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人的发展观视域下的中国发展观之反思

2011-04-07邵发军

关键词:现实性共同体马克思

邵发军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马克思的人的发展观视域下的中国发展观之反思

邵发军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马克思的人的发展观的突出特征是:基于现实的强烈批判性;个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和现实条件;自由个性的形成以物质性领域为基础;个人发展是一种超越性的价值取向,这是马克思所关注的个人发展的核心。它对于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个人发展具有“康德意义”上的范导性作用。

个人发展;现实性;超越性;中国发展观;反思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的人的发展观是以个人的自由个性的获得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把个人的发展纳入宏观的历史领域中,同时把个人发展的现实性条件作为个人发展的前提。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在其早期和中晚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可以归结为超越性与现实性的相互交织。

在马克思早期的思想里面,特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主要关注于个人发展的超越性一面。“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273而“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1]273。

在这一时期,异化思想成为马克思考察劳动工人这一特殊主体的主导性话语体系,这一思想具有极其强烈的批判性和异质于现实的超越性特征。异化思想所包含的内容并不是一些理论家们所认为的马克思的思想是断裂的不成熟的思想。反之,笔者认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包含着马克思对个人自由个性的一种自始至终的带有终极意义的追问和思考,离开此基点,可能就不会有合理的而又合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理论。从工人个体发展所受到的种种异化的现状,马克思看到了总体性关系对个体自由个性的限制和束缚,“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1]276。这绝不是基于简单的生产关系所能够把握得住的马克思关于个体发展的问题,而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超越性始终制约着马克思的关于个体自由个性理论的发展;这也不是孤零的单个个体与孤零的单个资本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一种个体自主抗争资本以及资本人格化的外在性和偶然性的对立与斗争,“在现代,物的关系对个人的统治、偶然性对个性的压抑,已具有最尖锐最普遍的形式,这样就给现有的个人提出了十分明确的任务。这种情况向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任务:确立个人对偶然性和关系的统治,以之代替关系和偶然性对个人的统治”[2]515。“马克思的个性本来使他倾向于强烈的主体性——他是个不愿轻易屈服于某种社会性力量的强迫和压制的、具有强烈个性和独立追求的哲学家。”[3]49

工业抛开其异己性的一面,所呈现给个体的展现其自由个性的力量,是马克思最为关注的一个现实话题,它关系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一个立足点。这里的工业已经不是特殊意义上的工业,它对于个体自由个性的展现和全面发展极其重要,这是马克思实践观的初步展露。马克思批评了历史学家仅仅关注自然科学之上的工业的特殊性的问题,即“仅仅把它看作是启蒙、有用性和某些伟大发现的因素。然而,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为人的解放做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发展。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1]307。这样,我们就知道: “在马克思 《1844年手稿》一书中,存在着两条理论逻辑线索:一个是从先验主体出发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应该’)人学现象学 (话语)逻辑;一个是从现实物质生产 (实践和工业)出发去观察社会历史的(‘是’)客观逻辑。两种逻辑的交织在这里表现得极为明显。并且,现实的历史线索开始在不少分析中占了上风。”[4]267-268

随着马克思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个人发展的观点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关于个人自主性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凸显出来。不过,此时马克思所谈的个人发展的前提也是明确的,即“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5]119。这一共同体作为马克思思考个人获得全面发展和个人自由的前提性条件,体现了马克思本人的一种现实性思考。但是,马克思认为:在过去冒充的完全虚幻的共同体中,自由是针对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这一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且通过这种联合才能获得自己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种思考更多是基于对现实的批判而得出的。所以,马克思才把为个人的自主性和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的共同体区分为虚幻的共同体,如阶级、资本主义国家等,从而为真正的共同体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上的张力。马克思关于个人发展思想的基点是广义上的唯物史观,其前提是从事现实生产的有生命的个人,即“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5]67。“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5]68此时的马克思更多地受到了法国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王南湜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因子里面交织着两种酵素,即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这两种因素建构着马克思关于个人发展思想的内在张力。不可否认,马克思的思想因子里面蕴含着这两种建构性的因素。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马克思在关注现实个人的发展条件时,仍然没有丢弃超越性的一面:“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而这些条件从前是受偶然性支配的,并且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同单个人对立的。”[5]121马克思坚信:未来的共同体由于个人的联合从而成为控制现实的生产所造成的异己的外在于个人的力量,并且在这一阶段上,物质生活和自主活动达成一致,而这又是与各个人向完全的个人的发展以及与一切自发性的消除相适应的,偶然性变为属人的内在的本质属性,劳动及其劳动产品为人的联合劳动所掌控,这时个人才能够获得其全面发展的手段。这种超越性和现实性的交织随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研究进而加深了,显然,马克思对于个人发展的观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里面,马克思关于个人发展的思想出现了很大的转折。马克思认为:个人的自由和发展基于现实生产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但这对于人的自由来讲仅仅是必然性的一面,而真正的自由却是在彼岸才能够实现:“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6]928马克思的这种关于个人自由和发展的思想转折表明了他已经把超越性和现实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之前的分分合合的状态消解掉了,达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然而,理论上的消解并不一定代表现实中的消解,在现实中其差异性和统一性之间的张力可能彰显得更为强大,这体现在马克思身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及其个人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之中。

二、基于马克思人的发展观视域下的中国发展观之反思

在目前的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关于个人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横亘在我们每一位国人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对它的思考及回答必须借助于马克思的关于个人发展之“前见”或理论上的先导性的思考,这是我们考量国人关于个人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切入点。

新中国的发展观是基于个人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对于个人发展的探索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计划经济阶段和市场经济阶段。就计划经济而言,如果只从受到前苏联的外在影响来讲,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它缺失了另一维度的思考,即对人的超越性的思考。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所表现出的用联合起来的劳动掌控异己和外在的分散分工所造成的生产力的这种超越性的思考方式及其思想,虽然和我们谈及的计划经济有很大的不同,但与其超越性的特点是惊人的一致的;另外,基于生产力的落后现实而提出的迅速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并直接等同于人的发展的观点也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思想。此时,国人思考的个人发展更多的是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对生产领域的自由性的问题意识及其自由时间的思考较少,并且通过平均分配、自给自足、限制商品生产和货币作用的发挥来体现共产主义的特征;由此还提出个人不受旧式分工的限制从而成为“多面手”和“全面人”,这些都极其复杂地交织着以超越性为主导但同时亦有基于现实性一面 (非主导性的)的双重因素。特别是毛泽东独特的思考方式即认为单单讲生产力的发展有可能导致走向资本主义的危险时,我们对于个人的发展基于生产力的现实性这一层面上更加打了折扣。虽然毛泽东的思考被后人过多地批评,但是他提出了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并非是个人发展的全部意义。就这点来说,这对我们思考个人的发展问题可能是一个警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所开启的个人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个人关注自身发展问题的一个绝好的现实文本。我们正在走进马克思所关注和批判的问题领域。社会发展无论采取哪种具体的形式,它必然具有一个人成长的内在合理之规定,必须符合个人的历史成长的需要。劳动是人的“全面的本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亦是人的发展的基本形态。只要人存在,这个过程就不会终结。人们在创造和发展历史的同时,也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存在和本质。因此,人的存在和本质只能是一种变化和发展中的存在和本质。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决定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历史形态的转换。马克思曾把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人的成长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7]104。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阶段的不可逾越性,也就成了中国个体发展的最大实际和最大的现实背景。无可置疑的是,由货币—资本所塑造的新的时空将会消解“自然共同体”所造成的“人的依赖关系”,重构人的发展的新场域。

在“人的依赖关系”的历史形态中,由于力量软弱,人们为了谋取生存,不得不依赖群体的直接凝聚力去对付强大的自然。在这种情况下,人只能以群体形态存在,通过地缘的自然纽带结合于某种形式的人群共同体中。那时,个人依赖于群体,个人不具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也仅限于共同体内部,只是在孤立的地点和狭窄的范围内发生地方性的联系。也就是说,人类最初形成的是族群主体,存在的是一个大写的“人”,他们不但只能从族群中获得自己人的力量和性质,甚至也只在归属于族群的意义上才被称作人。在这种原始的社会关系下,“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 (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7]485。

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形态中,社会形成了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整体的能力体系。在机器工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个人才获得独立的人格,形成具有自主性的独立个人,即个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而获得了“独立性”;但人的发展依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因而这种“独立性”又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依赖于物,又受物的统治,人与人的关系受制于物与物的关系,人在对“物的依赖性”中“再度丧失了自己”。于是,对“神”的崇拜变成对“物”的崇拜。马克思之所以说黑格尔哲学以“最抽象的形式”表达了“最现实的人类状况”,就是因为黑格尔哲学集中地表现了人在对“物的依赖性”中“再度丧失了自己”。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它“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7]485,从而为更高历史阶段的到来创造条件。因此,马克思的关于人类解放和发展的哲学是要指引人们、超越“人的依赖关系”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实现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个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悬停于对物的依赖性这一体系之中。所以,马克思绝不是“货币—资本”这一现实建构的认同者,而是其批判者,马克思把“货币—资本”所建构的共同体称之为“抽象的共同体”。

这就是我们的市场经济将要面对的一种未来的现实性。这一现实性正在被放大、拉宽和形成一个新的立体式的集合体。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我们淡化了马克思关于个人发展的现实性和超越性之间的一种张力,而仅仅停留于现实性的一极,忽略了超越性的一极。对物的依赖性的形成是一个我们将要面对的深度的历史建构的宏大过程,这一点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可回避。无论如何,生产和消费的领域只能是个人发展和自由的一个基础性前提而并非其全部,只有在其彼岸才可能有马克思晚年提出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发展。

马克思对于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原则,可以为我们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中个人的发展提供一种示范性的指引作用,一味地迁就现实和一味地空谈价值都是不可取的。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的限制和消极性的弱点都会对个人的发展带来影响,这点已为世人所承认。既然如此,立足于马克思的现实性和超越性的合理的张力,关注当今国人的发展,亦是必然。从一定的视角来看,马克思所提供的关于“货币—资本”之光笼罩下个人的发展理论所基于物而不耽于物的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对于现今中国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一种反思性的和超越性的理论预见,对于将来中国个人发展的走向起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理论警示作用。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刘森林:实践的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5.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The Reflection on China’s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Concept of Human Development

SHAO Fa-jun

(Henan Provincial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Henan,China)

Marx’s concept of human’s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the salient features of the strong criticism of the reality,and it believes that personal development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social and practical conditions,namely,freedom of personality formation and the composition of world significance,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the field of material as a basis,However,while upholding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of a transcendent value to pray,it is of concern to Marx’s core personal development,which implicates a lot to the contemporary market econom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the sense of Kant.

individual development;reality;transcendence;concept of China’s development;reflection

A81

A

1673-9779(2011)04-0394-04

2011-06-2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08BKS058);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09A-08)。

邵发军 (1968—),河南周口人,博士,副教授,从事现代化理论与人的发展研究。

E-mail:sfj2008success@163.com

[责任编辑 位雪燕]

猜你喜欢

现实性共同体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爱的共同体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