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语篇非结构衔接的认知转喻分析

2011-04-08薇,

关键词:指代省略语篇

肖 薇, 张 岚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09)

英语语篇非结构衔接的认知转喻分析

肖 薇, 张 岚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09)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衔接机制及认知方式入手,以转喻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为基础,在语篇层面探讨非结构衔接中认知转喻所起的作用和功能,详细分析了认知转喻在指称、替代、省略、重复、同义、上下义等手段上的衔接性,从而证明非结构衔接方式的转喻性本质。

语篇;认知转喻;非结构衔接;理想化认知模型

一、引 言

作为语篇分析重要内容之一的语篇衔接机制一直为业界关注,许多专家学者都以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从人际、概念、语篇等元功能角度对语言的篇章性进行探讨,但少有涉及人类思维的认知机制。虽然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人类经验和感知等因素也被认为和语篇分析密切相关,然而多年来在认知学的角度隐喻所受到的关注要远远多于转喻。现在,转喻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理论上,国内外学者较全面地分析了转喻的认知本质,其中被广泛引入和采用的观点是:在ICM下用中心和高度凸显的概念来转喻相对不那么凸显的项目,在这个认知过程中,转喻体为目标体提供心理可及。在应用上,国内学者沈家煊较早地运用了转喻理论探讨了转喻认知机制在语法上的体现,也研究了转喻与语用推理和概念整合之间的关系[1]。其他学者也开始尝试用转喻的方式对一些具体语言现象进行解释,如词义衍生、委婉语、惯用语、动宾非常规搭配等。而开始意识到转喻与语篇篇章性相关的是魏在江和孙志农,他们把转喻机制与心理框架理论结合起来,用认知的方式解释语篇的衔接与连贯[2]。只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为少见。笔者认为,作为人类认知方式而存在的转喻,其功能不仅仅局限于词汇的替换,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本文将基于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认知转喻在英语语篇非结构衔接上所起的作用。

二、语篇的衔接机制与转喻的认知本质

Halliday和Hasan最早提出了语篇衔接理论,指出篇章性取决于衔接关系,而衔接关系体现为照应、替代、省略、衔接词、词汇衔接这五种机制。之后Hasan进一步将语篇衔接方式分为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1]。我国著名学者胡壮麟、张德禄、刘汝山等将社会符号层和音系层纳入了衔接范围[2],探讨了衔接机制与语篇连贯之间的关系,多方位论证了衔接机制的应用。目前对语篇衔接机制的分析大多从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这两大方面入手。结构衔接包括主位推进模式、平行对称结构等;非结构衔接又可分为词汇衔接(重复、同义、上下义、整体部分词)和语法衔接(指称、替代、省略)。这些衔接手段的运用使得一系列语段之间彼此联系、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连贯的语言整体。

关于转喻,在认知语言学出现之后,它不仅仅被视作一种修辞格,更被认为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对其本质的研究主要从认知域、认知参照点、理想认知模式等角度进行。Lakoff和Johnson认为转喻具有指称功能,是在一个认知域中对某事物的概念映现[3],体现了临近性。Langacker认为转喻表现的是某一事物或概念中最突出、明显,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特性,是一种认知参照点现象[4],体现了突显性。Panther和Radden认为转喻是ICM下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概念实体在同一ICM内向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5],转喻体是突显的,目标体是背景的。可见,转喻涉及的是一种“接近”和“突显”的关系[6],它们是转喻起作用的心理基础和运作机制。转喻无论在日常交际还是文学作品中体现的都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

三、转喻的语篇基础

根据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一个具有突显特征的转喻模式可以代替同一模式中的其他成分或指称整个范畴,这就为语篇的衔接提供基础。语言形式与其所指物、概念与所指物之间也存在着转喻关系。Abdul Gabbar Mohammed Al-Sharafi认为,转喻不仅是词汇项的一种符号运作,更多的是一种超过词汇层、进入语篇层的意义表征延伸,转喻的指称之力已经被看成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一个主要因素[7]。

语篇的转喻模式表现为形式层和概念层两个层面,分别涉及语篇意义与认知,对应语篇衔接与连贯。鉴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重点考查形式层。在这个层面上,形式代形式、形式代概念能够解释语篇中的“替代”关系;概念代形式体现了语篇的“指称”和“省略”关系;形式代形式、形式代概念、形式代事物反映了语篇的“照应”关系与词汇衔接方式。可见,语篇的形式意义层就是语篇的衔接层,通过对形式层的研究能够解析语言的构造、语篇的衔接与生成,从而反映语言、思维认知和现实三者之间的互动。

四、非结构衔接中的转喻分析

根据功能语言学的衔接理论,非结构衔接包括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下面我们将从这两大方面探讨认知转喻在语篇衔接中的作用。

1.语法衔接

首先,从指称上看,Al-Sharafi认为所有的指称都是转喻性的[8],这就意味着我们能够发现Halliday所划分的直接指称和间接指称与转喻之间的关系。

(1)February 14is Valentines'Day.It is celebrated as a lover's holiday today.

(2)Jane missed class again.She had been absent all week.

这两句中,“February”和“It”、“Jane”和“She”虽然存在语言表面形式的不一致,但所指相同,分别指代同一件事物或同一个人,且前后单复数一致,形成了明显的语篇衔接关系。但有时,前后语的指称并不一致,甚至会在语言形式上有较大出入,这就需要引入转喻机制进行解释。

(3)The zoology class could come down to the zoo today.They may continue their study of ani-mal adaption.

(4)He is fond of the bottle no matter what kinds they are of.

(5)Put the Harry Potter away!They make a mess here.

(6)Table 2is about leaving.He has eaten all the food.

例(3)中,“The zoology class”是一个表层结构上表单数概念的名词短语,它在形式上无法与通常指代复数概念的代词“They”相呼应。然而,引入转喻机制后,我们会发现“The zoology class”实际具有这样的深层结构——the members in the zoology class,我们对此所产生的认知决不会是“班级”或“教室”前去动物园,而是班上的全体同学。class转指学生,这样就与代词they保持了指称的一致。例(4)中,“bottle”意为瓶子,且为单数形式,这与后句的“they”形成了明显的形式矛盾和语义冲突。然而通过转喻机制可以发现,“bottle”实指瓶子里装的酒,这就符合了转喻本身的类型之“容器转喻内容”。两者的语义冲突就能化解,前后文的衔接自然就建立起来。例(5)的指称关系为“Harry potter”和“They”,这样的表层结构令人十分费解,前者指代一个人而后者指代一群人或一些物件,两者无法衔接。然而对小说或电影略知一二的人都会发现,Harry Potter是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罗琳笔下的一位知名主人公,以哈利·波特命名的系列小说已发行七本。因此,这里最合理的推断便是“Harry Potter”转喻罗琳的系列儿童读物,“They”指代那些读本,这样前后便有了很好的衔接。例(6)也存在类似的问题,“Table 2”指物,“He”指人,两者在形式和语义上都不对称。然而从认知角度看,两句都是对动作的描写,那么施动者一般而言多是人,“准备离开”和“已吃完所有食物”能够辅助我们猜测动作的语境应为餐馆,因此不难推断此处“Table 2”转喻在2号桌用餐的客人。可见,间接指称也具有转喻性,并且这种转喻性可以帮助我们找寻如整体代局部、人物代作品、容器代内容、地点代人称等指代关系,发现形式代形式、形式代事物、形式代概念等转喻模式,从而建立上下文的衔接。

其次,再来看看替代。替代是指用一个成分代替另一个成分,是“形式代形式”或“形式代概念”的一种基本表现,而转喻本身就是替代的过程,因此替代从本质上讲也是转喻的。

(7)TOEFL does not measure how well you speak English,however,the Test of Spoken English does.It is a test,about 20minutes long that involves speaking English.Many American universities will advise you to take this one if you plan to attend graduate school.

(8)—Jack can jump over the fence.—I'm not sure whether David can do so.

例(7)中有两处替代关系,一是首句句末的“does”,属于动词性替代,回指前面的“measure how well you speak English”;二是“one”回指“test”或“the Test of Spoken English”,属于名词性替代。例(8)是个对话,替代关系表现为“so”回指上句“jump over the fence”,属于分句性替代。可以说,替代基本上都具有回指的性质,指代前文已经提到过的内容,通过这种形式代形式的模式实现语篇的前后照应。转喻在这里不仅可以提供语篇中的形式连接,还能帮助读者建立认知连接,实现语篇的内部意义。

省略往往被看作零替代,是“结构上必须而未说的东西”,而“这一结构空位须由其他地方来填补”[9]。运用转喻的认知理据可以重现语篇中省略部分的完整形式,建立合理的认知语境,形成衔接。

(9)Chinese students are generally willing to study very hard for long hours.This is an excellent characteristic,but not an efficient method of study.The efficient is to have enough food,rest and relaxation.When you return to your studies,your mind will be refreshed.

(10)—What is he doing in the garden?—Trimming the trees.

例(9)中,“but not”是“but it is not”的动词省略形式,省略成分指代前文的“This”,并进一步回指上一句的“study very hard for long hours”。“The efficient”也是个省略结构,其完整形式为the efficient method,属于名词性省略。例(10)的回答句缺失句子的主谓结构“He is”,属于分句性省略。这几处的原文不仅存在形式和逻辑上的省略,也存在认知上的省略,需要我们借助经验和感知来补足缺失内容。原文均用了中心和高度相对凸显的项目作为参照点来衬托不那么凸显的项目。“not”和“The efficient”分别采用了否定和定冠词特指的方式来唤起人们脑海中这一概念的对立面。“Trimming the trees”用了非常简明的动名词结构来凸显人物的活动内容及当时所处的认知环境。这种概念代形式的表现模式能够激活基于经验的相关知识,因而语言具有了转喻性,语篇也具有了篇章性。

2.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包括重复、同义、上下义、整体部分词等手段。重复是一个词指向另一个词,两者具有共同指称[9],它可以是形式上的一致,也可以是形式的不一致、意义的重复,即在同一语篇中一个词的所指与另一个元素相关。它包括简单的重复、近义、总括等手段。

(11)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12)Undergraduates usually live and study in their colleges where they are taught in small groups.They attend lectures,join laboratory and practical work organized by the university and held in university buildings.It's a place to experience the diversity of life and learn to grow up.

例(11)采用了首语重复的方式,形成了一串并行的结构表达,前后文衔接非常紧凑。此外,三个分句的后半句虽然用了不同的词汇seas,oceans,beaches,grounds,但却转喻同样的含义即“所有的地方”,因此表面看似无关的词汇实际具有相同的意义,表现了词汇重复的关系。例(12)情况略有不同,语言表层没有简单的词汇重复,重复关系体现在最后一句的“place”和前文的“college”。这里运用了ICM模式下类属的转喻关系,因此即便两个词有着形式的不同却存在意义的一致。当然,这种所指的一致性并非必然的,它是我们借助认知思维,临时地、偶然地建立了一对转喻体和目标体,转喻体place与目标体college相互映射,形成了重复的关系,从而实现了上下文语篇的衔接功能。

同义包括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在含义上蕴含着替代关系,具有转喻性。

(13)Education is not an end,but a means to an end.In other words,we do not educate children only for the purpose of educating them;our purpose is to fit them for life.

(14)The ups and downs of life may seem to have no predictable plan.But scientists now know there are very definite schemes that almost all people share.Even if you've passed some of your“prime”,you still have other prime years to experience in the future.

例(13)出现了两次“end”、两次“purpose”,它们所指相同,都表示目的。转喻发生在符号、概念和现实世界这三个本体域中,同义词言内具有同样的意义,只不过是用一种形式替代另一种形式,反映了“形式代形式”的转喻表征。另一方面,同义词言外同属一个概念,体现了“形式代概念”的转喻表征,因此这种语篇形式层体现了语篇衔接层的关系。同样,例(14)也出现了一对近义词“plan”与“schemes”,虽然两处语言形式不同(表现为单复数的差异),但却具有相同的指称即“生活模式”,都是“形式代概念”的转喻模式,因而即便两个词分别在句中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也丝毫不影响语篇的整体性。

上下义包括上义词与下义词的关系、下义词与下义词的关系,但不管是哪一种都体现了其本质的转喻性,因为上下义的内包关系正是转喻类与属或范畴与范畴成员之间的表现。

(15)Everyone has his own way of relaxing.Perhaps the most popular way is to take part in sports.There are team sports,such as baseball,basketball and football.There are individual sports,also,such as golf and swimming.In addition,hiking,fishing,skiing and mountain climbing have a great attraction for people who like to be outdoors.

这一段有着三个层次的上下义内包关系。文章首先提到了人们不同的放松方式,其中以参加体育运动最为流行。体育运动又包括团队运动(棒球、篮球、足球)、个人运动(高尔夫、游泳)和户外运动(徒步、钓鱼、滑雪、登山),上下义关系明显。

我们若要对某个语篇进行理解,首先必须对语篇表征进行组块分类,这些分类后的组块就好比一个知识框架,帮助我们理清语篇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集合-子集-元素的系统式概念,并区别包含与被包含的层次关系,正如例(15)所示。该例中有的词汇具有上义词和下义词的双重“身份”,它们在不同的次序层面有着不同的概念范畴。不管它们彼此间的类属关系如何,它们始终通过“概念代概念”的表征展示着相互的替代关系,印证了转喻模式在语篇衔接上的作用。

整体部分词从本质上说也是转喻的,因为转喻本身包括整体代部分、部分代整体的基本推理关系。

(16)Wuthering Heights is the name of Mr.Heathcliff's dwelling.“Wuthering”being a significant provincial adjective,descriptive of the atmospheric tumult to which its station is exposed in stormy weather.Pure,bracing ventilation they must have up there at all times,indeed;one may guess the power of the north wind blowing over the edge,by the excessive slant of a few stunted firs at the end of the house;and by a range of gaunt thorns all stretching their limbs one way,as if craving alms of the sun.Happily,the architect had foresight to build it strong:the narrow windows are deeply set in the wall,and the corners defended with large jutting stones.

语篇从“呼啸山庄”的得名入手,慢慢呈现出一副山庄的整体部分图:“Heights”地处特殊,常在暴风雪时受到“atmospheric tumult”,是希茨克利夫先生的“dwelling”,房屋一头有着矮小的“stunted firs”和一排瘦削的“gaunt thorns”,好在房子本身盖得结实,有着深嵌墙内的“narrow windows”和墙角“jutting stones”的保护。这一系列特征凸现的词汇彼此串连起来,从整体到部分、从大到小、从轮廓到细节,列举了山庄的所有元素,在我们脑海中构建出一个山庄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拥有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在没有阅读上段文字的情况下构建出的山庄ICM可能不尽相同,因为ICM不一定是语言内的。也就是说,事实上这里的dwelling,firs,thorns,narrow windows,stones并不一定与heights相关,它们没有必然的相互联系,没有语义上的包含关系。因此,在理解上必须启动人类感知和经验,Radden和Kovecses认为ICM模式不仅是语言内的,也是语言外的,不仅存在语义包含,也存在认知包含,转喻本身也包括经验论。所以我们能够把一些看似毫不相关的词汇元素联系起来,并构建出理想认知模型,使前后文合理地衔接起来。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功能语法的非结构衔接机制的角度着手,对语法及词汇的衔接方式进行了转喻认知的分析,证明了转喻在指称、替代、省略、重复、同义、上下义等语篇衔接手段上的认知本质,并进一步指出有些用Halliday言内意义难以解释的现象可以借助转喻的“经验论”解释其言外意义,从而实现语篇的衔接。当然,语篇的衔接机制是多样的,转喻本身也存在着指称或非指称功能,言内转喻也并非转喻的唯一表征,因此笔者有理由相信,关于转喻在语篇衔接与连贯方面的研究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中进行,如转喻的认知方式如何在结构衔接中体现、转喻的非指称功能是否与篇章性有关、言外转喻对语篇衔接是否有影响、语用视角下的认知转喻如何实现语篇连贯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3-15.

[2]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38-42.

[3]Halliday,Hasan.Language,Context,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43-87.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62-208.

[5]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6.

[6]Langacker R W.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Cognitive Linguistic[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30.

[7]Panther,Radden.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C]//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17-19.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15.

[9]魏在江.概念转喻与语篇衔接——各派分歧、理论背景及实验支持[J].外国语,2007,(2):29-36.

Cognitive Metonymy in Non-structural Cohesion of English Discourse

XIAO Wei, ZHANG L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hesive mechanism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mod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the functions and effects of cognitive metonymy in the non-structural cohesion are studied based on the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ICM),especially the metonymic cohesion in reference,substitution,omission,repetition,synonym,hyponym,etc.,so as to reveal the metonymic property of the cohesion in English discourse.

discourse;cognitive metonymy;non-structural cohesion;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ICM)

H315

A

1008-3634(2011)05-0111-05

2010-08-16

合肥工业大学科学研究发展基金项目(2010HGXJ0088)

肖 薇(1981-),女,安徽青阳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郭立锦)

猜你喜欢

指代省略语篇
Let’s Save Food To Fight Hunger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中间的省略
“不一而足”话讨论
自然语言中的指代技术的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