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唐寅诗中“酒”意象的多样性内涵

2011-04-07孙晓军

关键词:唐寅意象诗人

孙晓军

试论唐寅诗中“酒”意象的多样性内涵

孙晓军

唐寅是吴门四才子的代表人物,青年时期即以诗画蜚声文坛。然而其人生遭际却极为坎坷,一生追求处处碰壁,命运打击亦接连不断。作为诗人起伏不定的命运和情感宣泄的载体,“酒”在诗人作品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诗人不同的人生阶段,蕴藏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意蕴和情感内涵。

唐寅;诗;酒;意象

唐寅(1470—1532),字伯虎,一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梦墨堂主人、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苏州吴县人。唐寅为人狂放不羁、率意而为,受个人经历影响,其诗风别具一格,呈现多变的特色,在明代文坛可谓是自成一家。唐寅诗中多“酒”。据笔者统计,在其完整流传下来的近950首诗中,直接或间接涉及“酒”的诗高达213首,其中“酒”意象直接出现170余次,“醉”意象出现约79次,酒器、酒家等相关的意象出现约93次①。可以说酒贯穿了诗人的一生,并且伴随诗人起伏不定的命运,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展现出了多样的情感内涵和文学意蕴。

唐寅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470—1493)。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诗人唐寅出生于苏州吴县的一个市井商人之家。唐寅自小天资聪慧,数岁能文,尤侗在《明史拟稿》中称其“童髫入学,才气奔放”。十一岁时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后又与文徵明同师沈周,其在诗画方面的天分早早就得到诸多名家的称誉。十九岁时,唐寅娶徐延瑞次女为妻,夫妻二人情真意笃,婚后生活极为恩爱。这一阶段诗人度过了其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步入到意气风发的青年时期。在此期间的二十四年时间里,诗人的生活一直十分快意,美满的家庭、甜蜜的爱情、真挚的友谊,各种美好的滋味均被诗人一一品尝,可以说这一阶段是唐寅人生中最为得意疏放的一个阶段。此阶段的“酒”无疑也是疏放和快意的,具体反映到作品中则表现为抒发人生快意和表达济世理想两个方面的情志内容。

1.抒发人生快意。诗人在青年时期,创作了大量抒发人生快意的诗作,如《进酒歌》、《江南四季歌》、《相逢行》等。其中《进酒歌》风格颇似李白的《将进酒》,作品始终围绕“酒”这个中心,以刘伶和毕卓嗜酒如命,生活洒脱不羁为榜样,不着余力地描述着饮酒的诸般快乐。最后两句“劝君一饮尽百斗,富贵文章我何有?空使今人羡古人,纵有浮名不如酒。”点明主旨,奉劝同饮者看轻功名,开怀畅饮,尽情享受现在的美好生活。整首诗歌气势豪放,人生快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在《江南四季歌》中,诗人则通过“呼船载酒竞游春,蛤蜊上巳争尝新”“提壶挈榼归去来,南湖又报荷花开”“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侍儿烘酒暖银壶,小婢歌阑欲罢舞”四句诗和四个与“酒”相关的意象,为人们精心展现了春、夏、秋、冬四副风格别致,充满生活情趣的饮酒图,生活闲趣之意油然而生,而全诗铺陈华美的辞藻也与诗人当时得意疏放的精神状态甚为相符。

2.表达济世理想。青年时期的诗人是一个才华横溢,踌躇满志的青年,在《出塞》、《侠客》、《陇头》、《三高祠歌》等诸多作品中,诗人均抒发了自己欲效古人,实现人生抱负的政治理想。在《出塞》、《侠客》两部作品中,诗人化身为类似汉唐边塞击敌立功的将领和执仗三尺剑为国效命的儒侠,表达了对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渴望。而在《三高祠歌》中,作者围绕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位名人的历史典故,对三人进行了整体评价,指出三人都是貌似隐居,实则是心系天下的大丈夫。对三人心怀天下的胸襟予以了热情歌颂。“丈夫此身系乾坤,岂敢便老菰蒲根?古今得失一卮酒,我亦起酹沙鸥魂。”最后两句诗人通过祭酒再次表明胸襟,表达了欲效古人,实现兼济天下人生理想的决心。整首作品用语雅正,高古清逸。反映了诗人早期胸怀天下的豪情和积极济世的人生志向。

第二阶段(1494—1504)。这一阶段的唐寅接连遭受了人生中最沉重的两次打击。一次是明孝宗弘治七年甲寅年(1494),爱妻离开人世,是年前后,诗人父、母、妹,蹑踵而没。另一次是弘治十二年(1499),诗人以举南京乡试第一名的成绩赴京师参加会试,不想却受徐经科考舞弊案牵连,被累入狱。这两次打击对诗人影响甚巨,在此之后,唐寅开始了彻底疏放张狂的玩世人生。这一时期的“酒”无疑也是狂放而浓烈的。它承载了诗人太多难以释怀的情感,也蕴藏了更为复杂的内涵。具体表现为:

1.世态炎凉之悲。早期亲人的相继离去,已令诗人颇感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而科考囹圄归来后,“僮奴据案,夫妻反目;旧有狞狗,当户而噬。”众叛亲离的惨象更是让诗人倍感心酸。这一期间诗人写下了大量表现世态炎凉和抒发内心愁苦的落寞之作。“我观今日之才彦,交不以心惟以面;面前斟酒酒未寒,面未变时心已变。”(《席上答王履吉》)“窗扑春蛾雪打团,杯浮绿蚁酒冲寒。挑来野菜和根煮,寻着江梅带藓搬。暗笑无情牙齿冷,熟看人事眼睛酸。”(《和雪中书怀》)两首诗均抒发诗人了对人心不古的感叹,凄凉之情溢于言表。

2.怀才不遇之愤。在科考舞弊案之后,诗人的仕宦理想彻底破灭。唐寅本就生性清高恃才傲物,在受此打击后更是孤愤难平。书写了大量痛砭时政和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的悲愤之作。“琴心挑取卓王孙,卖酒临邛石冻春,狗监犹能荐才子,当时宰相是闲人。”(《题自画相如涤器图》)诗人借用司马相如曾以卖酒为生,其狗监推荐而被上赏识的典故,讽刺了当权者的无能,表达了对权奸当道的痛恨之情。“满地风霜菊绽金,醉来还弄不弦琴。南山多少悠然意,千载无人会此心。”(《题画渊明卷其一》)诗人虽醉犹醒抒发了心怀天下却无伯乐知遇的孤独心境。在科考案之后不久创作的《怅怅词》中“杜曲梨花北上雪,灞陵芳草梦中烟。前程两袖黄金泪,公案三生白骨禅”几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求取功名的无奈和自身不平遭遇的感伤,字里行间充满了孤愤颓放的意味。

3.纵情市井之志。诗人在科考案蒙冤之后,真实认识到了当时政治的黑暗与官场的腐败。痛定思痛,诗人意识到自己与尔虞我诈、 玩云弄雨的宦海生活是格格不入的 ,遂下定决心:绝意仕途,从此放浪形骸,纵情于市井之间。《把酒对月歌》可以说是此期间诗人人生志向的一个最直接反映—“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无数桃花月满天”。在这首诗中,诗人借酩酊豪饮,将自己的自由天性完全释放出来,他认为李白固然豪放却不免服务于帝王、邀名于京师,自己则全绝功名念想,独得一方天地,自乐于民间。诗人之志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阶段(1505-1523)。在这一阶段的弘治十八年(1505),诗人在桃花坞修成别业,同年续娶沈氏,此后诗人的生活渐趋简单平静,平时经常邀同好友,吟诗作画,主要的生活行迹均不出苏州境内。到了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诗人应宁王朱宸濠之邀,离开苏州赴聘南昌,后发觉宁王有谋逆之意,诗人不愿与之同流,遂装疯卖傻,得以逃脱。从南昌宁王府回到苏州后,诗人最终归好佛氏。在经历了人生无数的坎坷与磨难之后,诗人的心灵终于回到了最初的宁静和本真。总的来说,诗人这一阶段的生活较为平稳,在经过人生漫长的积淀之后,这一时期的“酒”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变得真醇而又绵长,令人回味无穷。在作品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志内容:

1.反映市隐生活的恬适。在筑成桃花庵别业之后,诗人过起了向往已久的市隐生活,轻松明快的生活使得诗人心中一片洒落,仿佛获得新生一般畅快。“绿水红桥夹杏花,数间茅屋似仙家,主人莫拒看花客,囊有青钱酒不赊。”(《题画》)“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头转黄鹂;鸟声花影留人住,不赏东风也是痴。”“池塘春涨碧溶溶,醉卧香尘浅草中;一梦熟时鸥做伴,锦衾何必抱春红。”(《题梦草图为陆勋杰》)从这几首生机盎然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其时明快的心境。这时的“酒”颇有陶诗“淡泊真醇”之意境。

2.表达及时行乐的志趣。诗人在隐逸之时,体悟到一切功名终是虚幻。他认为人生苦短,应当珍惜当下的生活,及时行乐。此时的“酒”亦多用来表达这一志趣,如“醉来举盏酹明月,自谓此乐能通仙。”(《泳渔家乐》)“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花下酌酒歌》) “万千快乐醉千场,世上闲人地上仙。”(《感怀》)“酒后看花情不见,花前酌酒兴无涯。”(《花酒》)“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桃花庵歌》)这些诗歌狂放恣肆,不避俚俗。在很大程度上是侧重于性情的抒发和情感的宣泄,充分表达了诗人“及时行乐”的个体志趣。

3.抒发人生遭际的慨叹。疾病缠身,饥寒交迫,斯人已去,孑然一身,以上即是诗人暮年的真实写照。诗人的晚年生活十分潦倒,虽天性率达乐观,但回想起过往的种种心酸,有时亦不免发出对落寞人生的些许慨叹,“坐对黄花举一觞,醒时还忆醉时狂;丹砂岂是千年药,白日难消两鬓霜。”(《言怀》)“万点落花俱是恨,满杯明月即忘贫。”(《漫兴十首》)“春尽愁中与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风;病边旧白添新白,树底深红换浅红。漏刻已随香篆了,钱囊甘为酒杯空。”“能赋相如已倦游,伤春杜甫不禁愁;头扶残醉方中酒,面对飞花怕倚楼。”(《落花图咏》)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品出了“酒”的悲凉、落寞与无奈,万般滋味,尽在其中。

通过以上对“酒”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酒”已不完全是诗人藉以谴怀的外物,而是内化为诗人情志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诗人的第二自我,或者说也成了独立的生命个体,酒与人,已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诗人以酒自况,与酒共痴共愁。酒是诗人的知音,诗人赞酒、怜酒、叹酒、醉酒,他理解酒的寂寞,与酒共同找寻心中宁静的本真。诗人通过饮酒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快意、排遣自身的落寞与愁苦。通过酒事来抒发自己的不遇之慨与生命之叹。“酒”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意象已经成为了“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的代表性标志。时至今日,透过这一篇篇脍炙人口的 “酒”诗,我们依然能真切地看到那个狂放不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浪子诗人——唐伯虎。

注释

①以上数据系笔者根据周振道、张月尊先生辑校的《唐伯虎全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统计得出。考虑到诗歌的完整性,本次统计未将残诗、联句列入统计范围。

[1]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伯虎全集[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5.

[2]张廷玉.明史[M].中华书局,1974.

[3]王早娟,解评.唐伯虎集[M].三晋出版社,2008.

[4]段炳果.唐伯虎的遭遇及其对艺术思想的影响[J].艺术百家,1989(1).

[5]王富鹏.论唐寅思想的多面性和整体性[J].嘉应大学学报,2000.

[6]王晓辉.唐寅生命意识的解读[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

[7]孙 植.论唐寅诗的情志内容及其人格表现[J].重庆大学学报,2004(2).

[8]杨继辉.唐寅年谱新编[D].苏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谢 丹.唐寅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ClassNo.:I206.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OnDiversityofWineImageryinTangYin’sPoems

Sun Xiaojun

Tang Yin is a representative of“the Four Geniuses of Wumen” ,Who had become a well-known painter and writer when he was young. However, His life was very unfortunate, As a carrier of exhausting his depression , the win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his life and his works. And at different stage of life, the wine reflected rich and diverse literary significance and emotional connotation.

TangYin;poems;wine;imagery

孙晓军,在读硕士,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邮政编码:730070

1672-6758(2011)01-0090-2

I206.2

A

猜你喜欢

唐寅意象诗人
抚远意象等
意象、形神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晒娃还要看诗人
别出心裁 自成一格——唐寅《灌木丛筱图》赏析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唐寅书画艺术问题浅说(之四)
唐寅绘画专题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