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英语专业学生语用失误的深层原因分析

2011-04-08郭楚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语境交际

郭楚生

(湖南理工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湖南 岳阳 414006)

非英语专业学生语用失误的深层原因分析

郭楚生

(湖南理工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湖南 岳阳 414006)

语用失误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究其原因,除了众多学者所揭示的语用失误原因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宏观上的中国外语教学大环境和微观上的认知语境。对语用失误原因的深层挖掘将有助于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并推动我国高校公共外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语用失误;中国外语教学环境;认知语境

一 引 言

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于1983年在《跨文化语用失误》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语用失误这一概念。“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使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适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何自然(1997:205))。Thomas(1983:96)指出:“在言语交际中说话没能根据标准的语法编码模式去遣词造句,他顶多被认为是说得不好(speaking badly),但没有按照语用原则来处理话语,他就会被认为是表现不好(behaving badly)。”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过多地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大部分课堂教学时间用在语法规则的讲解和句型的操练上。结果是,学生的语法能力得到了提高,但一旦用英语进行交流,就自然而然地将汉语语用规则、交际模式和文化习俗带入英语语境,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语用失误。

二 语用能力与语用失误

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ell Hymes)于1972年针对乔姆斯基(Cho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他认为,交际能力由四部分组成:即形式上的可能性、手段上的可行性、语境中的适宜性、和使用上的得体性。交际能力的新概念超越了狭窄的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局限,将适应文化规则的能力归纳在交际能力的范畴中。交际教学法专家Widdowson(1978)把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grammaticallycorrect)称之为“语言的用法”(usage),把得体地运用社会文化规则的能力(culturally appropriate)称之为“语言的使用”(use)。他认为第二语言(外语)的教学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后来,Canale和Swain(1980,1983)在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的概念上进一步把交际能力丰富为四个方面:即,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主要指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等方面的能力);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指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及组句成篇的能力);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指了解交际的社会背景及文化规则的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指交际者应付各种交际场合,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前二者指学习者应掌握的语言能力;后二者可以理解为语用能力。

语用失误跟语用能力密不可分。Thomas认为,语用失误是由于缺乏正确理解言语的能力而造成的交际失败。他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一类是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另一类是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前者指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所说的目的语不符合以该目的语为母语者的语言习惯,误用了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或者由于不知道目的语的正确表达方式,而按照母语的语言习惯套入到目的语。后者指学习者因为不了解对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有关。这种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尤其常见。

三 非英语专业学生常见语用失误现象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基本上都是在脱离真实交际语境和缺乏交际目的的情况下习得大量词汇和语法知识,多年的应试教育培养了他们较强的语法能力,但不知如何得体地、正确地运用所习得的语言知识而导致交际冲突或失败。概括起来,非英语专业学生常犯的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本族语的语用知识发生负迁移

学习者在使用英语交际时只注意理解话语的表面意思而不去推敲其隐含的意义。例如:一位美国学生感谢中国学生的帮助时说:Thank you,而对方却脱口而出:It doesn’t matter。显然,这位中国学生是受了汉语中“没事”的影响,而没有恰当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正确的回答方式应该是:You are welcome,或者是 It’s my pleasure。

(二)由于教学所导致的语用失误

这种失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学习过程中使用的资料和课堂用语缺乏真实性。学习者只学到了语言的形式和意思,而没有弄清楚其中的语用含义。例如:英语初学者经常操练这样的句型:How old are you?---I am twenty;Where are you from?---I am from Shanghai;Are you married?---No,I am still single;What’s your income?---I earn three thousand Yuan a month.等。在这样的操练过程中,学生只学会了语法上正确的英语表达形式,即语言的用法(usage),而没有学会得体地运用社会文化规则的能力,即语言的使用(use)。在操练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得到语用方面的提示,就会在交际中造成语用失误。因为在真实交际中,上述对话要么显得过于生硬无礼,要么有干预别人隐私的嫌疑。总之,在社交场合中,这些问话都违背了交际原则,会引起对方的不悦或反感。

(三)听话人不懂或误解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而引起的语用失误

(1)A:Is the school library open on Sundays?

B:Of course.

听到B的回答,A会感到受了侮辱,因为其隐含之意是What a stupid question!得体的回答应该是Yes, indeed it is.

(2)A:Have you finished your assignment?

B:Yes,I have finished my assignment.B的回答违反了语言交流中的合作原则,会让A认为B对他提的问题不屑一顾和厌烦。B用完全句回答,听起来让人觉得在“耍脾气”或“使性子”(Kasper,1981)得体的回答是使用省略句:Yes, I have.

(四)说话者不分场合、不分谈话对象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而造成的语用失误

一位中国学生初到美国,上出租车后对司机说: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 send me to Holiday Inn, please?在西方,对出租车司机说这样客气的话显得礼貌过头,有失身份,不够得体。英美人通常说:“Holiday Inn,please!”

(五)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语用失误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系统,具有文化的承载功能。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言语规约。如果把一种文化的言语规约直接移栽到另一文化上面,就会造成语用失误。如:中国人探望病人时常说“保重身体”,“多多休息”,“多喝开水”,“多穿点衣服”等以示关怀与安慰。如果看望美国病人时说Have a good rest, drink plenty of water,and put on more clothes就会引起病人的反感和不悦,因为这种中国式的安慰话语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认为他们自己不会照顾自己,连穿衣服这样简单的事情都不会做。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人常用“Hope you’ll get better soon.”来祝愿病人早日康复。

(六)民俗习惯差异造成的失误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典型特征是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强。这是因为西方经济以工商业为主,充满竞争和风险,生活节奏快。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造就了慢节奏的时间观念,工作要“慢工出细活”,宴请时要“慢慢吃”,送客时要“请慢走”“慢点开(车)”“慢点骑(自行车)”等。如果将这些告别语直接译成:Eat slowly, Go slowly,Walk slowly或Ride slowly,听起来感觉十分别扭。西方人会觉得奇怪和不可思议:时间就是生命,我干嘛不能快点走呢?

四 语用失误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外语教学的大环境的直接影响

我国外语教学的大环境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定位,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

首先,140多年的外语教学史足以证明,我国的外语教学长期侧重于语言能力的培养。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中国第一所新式英文学校—京师同文馆算起,语法翻译法占领我国英语教学讲坛长达140多年之久。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在于“强调准确性,重视理性,注意磨练学生的智慧,强调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1]。尽管近20几年来,国外最新的语言学理论和各种不同的外语教学法被不断地引入我国的外语教学,但是对外语学习的保守态度基本保持不变。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既没有充分体现中西文化的交融,也没有充分展示中西文化的冲撞,学生只注重理解语言的表层意义,而忽视了蕴含在语言背后丰富的文化内含。

其次,外语学习追求急功近利,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从中考、高考、一直到大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许多学生把英语学习定位于升学和过级考试。他们之所以不注重在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是因为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标准不是语用失误出现的多少,而是你能否通过英语四、六级、或者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很多高校把四、六级的通过率作为检验本校英语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显现了诸多的应试教育成分。在功利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目标产生了偏移,语用失误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

第三,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外语教学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轻文化意识的培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深层构建机制。外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教学。学习一门外语就是要了解该语言的社会文化系统。文化意识就是指对该文化的理解和对文化知识的运用。比如,古典小说《红楼梦》的标题就包含有丰富的中国文化意识。首先,“红”字产生爱情和女性有关的联想,如:红袖添香、红颜知己、红粉佳人等。其次,“红楼”据《辞海》解释,指华美的楼房,旧时指富家小姐的住处,有爱情的联想。如韦庄的《长安春》:“长安春色本无主,古来尽属红楼女。”此外,“红楼”还可指贵族家族的府邸。如李中的《广陵寒食夜》:“紫陌人归后,红楼月上时。”因此,如果将小说《红楼梦》的标题译为: 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不但不能准确地传达其丰富的内涵意义,还会让英美读者产生错误的联想。因为红色red在西方文化中带有色情色彩,表示放荡。如:色情服务业集中的地方叫red-light district(红灯区),a red waste of youth指红男绿女们的放荡行为。Is she really so red in our school?含义是“她在我们学校真的那么风流吗?”。另外,西方人还会误以为“红楼”(red mansions)是红砖做的(red-bricked)二流公寓楼。西方富贵人家不住“红楼”,而是住象征富贵的褐沙石砌成的楼房(brown-stoned house)。所以,霍克斯把《红楼梦》标题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与小说原名《石头记》保持一致。由此可见,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第四,从小学到大学国内使用的英语教材也是导致语用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英语教材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重视单调的句型练习而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应用。许多英语教材都包含有这样的对话: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Li Ming.

—How old are you ?—I’m eighteen.

—Where are you going?—I’m going to the library.

这类对话的特点是“英文的形式+中文的思想”,语言形式虽然正确,但忽视了语言的得体性。因为这些问话对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来说都属于个人隐私,而不是日常问候。而我们使用的英语教材偏偏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只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而没有指导他们如何得体地在真实交际中加以运用。

(二)交际双方对认知语境把握不当直接导致交际失败

从上个世纪下半叶以来,语言学由重视语言结构的分析转而重视语言功能的研究,语境(context)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词本无义,义随境生。广义上的语境指的是语言使用的主客观环境,包括上下文、交际对象、交际地点、社会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准则等诸多因素。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心理结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是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所以语境也称为认知语境(cognitive context)。这里说的认知语境指的是语境同语用主体的交叉而形成的一种语境。语言交际过程实际上就是认知语境的参与过程,如果说话人的话语信息所提供的认知语境的可及性程度与听话人的认知语境的可及性程度不对等,那么就无法达到知识共享(knowledge shared),说话人的信息传递就会受挫,而听话人则无法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交际就会失败。例如,狄更斯小说中一段主仆之间的对话是:

“Are you engaged?”said the clerk.

“What business is that of yours?”replied the Lord.“ Everyone knows that I’m engaged to Miss Rosy, the youngest daughter of…?”

“Can you see a female?”

“Of course I can see a female as easily as I can see a male. Do you think that I’m blind?”

“You don’t seem to follow me somewhere?”

“Why should I follow you? Do you dream of exchanging positions with me? You fool!”

“There is a female downstairs and she asked to make sure whether you are too busy to receive her. I really don’t know why you talked like that, sir.”

在上述对话中,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的可及性程度不对等,双方缺乏一个共同的背景参照系统,在仆人的心理语境中,他使用的是包含确定因素的直接话语,其话语意义非常明确,他想告诉主人楼下有女客求见。而听话人(主人)有多种语境假设,因为带有某种目的或受到某一特定语境因素的影响而误解了说话人的意图。在仆人的心理语境中,engage, see, follow分别表示“忙碌”、“会见”、“听懂”,而主人则分别理解为“订婚”、“看见”、“跟随……走”。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交际失误。由此可见,语境既可以决定话语的确切含义,达到交际的目的,同时也会制约或阻碍着交际的顺利进行,从而引起交际失误。

五 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所产生的后果比单纯的语法错误要严重得多。Thomas指出,当说话者犯了语法错误时,受话者一般会认为是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而予以谅解。但如果说话者出现语用失误时,他很可能被认为是缺乏礼貌或不友好。因此,深入剖析非英语专业学生语用失误的原因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从根本上优化课程评价体系

大学英语测试应调整现有的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导的评价体系,合理采用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 evaluation)、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和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各种形式的英语考试,包括具有甄别和选拔功能的中考和高考,甚至全国高校每年进行两次的英语四、六级考试都过多地考查学生的语言技能,而忽视了对学习者语用能力的考查,从而直接导致了大中小学英语教学对语用能力培养的忽视。因此,在大学英语的测评系统中,可适量地加入语用知识和语用能力的检测,从而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语用知识的积累和语用能力的培养。

(二)转变教学观念

纠正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合理采纳各种不同的教学流派及语言学理论,注重语用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并把语用教学纳入大学英语教学计划,因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将语言形式教学与语言的功能、语境以及文化内涵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中西文化的特点与差异。语言学知识告诉我们,语言有多种功能,某一特定行为可用多种语言形式表达。如:“请人坐下”有多种表达方式:

(1)Sit down, please.

(2)Be seated, please.

(3)Sit down, will you?

(4)Could (Can) you sit down?

(5)I want you to sit down.

(6)Won’t you sit down?

(7)You sit down.

(8)Will you sit down?

(9)You’ll feel more comfortable sitting down.

同样,同一语言形式也可表达多种不同的语言功能。如:It is hot in here.可表示:(1)陈述事实(这里很热);(2)提出建议(这里很热,可以换个地方吗?)(3)提出要求(这里很热,你能打开空调吗?)(4)表示抱怨(天气真热,太可怕了);(5)提出警告(当心,别让小孩中暑)。通过这种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即同一言语行为可以用多种语言形式表达,这种语言现象跟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应学会将语言功能、语境和文化内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抓住说话者的“弦外之音”,即,超出字面意义之外的话语涵义。

六 结 语

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分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我们从事新形势下的外语教学有极大的帮助。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减少甚至克服语用失误是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教学生语言知识,还要教他们社会文化知识和语用知识,因为学生们只有掌握了英语的语言规则和文化规则,才真正拥有语用能力和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像前辈学者所说的那样:When we speak Chinese, we are more Chinese than the ordinary Chinese; when we speak English, we are more English than the ordinary English.

[1]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3).

[2]Hymes,D.J.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J].in Brumfit,C.J.& Johnson,K(eds),1970.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01.

[4]Canale,M.&M.Swain.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

[5]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G642

A

1673-2219(2011)11-0174-04

2011-09-10

郭楚生(1964-),男,湖南岳阳人,湖南理工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大学英语教学。

(责任编校:京华)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语境交际
情景交际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交际羊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