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家王佐良简论

2011-04-07喻海燕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译者原文译文

喻海燕

翻译家王佐良简论

喻海燕

介绍了王佐良先生的生平、翻译思想,并对其译作进行评析。试图从多个角度对作为翻译家的王佐良进行评析,使他的成功道路和宝贵经验为人熟识,成为年轻学生借鉴的珍贵资料。

王佐良;生平;翻译思想;译作;评析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作家和翻译家。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在英国文学、翻译理论、中西诗学、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造诣精湛。对王佐良先生的生平、翻译思想和译作特色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 王佐良生平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

王佐良先生是一位全方位的学者和翻译家,在创造、翻译和研究领域均有建树,涉及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体裁。在译著方面,他早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就已将曹禺的代表作《雷雨》译成英文。在英译汉方面,他译过培根的《随笔》中的部分篇章。他还译过英国散文家科贝特的《骑马乡行记》。王佐良译的最多的还是他最倾心的英国诗歌,他翻译过很多英诗:《彭斯诗选》《苏格兰诗选》《英国诗文选译集》《英国诗选》等。王佐良是我国英国文学研究的大家,曾主持编写五卷本的《英国文学史》,并著有《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英国诗史》《英国散文的流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等。他的学术专著有《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莎士比亚绪论》《翻译:思考和试笔》《论诗的翻译》《英语文体学论文集》《王佐良文集》等。50年代初参加过《毛泽东选集》的英译工作。70年代末,还主持翻译过工程浩大的《汉英词典》。

二 王佐良的翻译观

翻译活动伴随了王佐良一生的文学生涯,他从新的角度论述了翻译问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翻译理论经验和财富。

1.翻译的功能和作用。

翻译自古有之,从西汉佛经翻译的兴起,到清末西方学术名著的翻译热潮;从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名著的翻译到解放后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料的翻译,无不体现了翻译发挥的巨大作用。翻译的功能和作用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全球化加剧的今天,愈加显示出来。但至今,王佐良先生对翻译功能的诠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如果去掉翻译,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大为贫乏,整个世界也将失去光泽,宛如脱了锦袍,只剩下单调的内衣”。

王佐良认为中国古代对佛经的翻译和近代有关资本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翻译,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也改变了中国。他曾说过,20世纪的中国文坛,是翻译家给新生代的文学家带来生机。

王佐良对翻译十分重视,几十年从未间断过对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介绍。他认为翻译不仅切合人们的实际需要,而且也具有理论发展前途,因为“它天生是比较的、跨语言的、跨学科的,必须联系文化、社会、历史来进行”。

王佐良继承了前人对翻译作用的总结,振兴民族,弘扬民族文化。又从新的角度对翻译功能和作用进行诠释,提到了翻译的多元跨学科性质,具有前瞻性,对后来,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翻译与文化。

就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王佐良曾提出过: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翻译所面对的是语言问题,但是如果一个译者不了解社会中的语言文化,那么他也无法真正地掌握语言。“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译者不仅要了解本国的文化,还要了解外国文化,包括诸多方面。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找出原文与译文的真正对等词。

王佐良的翻译思想具有前瞻性,他摆脱了传统的翻译研究单单研究语言内部的翻译,而转向外部研究,是翻译研究踏上了更高层次的追求,结合西方现当代翻译理论为推动中国译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翻译与文体学。

王佐良于1980年结集出版了《英语文体学论文集》,开我国英语文体研究之先河。他认为:将文体学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认为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翻译文体会有所启迪。在论述词义、文体和翻译的关系时,他指出:译者不仅要识别原文中的语言变异,还要在译文中再现这种语言变异。

4.诗歌翻译。

诗歌翻译对于增进不同民族的了解与交往,推动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借鉴,促进民族语言的丰富与发展,起着无法估量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诗歌翻译,王佐良坚信“诗歌是可译的,诗歌翻译有四个要点:诗的意义;诗歌艺术;语言状况及全诗整体效果等。”

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将一个民族的精华吸收过来,从而给自己民族文化增添了色彩和光芒。在不同文化的交融中,本民族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延续。五四时期的诗歌翻译,对新生代作家的创作和新思潮的产生无不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时他认为要“以诗译诗,形式上尽量接近,原文押韵,译文也尽量保持韵脚;原文讲究节奏,译文虽然没有采取以顿代步的办法,却限制每行的字数,以保持节奏大体相同。”

王佐良认为“译者应该选择与自己风格相近的,自己喜欢的作品来译,注重与原诗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而诗的意境、形象和比喻都很重要,有时可以做必要的变通以保持整首诗的效果”;他坚持认为“只有诗人才能把诗译好。诗人译诗有利于他的诗歌创作,并且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

王佐良先生对诗歌翻译原则的经典诠释,直至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他不仅为当代诗歌翻译原则指明了道路,也为后来人进行诗歌翻译乃至创造提供了宝贵经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5.译者的资质。

“译者要为读者着想,要吸引心目中预定的读者。读者对译文的要求是可靠、可读,‘可靠’指译文要忠实与原作,没有歪曲和遗漏;‘可读’是指译文流利、上口、顺耳,即使是直译也要使人读的下去。”“译者应该选择与自己风格相近的,自己喜欢的作品来译,注重与原诗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诗人译诗,以诗译诗。”

这是王佐良先生对译者的资质方面最经典的要求。虽然只是简短的几句话,足以看出王佐良先生对译者资质的要求。译者要“识时务者为俊杰”,对自己的能力有所知晓。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这样译作才可“可读”。所以,作为译者尤其是年轻的译者一定要以此作为参考,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在学术方面更有建树。

“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通篇的神似”。这句话体现了王佐良先生在翻译上追寻的最高目标。无论是翻译中的文化文体,文学文体,还是译诗都要服从这一原则。这也正是对他翻译理论的最好概括。

三 译例评析

《谈读书》是王佐良翻译培根的《随笔》中的一篇。无论原作和译作都被公认为是两个文化中文学中的经典。本文以王佐良的散文翻译为例,进行评析。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for ornament,is in discourse;and for ability,is in the judge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从短短的一段话,足以看出王佐良对原文文风的把握和原文语言和艺术特色的再现。原文古雅,精炼。译文短短几句就再现了原文的风貌。略带古风而用明白畅达。译文句式采用三个“其……也”形成排比,与原文呼应,再现了原作的论辩气势。同时,也展现了原文简洁利落的文风。采用中国古雅的文言语汇,使用文言虚词,四字词组形神具备地翻译了原文。通彻理解原文,在汉语中找到了最恰当的字眼。“以”“其”“也”“与”“之”都是典型的文言语汇,其中“以”“也”“与”“之”是虚词,他们的运用,是译文具有古雅的文风,与原文契合。独处幽居、高谈阔论和处事判事等四字词组,分别对应“private retiring 、discourse、the judge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非常准确,用典型的中国词语简洁的表达了原文的意向。

Histories make men wise;poets witty;the mathematics subtitle;natural philosophy deep;moral grave;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Abeunt studia in mores.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一段除了继续运用排比“……使人……”的句式展现原文的精炼文风。还有独到的翻译手段。原文poets witty;the mathematics subtitle;natural philosophy deep;moral grave;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实际上作者为了精炼,省略了它的成分。应该是poets make men witty;the mathematics make men subtitle and etc.由于汉语和英语的习惯不同,王佐良先生做了适当的调整,把省略的部分还原,即符合汉语的用法,试用了排比句,但又不显烦琐,可见其文学功底之深。另外,原文Abeunt studia in mores.是源自拉丁文,王佐良译成“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四字词组,再现古雅风格。而且,其译文也成为经典,脍炙人口。

如果没有原文,读者会以为是中国作家自己创作的文字。可见,译者本身中英文中都有巨大的词汇量,才可以达到如此境地。同时这也也体现了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译者的隐身和归化的策略。王先生的翻译实践是本着他的翻译思想的原则进行的,他达到了自己对译者资质的要求。

王佐良先生对培根《Of Study》一文的翻译可谓传世经典,译文行文流畅,文风简练。可以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很好再现了原文,王佐良先生不愧是译者中的领航人物。

王佐良先生及集学者、翻译家、创作家与一身,可谓新一代学生学习的楷模。他在翻译、创作、研究等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不仅为后一辈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坚实的基石,也为翻译研究开拓了新的前景。他的很多译作已经成为一个时期的代表,被列为模板,研习与课堂之上,传诵与学生之间,成为不朽之作,以封千古之口。他为中国翻译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是永远被后人铭记的。

[1]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420.

[2]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3-57.

[3]朱徽.著名译家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研究生教材:50-51.

A Study on Wang Zuoliang as a Translator

Yu Haiyan

Being proficient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theory,Wang Zuoliang is a renowned scholar,a writer and a translator of our country.This article introduces briefly his life and career,translation theory and analyzes his outstanding translation work.The purpose is to introduce this significant translator from various angles and to bring valuable edification to the successors.

Wang Zuoliang;life and career;translation theory;translation work;comment

H315.9

A

1672-6758(2011)11-0087-2

喻海燕,硕士,讲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文理学院,黑龙江·大庆。邮政编码:163319

Class No.:H315.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猜你喜欢

译者原文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 Like Thinking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