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剧中置换修辞格翻译探析
——以《仲夏夜之梦》为例
2011-04-07邓钦竹
邓钦竹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莎剧中置换修辞格翻译探析
——以《仲夏夜之梦》为例
邓钦竹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置换修辞手法在莎剧中屡见不鲜,丰富了莎剧的内容,生动了人物的语言,而且英汉语中的置换修辞格大致可以对等。通过对莎剧《仲夏夜之梦》中英语置换修辞格的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转换修饰位置,保留原修饰方法和转换修辞格三种翻译方法。
莎剧;置换修辞格;翻译
置换修辞格是将本该用来修饰某类名词的修辞语用于修饰不能按常规修饰的另一类名词。置换词(Hypallage)是莎翁惯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用以达到语言戏谑的效果,也体现了莎翁用词的独到之处,翻译好置换修辞格,对忠实表达莎剧风格,思想和文体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拟国内莎剧翻译中朱生豪的散文体译本为例,探讨置换修辞格翻译方法。
一 英语和汉语中的置换修辞格
从定义上来说,在英语中有这样的定义:“A transferred epithet is a word turned or diverted from its ordinary application, and pressed as it well ,into special service.”, “A figure in which the epithet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appropriate noun to modify another to which it does not really belong.”[1]. 而汉语中对移就修辞格有这样的解释:“将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性状。”[2]从定义上来看,英语和汉语中的置换修辞格用法还是基本一致的。
在英语中置换修辞格出现相当频繁,不仅在英美古典文学作品中出现,而且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Sonnet 8 中:
例1 Whose speechless song, being many, seeming one,
Sings this to thee, “Thou single wilt prove none.”
还如现代文学作品中,Charlotte BronteJaneEyre中:
例2 The indefatigable bell now sounded for the fourth time.
汉语中的移就修辞格也称置换修辞格,与英语中的置换一样,有用词简练,引起联想,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
例3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白居易《长恨歌》)
例4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由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英汉语置换修辞格的结构都是由转移形容词+中心语组成,转移形容词在前,中心语在后。一般来说汉语置换修辞格运用不如英语那么广泛。通过对比分析,置换修辞格在英汉语中有类似的定义、结构、用法和修饰效果,两者有一定的对应性,因此将置换修辞格进行英汉互译时,注意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翻译中忠实原文表达的重点。
二 莎剧中置换修辞格的特征分析
莎剧中置换修辞格的结构一般是转移形容词在前,中心语在后。由于二者是一种违背语法逻辑常规的搭配,因此中心语只是形式上的被修饰语。形容词有其本来应该修饰的逻辑被修饰语。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英语置换格的特征。
(一)形容词与被修饰语的关系
在《仲夏夜之梦》中,通过语料收集与分析,发现形容词与被修饰语之间总是存在某种逻辑联系,而并不是作者随意强加的修饰词。如说明原因、性状、结果、时间、作用和影响等。
例5 I led them on in this distracted fear, and left sweet Pyramus translated there; (表示原因)
我驱使这群吓昏了的人们去逃散,把那变了形的活宝皮拉摩斯留在那边;
例6 Met we on hill, in dale, forest, or mead, /By paved fountain, or by rushy brook, /Or in the beached margent of the sea (表示性状)
我们每次在山上、谷中、树林里、草场上、细石铺底的泉旁或是海滨的沙滩上聚集。
例7 The raging rocks/And shivering shocks/Shall break the locks/Of prison gates.(表示伴随)
山岳狂怒的震动,裂开了牢狱的门。
例8 When they next wake, all this derision /Shall seem a dream and fruitless vision. (表示结果)
等他们醒来之后,这一切的戏谑,就会像是一场梦景,或是空虚的幻象
例9 Therefore the moon, the governess of floods,/Pale in her anger, washes all the air,/That rheumatic diseases do abound. (表示作用和影响)
执掌潮汐的月亮,因为再也听不见夜间颂神的歌声,气的脸孔发白,在空气中播撒了湿气,人一沾染上就要害风湿症。
例5中,由于人们受了惊吓,才会四处逃散,因此原文使用distracted修饰fear表示因果关系。例6、例7表示性状或伴随的形容词均是名词化的动词,并且多为人为的动作,因此置换修辞格与拟人修辞格关系紧密。如例9表示作用与影响的逻辑关系中,被修饰语所表示的状态作用于人的感官,把人的感受与客体打成一片,并参与其物质的和情感的感觉活动,也就是我们说的“移情”。
(二)形容词的特征
英语中的转移修饰语基本格式是把本来应该用来修饰甲事物性质、状态的定语移去修饰乙事物。一个形容词或者相当于形容词的词,用来修饰、限制一个从逻辑上讲不能为其所修饰、限制的名词。这里所讲的形容词,实际上包括一般形容词、名词性定语、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等[3]。
例10 Thy lips, those kissing cherries, tempting grow;
啊,你的嘴唇,那吻人的樱桃,瞧上去是多么成熟多么诱人。
该句中的形容词部分“kissing”“tempting”均为动名词形式,虽然看上去形容词与被修饰语之间的关系不紧密,但是仔细分析发现,“kissing”和“cherries”都是“嘴唇”的比喻。“tempting”和“grow”都是嘴唇给人的感觉。而这里的形容成分使用的是动名词。
例11 Keep word, Lysander; We must starve our sight
From lovers' food till morrow deep midnight.
不要失约,拉山德;我们现在必须暂时忍受一下离别的痛苦,到明晚深夜时再见吧。
该句中“starve”本应该是与肚子的饥饿感相关,但是这里转移到视觉中“sight”,修饰词为动词,这是一句“移情”。修饰语和中心词都与“离别”相关。使用了动词充当形容成分。
由此可以看出,形容词与被修饰语并不是完全无关的搭配,一定是有某种内在的共同联系才会置换到一起。而且形容词并不一定限制于词性,一般形容词,名词性定语,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都可以成为形容词的部分。如果得当的话可以使语意多元化、生动化、简练化、新颖化。
(三)置换修辞格与其他修辞格的关系
在置换修辞格中,许多的修饰人的形容词都被修饰于物,两种相反性质的形容词与中心与搭配在一起。因此,置换修辞格与拟人,比喻的关系非常紧密,同时,在《仲夏夜之梦》中,也有许多置换修辞格与矛盾修辞(Oxymoron)相关。
例12 And sleep,that sometimes shuts up sorrow’s eyes(眼睛拟人化)
悲慈的睡眠,有时你闭上了悲伤的眼睛。
例13 A foolish heart, that I leave here behind. (心拟人化)
是一颗痴情的心,被我丢在后面。
例14 I never heard so musical a discord, such sweet thunder. (把嘈杂比作雷声、矛盾)
我从没有听过那样悦耳的嘈杂,那样美妙的雷声。
这种在一句中可以找到多种修辞手法的写作方法,在莎剧中屡见不鲜。这样方式置换用词巧妙的加入其他修辞手法不仅可以用简练的词语表达复杂的含义,而且从生动的词汇当中增加幽默, 使读者发出会意的微笑, 甚至在一个特殊的语境中可以创造出十分和谐的气氛。
三 莎剧中置换修辞格的翻译
莎剧中的置换修辞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其他修辞格关系紧密,要做到准确译出原文意思又不失原文的意蕴实属不易。翻译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翻译工作者的工作,尽可能地加强和促进不同文化、不同风俗等对读者认知的影响,减少由于理智失误或缺乏理解而造成的交流障碍和心理距离。而置换修辞格由于其修饰成分的置换,导致理解出现思维转换的过程,因此,透彻理解形容词与被修饰语的上下文及其逻辑关系尤为重要。在翻译时,应当在读者能够理解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原修辞方法,以下用朱生豪先生的译本为例,总结了三种翻译方法,以供探讨。
(一)转换修饰位置
由于英语的置换修辞格是将两个看似没有联系的形容词和被修饰语强硬的搭配在一起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如果直译达不到让读者理解这种效果的时候,就要打断这种搭配方式,还原形容词的修饰位置,将原本的修饰词补充进来。例如:
例15 Then let us teach our trial patience, /Because it is a customary cross, /As due to love as thoughts and dreams and sighs, /Wishes and tears, poor fancy’s followers.
那么让我们练习着忍耐吧,因为这种折磨,正和忆念,幻梦,叹息,希望和哭泣一样,都是可怜的爱情缺不了的随从者。
原文中customary一词按逻辑来说修饰follower更为恰当,因此译文中把它处理到follower的前面是还原错位的修饰位置,让译文读者更容易理解。
(二)保留原修饰方法
莎剧中英语置换修辞格在有的语境下非常通俗易懂,即使不转移修饰位置,采用直译的方法也无损原文的意思,译文读者读起来也毫无困难。例如:
例16 If you will patiently dance in our round,
And see our moonlight revels, go with us.
要是你肯耐心的和我们一起跳舞,看看我们月光下的游戏,那我们一块走吧。
该句中的形容词patiently虽然与dance搭配,但是读者一目了然知道patiently用于形容人的心情。所以译文也无需变换位置,直译就可以达到效果。
例17 What! Will you tear impatient answers from my gentle tongue?
哼!你一定要我破口说出难听的话来吗?(朱生豪译)
什么!你可是要我从我的温柔的舌端逼出不耐烦的回答么?(梁实秋译)
在例17中,两种版本的译文修饰方法没有变化,形容词的位置也没有发生改变,两种译文分别采取了意译和直译的方法,impatient本应当形容说话人不耐烦的心情,但是直译成“不耐烦的回答”也是无碍于理解的。而后面的gentle本是用于与impatient形容两种不同态度的对比,即海丽娜本不想说出“不耐烦的回答”而态度“温柔”的意思,所以如果继续直译“gentle tongue”为“温柔的舌端”的话,不如还原成“态度”比较合适。因此虽然译文有时可以选择保留原修饰方法,但是由于语境中有的逻辑被修饰语的隐蔽性会导致理解的困难,所以可以考虑选择采取意译的方法。
(三)转换修辞格
莎剧中的置换修辞格与其他修辞手法关系密切,如比喻,拟人,矛盾等修辞,因此,在翻译置换修辞格的时候,如果形容词和逻辑被修饰语的位置调换会大幅变动原文格式,可以采用转换修辞格的方法来翻译。比如:
例18 But I will aggravate my voice so, that I will roar you as gently as any sucking dove; I will roar you as 'twere any nightingale.
但是咱可以把声音压得高一些,不,提的低一些;咱会嚷得就像一只吃奶的小个子那么地温柔,嚷得就像一只夜莺。
很明显,原文中roar与gently搭配正是作者想要用矛盾的修饰方式达到一种喜剧效果,因此,保留原文格式是必要的。译文把修辞方式突出了比喻和矛盾,这样读者易于理解,虽然形容词与逻辑修饰语位置发生改变,也不影响意思的理解。
例19 Thy lips, those kissing cherries, tempting grow;
啊,你的嘴唇,那吻人的樱桃,瞧上去是多么成熟多么诱人。
这一句是一个暗喻,由于主语“thy lips”已经把比喻的本体写出来,所以kissing cherries不用置换任何位置直译出来也不会造成读者的误解。而后面的tempting grow是用于修饰前一句的暗喻,因此分译不容易造成误解。
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仅有音韵节奏之美,而且善于形容譬喻,描绘生动鲜明的形象”[4],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也在两个民族、两种文化之间架起了桥梁。对莎剧中置换修辞格的翻译有助于体会莎翁巧妙用词,有助于理解人物性格,从而更好理解欣赏莎剧。
[1]CUDDEN J A.Adictionaryofliteraryterms,revisededition[M].Chatham, Great Britain:Wamp;L. Mackay Limited, 1979:12.
[2]张涤华,胡裕树.汉语语法修辞词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22.
[3]李定坤. 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M].武汉: 华中师大出版社,1994:34.
[4]朱生豪. 莎士比亚全集: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
(责任编校:文君)
TranslationofHypallageinShakespeare’sDrama——A Case Study ofAMidsummerNight’sDream
DENGQin-zhu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Hypallage is very popular in Shakespeare’s drama, which enriched its contents and enlivened its language. Hypallag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s approximately equ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pallage in English and its translation, get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modifing adjective position, maintaining original position and modifing rhetoric.
Shakespeare’s drama; hypallage; translation
2011-03-30.
邓钦竹(1987— ),女,湖南长沙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H059
A
1673-0712(2011)03-00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