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

2011-04-08肖月娥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经济

肖月娥

(湛江师范学院 中文系,广东 湛江 524048)

论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

肖月娥

(湛江师范学院 中文系,广东 湛江 524048)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民族文化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各民族之间都加强了民族文化的开放和交往,同时也加剧了民族文化间的整合。但是,多元文化的整合并不是使众多的民族文化趋向单一,多民族文化共存才是人类文明发明的条件。

经济全球化;民族文化;多元化;文化整合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民族文化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各民族之间都加强了民族文化的开放和交往,同时也加剧了民族文化间的整合。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民族文化又将向何处发展呢?它是否也将和经济、科技一体化一样逐渐一体化,还是继续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呢?经济全球化会对民族文化产生些什么影响呢?本文就以上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近十多年,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将世界各国越来越深地席卷进去,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所谓经济全球化,只不过是世界经济深入发展的一个阶段。其含义主要是指在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全面展开的背景之下,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1]20019世纪 70年代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世界经济形成的标志。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国经济间的相互依赖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二战后,资本和生产的国际化迅速发展,到80年代达到了惊人的规模。这时,有的学者开始用“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来描述以资本和生产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世界经济。目前,经济全球化正以浪潮汹涌澎湃之势把人类推向21世纪。

在经济全球化阶段,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特征。企业内部分工国际化为标志的跨国公司蓬勃发展,各国的经济依赖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国际资本流动达到空前规模;全球大市场正在当今世界形成;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各区域集团相互间的开放、合作,乃至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个人电脑互联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以及数字通信等各种现代化通信手段迅速扩及全球,一个崭新的“网络社会”趋于形成,使世界各国的经济生活越来越紧密联系在一起。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冷战后世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性变化密切相关。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从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广大发展中国家新的经济振兴,要求日益广泛的国际合作;一些国际经济协调机构的建立,加强了贸易自由化趋势;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浪费、人口膨胀等全球共同性问题日益突出,制约着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全球合作。但从根本上说,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的建成,为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在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以其固有规律,广泛跨越国界,向全球扩散。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成为一种不同逆转的历史潮流。

二 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必要性

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反映到文化方面便是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但是否在文化全球化趋势下,民族文化就必定走向单一或趋同呢?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有没有必要?

(一)经济的民族性决定了文化的民族性

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但也有民族化倾向,经济的民族性就是经济文化交往中的民族利益日益突出。这是因为,不论世界如何发展,民族都不可能消亡。尽管19世纪以来,我们看到的是世界各民族交往的增加和由此导致的民族融合的趋势,但变化的仅仅是民族边界的扩大,而绝对不是民族的消失。正因为各民族之间更频繁的经济往来,民族利益也就越来越尖锐。这集中表现在各国之间不断发生的贸易战上,如美日欧之间的汽车战,日美之间的钢铁战,以及空间市场、服务市场、科技市场的争夺战等,都说明了在民族利益问题上,谁也不会相让。世贸组织的每一个回合艰难谈判,中美之间几次险发互性商战,也都说明了这个问题。为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会出现经济的民族性?这主要是因为,世界各民族相互依存度提高,但另一方面,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也更激烈。世界市场总是有限的,各民族在有限的空间里求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使出浑身解数,参与国际竞赛。所以经济的民族性是最根本的。

而文化的民族性是指不同文化民族、区域的文化性质和形式的差异性,反映的是不同文化体系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表现的是不同民族类型的文化个性特征。[2]59-69不同民族、区域的文化的差异性,是根源于人类所赖以生存的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生存条件的差异。在人类漫长的生存和繁衍的过程中,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同的谋生方式和组合方式,造成不同地域、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思维、情感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民族、区域的文化形成后,在相互隔绝和封闭的状态下,各自独立地演化,成为一种自足的系统、一种传统的力量。

(二)各国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应该建立在自己深厚的文化基础之上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国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是多元化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出来,社会发展表现为一种创造性的、可选择的自主发展。[3]121因此,社会发展的方向不可能是单一的、线性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普遍的,但具体发展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发展的前景是可能的,要求人类自主抉择。

如果一种经济和现代化发展道路,如果违背民族文化价值观念,那么这种经济和现代化将很难顺利发展;如果一种经济和现代化发展道路与该民族的文化观念相结合,那么它就有可能兴盛起来。[4]76

可见,各国发展经济和走向现代化,必须与该民族的文化功能相结合。如果民族文化单一化,那无疑是无视各国国情的差异,把各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套在一个模式,历史证明这是行不通的。如80年代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都证明强制用一种意识形态单一、僵化地套在不同背景的人们身上,会适得其反。

(三)“西方中心说”带给人类的灾难

西方理论界对“西方中心说”的批判有着源源流长的历史,马克思、汤因比、斯宾格勒等人都曾从不同的角度公开对此加以批判。

所谓“西方中心说”,就是把西方的文明模式看作是普遍性的,世界发展的最终状态就是西方模本的普及。[5]42-46这是因为,全球化进程从发端以来,其主要特征是西方势力在其经济实力和军事武力的支持下进行的世界范围的扩张。尤其是冷战的结束,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强大的苏联社会主义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土崩瓦解,一时间认为西方制度和价值观取得全球性胜利的观点充斥于西方整个理论界。

但是现在世界上每个国家,包括西方国家自己都认识到:在西方文化的主宰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战争连年不断,社会问题突出。西方文化如果不能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不但会导致自己的灭亡,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四)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世界文化的产生就具有多元性。三千余年来,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希腊文化传统,以犹太教先知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化传统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传统和非洲文化传统等始终深深地影响着当今的人类社会。

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都是在自己特定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人文等环境下生成并发展,必然带有各自特定历史条件的烙印。因此,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鲜明的地域性、历史性、社会性等特征。当然,文化是在互动、、共享、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生存发展的。欧洲文化发展到今天,之所以还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不断吸收不同文化的因素,使自己不断得到丰富和更新。同样,中国文化也是不断吸收未来文化而得到发展的。显然,正是不同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一个文化的宝库,经常诱发人们的灵感而导致某种文化的革新。没有差异,没有文化的多元发展,就不可能出现今天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

(五)全球化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多元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打破了民族的藩篱,把各民族文明都卷入了大交流、大融合的浪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全球化流动为文化的广泛而迅速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和渠道,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学习。

全球化是各民族发展的共同目标,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独立性都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而全球化大发展目标又要求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在共同的发展进程中应该保持自己的特点;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各民族、国家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独立的,全球化并没有否定其中任何一个独立地存在,它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包含有全球一体化的趋向,而这一趋向又是在各自保持独立的态势下进行的,所以它既是统一的,又是分裂的。因此,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向中,不会走向单一或趋同,而是在文化全球化趋向中保持着各民族文化的独立发展;即既是单一的,又在单一之中保留有多样性的特点。各国家、民族只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保持独立的民族特色,才能更好、更快地向全球化迈进。

所以说,文化全球化趋势下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并不能够抵消民族文化的特质,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肯定是很有必要的。

三 经济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一是网络全球化的发展。网络的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网络技术的应用引发了文化领域的革命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语言、文字始终是人类文化继承和传播的主要内容。在早期社会,传播工具十分笨拙,如竹简、兽骨、青铜器等,传播速度慢,范围窄。即使到了400多年前,印刷术的发明,纸张的应用,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使得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范围扩大了,速度加快了。尽管如此,人们要通过繁杂的书籍来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无疑是大海捞针,再加上一本书的印刷与出版其间必须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与今天的电脑网络所能达到的效果相比,是无法比拟的。

近几十年来,电讯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网络为多元化共存提供了物理载体。不同的民族风俗、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国家种族,甚至不同的语言文化都可以在共同的网络空间中生存与发展,整个人类发展的进程被纳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网络大循环中,人们不需要离开一步,就可以快捷方便地获得需要的信息,可以把文化的触角伸到世界上任何角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文化产品,并能够主动参与其文化活动,这是影响了人类生活几十年的电视技术无法达到的,更别说民族间相互往来及书籍的传播了。网络技术也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内容。随着网络在世界范围的延伸,多元化的民族文化流动于地球每个角落,人们感受到以往无法想象的绚丽多彩的文化生活。历史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文化都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被囊括在一个网络系统中,使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弥补自身不足,共同把各国的文化事业发扬光大。

(二)经济全球化促使人的生活方式全球化

在当代世界,贸易、旅游和电视为全球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使160多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不断扩大。当代人在自己的国度里,就可以穿到皮尔·卡丹的服装;吃到汉堡包、比萨饼、麦当劳快餐、肯得基炸鸡;喝到雀巢咖啡、可口可乐、人头马、威士忌等;听到或看到美国最新好莱坞影片、英国摇滚乐唱片、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迪斯科和霹雳舞比赛等。新的生活方式迅速在全世界传播,时尚流行到处扩散,追赶时髦的城市青年遵循的往往是同一套国际流行标准。

可见,全球化进程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生活方式。事实上,全球化进程拓展出一种跨国形象的文化空间,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即借助于某种外来的服装,某个商品,或者某个品牌,可以生产、消费、展示自己的性格和形象。

(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功能多重性的新组合

以中国为例,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几乎完全扮演着伦理的功能,并且是强制的政治伦理功能。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把文化的政治功能发挥并扭曲到极端。在 80年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经济功能分化出来。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首先是文化的经济功能借助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传媒手段被空前地强化了。表现在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现代商业广告技术迅速发展,艺术作品商品化,文化彻底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众多消费品之一。我们迅速摆脱了短缺经济的时代,产品一下子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其次是文化的经济功能与消费功能、休闲功能、商业审美功能快速结合,随着经济的一体化,中国普通家庭里的家电普及率极高,出现了与现代传媒技术手段相联系的大众文化市场的繁荣。电脑网络在中小城市的使用率正逐年上升,网上教育、网络购物、网上旅游、电子邮件等新型生活方式都强化了文化的社会功能。再次,在文化的社会功能被强化的同时,社会转型期所需要的文化对整个社会心理规范教化作用被大大地弱化,铺天盖地的广告运作成了中国最耀眼的城市景色,文化成了商业的促销手段。

(四)网络对多元化民族文化的整合作用

网络对多元化民族文化的整合是指网络遍及世界各地的触角将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纳入它的系统之中,并将多种民族文化、文化要素、文化现象按时代的要求和社会需要建构成一个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全球一体化的文化整体,使各种文化及文化的各个方面(精神、行为、制度、器物)保持协调。[6]68-72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与外来文化发生作用,以此来保持自己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多民族文化之间的整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在当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创新了文化传播和交流活动的渠道,增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机会,其间免不了会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产生冲撞,只有在相互碰撞中相互渗透、融合,才能共同发展。因此,网络全球化促进了多元化民族文化的整合。首先,网络所造成的文化全球化加深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同化。网络空间是一个多元化和多向性的文化沟通渠道,它所提供的平等的、开放式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传输功能使得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人们都能够参与和分享世界文化成果。这就增强了文化的共享性、渗透性和扩散性,弱化了地域的差异性,推动了国家与民族区域间的文化开放和交流。而且,计算机的虚拟仿真效果,也可以消除一些因语言符号的差异所造成的误解,使得他族文化更加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其次,网络有助于民族文化重建文化的价值体系。多元文化并存必然会带来文化的冲突和碰撞,而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归根到底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宗教观、道德观等冲突和碰撞。不同文化的人使用的语言不同,遵守不同的社会规范、不同的思维模式等。如果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衡量他种文化,有时就会感到难以适应而无法接受。如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西方则重于理性的分析,而中国则重视仁义道德。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与范围的扩大,西方越来越重视东方的伦理道德对社会的平衡作用,而东方则渐渐转入追求实惠与效益。因此,不同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有利于民族文化扬长补短,重建更加合理和更加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价值体系与文化模式。

(五)网络全球化使世界面临单一文化威胁,由此产生了“文化孤立主义”或“文化霸权主义”

从全球网络化趋势的第三个特点,即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发展由于关注共同的问题而没有自己的特色,整个世界趋向于平板单一,而忽视了各个民族、国家的地区差异性。因此,对于非英语国家的文化共同受体而言,在网络全球化趋势的形态下,则面临着殖民文化的侵袭。据统计,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占90%,法语占5%,其他不同语系的总和仅占5%,而他们的人口则占世界的大多数。[7]38-42这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只能成为被迫接受信息的群体,而发达国家通过互联网向受众传播文化信息的同时,会潜移默化地将意识形态、价值判断强加于人,从而影响改变他们的价值判断和生存观念而屈从于自己,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是危险的。第三世界国家如果感到外来文化影响太大,觉得自己的价值观受到了威胁,就会强调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立发展。

过分强调民族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离异”,就会产生“文化孤立主义”。另一方面,那种依仗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优势,处处强加于人,企图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文化霸权主义”也存在。许多国家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来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成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侵蚀,同时大力弘扬自己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使自己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份子。

综上所述,现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使民族文化也呈现全球化趋势、但文化的全球化并不是使文化趋向于“单一”,而是使民族文化荡涤其历史的尘垢,吸收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优秀成分为己所有,来发展壮大本民族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加强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文化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另一方面,文化的分化愈来愈复杂多样;一方面,文化联系的规模、程度和深度愈来愈扩展,另一方面文化的分化也愈来愈精细、复杂、多样化。风格愈来愈多、流派愈来愈多、亚文化愈来愈多,价值趋向愈来愈多样,文化的层次和品位也愈来愈多样。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共同未来应该是世界文化多样化的真谛。正是从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趋势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人类文化的丰富、兴旺和无限活力。

[1]胡元梓.全球化与中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辛景亮.如何理解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的民族主义[J].教学与研究,1998,(5).57-59.

[3]周志山等.共生互动:经济与文化关系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1995,(3):59-69.

[4]李述一.文化的冲突与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6]李孝弟.全球化与民族性[J].社会科学,2000,(1).68-72.

[7]万俊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J].中国社会科学,2001,(2):38-42.

C03

A

1673-2219(2011)11-0039-04

2011-09-01

肖月娥(1964-),女,湖南邵阳人,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馆员,从事教育与图书信息资料研究。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全球化民族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我们的民族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多元民族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全球化陷阱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