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至2010年我院住院部麻醉药品使用情况分析
2011-04-09游春霞
游春霞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药械科,福建 莆田 351100)
若麻醉药品管理失控、使用不当,将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和社会的安定。为了解我院麻醉药品使用现状,笔者对住院部2007年至2010年麻醉药品的使用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和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从我院“军字一号”药局库存查询系统中收集2007年至2010年住院部麻醉药品用药数据,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数量、单位、金额等。麻醉药品分类参照2007年版《麻醉药品品种目录》。约定日剂量(define daily dose,DDD)是指为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以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日剂量为准,文献未收载的以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日剂量为准。用药频度(DDDs)=某药使用数量×规格/该药的DDD值,同一药物不同剂型因DDD值不同,需分别计算DDDs后,将所得DDDs相加。药品的DDDs是反映其在临床的使用频率,值越大,使用频率越高。日均用药金额(DDDc)=某药的总药费/该药DDDs[1],值越小,日均费用越低。
2 结果
统计结果见表1至表3。住院部麻醉药品使用金额最多的是2010年,比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分别增长201%,221%和47%,增长幅度较大,占总金额比例呈先降后升的趋势。麻醉药品共有不同规格的10个品种,其中注射剂6个品种,片剂3个品种,外用贴剂1个品种。
3 讨论
长期以来,我国对麻醉药品的管理十分严格,导致其医疗消耗量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2]。随着国家对麻醉药品管理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医务人员对合理、足量应用麻醉药品止痛的认识深入,预计麻醉药品的用量会逐年上升。由表1得知,2007年至2010年中除2008年用量稍有下降外,其余几年用药金额和用药金额的比例均逐年增加,2009年增幅相对比较明显。这与医院年业务量增长有关,特别是手术科室业务量增长促使芬太尼族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增加(表2)。2008年度麻醉药品总金额出现下降,分析其原因是DDDc值比较低的哌替啶使用于术后镇痛,从而降低了DDDc较高的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的使用量。
表1 2007年至2010年麻醉药品使用金额
表2 2007年至2010年麻醉药品总消耗量及DDD
从表3可见,舒芬太尼使用频度在2009年上升两位,居于第1位,其消耗量至今仍呈上涨趋势。近3年芬太尼针的DDDs比较稳定,各年度均位居第2位。吗啡用药频度在2009年上升1位,居于第3位。除2008年外,哌替啶的DDDs排序中明显下降,2010年度排在第5位。可待因在各年度DDDs排位均为最后。
表3 2007年至2010年度麻醉药品DDDs和DDDc排序
芬太尼及其同系药物:具有镇痛效力强、起效快、半衰期短、不良反应少的特点,主要用于手术止痛和复合麻醉。芬太尼价格相对较低,是目前复合全身麻醉中常用的药物,在住院患者的各级手术中被广泛应用,在2007年麻醉药品DDDs排第1位。2008年芬太尼注射液的使用量及DDDs有下降,于2009年度其DDDs被舒芬太尼超过,这与舒芬太尼实施静脉麻醉效果优于芬太尼有关[3]。芬太尼透皮贴剂在我院2009年才正式引入,故用量不大。芬太尼透皮贴剂给药简便、生物利用度高、起效较慢,故广泛应用于中度到重度慢性疼痛。但调查发现,我院贴剂主要应用于手术后镇痛,这不仅无法在短期内调整芬太尼的用量,并且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或威胁生命的通气不足。因此提醒临床科室注意合理用药。舒芬太尼是一种高脂溶性阿片类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可经静脉、椎管内或硬脊膜外间隙和鼻腔给药。其镇痛效果为芬太尼的10倍,且对心血管系统和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能较好地抑制气管插管和手术中刺激所致的应激反应、呼吸抑制等。其副作用较芬太尼轻,麻醉诱导迅速、苏醒快且很少发生再吗啡化作用。随着我院手术量逐年增多,同时由于对术后疼痛治疗的重视和药品可及性的提高,该药的消耗金额和消耗量将会进一步增加。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μ受体激动剂,效价与芬太尼相似,半衰期3~10min,且代谢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长期用药无蓄积作用,不影响术后苏醒。但其DDDc明显高于芬太尼,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吗啡:从表3可知,2009年吗啡的使用频率超过哌替啶居第3位,并持续到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医用吗啡消耗量作为癌症患者无痛治疗的标尺,并作为评价《癌症三阶梯止痛原则》贯彻力度的一项重要指标[4]。全球医用吗啡消耗量的总趋势也是逐年增加。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对肿瘤引起的慢性疼痛应执行《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而长期口服吗啡是公认治疗癌痛的最佳方案[5]。我院临床正逐步由吗啡制剂取代哌替啶注射液用于癌痛,临床效果得到医师、患者及其家属认可。口服吗啡缓释片释药曲线平稳,成瘾性低,止痛效果好,用药方便,长期用药无器官毒性作用,是“癌痛三阶梯治疗”的推荐药物之一[6]。但该药价格相对较贵,相当一部分长期用药的患者在经济上难以承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更广泛地应用。吗啡注射液是癌痛患者镇痛用药,由于出现恶心、呕吐、便秘的几率大于吗啡缓释片,适合于不能口服的患者。我院吗啡注射液的使用量较低。
哌替啶:作为合成阿片类镇痛药,镇痛作用强度仅为吗啡的1/7~1/10,镇痛起效快,但长期使用可能发生体内代谢物去甲哌替啶的蓄积,引起神经中毒,故不宜用于慢性疼痛。由于哌替啶对妊娠末期子宫正常收缩无影响,且很少引起胆管痉挛,临床多用于内脏剧烈绞痛、术后疼痛及分娩止痛等。由表2及表3可见,2007年与2008年哌替啶的使用量及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吗啡,并且使用对象中癌痛患者较多,用药结构不合理。为此,我院多次举行《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讲座。2009年哌替啶的DDDs开始下降,2010年排在第5位,使用频率明显低于盐酸吗啡,其中癌痛患者的使用量明显下降,医师对止痛指导原则执行较好。
羟考酮:是纯阿片类激动剂,作用机制与吗啡相同,但效力是吗啡的2倍。其控释片口服生物利用度可达到60%~87%,与其他阿片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相比有明显优势,并且具有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释放无峰谷现象等特点,更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止痛方案提倡的按时给药原则,故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7]。自2010年我院引进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奥施康定),疗效很快得到临床认可,并在该年麻醉药品DDDs排序替代可待因而排第6位(表3)。
其他麻醉药品:可待因片属弱阿片类,具有止痛、镇咳作用,作为“三阶梯”止痛的代表药物,可待因在本院并未受到重视。从表2及表3可知,其消耗量在2008年上升后呈逐年下降趋势,并且每年DDDs排序最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三阶梯止痛疗法不断用于临床实践,故第二阶梯的划分被日益淡化,中度疼痛的患者已被视病情需要被“分化”到第一阶梯“非阿片类用药”或第三阶梯“强阿片类用药”[8]。因此导致可待因等中等镇痛强度的药物用量有所下降。我院将此类药物主要用于剧烈的干咳,因此使用量比较小。
通过对近4年我院麻醉药品的使用情况分析,可知管理和使用基本符合规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逐步改进。建议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合理用药认识水平,从而更加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麻醉药品。
[1]邹 豪.医院药物DDD数排序分析的原理及利用[J].中国药房,1996,7(5):215.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0年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38.
[3]刘鲲鹏,廖 旭,薛富善,等.舒芬太尼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05,7(6):456.
[4]徐建国,于世英.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规范化临床应用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5.
[5]高立士.对麻醉药品使用和监管工作的调查研究[J].中国药业,2006,15(2):8.
[6]孙 燕,顾慰萍.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75.
[7]蔡志基,赵雩卿,刘端祺.国际麻醉药品的医疗消耗趋势[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28(12):17.
[8]刘端祺.“三阶梯”止痛原则临床实践20年[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2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