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本主义理论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2011-04-08洪燕青
洪燕青
新体育课程理念渗透着对人的需求、发展的重视,关注人的差异性,强调其潜能的发挥与实现。而如今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由教师讲解、示范,再配以枯燥、机械的练习,缺乏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如何全面贯彻新体育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对此,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就要不断地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和经验,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获得身心健康,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一 人本主义理论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西方心理学思潮,它吸收了存在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自由、选择和责任及现象心理学所强调的直觉、直观经验和个人意义等哲学心理学思想,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它反对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生物还原论,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1]。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他们的理论观点扩展到教育教学领域,认为教学中应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认知以及情感、兴趣、动机等非认知因素的发挥,提倡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 人本主义理论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体育教育中的理论宗旨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突出“人文关怀”,改变体育课程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练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打破教师中心论,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情感需求,发挥体育的强身健体、调适情感、促进交往、张扬个性等多种功能[2]。以下主要从人本主义理论在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境中的运用进行阐述。
1.人本主义理论在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应用。
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更多的是从运动技能达成的角度来设计的,以传授运动技术为重点,过分看重成绩达标,强调学生的技能训练,教学目标中较少涉及学生内心的感受、态度及交际能力,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情感体验。人本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体育课程目标必须立足于发展完整的人格,以促进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因而在制定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时,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绝对化,既要突出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要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个体需求并予以区别对待。第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多元化,既有技能达成方面的,也有认知、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这也体现了体育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新课程体育教学目标改革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领域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学生达到的体育课程目标的程度划分为六个不同等级的水平目标。因此,人本主义理念下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旨在实现多元化,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2.人本主义理论在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应用。
在人本主义理论中,罗杰斯强烈反对重知轻情,或知、情分离的传统教育,提倡人本主义的意义学习,而所谓意义学习,不是指那种仅仅涉及实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3]。应用到体育课程学习上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所学习的内容对健康的价值,将来能作为一种手段进行身体练习,使其身心融入其中,促进自我学习。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及个性发展。体育课程内容改革提出教授内容的多样性与可选择性,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和兴趣。体育教学内容按照运动项目可分为:田径、篮球、排球、健美操等项目,学生自主对部分运动项目进行选修,如高中和大学采取的是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此外,体育教师在处理体育教学内容时要挖掘和利用贴近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素材,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趣味化,学生从思想认识到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更能激发其学习动机。如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开设富有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如赛龙舟、舞龙舞狮、定向越野等;根据体育教学内容的功能特性,将教学内容分为精教类、简教类、介绍类、锻炼类等,有侧重性地进行教授;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加工以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专长对部分运动项目的选修,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发展运动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3.人本主义理论在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导致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体育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获取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要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4]。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教师在课堂上面向几十个学生授课,其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集体中彼此学习的运动技术相同、易于共同进步;但就人本主义理论看来,教学不能压抑人个性的发展,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并且学生在身体和运动技能方面的差异要远大于智力差异。因而体育教学要体现人文关怀,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区别对待,如用言语鼓励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当降低学习难度等,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当然体育教师主导性的发挥还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发挥个性潜能,引导学生自学,比如查看相关书籍、看图解、观看视频等等。总之,教师在引导上要多下功夫,让学生多思考、多练习;教师要尊重、鼓励并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使学生乐学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程中去。
4.人本主义在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课程评价既要照顾到全体的学生,在宏观层面上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以便有所了解,也要体现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和客观评价,以促进个体的良好发展[5]。对学生的评价是体育教学评价的重点,它对体育教学活动起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受到年龄、性别、体能、兴趣、个性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单纯以运动技能的达成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挫伤了一部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人本主义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功能。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在以统一技能达成标准形式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的内容上,应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如生理机能测试、学习态度、技能与达标等;评价主体方面有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三个方面的权重相结合。通过建立体育学习过程性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评价的有效发展,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5.人本主义理论在体育课程教学环境中的应用。
体育教学环境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和“学”的条件的总和,体育教学环境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是指:教学场所和设备、体育教学的自然环境、班级的规模、队列队形等;心理环境指校风和班风、学校传统与风气、课堂常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6]。在物理环境方面,由于体育器材不足,尤其是在农村、偏远地区,因而提出体育教师进行体育设施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如制作简易器材,改造场地器材等,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在心理环境方面,人本主义理论提倡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心理氛围,这为学生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心理基础。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树立平易近人的形象,以博大的胸怀、真挚的感情对待学生,使学生尊师、亲师、信师。在体育教学环境中体育教师往往关注的是物理环境,殊不知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设平等温馨的体育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受到温暖,从而积极地参与其中,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获得身心健康。
三 结束语
总之,人本主义理论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从多个方面都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真正贯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这一策略思想,应用人本主义教育观来促进体育课程教学,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共同的目标,从而使每个学生得到最适宜、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
[1]曾诚,姚成建.人本主义教学观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启示和指导[J].成人教育,2005(02).
[2]吴修坤.构建“以人为本”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体系[J].昌吉学院学报,2008(01).
[3]江华.谈人本主义观下的现代体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2).
[4]张军,雷娜.浅谈人本主义原则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12).
[5]刘秋芳.浅议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02).
[6]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