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入假说”和“输出假设”理论与大学外语教学

2011-04-09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输入假说二语外语教学

张 娟

二语习得理论是语言学习理论中影响深远的理论之一,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问题则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要领域。国内外学者就语言输入和输出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提出过种种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其中以Krashen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和Swain的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最具代表性。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对学习者正确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 “输入假说”理论概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美国学者克拉申提出的监控模式理论,它包括五个假说:(1)习得—学得假说;(2)自然顺序假说;(3)监控假说;(4)输入假说;(5)情感过滤假说,其中输入假说是其二语习得理论的核心内容,该理论解释了学习者是如何学习语言规则的。克拉申(1981)指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和关键。他用“i+1”公式表述了这一重要观点,“其中‘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i+1’表示略高于原来的语言能力。”[1]语言的输入只有具备i+l的特征才能生效。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语言输入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点:可理解性;既有趣又有关联;非语法程序安排和有足够的输入量。

“输入假说”理论实际是关于怎样习得语言的假说,根据克拉申的观点,它有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语言输入假说与“习得”(acquisition)有关而与“学习”(1earning)无关。习得是无意识的、隐性的、自然的过程,是获得语言的主要途径。而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地获取语言知识,并不能导致获得语言。有效获得能用于交流的语言的方式是习得而不是学得。第二,人们获得语言的最佳途径是通过理解比目前语言水平略高的语言输入而完成的,需要借助上下文和非语言信息。第三,口语表达的流畅性不是直接教出来的,而是在学生理解了输入,建立了语言能力之后自动显现出来的。第四,不必刻意设计和追求i+l,只要进行足量的可理解性输入,“i+1”便会自动生成。

二 “输出假设”理论

1.“输出假设”的基本思想。

Krashen的输入假设将可理解性输入作为语言习得的唯一来源,否定了输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Swain对此持不同观点,他指出:仅仅依靠“可理解性输入”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又需要产出可理解性输入。据此,Swain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假设”(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用 i+1公式定义“可理解性输出”,在形式上与Krashen的i+1“可理解性输入”形成对应。Swain(1985)认为,“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学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所学的语言,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流利、类似母语者的水平”。[2]

2.“输出假设”的主要功能.

Swain(1993)认为输出假设对语言习得有三大功能:(1)注意/触发功能。“输出能引起学习者对语言问题的注意,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语言体系中的部分语言问题,进而触发对现有语言知识的巩固和获得新的语言知识的过程”。[3]换言之,产出目的语活动能刺激二语习得的认知过程,使学习者注意自己的语言问题,激发学习主动性,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性。(2)假设检验功能。输出是一种对目的语潜在假设进行检验的手段。学习者在发展中介语的过程中,通过输出尝试新的语言结构形式,并以此验证自己的假设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从而实现目的语交际需求。(3)元语言功能。元语言功能指学习者运用语言来思考语言的运用。学习者通过反思和分析语言得到关于语言形式、结构及语言系统方面的知识。当学习者反思他们的目的语用法时,输出便促使他们控制和内化语言知识,将语义层面的信息加工提升到句法和语篇层面的加工。借助这种提升,二语习得由简单的语言知识储存式吸收过渡到知识整合内化环节,新的语言形式被纳入学习者的内部语法。

三 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并以一定的条件为依存而相互转化。语言输出是对语言输入的补充,起着验证和促进二语习得有效性的积极作用,语言输入和输出都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4]在语言学习中,输入是第一性的,输出是第二性的。输入是输出的语言前提和基础,输出可以促进输入,增强输入的可理解性,是语言习得的保证。但输入不可能自发转化成输出,“只有经过学生理解吸收,经由学习者的实践和输出,内化所学的语言规律,知识才能为学习者真正掌握。”[5]

输入和输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言语交际中,每个交际者的可理解性输出,即可成为交际对方的可理解性输入。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能够增强其对输入材料中新知识的敏感性,从而成功实现向输入的转化。

由此可见,输入与输出是语言学习中两个互动互补、不可或缺的认知过程,二者在二语习得中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偏重任何一方都会影响语言习得的效果。

四 输入和输出理论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长期以来哑巴英语、学用脱节的现象严重困扰着我国的大学外语教学。究其原因,重输入、轻输出是主导因素之一。处理好大学英语教学中输入和输出的相对平衡、提高输入和输出的质量,对教学成败具有重要作用。这迫切要求我们以输入与输出的视角审视大学英语教学,探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输入与输出平衡并举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1.转变观念,输入与输出同等重视。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输入、轻输出的现象。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英语教学导致了输入与输出的严重失衡,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语用能力得不到培养。改变此种现象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处理好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和关系。

首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要求、教材设计等均应注重语言输入项目和输出项目的平衡。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即产生“可理解的输出”。因此,语言输入项目如听力、阅读的相关知识和训练不容忽视,口语、写作等语言输出项目的知识传授和训练也应该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测试中得到具体体现。其次,教师应注重提高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效度。教学中采用启发式、任务式、讨论式、合作式教学,使学生融入课堂活动,开展自主式学习,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语言输出。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现有水平,把握好新信息的输入量,以达到i+l的最佳输入效果,从而保证输入质量。同时教师要监控学生的语言输出质量,及时反馈,通过语言输出项目的反拨作用引导学生对自身语言问题加以注意,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后续输入质量。

2.创设自然真实的交际情景,激发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即创造性、有目的性的外语输出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语言输入与输出动态平衡、双向交流的过程。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语言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对语言内部规律的揭示,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对语言运用规则的说明,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就外语学习而言,陈述性知识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这类知识只有通过使用和吸收并与具体的交际情景联系在一起才能被激活,继而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要推动语言学习由“输入”内化发展为“输出”,就要求我们营造自然真实的课堂交际环境,将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与多样化的交际活动结合起来,让课堂互动架起“输入”与“输出”的桥梁,使学生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中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出,培养语言交际能力,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3.改变单一的语言输入形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语言输入数量,丰富语言输出内容,优化输入输出质量。

传统教学一般以教师讲解为主,方法单调、形式单一,难以获得理想的输入效果。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学手段的更新提供了可能性。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声音、图像和文字同存的学习平台。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把音乐、图片、文字等通过幻灯片呈现在课堂教学中,极大地增加了信息的输入量。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无声走向有声,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和交流欲望,丰富学生的语言输出内容。此外还可通过人机对话等方法来增加语言输出的机会,弥补传统手段中的不足,优化输出方式和输出质量。

输入与输出的比例失衡,是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外语教学中的输入和输出必须合理结合、全面兼顾、平衡发展,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大学外语教学要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输入—输出型教学模式,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有利的语言环境,激发学习者的自主性,保证高质量的输入与输出,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

[1]Krashen S 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2- 31.

[2]Swain M.The Output Hypothesis:Just Speaking and Writing Aren’t Enough[J].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93(1):158 - 164.

[3]顾琦一.输出假说剖析[J].外语学刊,2006(2).

[4]蒯振华.语言输入与二语习得关系研究述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5]王奇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探究——中西教学模式比较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3(3):66—69.

[6]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9.

[7]Swain 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猜你喜欢

输入假说二语外语教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输入、输出假说的中职英语听说教学探究
语言输入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商务英语视听说教学的改革和思考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