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式塔”视阈中的意境生成

2011-04-08张丽华

关键词:妙悟同构直觉

张丽华

“格式塔”视阈中的意境生成

张丽华

迄今为止对于意境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意境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或者是从文本的角度进行阐释。试图从接受者的角度入手,以格式塔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解释意境在个体审美过程中是如何形成的。

意境;格式塔;顿悟;同构;空白

意境是中国古代独有的审美形态,有关意境的研究不计其数,但大多是从意境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或是诗歌文本的角度来进行阐释的。对于意境与接受过程的关系关注却较少。笔者试图以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从审美接受的角度,阐释意境是如何在欣赏者接受过程中生成的。

一 “妙悟自然”的直觉体验

并非所有的作品都蕴含意境,那些以学问入诗、以议论入诗,不假形象直接抒怀咏志类的作品就鲜有意境;也并非所有作品中的意境能被读者发现,读者的受教育程度、经历、心境以及接受背景等都将影响意境的生成。意境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需要作者的精心营构,更需要读者想象力的充分发挥才能感受到。

格式塔心理学重视视觉在感知外物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艺术创造来源于有意味的结构,而与理智无关。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指出:视觉形象并非是机械地复制感性材料,而是基于现实的一种创造,这种创造具有很强的直觉性。“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1]由于审美主体的情感结构与外物的力的结构式样具有一致性、同构性,因此在审美活动中,“观赏者处于一种激动的参与状态,而这种参与状态,才是真正的艺术经验”。[2]格式塔学派的埃伦茨韦格在其《艺术的潜在次序》中列举了一位画家运用无意识审视作品的事,“看上去他脑子里是一张白纸,然而过了一会儿,某种潜在的细节会突然唤起他的注意,这细节打破了他构图的平衡,却逃过了他的意识的审查”实际上,这位画家就是运用直觉思维来审视作品的复杂结构的。

阅读活动可以看作人类情感的再体验过程,它离不开读者的想象。当读者面对以符号构成的意象体系时,他便开始了作品符号解读的鉴赏过程,作品也就从物理事实转化为读者的心理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想象的方式是直觉式、体悟式的。我国历代文人对于直觉、顿悟体验都比较重视。《沧浪诗话》中严羽讲道:“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他认为妙悟是诗的根本。纪昀在其《田侯松岩诗序》中认为:“至严羽《沧浪诗话》始,独标妙悟为正宗,所谓如空中音,如相中色,如镜中花,如水中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即司空图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在纪昀看来,严羽的妙悟就是空灵之境,诗歌的空灵妙境即意境也离不开妙悟,意境是悟空或妙悟的结果。“妙悟”来源于审美直觉,是用直觉的、顿悟的方式体会天地自然之道。从文学的角度看,“妙悟”其实是一种艺术直觉或一种直觉式的心理机制,它重视心的悟入。“悟”是指审美主体所产生的一种把握美的特殊直觉体悟或领悟状态,妙悟是意境生发的基础。意境取之当下,产生于物我猝然相遇的瞬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当审美主体凝神于客体的外观时,客体也摆脱了日常的实用性,成为呼之欲出,已经成型的内视形象。可以说没有审美感兴,就没有读者体会到的意境的出现。

二 “思与境谐”的同构情结

格式塔心理美学认为,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之所以具有情感特征,是因为外在世界与人的心理世界具有同构对应关系,二者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的基础是事物本身所表现的力的结构,与人的大脑皮层生理力的结构一致,它们都服从共同的组织规律,因此物理对象能表现人类特有的情绪。这就是“异质同构”原理。一株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非因为它像一个悲哀的人,“而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3]观看者就是对垂柳所表现出的力的结构和人的悲哀心理加以比较,得出了垂柳给人以悲哀感的结论。

同构理论为我们阐释诗歌意象的构成提供了佐证。由于观物取象的心绪,主体摄景入诗,转化为心理事实,这时的物象已不同于先前的客体意象,而是交织着主体的思绪,成为情感化了的审美对象,寄寓着文人自身的情操、理想和志向,暗含着异质同构的过程。如“月”这个意象,月圆月缺这种自然现象成为他们寄托与遣闷的象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文人望月抒怀,生旖旎之情,述说着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月圆月缺的张力与人悲欢离合的心力形式相吻合,物理事实转化为心理事实,才有了物我同一的感慨。由此观之,异质同构理论将人的整个心理引向自然万物,致力于个体人格的建构和人与外物的感性接触,这也给读者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提供了启示:在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读者应对作品的写作情境予以还原,寻求作品的弦外之音,才可获得文学欣赏的同构性效应。

在审美活动中,世界万物不只是单纯的物质存在,同时也蕴含有观念性的东西,但它仍是具体的存在,依旧以个体感性的事物呈现出来,也就是说感性的东西心灵化,心灵的东西感性化,即“思与境谐”。[4]这正契合了“异质同构”论从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力的结构或表现性出发,探求心与物的交融关系。在自然与人类社会中,都存在着表现性或力的结构。因此,用它来解释思与意谐的特征是可以讲通的。只有当审美主体与客体产生同构,达到物我合一的状态时才能达到“思与境谐”的效果。正如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推动我们自己的情感活动起来的力,与那些作用于整个宇宙的普遍性的力,实际上是同一种力。”[5]

三 “虚实相生”的整体生成

作家的作品直接呈现给读者的只是语词形象,留有许多空白与不确定性,等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填补意义空白,赋予确切的含义。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的意义产生于读者阅读的具体化之中。这种具体化在格式塔心理学派那里主要表现为读者的知觉重构。

“格式塔”一词,在格式塔心理学中,被赋予了“形式在感觉中生成”的含义,含有“整合使之完形”的意思。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是:主体对事物的知觉并非诸感觉元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主体的知觉直接把事物把握为完整的统一体,这一统一体是知觉本身所具有的能动的结构性和整体性倾向所造成的。

格式塔理论的整体性特征有助于我们理解意境在审美主体心灵中的生成机制。意境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6]光有实写和虚写、情和景,还不足以构成意境,只有审美主体感受到了作品中的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才能产生意境,这也符合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人的知觉会对所接触的事物具有修复、补充、整合的原理。

“意境”的传达是由作品中一组组的意象群来完成的。作品中的意象是如何散发出整体性意味的呢?这就需要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以既有的审美经验和思维再创造,用思维完整作品中的“缺失”与“空白”,通过“整合”、“完形”作品的本体世界,将其能指转化为所指,探索出有限空间里的无限内容,实现对语言层面的超越。“计白当黑”、“意到笔不到”、“知其白(虚),守其黑(实)”等都是关于虚实处理的精辟论述。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象由显及隐、从实向虚、渐次变化。只要有点文学修养的读者就会产生这样一幅内视图景:枯藤缠绕着老树,乌鸦归巢;小桥映衬着流水,农家炊烟袅袅;荒凉古道,西风萧萧;瘦马嶙峋,残阳已西;游子漂泊,知何归。这是由一个完形的格式塔构成的立体面面:一层,旅人屈于瘦马之上;二层,枯藤附老树,乌鸦待栖;三层,小桥衬流水,炊烟飘渺。谁是断肠人?为谁断肠?何时归家?诸多空白,令读者心生疑问。如果以传情达意的明了流畅来要求这首小令,显然不能令人满意。然而,这首被喻为“秋思之祖”的小令的独到之处,恰恰在于表达的不完整、意境的含混性,给予了读者无穷想象。而后人对诗歌的这种理解恰恰已超出了诗中景象的组合,是阅读者运用知觉重建和整体性创造的结果。

四 “境生象外”的优质格式塔质生成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艺术创造的实质是自我与世界的互动,是通过各种形式因素的组合构造格式塔。艺术欣赏也就是通过审美主体与作品的互动把握此格式塔。由于艺术作品本身的含蓄性和蕴藉性,审美主体在进行欣赏时,必须充分调动其经验和智慧,才能正确领悟作者的本意,从有限见出无限,从实的象进入虚的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境生象外”,这便是优质格式塔质生成的基础。

意境追求的是有无相生,其根柢在于境生象外,最终须达到意与境浑。文学作品以其情感性、想象性特征为读者留下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这方面,我国王夫之提出了“意伏象外”命题:“意伏象外,随所至而与俱流,虽令守行墨者不测其绪。”(《古诗评选》卷一)诗人借以表达的真实世界蕴藏于语词和物象背后,读者在欣赏过程中,要超越“象”的层面,寻求诗歌的本真所在,以新质的诞生即优质格式塔质为指归。“在格式塔形成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参与了本文,这意味着我们正是在自己生产的格式塔中实现自身的。这既是我们何以常常在阅读中被作品所深深感动,从而进入另一种生活的原因所在。”[7]这种新质是虚与实的统一,它体现了“味外”、“景外”的艺术境界,诗歌文本也因鉴赏者的积极参与具有了整体性效应。

意境的生成是整体性原则作用的结果。意境的生成过程就是一种审美,而且这种审美的实现,依靠的是一种整体的直觉洞察力。如果不具备这种整体洞察力,也就无所谓意境。阿恩海姆在谈舞蹈时说“一个水平有限的观者所能把握的可能仅仅是舞蹈演员做出的单个动作;如果他悟性高一点,他就能理解一个完整的段落,而一个专家就能领会这个作品。”也就是说,艺术素养越高的人从整体上把握艺术对象的能力越强。从整体上把握对象,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知觉整体性原则的重要观点,而且也是意境生成,审美完成的要求。因此意境完形生成如同任何审美现象一样,都离不开知觉整体性原则。

[1][2][3][5]朱立元,张德兴.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735,738,747,748.

[4]王建疆.审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63.

[6]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4.

[7][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M].杜国清,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19.

Abstract:The most of stud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focused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od,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The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 individual aesthetic conception of how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stalt psychological theory.

Key words:artistic conception;Gestalt;insight;isomorphism;blank

Class No.:I01Document Mark:A

On the Form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stalt Psychological Theory.

Zhang Lihua

I01

A

张丽华,硕士,西北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甘肃·兰州。邮政编码:730070

1672-6758(2011)05-0091-2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妙悟同构直觉
巧用同构法解决压轴题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诗道亦在妙悟
生辰感怀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高等代数教学中关于同构的注记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艺术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