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内涵建设 实现高职学生充分就业

2011-04-07韦家勇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辅导员校企

韦家勇

(沈阳医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加强内涵建设 实现高职学生充分就业

韦家勇

(沈阳医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高职教育 内涵建设 就业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高职教育已经基本实现了自身规模的跨越,但同时也出现了内涵建设与办学规模接不上轨的现象,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从而使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逐年加剧,因此如何加强内涵建设,促进高职学生充分就业已经成为当前高职办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当前高职教育中制约人才培养,不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1.1 教学方面

1.1.1 课程设置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协调。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高职人才的关键在于专业建设,其核心是课程体系的设置。据调查,目前很多学校的高职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选修课比例过小甚至没有、基础文化课学时过多、专业课时间安排过于集中、部分教材过于陈旧等不合理情况。这些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将直接影响高职人才的综合培养,使学生就业难的程度进一步加剧。

1.1.2 适合高职专业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近几年,高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尽管国家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但是师资队伍状况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一方面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需要在生产一线的真实环境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才能锻炼成熟,另一方面高职各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过低,这种状况制约了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1.1.3 实训基地的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目前,由于扩招使很多学校原有的实习基地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一边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一边仓促建立新的实习基地。新建立的实习基地的教师代教水平普遍不高,这种情况是很难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

1.2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很多新问题

1.2.1部分学生心理问题表现突出,学业适应能力差、就业能力弱。低年级学生突出表现在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变化,而高年级毕业生由于就业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对家庭、学校过于依赖等方面。这种心理失衡的状态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在校完成学业能力差、就业能力弱、社会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

1.2.2 学生工作队伍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就业指导理念需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情况参差不齐,一些为专职辅导员队伍,一些为专兼职结合队伍。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高职学生辅导员队伍对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就业指导理念相对落后,缺乏对高职学生心理、行为、思想等方面的准确把握,这些因素直接制约着高职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 多途径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就业

2.1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学生创造就业条件 广开门路、拓宽就业渠道。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学历层次的普遍提高使高职专科学历相对本科学历来说无任何就业优势可言。学校可以通过开放第二学历的独立本科段的自学考试来提高高职学生的学历层次,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的就业实力。

2.2 强化教学内涵建设,实现高职学生充分就业

2.2.1 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科学规划课程设置。

2.2.1.1 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职相关专业的学制均较短,学生除在校时间外还要参加一年的生产实践教育,虽然不可能像本科专业那样设立更多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来供学生选修,但也绝不能实行“一刀切”的办法来彻底摒弃选修课。学校应该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灵活结合,使学生在接受必要的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尽可能地涉及到其他知识领域,从而真正将学生的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始终,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协调发展。

2.2.1.2 实施全程化就业课程指导,增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学校作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在就业指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学生就业期望值高,而自主就业能力不强的问题,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建立全程化的就业培训和指导。通过开设就业政策、技巧、心态调适、创业教育等方面的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2.2 适当增加来自一线的教师比例,形成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无缝对接。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没有突破性进展的原因在于,各门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往往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适当增加来自一线的兼职教师比例,既能够促进学校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又能够使学校教学与实际就业始终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从而逐步形成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

2.2.3 校企合作,共同发展。职业教育是以就业市场的满意度作为其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最直接的动力是希望学校为其提供高质量的、与其自身需求相吻合的毕业生,并通过校企合作来解决技术难题,使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学校借助实习和用人单位教育资源优势,真正形成学生顶岗实习、职业规划、就业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不仅会对专业长远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将使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逐年提高。

2.3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全面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2.3.1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明确培养目标,更新育人理念。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根本,其核心问题是思想建设,一方面要大力提倡队伍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理念,另一方面要为提高队伍理论和学识水平创造条件,加强辅导员思想道德修养,发挥为人师表的人格力量。要定期组织辅导员参加各项学习交流活动,通过学习与交流来提高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理论水平,为科学育人积淀丰富的理论功底。

2.3.2 特色育人,开辟校企联合的新型社会实践基地,实现就业关口前移。开辟校企联合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使学校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一致,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基地的开辟,一方面使社会能够更多地了解学生,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就业意识、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获得一线工作的体验,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1] 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2):30

[2] 王自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9):78

[3] 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中国职业教育,2005,(30):7

G 47

A

1008-6633(2011)04-567-02

(2011-03-10 收稿)(王一伊 编辑)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辅导员校企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企合作五反思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