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商隐诗歌对词体创作观念和审美意蕴的影响

2011-04-07何丽娜

关键词:词体李商隐心灵

何丽娜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哈尔滨 150080)

李商隐诗歌对词体创作观念和审美意蕴的影响

何丽娜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哈尔滨 150080)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轨迹中,李商隐是一个特殊的联结点。五代词及宋词中有大量对李商隐诗句的借用和化用;李诗中营造的典型的个体氛围下的情境,精致而迷离的意境美,在词体创作尤其词境美和情韵的表现中,深刻承续下来;而李诗对心灵世界的深邃表现,亦为宋代词人转向内生活的创作要求,提供了成功的典范。李商隐诗歌与后代词体创作之间存在的诸多契合点对于探寻诗词沿革的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李商隐;创作观念;审美意蕴;影响

唐诗之盛,在于它在不同时期都出现了开宗立派的大诗人,各为后代之楷模。诗至晚唐而出李商隐,在唐诗中又别开一境界,对后代词体创作有重要影响。缪钺先生论及诗与词体的关系时曾明确强调:“用五七言诗表达最精美深微之情思,至李商隐已造极,过此则为诗之所不能摄,不得不逸为别体,亦如水之脱故流而成新道,乃自然之势”[1]45。又说:“义山之诗,已有极近于词者……盖中国诗发展之趋势,至晚唐之时,应产生一种细美幽约之作,故李义山以诗表现之,温庭筠则以词表现之。体裁虽异,意味相同……义山诗与词体意脉相通之一点,研治中国文学史者亦不可不致意也”[1]28。它精辟地指出了义山诗与词体之间的重要联系,但缪钺先生只此一提,并未进一步展开详论。且由于现存文献大多表明李商隐没有填过词,所以,李诗与词体的关系,在很长时间内是被忽视的。本文试从两个角度切入,进一步探讨李商隐诗对词体的影响。

一、后世词作对李商隐诗的借用和化用,是李诗对词体影响的表层体现

以李璟、李煜父子及冯延已为代表的南唐词人对后代词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这几位有着很高艺术修养的南唐词人的创作则深见李商隐的影响。如李璟所仅存的几首词中,就有两首词明显化用了李商隐诗句。如《山花子》:“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诗《汉宫词》:“青雀西飞竟未回”、《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山花子》:“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诗《赠荷花》:“唯有绿荷红菡萏,翠减红销愁杀人”)。与李璟相比,李煜的化用更加巧妙自然而意韵相通,如《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诗《即日》:“一岁林花即日休”),《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诗《代赠》:“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等等。

词至宋而繁荣,宋代对李商隐的复杂评价并不能真正消褪他对宋词的深刻影响。北宋著名的词人贺铸直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2]南宋著名的词论家沈义父亦在《乐府指迷》中谈道:“要求字面,当看温飞卿、李长吉、李商隐及唐人诸家诗句中字面好而不俗者,采摘用之。”[3]201采摘字面只是一种表层表现,但它毕竟也最直接地体现了宋词对李诗的接受和理解。

如贺铸自己所言,其词中确是大量化用义山诗语,可见他对义山诗的倾心。其《青玉案》:“锦瑟年华谁与度”(李诗《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其《临江仙》:“斜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李诗《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其《子夜歌》:“王孙何许音尘绝”(李诗《李卫公》:“绛纱弟子音尘绝”),无不如此。更有直接借用者,如其《石州慢》:“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李诗《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又如范仲淹《御街行》:“天淡银河垂池”(李诗《谢先辈防记念拙诗甚多,异日偶有此寄》:“星势寒垂地”);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李诗《昨夜》:“不辞鶗鴂妒年芳”);晏殊《玉楼春》:“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李诗《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又《玉楼春》:“无情不似多情苦”(李诗《属疾》:“多情真命薄”,《即目》:“多情岂自由”);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李诗《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留得枯荷听雨声”),又《临江仙》:“水精双枕,傍有坠钗横”(李诗《偶题二首》:“水文簟上琥珀枕,旁有坠钗双翠翘”);宋祁《玉楼春》:“且向花间留晚照”(李诗《写意》:“日向花间留晚照”);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李诗《燕台诗四首·春》:“衣带无情有宽窄”);晏几道《玉楼春》:“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李诗《无题》:“东风无力百花残”);秦观《阮郎归》:“宫腰袅袅翠鬟松,夜堂深处逢,无端银烛殒秋风,灵犀得暗通”(李诗《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李诗《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等等。即使一向被称为豪放派的苏轼也有与李诗极相类的词句,如《江城子》:“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李诗《房中曲》:“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在这些广为流传的词句中,回荡着李商隐的声音。

而李商隐有一些诗句,更是广为词人们喜爱。如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句,吴文英便多次化用,如《祝英台近》:“有人填烛西窗,不眠侵晓”;《声声慢》:“西窗夜深剪烛”,《玉烛新》:“移灯夜语西窗”,《醉落魄》:“老天如水人情薄,烛痕犹刻西窗约”。宋代的《烛影摇红》曲调,本名《忆故人》,周邦彦改曲牌名为《烛影摇红》,正暗合李商隐《夜雨寄北》诗意。吴文英在添此曲时,有“昵昵西窗语笑”、“正西窗,灯花报喜”之句,仍是暗合“共剪西窗烛”的诗典。而周邦彦词中亦有“故人剪烛西窗语”(《琐窗寒》)之句,史达祖亦有“剪灯深夜语”(《绮罗香》)等等。可见李诗之名句为宋代词人所深爱。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三中还记载了一个关于北宋宋祁作《鹧鸪天》之本末的动人故事:

子京过繁华街,逢内家车子,中有褰帘者曰“小宋也”,子京归,遂作此词。都下传唱,达于禁内,仁宗知之,问内人第几车子、何人呼小宋,有内人自陈:“顷侍御宴,见宣翰林学士,左右内臣曰小宋也,时在车子中偶见之,呼一声尔。”上召子京,从容语及,子京皇惧无地,上笑曰:“蓬山不远。”因以内人赐之[4]。

宋祁所作《鹧鸪天》为:“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如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于是,凭着这首直接借用了李商隐《无题》诗句的词作,宋祁打动了整个京城乃至皇帝,从而迎得佳人归。这样的文人佳话不管是真是假,它都从一个角度生动地反映了宋代对李商隐诗的接受和理解。

二、以幽深心灵世界为表现对象:李诗对词体创作观念和审美意蕴的深层影响

李商隐诗对词的最为重要的影响,并不停止在表面字句的采摘上,李诗对词的影响的深层体现,正在于他对心灵世界的表现,及其中蕴涵的审美旨趣和深永情韵。

(一)后世词人的创作延续了李商隐所开创的以心灵世界为表现对象的文学艺术观念

李商隐诗歌中对心灵感受的敏锐捕捉,渗透在他的创作观念中。李诗中多有近乎直白却又意味深长的语言,如:“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絮乱丝繁天亦迷”(《燕台诗四首·春》);以及看似淡淡却旨意悠远的意境中弥漫着的复杂难言的心绪,如“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犹自风摇九子铃”(《齐宫词》)等,凡此,都引发后代词人对心灵感受的开掘和表现。

比如,前人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别易会难得”之句,李商隐的名句“相见时难别亦难”自然表达了更复杂的“两难”意绪,但这句诗更重要的魅力也就是它真正不同于前人之处在于,它用极平白的语言道出了极难言的思绪,在平白天真中流动着深幽的意蕴。正如顾璟芳对词之小令的一段评论中所说:“作家须有一唱三叹之致,淡而艳,浅而深,近而远,方是胜场。”[3]714李煜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开拓词境,其“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正与“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样的口吻。其他如《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李诗《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诗《暮秋独游曲江》:“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等等),都与李诗的意境与情韵相承接。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蝶恋花》),这种对意绪的直接捕捉,与李商隐“絮乱丝繁天亦迷”的诗句如出一辙。

词创作最繁盛的宋代,词最重要的描写对象就是心境。梁启超言:“自唐天宝间两京陷落,过去的物质文明已交末运,跟着晚唐藩镇和五代一百多年的纷乱,人心越发厌倦。所以人到宋朝,便喜欢回到内生活的追求。”[5]这种内生活的追求促使士人们去进一步发现和体味心灵世界。在抑武尚文的宋代,“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6]这种时代心理在宋词中找到了最合适的归宿。李诗或直白或涵蕴的心灵倾诉更为宋词提供了典范。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毛滂《惜分飞》);“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周邦彦《满庭芳》);“行人倚阑心事,问谁知,只有沙鸥”(吴文英《声声慢》)……这种自我抒情世界中深深的孤寂感,纤柔细致的情绪起伏,都表现了词人对内心意绪的敏感捕捉。

柳永词以铺叙见长,以富于叙述性为特征,而这些叙述情节,亦是以一个个意绪片断衔接起来。如:“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曲玉管》),“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玉胡蝶》)……

苏轼以旷达为主调,但旷达之中流动着细腻的心灵感受和心理变化。如:“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永遇乐》),“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晏殊《踏沙行》)……晏殊的这些名句在宋词中具有经典意义,它们不再提供一种明确的现实指向,心灵世界的复杂感受,就是文学创作的主题。这种“撩乱春愁如柳絮”(欧阳修《蝶恋花》)的内心思绪,正是词人们所致力于表现的内容。它正是李商隐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的百感茫茫,是“回肠九回后,犹有剩回肠”(《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的难以言说的繁杂思绪。李商隐在诗歌领域中所开拓的心灵世界,开启了后代文人层层幽闭的心灵之窗,并在词的创作中深刻承续下来。

(二)李诗审美理念对词体创作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李商隐诗歌形成了表现文人士大夫忧郁孤独的心灵世界的典型情境和典型意象群,它们深刻反映在情趣雅化的文人词中,也正基于此,李诗与词体情韵相通、意脉相承。李商隐的诗歌虽以文字的绮艳工整著称,但是在内在情韵和整体意境营造上,表现了一种零落的、孤寂的、轻柔的、悠远的美。而这,也正是被陈师道称为词之“本色”[7]的婉约词所致力于表现的美。那么,从情境营造和意象选取上,我们可以看到李商隐诗歌对词体的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李商隐诗歌中营造了一种典型的个体氛围下的情境,如倚栏、无眠及一系列表现个体情境的“幽”、“独”、“孤”、“自”等语境。而弥漫于文人雅词的最浓郁的氛围就是这种独徘徊、独思量的情境。

如倚楼凭栏的情境氛围。李商隐诗不但继承了古诗中登楼抒怀的传统,而且深化了倚楼凭栏的情境感受,如:“此楼堪北望,轻命倚危栏”(《北楼》),“固有楼堪依,能无酒可倾”(《思归》),“高楼倚暮晖”(《即日》),“西楼倚暮霞”(《闲游》),“凭栏明日意,池阔雨潇潇”(《明日》),“舟小回仍数,楼危凭亦频”(《清河》)等语,“倚楼”、“凭栏”和“登楼”的蕴味显然不同,它有一种“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的孤寂和忧虑。在词境中,“倚楼”、“凭栏”的情境极多。虽然温庭筠词中亦有“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望江南》),但作为明确的女子相思的主题,其蕴味要单纯浅白得多。而后代词人所言的“独自莫凭栏”(李煜《浪淘沙》),“伫倚危楼风细细……无言谁会凭阑意”(柳永《蝶恋花》),“人静夜久凭阑”(周邦彦《过秦楼》),“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秦观《望海潮》)这其中的滋味,显然与李诗中所蕴涵的更为复杂的人生感慨更为消息相通。

而即使是登楼,它也不再着意于突出蕴于此动作本身的传统意义,即抒发功业或思乡等怀抱,而是强调孤独而难言的心境,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鹊踏枝》)。所以,正如我们所看到“独”、“幽”等词频繁地出现在李诗中一样,它们也大量地出现在词作中。

同样,“难眠”也往往体现出人繁杂的心境。读李商隐的诗作,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常常是难眠的。他很喜用的一个时间段是“五更”。五更是寅时,三点到五点的时候,诗人彻夜难眠的心境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显示出来。另外,残烛、长夜、疏星等也常常暗示出诗人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词作中亦常常通过一种长夜难眠的氛围的营造来诉说心境。如“帘外五更风雨”(秦观《如梦令》),“五更风,千里梦,看飞红几片”(辛弃疾《锦帐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周紫芝《鹧鸪天》)……长夜难眠为抒发心灵感受提供了前提,同时,长夜的氛围也似乎使人的心理活动更加敏感而细腻,所以,从李诗到宋词,难眠的长夜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情境。

所以,李商隐诗歌强调了独吟的情境,在独斟酌、独思量中,强化了幽静的心灵空间对人生的复杂品味。也因此,李商隐诗歌为心灵世界的抒写,为个体情怀的抒发营造了更富于个体意义的典型情境,这种浅斟低吟的情境为同样心灵化的后代词境的营造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第二,李商隐诗歌营造了一种精致而迷离的意境美,从而表现出一种感伤而缠绵的韵致。在意象选取上,如深院、小阁、画楼、小径、细雨,落花、柳絮、流水、东风、秋千、帘,幕、烟、云、梦、魂、影、痕、西风、西园、西池、西窗、夕阳、孤鸿……这些都是李诗中极典型的意象,它们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审美意趣和情感内涵,而同时它们也是词作中极常见的营造词境的意象。正如缪钺先生所言,“义山诗与词体意脉相通”。

当文人士大夫把文学创作的主题转向内心世界时,他们表现出一种孤独而忧伤的情怀。不只是唐,而且在歌舞繁华的宋代尤其是北宋,词人们所深爱的意象竟是和晚唐诗人李商隐一脉相承的。他们喜爱精致、轻柔、却又带着凋零感和迷离的飘动感的意象,由此形成细美幽约的意境和缠绵悠远的情韵。

从对意境美的营造来说,李诗的精美世所共认,而在词的创作中,也越发追求美轮美奂的意境。其实无论在李诗,还是在词作中,意象乃至整体意境的精美都往往是一个幻象,它是诗词作者的艺术加工,但更是有着浪漫情结的诗人和词人的心灵景象。他们更多时写的是感觉中的世界,或者说是他们的审美感觉所追寻的世界。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作者写的是落花,但这落花似乎还带着丰润的色泽,宋词中亦喜以“落红”代指落花。“落红”是把富有生命力的色彩与生命消逝的意味相融合,在这种冲突中生发出感人的力量。事实上,花到落时既失去了水分也失去了颜色,如果是被风雨强行吹落就更惨,连一点在风中飞舞的飘逸和从容也不会有了,可是李商隐还是会写出“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的句子。在悲与美相融的幻境中,我们读到的当然不是真实的物象呈现,但它是真实的心灵之境,它所呈现的是被净化、被精致化、被感觉化的世界。

又如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幕,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庭院的深,本是可以客观呈现的。可是“深深深几许”,它给人以心理感觉上的无尽无涯。“堆烟”、“帘幕”,这些都使具体物象的呈现缥缈迷离,不可透视。“楼高不见章台路”,在“不见”的提示下,“章台路”反而充盈在想象中。“雨横风狂”并没有造成太强的冲击感,因为“幕”的比喻使风雨平面化了,它体现了水墨画式的处理方式,不凸显立体效果,但强调由看得见的表面向看不见的深层渗透。“门掩黄昏”,门可以隔开空间,但它能隔开时间,把黄昏关在门外吗?在空间与时间不可能的交错中,它以一个虚幻的动作体现了强烈的内心愿望。但是任何努力都是枉然,“无计留春住”表达了深深的怅惘。“泪眼问花”、“乱红”、“秋千”,它们营造迷离的动感,使感伤的意绪表现得优雅而含蓄。这种笔法正契合李商隐在传达意绪中对营造诗境的把握:“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对于诗人而言,这种感觉中的世界更接近于他心灵的真实。

李商隐善写梦,而且正如我们所见,诗境在极美的同时常呈现出亦真亦幻的特点,对于他而言,现实中有太多的缺憾。而宋代词人却也普遍性地爱写梦,而且不管得志与否,他们都表现出一种人生如梦似幻的忧伤,这种忧伤弥漫在大量的词作中。苏轼亦叹“古今如梦,何曾梦觉”(《永遇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就词史而言,从文人词产生那天开始,便不断有带‘梦’字的作品出现……冯延巳110首词中‘梦’字出现32次,李煜45首词中‘梦’字出现15次……晏几道240余首作品中,仅‘梦’字就出现了 60次”[8]58。“据初步统计,在现存三百四十余首梦窗词中,仅‘梦’字就出现一百七十一次”[8]4。

在李商隐的诗和抒发士大夫情怀的文人词中,尽管在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上,有很多的不同,但作为文人情趣和文学发展的一个趋势,李诗表现心灵世界的创作要求,追求精致又常常有如心灵幻境的审美情趣却被承接了下来。而李商隐所开创的抒写心灵世界、抒发个体情怀的典型情境和典型意象群,以及他独特的审美感觉和深沉悠远的情感底蕴,也对词体创作尤其词境美和情韵的表现,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从而产生深远的影响。

[1]缪钺.诗词散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刘学锴.李商隐诗歌接受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481.

[3]张璋,等.历代词话[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4][宋]黄昇.蒋哲伦导读·云山辑评·花庵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2.

[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9:2.

[6]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253.

[7]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70.

[8]陶尔夫,刘敬圻.吴梦窗词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郑红翠]

Li Shangyin's Impact on Ci Creative Ideas and Its Aesthetic Implication

HE Li-na

(Humanity School,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In Chinese classics development trajectory,Li Shangyin was a special connection point.In Five dynasties and Song Ci,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verses which were borrowed from Li Shangyin's poems.And his poems created a typical individual atmosphere situation,and delicate and blurred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which was continued down in the creation of Ci,especially in the expression of the beauty and feelings.And his deep expression to the spiritual world provided successful example for the creation demand of literati of Song dynasty to turn to the inner life.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searching for the fit between Li's poems and the offspring's creation of Ci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oetry.

Li Shangyin;creative ideas;aesthetic implication;impact

I207.02

A

1009-1971(2011)04-0112-05

2011-06-03

何丽娜(1976-),女,黑龙江桦川人,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词体李商隐心灵
嘲桃
石榴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浅谈欧阳修词的叙事特性
唤醒心灵
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朦胧美”
元祐词坛的词体特征论新探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