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效果与实用性研究——以贵州民族学院为例
2011-04-04刘杜若
刘杜若 彭 刚
(贵州民族学院 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引言
国际贸易课程是高等院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国际贸易学科的基本理论、政策措施和进出口实务操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这一课程,首先,有助于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了解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历史、现状和动态;其次,有助于塑造正确的世界观,树立互惠共赢的大国心态与合作意识;第三,有助于懂法依法,在国际贸易条约和惯例的框架保护下参与世界经济活动。
贵州民族学院地处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以“服务少数民族,服务民族地区”为办学宗旨。在校学生中,70%为少数民族学生,80%以上学生的生源地为西部民族地区,此外,80%左右的毕业生将服务于西部地区。因此,学校国际贸易课程的开设,还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树立对外开放意识,勇于“走出去”,发挥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生态和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独创性优势,为促进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与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二、贵州民族学院开设国际贸易课程的现状
目前,学校尚未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针对经济学、金融学、电子商务、工商管理等非国贸专业的学生,国际贸易课程的开设主要有54课时和72课时两种方式,授课内容主要是国际贸易学科的理论、政策措施两部分。从对市场上主要的国际贸易课程教材的调查来看,这两部分的教学内容均属纯理论性、专业性的概念阐述。例如,针对现实生活中愈演愈烈的非关税壁垒下的贸易保护措施,绝大多数教材仅列明各种措施的简短定义,教学内容未能和现实国际间贸易争端摩擦结合起来,教学目的、书后练习题等也仅是考察学生对相关定义的掌握,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对授课班级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材内容较为呆板、可读性不强,概念太多,专业性太强,教学未能较好地和现实经济社会结合起来,对于非国贸专业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提不起来。此外,也有学生反映,国际贸易这门课实用性不强,学习国际贸易的知识仅为了应付考试,没有留下较深的印象。
三、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建立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案例库
针对教材内容较为呆板,可读性不强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可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从相关新闻报道中选取典型的事实材料,并实时进行筛选,保证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案例库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为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打下基础。如非关税壁垒部分,通过介绍焦炭出口配额、日本2006年《肯定列表制度》、美国各州针对烈性酒征收不同额度的国内税等案例,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提高听课兴趣,并能热烈主动地开展讨论和思考。
(二)引入双语教学,加强国际贸易课程的实用性
在实践中发现,由于地处西部地区,学生英语水平并不占优势,但通过中英文教学的方式,双语互相呼应,能较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兴趣,以及其对国际经贸领域常见专业词汇的掌握认知能力;此外,还可对学生进行商务会晤对话、英文简历写作的教学和辅导。在国际贸易授课中对英文商贸信函交流、经贸类文章的汉英互译等内容进行教学尝试,也有助于获得学生的认可。语言和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所培养学生的涉外活动能力。
(三)开展网络数据库查询教学,加强学生对世界经贸发展动态的了解
在授课过程中发现,虽然现在的信息获取渠道繁多,但许多学生对世界甚至我国的经贸状况都不够了解,这种情况阻碍了学生对国际国内经贸新闻、事件的理解判断,也阻碍了他们对国际贸易课程兴趣的提高。此外,在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不能够对涉及的国际经贸数据进行直接查询,往往引用第二手、第三手甚至是没有出处的网络数据资源,这无益于其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通过布置课后练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对国际、国内主要经贸组织网络数据库如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联合国关税数据库、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以及国家统计局年鉴等经贸数据进行查询。在查询的过程中,学生既提高了对世界经济发展动态的了解,又培养了搜集研究数据的基本能力,从而为其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
(四)结合多媒体的使用,加深学生对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发展史的认知
世界经济史是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国际贸易的兴衰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中心的变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互联网和多媒体设施,通过绘制地图、播放视频等方式给学生更直接的学习体验。例如,在讲授国际贸易发展史时,通过幻灯、多媒体播放自封建社会至今,国际贸易中心从东亚至西欧再到遍布全球的变迁史,强化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国际贸易发展特点、中心的知识点记忆。
(五)组织学生进行市场情况的实地问卷调查,提高学生对国际贸易和经济社会关系的认识
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开放的、全面的问题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贵州的进出口商品特别是特色出口商品,如少数民族刺绣工艺品、磷矿石、茶叶、中药等商品的出口地理方向、出口额、主要出口商、出口价格等进行实地走访和调查,并通过小组总结、发言和评分的方式,鼓励学生达成系统完整的调查结果,加深学生对国贸和经济的认识,对其就业后乐于、敢于引领当地特色产业“走出去”产生正面影响。
(六)提供课外阅读书目,鼓励学生进行广泛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就全球通史、世界经济史、国际贸易发展史等方面的经典著作向学生进行推荐阅读,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开卷有益,了解世界历史重大事件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如明朝使者郑和七下西洋,最远曾到达非洲东海岸国家,和当地人民开展国际贸易;一战时法国和德国的冲突原因之一是两国煤钢贸易失衡;世界上最早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探索是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建立的关税同盟等。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听课积极性可明显提高。
[1]胡超.中国地方高校双语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及探讨——以国际贸易学专业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78-280.
[2]张唯实.国际贸易学精品课程讲授方法研究[J].发展,2008(4):100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