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贸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2011-04-04项义军
王 钰 项义军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就是“教—学—用”协调一致的过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会不断变化,因而教和学的模式和体系也应相应调整。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以需求为导向,以竞争为根本出发点,不断地按照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标准的要求,灵活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培养模式,以求取得较高的培养效率。
一、新形势对国际经贸人才的能力要求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与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需要高校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当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就业难,就业的毕业生往往需要经过较长一段的过渡期才能完全适应工作要求。结合新形势下对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理论分析能力
国际经贸专业虽然属于应用型经济学范畴,但是由于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所以必须具备较高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以便进行准确有效的经济决策。培养学生重视理论,学习理论的习惯,在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的国际形势进行分析和讨论,结合事实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一个完整认知过程,这是新形势下国际经贸人才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核心能力。
(二)国际交往能力
国际经贸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生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应具备高超的国际交往能力。除了培养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要扩展到非语言的文化习俗、法律观念等方面,但由于英语是世界通用语,学习英语的学生将来交往的对象不一定是英语国家,可能还包括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所以这种单纯在课堂上塑造国际交往能力的教学对师生都是挑战,比较有难度。
(三)实际业务能力
国际经贸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实际业务能力主要是指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这是工作必备的一项实际技能。不仅要求学生对整个业务环节十分熟悉,而且要求学生对每一环节的业务操作熟练。现阶段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模式比较成熟有效,一般课堂教学后都有专业的软件进行系统化模拟实训。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一人一机,分组分角色,全程进行模拟演练,效果非常好,学生就业后也对此反映较好。
(四)经营管理能力
经营管理能力是一种复合能力的综合体现,包括学生的决策能力、协调能力、配合能力、遵章守纪能力等。这种能力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外,还需要通过实践过程来让学生体会和培养。所以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校企联合,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进行培养,期限可以是1~3个月。
二、国际经贸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教学环节
在教学环节上主要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包括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国际经贸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其合理与否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国际经贸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一是与时俱进,要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来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包括开设课程和课时的分配。这就要求对主要用人单位进行跟踪反馈,定期到这些单位实地调查或发放调查问卷,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以便跟踪需求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二是要听取学生的意见,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和已经毕业的学生,对在校学习阶段的体会和意见,对于在校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多关心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分析国家的经济社会政策对专业的影响,以便作出个人的职业规划,目标明确地进行学习。三是要加强双语教学。尽量多开双语课,多用英文原版教材,从教学环节上给学生一个语言环境,让学生从进入专业学习的第一天开始,就习惯于用英语听说读写。
(二)师资力量
由于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对师资力量的整体要求是比较高的。要求教授相应课程的教师不但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达到较高的英语水平,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在现行的条件下是比较困难的,或者对教师的培养要花较大成本。所以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双师制”。校内教师主要解决学生的理论和英语水平方面的能力培养,校外的教师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对于校内教师要给他们提高学历和出国访问交流的机会。
(三)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中心
国际经贸人才是经济和管理相整合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除了一般教学环节以外,加强对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中心的建设是尤为重要的。学校要统一建立规格和水平都较高的经管实验中心,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或是课程学习整体结束后有机会进行模拟操作,这样学生就可以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将知识转化成技能,大大提升综合能力。而实践基地是校企联合的一种方式,是高校和企业对接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尝试着将学生送去“试运行”,企业也可以“尝试体验”,学生也有一个与社会对接的“缓冲区”,这是一种对学校、学生和企业都有好处的做法,各级政府应大力提倡校企联合,给企业以优惠政策,让企业接纳实习生,在可能的情况下给实习生预留一些工作岗位。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投入一些经费,与企业联合建立专门的校外实训基地。
三、培养过程与环节
对于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可以分为三阶段,即理论阶段、实训阶段和校外实践阶段。第一阶段让学生用2年时间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再用半学期结合实际需要让学生选题作论文,以考查学生理论学习的水平;第二阶段用1年时间进行各种实训,包括单证实训、创业实训等;第三阶段再用半年时间进行校外实践,让学生到实习基地去参与实际工作,提高和加强学生的适应性,以利于学生在毕业前调整好状态,做好就业准备,增加就业成功机率。
四、培养原则和导向
(一)引导学生及早进行职业规划
由于人各有别,各有所长,所以即使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职业规划也应有所区别。有的学生比较喜欢进行理论研究,应对其进行考研指导;有的学生则比较活跃,喜欢社会交往,对于这样的学生应对其进行就业指导。这项工作应从学生入学就开始,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学生的喜好和个人目标,引导学生提早进行职业规划,并分别对这两类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二)鼓励考证
国际经贸专业的从业资格证种类比较多,归口管理部门不一。应鼓励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一些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这有力于其未来的就业。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考试信息,包括什么部门组织,什么时间考试,考前要作哪些准备,考试的难度如何等;其次是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考试辅导,对于有需要的学生办考前辅导班,辅助学生通过考试。
(三)鼓励独立创业
独立创业能力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的,对于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独立创业。据调查显示,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独立创业率位居第四,仅次于英语、会计学和园林专业的学生,创业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5%。独立创业有资金、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特别是风险承受能力,所以除了鼓励学生要有创新意识,敢于面对挑战外,更重要是对学生进行风险教育,可以专门开设相应的选修课,介绍相关的风险,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
[1]项义军,张莉,张林.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9(5):159-161.
[2]王钰.《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18):258-259.
[3]邵华,张胜利.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现状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30):28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