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乳腺癌1例
2011-04-08王以春乔洪张凤巧郭跃文李慧平洪继波
王以春,乔洪,张凤巧,郭跃文,李慧平*,洪继波
(菏泽义春乳腺专科医院;山东 菏泽274000;⋆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隐性乳腺癌1例
王以春,乔洪,张凤巧,郭跃文,李慧平*,洪继波
(菏泽义春乳腺专科医院;山东 菏泽274000;⋆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肿瘤;隐性,乳腺癌;病理报告
患者,女,36岁,因右侧腋窝肿块伴疼痛半月,加重5天入院。患者入院前半月出现右肩部沉重不适,右腋窝疼痛并触及一肿块,似小枣样大小,质地较硬,活动度差,明显触痛。患者以往健康,否认传染病及其他病史。
入院查体,头颅、心肺及腹部未见异常,双侧乳房大小对称,皮肤光滑,未触及肿块,无触痛。双侧腋窝均触及肿块,左侧腋窝触及一肿块,光滑,可活动,无压痛;右侧腋窝触及肿块,质地硬,活动度差,明显压痛。超声检查双乳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呈较粗大光点,CDF1无特征性,偶见血流信号增多,散在分布。X线钼靶检查双乳对称,腺体分布呈混合型,腺体约占80%,双乳内亦见片状密度增高影,右腋窝可见两枚淋巴结影,其中一枚为实心,大小3cm×2cm×2cm。左腋窝可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大小1.1cm×0.8cm×0.6cm。胸部X线摄片,心肺及纵膈无异常,胸部CT,心肺纵膈无异常。腹部B超,胃肠道造影、妇科及泌尿生殖系统检查均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血常规,白细胞4.7×109/L,粒细胞57.4%,淋巴细胞42.6%,血红蛋白141g/L。诊断:1)双乳腺增生。2)双侧腋窝肿块性质待查。
入院次日行双侧腋窝肿块切除术,病理标本检查报告“左腋窝皮样囊肿”,右腋窝淋巴结转移癌,ER阳性,病理报告提示转移癌来源于乳腺癌。1周后行右侧乳腺手术,病理标本报告,右侧乳腺增生,导管扩张,导管上皮细胞增生,个别导管内有一肿块0.8cm×0.6cm×0.3cm呈导管内癌结构。ER阳性。出院诊断:1)右乳隐性乳腺癌。2)双乳腺增生。
2 讨论
隐性乳腺癌(occult breast cancer)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乳腺癌,临床上乳房常触不到肿块,以腋窝淋巴结转移癌或其他部位转移癌为首发症状的乳腺癌,原发肿块直径多在1cm以下,甚至仅在镜下看见。然而其转移灶却生长较快,并明显大于原发病灶。在国外其发病率占全部乳腺癌的0.46%~1%,国内天津肿瘤医院报告其占全部乳腺癌的0.7%。本例患者,首先发现右肩部沉重不适,右侧腋窝肿块伴压痛,并未发现双侧乳腺肿块。B超及钼靶亦未发现乳腺肿瘤病变;但右腋窝肿块切除病理报告,右腋窝淋巴结转移癌,ER阳性,病理报告提示原位癌来源于乳腺癌。并提示该患者属于隐性乳腺癌。由于转移灶生长快而大,原发灶生长慢而小。临床上易出现原位癌被误诊或漏诊,延误病情。
隐性乳腺癌在病理上以浸润性导管癌多见。少数为小叶原位癌或导管内癌,发生转移是癌细胞已穿透基底膜所致,Gallager等用组织化学的方法证实了这一观察。隐性乳腺癌其转移灶生长快,并明显大于原发灶,这种原发肿瘤小而转移癌大的现象被称为差异性生长。从理论上讲,原发癌的抗原性强,引起机体强有力的免疫反应,以控制原发灶的生长,但控制不住转移灶的生长,推测与肿瘤的抗原性在转移灶内发生改变有关,从而导致原发癌诱发的免疫反应不能作用于转移癌。
在患者中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恶性病变多见于乳腺癌,尤其是病理诊断为腋窝淋巴结转移腺癌,而无明显原发灶的患者,应首先重点进行乳腺检查。1)一般认为X线钼靶检查可以发现毫米级直径的肿瘤,检出率在50%左右,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钙化往往是隐形乳腺癌的唯一X线表现,但应注意钙化灶不是乳腺癌特有现象。2)ER测定。ER在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很重要作用,测定腋窝转移癌的ER,有助于隐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ER阳性提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不能排除乳腺癌。3)针吸细胞学检查对影像检查可疑区行定位穿刺抽吸组织行组织学检查或定位活检术,可以明确诊断,据报导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的正确率高达76%~95%。4)其他如乳腺CT、磁共振、热图像、超声断层扫描等均可以提示诊断。
R737.9
A
1008-4118(2011)03-0095-01
10.3969/j.issn.1008-4118.2011.03.51
201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