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设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分析
2011-04-04关溪媛
关溪媛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目前,东亚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中日韩以及东盟十国在内的“10+3”和“10+1”框架下的各种层次的经济合作机制,中日韩三个东亚核心国家的合作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中日韩三国的经济互补性强,设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必将对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自由贸易区的理论依据
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或单独关税区组成的区内取消关税和其他非关税限制,区外实行保护贸易的特殊经济区域或经济集团。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简称NAFTA,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美洲自由贸易区(简称FTAA,包括美洲34国)、中欧自由贸易区(简称CEFTA,包括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AFTA,包括东盟十国)、欧盟与墨西哥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等。FTA对区内经济的效应主要有“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效应主要指实行自由贸易后,国内成本高的产品为其他成员成本低的产品所代替,因此从成员的进口增加,新的贸易得以“创造”。“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由于区内交易成本的降低,与区外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减少,而与区内成员之间的贸易增加。这些都有助于区内成员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收益,有利于成员国经济的更快发展。
二、设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
虽然中日韩彼此间经贸关系日趋紧密,但是三国之间尚未存在任何区域经济合作形式的协议。无论是从地缘政治,还是从地缘经济来看,中韩日三国都有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贸易自由区(FTA)的条件。
(一)三国经贸关系加深是坚实的物质基础
目前东亚地区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高、人口最多的地区,被称为支撑世界经济格局的三大板块之一。中韩日三国经济占据了东亚整体经济规模的90%左右。随着经济全球化,中日韩三国间的多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日自恢复外交关系以来,两国经贸关系快速发展。2010年,日本继欧盟、美国之后居于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的地位。2010年中日贸易额达2960亿美元,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成为日本产品的最大出口目的地,中日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日趋紧密。中韩两国是隔海相望的近邻,从1992年两国建立外交关系起,双边直接贸易增长迅速。据韩国关税厅统计数字,2010年韩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额达到730.43亿美元,大大超过从日本进口商品的662.55亿美元;而中国进口韩国商品的总额也达到819.88亿美元,成为韩国商品的最大买家,中国首次在进出口两个方面同时成为了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与韩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由于地理和历史因素,日韩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往来开始的比较早且比较频繁,规模也相当可观。日韩贸易总额一直保持在400亿~600亿美元之间,日韩双边贸易额占日本贸易总额的比重也保持在5% ~6%左右,在韩国对外贸易中也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尽管日本对韩国的贸易顺差逐步拉大,但日本仍是韩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国。可见,中日韩三国经贸关系不断加深,这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二)生产要素、产业结构的互补是内在推动因素
第一是自然资源的互补,相对于日韩两国而言,中国农业资源和矿物资源较为丰富,广阔的中西部尚处于初步开发阶段;日本和韩国自然资源相对短缺,能源和工业原料自给率低,三国之间自然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第二是劳动力资源的互补,中国有大量富余的劳动力,且劳动力成本较低;日本和韩国虽然人口密度较大,但由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生产量和出口量很大,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劳动力资源不足,劳动力成本高。
第三是知识资源与国际资源的互补,中国在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本方面要明显强于日本和韩国,而日本和韩国在知识技术资源与国际资源方面要明显强于中国。生产要素互补是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物质基础,而中日韩三国要素禀赋各不相同,形成不同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资源的互补性使三国具备了实现贸易共赢的条件和基础。
第四是产业结构的互补。日本是工业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资本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发达;韩国是发展程度接近日本的新兴工业国家,技术密集型产业和IT产业发达,韩国为克服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带来的困难,正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资本密集型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是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发达。三国之间在资本、产业技术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互补性和传递性。三国产业优势不同决定了三国在商品贸易上不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而是存在着很强的合作基础;相对发达的日本和韩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竞争优势明显,而中国主要的竞争优势仍然集中于资源或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
(三)共同利益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设立
随着石油等资源涨价,作为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快速成长地区,中日韩面临共同的能源、资源难题。尤其是随着中国成为石油纯进口国后,三国同时成为石油纯消费国。近年来,石油价格逐年上涨。对于中日韩而言,石油不仅仅是燃料,更是产业的重要原料。三国如何协调政策,确保石油供给,关乎三国共同的经济发展利益。
从环境上看,伴随经济快速增长,废水、废气、废物以及沙化、水资源匮乏等新问题都已不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将成为导致地区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断裂的大问题。在此,三国如何取长补短,联合完善环保法制,制定环保市场准入标准,成为三方协调战略、构建相通相容的政策法律体系的客观要求。
最后,面对全球化与地区化并行的潮流,中日韩构建自由贸易区又带有维护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紧迫意义。自从1999年WTO西雅图会议破裂,2003年坎昆会议搁浅,而今,多哈回合陷入事实上的停滞,涵盖全球的多边贸易、投资自由化步履艰难。而与此同时,欧盟扩张,北美自由贸易区也积极扩展,世界经济的地区化、集团化深入发展,FTA在全球林立,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为此,应尽早确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形成相互协调、彼此支撑的贸易、投资规则,维护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从而确保三国经济发展空间的共同利益。
三、设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主要障碍因素
(一)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日本属于发达国家,韩国属于新兴工业化国家。从经济体制看,日韩是成熟度比较高的市场经济,而中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之中。虽然经济发展的明显差距表明经济存在较强互补性,地区合作前景广阔,但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国家间实施自由化贸易会对有关国家的产业造成较大冲击,差异明显的经济结构使各国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程度也越高,对不同社会集团利益的影响也越深刻,从而面临的社会压力和阻力也越大。这使得找到实现共赢的经济合作模式变得困难,经济合作也很难向前推进。
(二)中日韩三国间政治互信因素的影响
建立自由贸易区虽说是一种经济层面的区域合作,但不可否认的是政治互信对于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使得三国间的政治互信基础不够牢固,日韩在独岛和中日在钓鱼岛的争端,以及中日韩海洋权益的分歧,都不可避免地将对未来的地区合作产生影响。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韩的野蛮侵略犯下罪行的历史缺乏足够的反省和认识,严重影响了曾受日本军国主义蹂躏的两国人民对日本的信任程度,这也成为三国进行自由贸易合作的重大障碍。
(三)农业因素的影响
农业是影响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因素之一。日本农业是一个相当敏感的领域,其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也极低,是一个农产品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然而日本的农业集团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利益团体,农民是日本自民党最大的支持者,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国情使战后日本对落后的农业大行贸易保护之风,限制了农业自由贸易的发展。韩国农业的保护程度也较高,因为农业问题,日韩FTA谈判一直迟迟未果。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在自由贸易区构建的过程中,若日韩一直不愿开放农产品市场,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将无法发挥。因此,中日韩三国若不能就农业问题达成共识,将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一大瓶颈。
(四)国际因素的影响
任何一个带有自由贸易区性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有一定的排他性,都会对非成员国家和地区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最主要地体现在贸易转移效应上。因此,非成员国家和地区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其他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关切,有时甚至会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美国是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国际制约因素。为维护世界霸权和全球利益,美国不会对另一个区域集团的崛起和发展无动于衷,它会千方百计地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手段对建立中日韩FTA施加影响。目前,中日韩三国对欧美市场的依赖程度很深,因此欧美国家的态度将对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四、推动设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议
(一)加强三国政府之间的交流
三国首先应该从政治上加强交流。三国之间在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度低,是阻碍三国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中日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二是三国之间的领土﹑领海争权问题。良好的政治氛围有利于促进三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也只有三国之间形成良好的政治关系,才能有效地解决中日问题和韩日领土之争问题,三国才能建立起更深层次的长久的伙伴合作关系。中日韩领导人2010年5月在第三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表示,将努力在2012年之前完成2010年5月启动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联合研究;努力完成三国投资协议谈判,为促进本地区投资资本自由流动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已由设想逐渐变为现实。
(二)协调三国的产业政策
由于三国之间经济上既互补又相互竞争,政府不应该对本国受到威胁的产业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比如日韩应该逐步开放其农产品市场。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与自由贸易的原则相违背,还阻碍了自由贸易的发展,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日韩两国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会导致其制造业向劳动力更便宜的中国转移,出现所谓的“产业空心化”。近年来,由于日韩两国对中国制造业的投资,导致本国“产业空心化”,失业率增加。如果因为担心“产业空心化”会对本国不利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将妨碍区域内的自由贸易。因此,三国应调整自己的产业政策,建立共生共存型产业结构。
(三)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
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都是由政府主导设置的机构,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日韩合作也缺少民间的交流。企业界参与合作的呼声得不到响应。企业是一国经济的主流,区域合作其实质也就是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非政府组织在区域合作领域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三国政府可以设立中日韩贸易促进会,为三国企业间的交流搭建一个平台,促进企业间的相互了解和业务往来,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真正建立提前做好准备。三国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合作,加深相互间的沟通与往来,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扫清障碍。为此,政府需要突破现有区域组织合作机制,大胆地提出一些适时有效的合作建议。
总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能够拉动内需、增加居民收入、减少贸易顺差,对中国整体有利;日韩同样需要从中国获得市场、能源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同时设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三国深化经贸合作的必然选择。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对中日韩三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带动整个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东亚经济圈的形成,必将带来三国共赢的局面。
[1]王素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可行性条件及制约因素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6(4).
[2]谢康.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条件和三国之间经济合作[J].世界经济研究,2005(4).
[3]张东明.中日韩三国关系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J].当代亚太,2006(2).
[4]陈柳钦.建立中日韩FTA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日本问题研究,2008(2).
[5]叶辅靖.走向FTA-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与对策[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