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巨针刺法及现代临证应用

2011-04-09朱现民侯静玥

河北中医 2011年5期
关键词:针尖督脉进针

朱现民 侯静玥

(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研究生科,河南 郑州 450008)

巨针之名始见于《灵枢·热病》:“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巨针又称粗针,其针体粗,针身长,针尖如梃,圆而不钝。巨针主要按经络循行或神经走行分布规律选穴针刺,通过刺激经络以镇痛和调整机体功能,达到治病目的。巨针具有取刺穴位少、刺激感应强及传导距离远的特点,可以通经络、调气血、决壅塞,对顽症痼疾收效显著。临证时若配合毫针点刺、三棱针络刺、梅花针叩刺及拔罐等,治疗多种疾病效果都很理想。

1 刺法操作

1.1 施术针具 目前在国内没有巨针成品出售,临床上使用的多是定制或自制的。巨针针身长,针尖圆而不钝,利而不锐,这样既便于进针,又不致过度损伤肌肤和血脉。巨针的粗细,按其针体直径大小(粗细)分为9种:1号(2.0 mm)、2 号 (1.5 mm)、3 号 (1.3 mm)、4 号(1.2 mm)、5 号 (1.0 mm)、6 号 (0.8 mm)、7 号(0.7 mm)、8 号(0.6 mm)及9 号(0.5 mm)。巨针最短的为6寸,最长的约3尺,常用的为6寸至2尺[1]。

1.2 针刺方法 巨针因针体粗长,所以操作难度较大,需要施术者勤加练习,熟练掌握针刺方法,方可运用自如。施术时,医者选准穴位后,必须以右手持针柄,左手扶针尖,两手结合用力,采用夹持进针法、夹压进针法或捻转进针法迅速将针刺入,以减少进针痛。将巨针刺入后,先浅后深地慢慢送针,沿皮下透刺,一针透多穴。透刺的距离远,范围大,针感强,能够同时疏通经络、筋肉及皮部,达到通经络、调气血及开壅塞的目的。主要有督脉刺法、透穴刺法、剥离松解法和对峙分流法4种:

1.2.1 督脉刺法 常规消毒后,以左手固定棘突上缘皮肤,右手持针,左手配合,以30°角将针快速刺入皮下。继而将针压低,贴紧皮肤,针尖在皮下沿棘突中线缓缓向下进针,进针方向应与脊柱中线平行,切忌歪向一侧。留针时间据病情而定,20 min至数小时不等。实证或耐受力强的患者可留针时间长,适用于多发性神经根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病症;虚证或耐受力差的患者可留针时间短或针刺得气后即可出针,适用于中风偏瘫后遗症、皮肤病等。

1.2.2 透穴刺法 本法适用于肌肉丰厚处,以右手拇、示指夹持针体下端,对准选定之穴位快速刺入,送针至适宜深度,过浅针尖易穿出,过深易损伤组织。常可一针透多穴,达到满意针感后,即可退针。如为急性病或痛症,退至最后一穴可留针1至数分钟,并采用左右摇动或震颤等手法。多适用于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1.2.3 剥离松解法 用短粗的巨针,直接刺入病灶区或附近的穴位,得气后,使针尖沿病变肌束上下左右移动,剥离松解,运针3~5 min,留针20~30 min,留针期间可运针1~2次。多适用于某些肌肉损伤性病症。

1.2.4 对峙分流法 对峙法是指在同一经脉上,用2支针在距离较远的2个穴位上进针,然后向同一穴位或病灶区透刺,使针尖达到几乎相接的程度,以增加刺激强度和提高疗效。对峙法偏重于补,主要适用于关节炎、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颈椎病及各种疼痛等;分流法与对峙法相反,也是在同一经脉上,2根针在同一穴位或病灶附近进针,然后向2个相反的方向透刺,以达到分流目的。分流法偏重于泻,主要适用于局部肿胀热痛、骨质增生及关节腔积液等。

1.3 运针方法 巨针特有的运针方法有卷肌提插法、循经引向法和变向透刺法3种。

1.3.1 卷肌提插法 将针刺入预定部位后,向一个方向捻转针柄,待肌纤维缠住针体捻转不动时,再上下提插数次。此法多用于治疗肌肉萎缩。

1.3.2 循经引向法 用较长的巨针透刺较远的穴位时,提插和捻转均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当用本法。针尖横刺入皮肤后,右手持针与皮肤呈平行状,使针在皮下沿着经络循行方向向前分段推进,同时用左手示指、中指和环指循按,引导针尖所刺的方向,辅助进针。

1.3.3 变向透刺法 将针横刺入穴位后,沿皮下透刺达预定部位,通过运针使之得气后,将针尖轻轻提至皮下,然后改变方向,透刺另一穴位。这样不需出针,便可透刺几个方向的穴位,既可减少痛苦,又能增加疗效。

巨针进针后,一般即有较强的感觉,切忌猛捣乱插。可慢按紧提,捻转和提插相结合,以出现触电感、上下传导感或四周放散感为佳。如为上肢、肩部,针感宜下传到手指;如为腕部,针感宜上传至肩和胸;如为下肢、臀部,针感宜下传到足趾;如为踝部,针感宜上传到臀腰部。一般而言,下传针感较易获得,上传针感较难出现,此时不必强求,关键在于得气。获得针感后,宜立即起针,一般不留针。若需强刺激可提插6~7次,如用于肌肉萎缩患者,可用卷肌提插法,提插2~3次为中刺激,只留针不提插为弱刺激[2]。

1.4 出针方法 因巨针粗大,对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损伤较多,故出针时仍需谨慎缓慢。较长的巨针要分段出针,应小幅度地轻轻捻转,轻轻提针。提出一段针后要稍停片刻再提,这样可以减少肌肉紧张度,避免滞针。完全出针后,要用灭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若是实热证,可不按压针孔,使之少量出血则效果更好[3]。

2 现代应用

2.1 取穴原则 巨针刺法的选穴与配穴,同样是以腧穴的主治范围作为取穴依据,因此仍需以辨证取穴为本,同时注重任、督二脉腧穴,以调和阴阳,因督脉为阳脉之海,能调节一身之阳,故刺督脉可以益肾调元,交通心肾,理血安神,调和五脏六腑的功能;任脉主一身之阴,能调节诸阴经经气,故刺任脉可以调阴阳、理血脉,调节一身精血津液,所以巨针治疗强调辨证选穴,重调任、督二脉。

现代医学认为巨针刺入后,刺激冲动经传入神经至大脑皮层,兴奋了大脑皮层,增强了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从而调节了全身系统中由疾病所致的不平衡状态而起到治疗效应的。另外,据解剖学观察,督脉上的腧穴多不敏感,若用常规毫针刺之,多不易气至,气不至则疗效较差,用巨针刺之,则易气至,疗效甚佳[4]。

2.2 临证应用 巨针刺法取穴少,针刺距离远,刺激感应强,能够很好地发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开壅通塞的作用,对一些痼疾顽症和需要进行强刺激的病症具有显著疗效。近年来医务人员运用巨针刺法治疗皮肤疾患、腰腿疼痛、中风后遗症及周围性面瘫等多种疾病取得了很好效果。

2.2.1 寻常性痤疮 马广昊等[5]用巨针通督疗法治疗寻常性痤疮43例,用1.0 mm×100 mm粗针,患者坐位,取陶道透至阳、大椎、肺俞、胃俞、阿是穴,沿督脉由陶道进针透刺至阳穴,留针2 h;俯卧位取梅花针叩刺大椎、肺俞、胃俞至皮肤微红有少许血珠,然后拔火罐10 min;阿是穴采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后用1寸毫针围刺,留针30 min。每周3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率72.09%。

2.2.2 腰腿疼痛 王战波[6]用巨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45例,自制0.7 mm×50 mm粗针,在第三腰椎横突尖部投影压痛敏锐部位(常可扪及条状物或硬结节包块)做上标记为进针点。局部常规消毒覆盖无菌洞巾,粗针向横突尖部刺入,直达横突尖部骨面,然后紧贴骨面纵横行剥离,充分松解后出针,无菌敷料封盖针孔,术毕。一个点的施术时间,一般不超过1 min,全过程一般3~5 min。结果:总有效率94.4%。

2.2.3 中风后遗症 毕颖等[4]用巨针治疗卒中偏瘫痉挛状态30例,用1.0 mm×120 mm粗针,坐位取身柱穴,双手夹持粗针,与上背部呈30°角快速进针约0.2~0.4 mm,然后使针身与脊柱平行,沿督脉向下进针,只留针身约5 mm于体外,留针4 h。隔日1次,1个月1疗程。结果:有效率83.3%。

2.2.4 周围性面瘫 张云飞[7]用巨针治疗面瘫146例,口角㖞斜选用地仓透颊车、下关、颧髎;下唇不能示齿选用地仓透承浆;不能耸鼻选颧髎透迎香;上眼睑下垂不能皱眉选鱼腰透阳白;眼睑闭合不全选鱼腰透上眼睑的睑缘中。总有效率96.6%。

巨针疗法重调任、督二脉,取穴少、刺激强,能够很好的发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开壅通塞的作用,对一些痼疾顽症和需要进行强刺激的病症具有显著疗效,施术时应熟练掌握针刺手法,更好的达到治疗效果。

[1]陈小芦,陈幸生,储浩然,等.透刺疗法[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

[2]郝学君,尹远平.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4-16.

[3]张仁.实用独特针刺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11.

[4]毕颖,李丽萍,冯辉,等.粗针治疗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10):2167-2169.

[5]马广昊,顾群.粗针通督疗法治疗寻常性痤疮43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0):9-11.

[6]王战波.粗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2):256,258.

[7]张云飞.巨针治疗面瘫146例报告[J].针灸学报,1989,5(3):16-17.

猜你喜欢

针尖督脉进针
浮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专家共识(第11版)
适用于针尖增强拉曼的银针尖物理制备方法研究
龙氏手法结合头颈部督脉电针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
从督脉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探讨
纳米级针尖制备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40°角进针和垂直进针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对比
针尖和笔尖
皮纹网眼无痛进针法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以督脉为主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弱智儿童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