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对几种肌肉疾病的诊断分析
2011-04-09曹悦
曹 悦
(获嘉县人民医院,河南获嘉 453800)
随着超声探头频率的提高,超声分辨率也在不断提高,在肌肉疾病的诊断中的准确性也越来越高。笔者对经手术证实的、超声引导下穿刺及随访观察证实的 29例肌肉病变的高频声像图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以提高高频超声对该疾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2008年5月笔者应用高频超声对肢体局部肿胀、疼痛的患者进行检查,大部分具有外伤史,少部分没有明显原因出现局部症状。其中单纯肌肉血肿 13例,肌腱损伤 3例,肌肉脓肿 8例,骨化性肌炎 3例,异物 2例。女性 3例,男性26例,平均年龄 46岁。
1.2 仪器 美国AU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仪器频率7.5-10 Hz,必要时辅以宽景成像。
1.3 检查方法 采用直接扫查法。患者取仰卧位,必要时嘱患者采用俯卧或侧卧位,充分暴露患处,探头顺肌肉走行方向做纵横多切面扫查,仔细观察病变的大小、回声、边缘情况,并采用探头适量加压及嘱患者作肌肉的收缩试验以配合检查,同时注意健侧对应部位的肌肉作对比,必要时穿刺活检。
2 结果
2.1 单纯肌肉血肿 单纯局限性血肿超声表现为多呈椭圆形,与肌束走形一致,急性期多为中高回声。中后期,血肿回声甚低或呈无回声,边界较清,包膜不明显,有的血肿内可见高回声光带,此为机化渗出物。血肿继续机化甚至完全吸收,瘢痕形成时整个血肿回声变高、变强。
2.2 肌腱损伤 正常肌腱超声显示成束带形纤维状中等回声或者强回声,周围有两条强回声包绕。急性损伤时,肌腱纤维连续性部分中断或者完全中断,内可见带状低回声,撕裂的断端常有血肿;肌腱反复轻微损伤和愈合过程中会造成肌腱增厚,回声增强,肌腱纤维拉力减弱,造成了急性撕裂的危险[1]。
2.3 肌肉脓肿 急性期超声表现为局限性混合回声或无回声,多呈不规则形,边界不清;慢性脓肿,壁厚不光滑,边界清,内部回声较低,按压时患处疼痛。
2.4 骨化性肌炎 骨化性肌炎时超声表现为病灶区出现高强回声光点和(或)光斑,有时后伴声影,肌肉收缩时,骨化区肌肉无收缩。肌肉断裂时,肌纤维的连续性中断,回缩的断端浸泡在无回声的血液内。横纹肌溶解时,肌肉增厚,内见梭形低回声,边界回声较强。
2.5 异物 超声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回声区,内可见条状强回声带,上缘局部低回声区和皮损区相连。
3 讨论
肌肉组织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运动系统疾病,过去由于缺乏有效、快捷、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常只是依靠临床大夫的查体和经验,难免会造成误诊或者误判,使患者得不到及时、准确的治疗。
高频超声对肌肉、肌腱及周围组织具有较好的分辨率,可以实时的观察软组织的活动情况,灵活扫切任何切面,因此它不但可以明确肌肉、肌腱是否有损伤,通过彩色多普勒观察血流情况,还能较客观的判断损伤的程度和范围,指导临床工作,使病情得到及时的控制,避免损伤范围的扩大,避免病情的加重。
高频超声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对肌肉疾患的诊断,如炎症充血肿胀、肥大、撕裂、血肿、脓肿、溶解、坏死、萎缩和骨化[2]。与 CT、MRI相比,高频超声以其无痛、无创、经济、简便快捷而乐于被患者接受。但对肌肉疾病的诊断还存在一些误区,需要超声工作者在检查中多注意以下方面,一是由于解剖变异产生的误诊,有些少年儿童的冈上肌比成人的长,在检查肩袖时在肌腱内往往出现一低回声,似肩袖撕裂。此时,应增大探头频率,仔细观察肌纤维的排列情况。同时应注意副肌的存在已被误诊为包块;二是由于运动时肌肉回声的生理变化,肌肉收缩时,变粗、变厚、变短,回声变低,易与肌肉损伤混淆,此时应让患者充分休息后复查。另外运动员的肌肉发达,回声亦低,与常人不同,应注意;三是由于剧烈运动后肌肉内的血流信号会明显增多,易与急性拉伤后充血状态相混淆。但休息后血流就恢复正常了[3]。
高频超声的出现,不仅能够帮助临床明确诊断病情,还可以观察疾病的愈合情况,更科学的指导临床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可以作为诊断肌肉疾患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1] 霍福涛,苏缕清.跟腱损伤的超声学检查[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3,26(1):48-49.
[2] 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 付先水,张卫光.超声检查规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