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论文题目的科学性引导——浅探提高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有效性的途径
2011-04-11耿光华刘南平
耿光华,刘南平
(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众所周知,毕业论文是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式。“选题”作为科学研究的起点,亦即论文写作的第一步,直接反映资料搜集的状况,关系到研究工作的方向、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影响着研究成果的水平。论文题目是“选题”的最终形态,是论文灵魂的标示,题目的确定发生偏差,就会犯方向性的错误,因此,强化论文题目之科学性引导,是从“选题”这一首要环节提高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有效性的重要保证[1]。笔者仅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方向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的指导实践为例,从5个方面探讨提高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有效性的途径,以期抛砖引玉。
一、强化研究对象或问题指向之针对性和聚焦性的引导
题目过大,是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的首要问题。如:《〈诗经〉的分类研究》、《唐诗中的“兴象”研究》、《探析宋词的艺术特征》、《浅析章回小说的艺术成就》等。这类题目失之于笼统,所涉范围过于宽泛,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或问题指向,是没有针对性和聚焦性的题目,写作时很容易迷失方向。指导教师的引导就是要在缩小题目范围,增强具体性上下功夫。如根据学生文献资料准备情况,建议将以上4个题目分别修改为《思无邪——《诗经》的爱情诗研究》、《〈唐诗三百首〉之“兴象”浅议》、《北宋×××词的艺术特征之探究》、《试论章回小说×××的艺术成就》。如此修订,缩小了研究领域,论题指向更加明确具体。《思无邪——《诗经》的爱情诗研究》将《诗经》的分类研究首先限定在内容分类的范围内,再聚焦于爱情诗之情爱理念的探讨上;《唐诗三百首》的限定,“北宋×××词”、“章回小说×××”的圈定不仅使研究对象更加具体、确定,而且是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篇幅、写作者的阅读范围、数量相匹配的。《试论章回小说×××的艺术成就》还可依次设计为《〈三国演义〉创作思想研究》、《〈三国演义〉战争描写探究》、《论〈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智谋描写》、《曹操性格在〈三国演义〉中的艺术表现》等等,研究对象或问题指向的针对性和聚焦性得到进一步强化。
题目过大的另一种形态是空泛。如有一篇论文初稿题目是《凭空览月寄愁思》,指向性很不明确,单从题目看不出具体研究对象的。根据论文的实际内容,教师建议另立题目,或加一个副标题,后改为《凭空览月寄愁怀——论李煜的词》,这样就有了具体作家的明确指向。总之,研究对象或问题指向的针对性和聚焦性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意识,要提高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有效性,非强化这种科学意识不可。缺乏这种科学意识,说到底,反映出论文写作者尚不明确“我到底要干什么”的问题。“我到底要干什么”其实就是行为科学中所说的“目标”“目的”等概念的内涵。这种“目标”“目的”等概念意识能否自觉地贯彻在论文写作的题目确定上,实质上反映着论文写作者的思维品质。如果说题目大而空泛反映的是重普遍、轻特殊,重抽象、轻具体,重一般、轻个别,重共性、轻个性的思维惯性,这种思维惯性带来的话语惯性往往是大话、套话、空话,在表述政治问题时,这种话语惯性尤为明显,乃至成为一种无意识,在表述其它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问题时,也难免这种思维惯性和话语惯性,因此,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思维品质尤为迫切。
二、强化逻辑思维的引导
笔者以为,人文学科大学生很容易出现的思维问题还有以形象思维取代逻辑思维,前面说的《凭空览月寄愁思》的题目就是很典型的例证。除此之外,至少还有2种表现形式。
一是以记叙文的题目或语言作为论文题目。如有一篇论文原题目为《书生为政——记贾谊政治悲剧原因》“,记”字是记叙文题目的重要标志,显然不适宜作学术论文的题目。又如《从性格因素浅析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这个题目用的是偏重口语的记叙性语言,若改为《刘项胜负之性格因素论》,学术论文的“理论性”特征就突出了。可见以形象思维取代逻辑思维带来的连锁反应之一是,题目所应彰显的论文的文体属性被忽视了、淹没了。
二是论文的专业、学科属性不能凸显于题目中。如有篇论文题目原为《从〈桃花源记〉探究陶渊明的归隐思想》,这样的题目是可以从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入手的,指导教师根据写作者的专业背景和其论文内容,建议改为《〈桃花源记〉:陶渊明归隐体验的艺术概括》,用“艺术概括”4个字,不仅进一步揭示了论文的指向性、针对性和聚焦性,而且突出了这篇文学论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学科属性。
这种忽视论文所应反映的文体及专业、学科属性的思维偏差,与文学学科的构成及其思维和话语特点有密切关系。文学作为学科,是由“一体两翼”构成的[2](P5)。“一体”是指文学创作“,两翼”之一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之二是文学传媒。文学创作就其本质属性而言,“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3](P75)。它对自然和社会的反映靠的是形象思维和富于蕴藉的语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的语言,因为始终处在缺乏思辨哲学的文化环境中,没能形成科学的逻辑思维模式,直觉思维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思维模式[4](P157-180)。就文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而言,如果说中小学阶段更偏重于文学创作这一“主体”的学习的话,那么,高等教育阶段则更偏重于“两翼”之一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的研修。但是,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形象思维的惯性中,其毕业论文的题目不能准确反映论文的文体及专业、学科属性就很自然了。可见,加强大学人文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尤显重要,这是提高大学人文学科本科毕业论文有效性的根基性工作[5]。
三、强化准确表述“概念”的引导
有这样一个论文题目——《谈〈诗经〉中的婚俗》,语言上没有文体属性的缺陷,也没有语法问题,但却犯了“基本概念”之错。婚俗是人类婚姻活动的产物,婚姻活动的主体是人,而《诗经》是一部书,怎么可能谈《诗经》这部书中的“婚俗”呢?只能说《诗经》这部书“反映**婚俗”、有“婚俗描写”等,所以,应改为《谈〈诗经〉所反映的婚俗》,或《谈〈诗经〉关于婚俗的描写》等。这个问题题目反映了学生在文化常识之“基本概念”上的严重缺失。
前面所谈题目为《书生为政——记贾谊政治悲剧原因》的论文,不仅暴露出“文体”概念的混乱,还暴露出社会历史,乃至哲学基本观念的严重缺陷。“书生为政”就一定会产生“政治悲剧”吗?他们之间有必然的逻辑关联吗?显然是以偏概全的“基本概念”之误。所以,这个论文题目不仅要去掉“记”字,还应删掉“书生为政”4个字,最终建议学生改为《贾谊政治悲剧之探源——从其作品谈起》。
大学本科生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诸如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甚至注释、参考文献等环节都会程度不同地表现出“基本概念”的混乱,所以思维科学的基本元素是“概念”的科学意识,以及“语言”必须准确表述“概念”的逻辑思维训练,亟待提高,这也是提高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有效性的根基性工作。
四、强化创新意识的引导
有些论文题目,如《论苏轼的豪放词风》、《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论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词风》等,可谓“通说”性题目。这类题目所指向的问题,学术界往往已有公认的结论性、甚至是常识性意见,如果以这类“通说”性题目为论文题目,不仅有论题陈旧、重复之嫌,还很容易陷入炒冷饭的尴尬之中,因而,引导学生发现“通说”性题目中可以深化、扩展或争鸣的新角度、新材料、新方法,就成为带领大学本科生跳出“通说”之窠臼,避免人云亦云、步人后尘之难堪,提高毕业论文有效性的开掘性工作。
苏轼词与柳永词的主体风格不同,但苏轼亦有婉约词,他们的咏妓、咏物、悼亡等题材的词作在内容和艺术上有可比之处,可以开掘出柳苏词作的承传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引导学生作《柳永、苏轼婉约词之比较》、《试论苏轼词对柳永词的继承和发展》等题目,新文题因新角度的引导,对“通说”性题目有所突破,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创新价值。
《论苏轼的人生观》也属于“通论”性题目,如果以作家一生中某个阶段的作品为审视苏轼思想的切入口,如《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作品看其人生观》等,可使毕业论文的有效性通过“通论”性题目的小切口的深度开掘而得以提高。
李清照词是很多学生感兴趣的研究对象,也是学术成果已经很多、很成熟的研究对象,如何进行另辟蹊径,有所创新的引导,笔者的实践是,或抓女性视角,特别是不同于男性作家的女性情感;或抓特定时期的李清照词的特色;或抓李清照词中形象塑造、情感抒发的多样性;或抓词人在不同生活境遇下的心路历程等等,多方面开掘“通论”性题目切入口,也是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篇幅、写作者的阅读范围、数量相匹配的有效性引导。
总之,引导学生跳出“通说”之窠臼,强化其创新意识的关键是新角度、新材料、新方法的开掘。
五、强化题目与文献资料储备相匹配的引导
“选题”作为科学研究、亦即论文写作的第一步,
是直接受写作者资料储备状况约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上4方面的有效引导,也仰赖论文写作者的资料储备,因此,指导教师必须审读、掌握写作者所搜集的资料。就人文学科学生而言,如果其毕业论文的题目不能准确反映其文献资料的储备状况,就要引导其修改。如有一篇论文原题目为《试论班固〈两都赋〉的多重社会功用》,但经审读写作者搜集的资料,建议改为《从〈两都赋〉看班固的核心价值观》。以上是笔者在毕业论文指导实践中,针对题目确定之误区,所思考并实施的纠正措施。因仅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而言,所以不求探讨的全面性。需要强调的是,提高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强化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这一论题涉及的是个系统工程,本文的主旨仅仅定位在“强化论文题目之科学性引导”上,故而只提出问题以抛砖引玉。
[1] 李武成,崔凤午,杨晓翠.关于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5):94-96.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傅修延,黄颇.文学批评思维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5] 叶岗.文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一体两翼”[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1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