11唐学文

湖湘论坛 2011年3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唐学文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7128)

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途径

唐学文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7128)

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广大农村,武装农民群众,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的系统工程。本文从组织领导、方式方法、话语体系、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等方面,探讨当前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途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P31从当前的现实情况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薄弱环节也在农村。在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农村党组织及广大党员通过必要的组织和适当的形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输送给广大农民群众,并为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理解、掌握和自觉运用。当前,要紧紧围绕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在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方式方法、培育话语体系、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途径。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政治保证

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是我们推进各项工作必须重点考虑的区域。在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时期农村开展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组织要从宣传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和武装广大农民群众,巩固和加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高度,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清在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这项工作看成是本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的份内之事、应尽之责,从而进一步摆正位置,自觉履行各自的职责,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大众化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加强县级党委的统筹协调。在我国现行执政层级中,县级党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城乡结合的重要作用。在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在省、市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坚持以县为单位,突出县级党委的统筹协调。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县委书记负总责,专职副书记具体负责,并统筹抽调全县的理论工作力量,组建工作班子,乡镇党委、农村党支部相应成立工作机构,配备人员具体抓。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制定相关制度,确保这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要统筹安排全县性的重大理论宣传活动,包括主题学习教育活动、专题讲座、巡回演讲等,统一印发有关学习资料,确保学习内容的权威性、正确性、时效性。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党组织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群众,与群众接触与交流,是一支最能发动、组织和影响广大群众的队伍。

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党组织在推进理论大众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按照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把乡镇党委、农村党支部打造成政治素质较高、理论素养较高、组织能力较强、宣讲能力较强的战斗团队。要注重抓好农村党支部的思想、作风和学习建设,确保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工作,以正确的思想影响群众。要把推进理论大众化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党课制度、完善“三课两会”制度。要加强对村组干部的政治领导和思想引导,确保党的理论与思想的领导地位,巩固农村政权的基础和根基。要积极吸收农村优秀青年加入党组织,保证党员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扩大党在农村的影响力。三是党员干部带头。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要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避免不到位、形式化,领导带头抓、带头讲、带头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作为党组织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抓好经常性学习。党员干部不仅要做学习的表率,还要做实践的表率,要按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农村各项工作,为农民群众传授方法,做好样板。特别是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良好的形象来增强农民群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服。

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拓展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度和深度

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既是增强农民市场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拓展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广度与深度的有效路径。近几年来,各地农民组织化程度有较大提高,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组织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但一般对农民合作组织的研究仅仅基于经济学的角度考量,而忽略了对组织起来的农民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对有组织化的农民的思想教育比对分散化的农民的思想教育更易组织、更有效。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政治思想的高度统一就是一个明显的佐证。而在当代农民组织化程度有了一定发展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各种农民组织的作用,引导农民学习、领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有了更可靠的经济保障和后盾。一方面,有组织化的农民由于有了一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竞争力,在经济上一般比较宽裕,生产效率的提高减轻了他们的劳动强度,这就使得他们有了相对多余的空闲时间,提供了对他们进行理论宣传教育的有利前提条件。加之,这部分农民由于参与市场竞争开阔了眼界和视野,增长了见识,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也爆发了对知识的渴望情感。他们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需要文化,渴望学习,无论是技术知识还是理论知识,无论是实用的还是精神的。他们在市场经济潮流中,充实着自己,提高了文化层次和修养。牢牢抓住这一块农民群体的思想理论宣传教育,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植根于其脑海,他们必将把这些思想理论广泛地传播到与之交往的其他农民中去,这也是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另一方面,农民合作组织的带头人对该组织农民的思想认识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一支引导农民群众思想的不容忽视的队伍。他们在其组织中最有话语权,让农民最信得过,是一股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巨大力量。通过做好这部分人的理论宣传教育工作,让他们去学习、宣传、普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可以产生群体效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

创新宣传方式方法是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并且直接关系到宣传、学习、普及的效果。传统的宣传方式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随着人们思想的日益开放与复杂,生活方式的改变,信息传播渠道的日新月异,现代通讯手段特别是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交往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互联网、手机等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拓宽原有的宣传教育阵地,创新宣教工作的形式与方法,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理论传播体系,以进一步增强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

1.创新学习方式。以往的理论学习常常采用召开会议、读报纸、中心组集中学习等形式,采用说教、灌输的方式,往往流于形式化,“人去了,会开了,过后全忘了”的现象比较严重,实际效果不很理想。因此要充分结合农村人员居住分散,难以组织的现实情况,积极创新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的力量,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1)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既要坚持乡镇党委和农村党支部中心组学习方式,安排相应的集中学习时间,进行系统性的理论学习,方便大家讨论和交流心得体会;也要督促干部、党员带头加强自学能力,以引导群众形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2)理论学习与实用技术学习相交叉。据了解,大部分农民群众有学习的意愿,想学习理论,尤其是学习有关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知识。因此,在理论宣讲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与实用技术知识传授相融合的方式,吸引听众,融入理论知识讲解的方法,从而增强理论学习效果。(3)书本学习与传媒学习相联接。既要利用文件、书报、杂志等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又要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的作用,通过音像资料、互联网络等形象化的辅助,进行相关理论学习,提高广大群众学习理论的兴趣。

2.创新宣传方式。既要充分利用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传播工具,也要广泛发挥互联网络、广告、手机等现代传媒的效应。根据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与方法。建立农民书屋,让农民通过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发放图文并茂的理论宣传资料,增强理论知识的可读性与可感性,吸引群众自觉接受先进思想;制作光盘、影碟等理论宣传音像作品,提高农民的兴趣;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系统,组织农民观看相关的远程教育节目,制作课件给村民观看学习;通过电话或手机短信等形式传送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交流;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以文艺表演的方式传播理论知识;加强人际间的宣传,让先富起来的人、理论水平比较高的人,与外界接触多、见闻广的人去宣传教育影响其周围人,尤其要注重乡村干部和产业带头人的宣传影响作用。

3.创新宣传载体。在农村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标语、巡回报告、文艺演出等常见载体。开办农村夜校,请专家到乡村讲解农民感兴趣,迫切希望了解的知识,进行穿插理论宣传和讲解,充分利用这一阵地进行学习宣传理论知识。组织宣讲团,召集专家、干部下乡村进行宣讲,配备专职宣传人员进村入户,以通俗易懂的话语解说理论知识。创办理论宣讲电视频道节目、网站以及网络论坛,扩大大众传媒的积极影响。举办党员干部读书班、理论进基层活动、群众读书会,开展农村红歌会、到红色革命圣地旅游等增强理想信念的主题活动,提高理论宣教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占领农村阵地。

4.创新培训方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农民群众分批次学习培训,加强指导,并提出细则性的要求。具体而言要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做到突击培训与系统培训相结合。既加强对广大干群的理想信念教育,又提高他们对理论的整体把握能力。二是理论培训与常规培训相结合。既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教育,又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三是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既开展长期性、连续性的培训,也开展专项、专题性的短期培训,保持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刻性。四是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既可以召集基层党员干部和中青年骨干定期到上一级的党校或高校进行理论学习,也可在基层设立理论学习示范基地,由专家进行理论讲解与教育,以点带面,以少带多,扩大理论的覆盖面。

5.创新教育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言传身教,而且主张身教重于言教。“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出一个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推进理论大众化尤其要坚持正面教育,注重用先进典型引路,坚持以先进典型、正面内容宣传为主,用农民身边典型的人、物、事宣传教育群众。用先进的人物弘扬先进文化,以先进文化激发先进思想,对理论学习的典型人物予以表彰,“扬善惩恶”。组织系列报道,深入宣传这些先进典型的事迹,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规范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通过评先、评优等活动来树立农民身边的能够接触的典型,加强正面人物的宣传,从而教育广大农民群众,引起群众的共鸣,达到自觉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

6.创新语言表达方式。语言是思想传播与交流的有效手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实现大众化,就必须使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话语,以深入浅出的道理进行解说,才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应用。针对农民群众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我们宣传理论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尽量使书面语言通俗化、本土化、方言化,才能更容易被本地农民完整地理解、掌握。中宣部组织编写的《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以及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热点话题谈心录》紧扣时代主题,紧贴群众需要,运用十分通俗的话语,举例说明,将深奥的理论问题回答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依托、利用大众文化,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和整合力

大众文化是日常文化形态之一,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之下,其本质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相适应的市民文化。它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为支撑,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在我国,大众文化是伴随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进步性。它已经广泛渗入到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领域,大众文化消费已成为中国普通百姓最重要的精神生活需求。我们既不能因为其传播一部分与主流文化相左的思想观念而阻断其传播通道,更不能因对主流文化形成冲击而遏制其发展。必须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贴近农民大众文化生活、满足大众文化需要、尊重大众文化权利、反映大众文化理想和提升大众文化人格,实现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整合与共生,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整合力,从而达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大众化与化大众的有机统一。

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依托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乡土文化的力量,整合各种有益的社会文化资源来提高理论的亲和力,实现对大众文化的融合与提升。要建立健全市(县)乡(镇)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实现上下联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资源或其他闲置的集体资产购置文体活动设施、设备,定期开放,吸纳群众接受主流文化。依托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开展好文化、理论下乡等活动,以活动形式吸引群众理解主流文化。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和文艺演出,利用本地乡土文艺人才,自编、自导、自演反映本地改革开放成就和理论学习宣传题材的文艺作品。如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三句半”、快板、小品、皮影戏、渔鼓、腰鼓等,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要义和群众的文化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宣扬主流文化。只有把党的创新理论内容与大众文化形式完美结合,自然地融入文化艺术作品之中,使其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农民群众在欣赏文学艺术作品、观看文艺节目中受到思想理论教育。这也是使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对接,实现对大众文化的改造,从而使广大群众自然而然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之一。

五、加强农村理论人才培养,建立从事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宣教队伍

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果没有理论素养较高的人才,没有素质过硬的专业化队伍,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加强队伍建设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农村新的实践,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除了搞好县级层面对从事理论工作人才的统筹调配,培训好乡镇干部以外,还需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化农村理论宣传队伍。当前,在农村就是要突出重点,着力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和优秀青年骨干的培养,使之成为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专业宣传队伍。理论宣讲员要有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讲解要深入浅出,实现理论的简练化。要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善于用富有生活气息的简捷语言把深奥的理论转换成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短明快、层次清晰的理论梳理,使书本的理论成为生活的理论,变成群众生活的自觉行动。一定要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关,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谈群众关心的问题,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出来,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入耳入脑的传播效果。理论宣讲人员应经常深入群众、深入生活,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普及形式,特别是要将研究和宣传普及工作与群众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联系起来,让农民群众从内心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在他们身边,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争取群众信任中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六、着力解决民生实际问题,增强农民群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度

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2]P382这个“朴实”就意味着关注、关心与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民生问题,就是要通过解决民生问题,来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当前,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民生问题入手,着力解决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事情。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准确了解、把握社情民意,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贯彻落实各项“三农”政策,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理论在实际中得到印证,才能确保取信于民。坚持群众路线,努力做到问计于民、问情于民、问政于民,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要大力推进为民办实事工程,加强农村交通、水利、环保等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启动失地农民社会保险。继续完善以农村低保、五保供养、灾民救助为基础,以农村医疗救助相配套,各项专项救助相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投入力度,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切实抓好农村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农村因滥用农业投入品和发展养殖业造成的面源污染防治等生态工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开展向农民“四送”(送政策、送信心、送服务、送信息)、“四帮”(帮思想、帮资金、帮技术、帮发展)、“四服务”(优先服务、诚信服务、高效服务、强化服务)等活动,增强群众参与的广泛性,提高群众参与的有效性。把学理论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边学边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研究处理结果,结合理论学习宣传普及,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教育和感染农民群众。总而言之,只有在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实际当中,才能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跳出党和政府工作人员、理论工作者、大学生、研究生等狭小圈子,走进寻常百姓家,进入农民群众的思想深处。

七、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持久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潜移默化的浩大工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一劳永逸。因此,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以规范化、科学化的制度作为保证。

1.建立坚强有力的领导工作机制。如前所述,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都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自上而下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明确职责分工,抓好分级管理,形成中央统一部署,地方各级党委领导(以县为主),宣传部门牵头,组织、党校、教育、文化、共青团等党政群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乡镇党委和农村党支部积极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有关工作落实到位。

2.建立科学合理的舆情调研机制。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经常性的专题调查与典型性的专项调查,深入了解农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展变化的最新实际情况,了解农村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和工作、生活中产生的新问题和基层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发展、新态势,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以便检验前阶段理论宣教工作的成效与失误,更好地制定宣讲教育工作的方针策略,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提高宣讲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3.建立多方联动的监督保障机制。第一,各级党委要把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列入理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主题,规定相对固定的理论学习时间,做到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成效。第二,建立监督测评制度。要确切掌握宣传普及工作的进展情况,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抽查宣教工作的实施状况。第三,提供必要的经费资金保障,可以考虑列入党费支出范围,或设立专项基金,接受党员捐赠,并做到专款专用。第四,着重抓好学校教育。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列入大、中、小学课程,进行连贯、持续教育。第五,积极构建大众平台和宣传载体,认真总结并及时推广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理论宣传品牌。第六,畅通理论与群众互动的渠道,设立专门的机构组织协调,切实搞好“送理论下农村”、“送理论进社区”活动。

4.建立科学规范的综合考评机制。制定科学的考评制度,做出具体的细则规定,尽量采用量化指标,确保考评工作科学规范和可操作性。根据考评细则,采取个人述学、群众评学、组织考学等方式,结合中心组学习、干部考核、党员民主生活会和年终工作总结,对乡(镇)村干部学习运用理论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考评要坚持全面准确、客观公正的原则,既在整体层面上提出共性要求,又从个体实际情况出发,区分层次,分别对待,避免片面化、简单化和静态化,确保考评的质量和效果,并把考评结果作为评功评奖、晋职晋级的指标要求和重要依据。

5.建立客观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要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对那些积极主动学习、有宣教特色、宣教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团体、个人,颁发“农村理论宣教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等荣誉,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那些参与理论学习热情不高的给予相应的批评。要设立农村理论研究宣传基金,规划好相关课题和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理论宣传队伍的作用,调动广大从事农村理论宣教工作者的政治热情和理论积极性。在农村,还可以结合“文明家庭评选”、“四星农户”评选、“理论学习积极分子”评选等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参与到理论学习的行列中来,朝着建设全党动员、各级动手、全民参与的学习型社会目标迈进。

[1]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D6

A

1004-3160(2011)03-0023-05

2011-02-10

唐学文,男,湖南双牌人,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肖 琴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