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观语篇的交际作用
——论《纯真的目光》中touch一词的语用意义及翻译

2011-04-04

关键词:官能触觉语篇

赵 明

(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宏观语篇的交际作用
——论《纯真的目光》中touch一词的语用意义及翻译

赵 明

(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以touch为例的研究可以发现,宏观语篇上下文在翻译中的交际作用不可忽略,译者应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灵活有效地进行翻译,确保译文在作者意图、文章的主旨基调、文体风格、语用效果等方面与原文吻合一致。

语篇;交际;触觉;语用意义;翻译

《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第三单元的课文B是一篇题为“The Innocent Eye”(《纯真的目光》)的文章,作者Dorr Bothwell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轻松活泼的文笔和具体可感的实例阐述了人们通过五官官能诸如触觉(the sense of touch)和视觉(the sense of vision)的实际感知[1]87-90,通过与我们周围各种事物的接触,通过我们孩童时就具有的那种纯真的目光,仔细体验观察周围的世界,从而获取一种惊喜之感(the sense of wonder)和美的享受,达到一种极欲探索创造,极度愉悦的纯真至美的精神境界。

全文以touch,seeing,perception,creative observation,discovery,the sense of wonder,aesthetic sense等构成的逻辑语义链条为基点和主线展开议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条理分明,主题清晰,寓意深刻,余味无穷。

《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教参中的课文翻译能够注重从语义、语体、语用、文化等翻译的方方面面发挥沟通原作者和译语读者的桥梁作用,达到了翻译的交际目的。但也有个别地方美中不足,对一些细微之处的处理过于草率,未充分考虑宏观语篇的制约作用,造成部分信息传输的阻隔与丢失。本文想就此对 The Innocent Eye和其译文加以对照,就 touch一词的翻译加以探讨。本文中的例子和译文均取自以上所说的教材和教参,不再另注出处。其中个别不妥译文笔者略作改动,为整体行文流畅起见,不再特作具体修改说明。

一、文章的主旨思想和作者意图

英语中有许多强调感官官能的谚语,其中常见的有: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in the eating.(要检验布丁,就要吃一吃);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前者强调了味觉的感受,而后者则突出了视觉官能的重要作用。《中国翻译》2000年第 5期翻译练习中刊载了一篇题为“Feeling is believing”(手触为实)的文章,作者Sidney Perkowitz描述了“新崛起的触觉学高科技将使电脑空间维数新增一族,将使具有实感冲击的远程电子抚摸和远程电子接吻成为现实。”[2]触觉学将有助于人们从事各种操作,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工作、研究的各个领域,带给人们无比的刺激感受。作者在文中写道:“Even at its present crude level,however,haptics can make tangible what once could not be touched or even pictured.”(然而,尽管触觉学目前尚未成熟,但已经能够使过去无法触摸或甚至无法描绘的事物变得可以触知。)[2]强调了触觉学可使人们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功能,触觉学的发展为触知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同时,在文中作者还强调了触觉有别于其它官能的主动特性:“Most of our senses are passive.In hearing and vision,for example,the sound or light is simply received and analysed.But touch is different:we actively explore and alter reality with our hands,so the same action that gathers information can also change the world ——to model a piece of clay or press a button,for example.”(我们的大多数感觉都是被动式的。以听觉和视觉为例,我们只是简单地接受和分析声音或光线。然而,触觉则有所不同:我们用双手主动地去探索和改变现实,因此我们在采集信息时的活动同样也可以改变世界——例如用一块粘土塑模或按动某个按钮[2]。)作者认为:触觉具有有效传递情感的功能,并能确切地表明现实世界的存在。“ In providing direct contact between people,touchcarries emotional impact.And in providing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world,it is the sure sign of reality,as in‘pinch me——am I dreaming?’”(在提供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中,触觉传递情感冲击;在提供人与世界的直接接触中,触觉成为现实的确切标志,正如:“掐我一下——我是在做梦吗?”)。在《纯真的目光》中,我们同样也可以发现作者浓墨重彩于 touch这一感官官能,全文以 touch为轴心和出发点加以阐述,强调了以此为代表的感官感受的真实性和可贵性,作者认为 touch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感官官能,凡事都需要我们通过touch去亲身体验一下,正所谓“Touching is believing”。Touch带给人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和真真切切的体验。

作者在《纯真的目光》中强调 touch是创造的源泉,只有通过专注细致的亲身体验,不错过任何有价值的细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Touch同样是惊喜之源,当我们不受先入之见(preconceived ideas)之影响,通过我们的 touch而发现事物别有洞天的一面时,我们是如此的惊喜与欣慰,对世界之奇妙是如此地充满着敬畏之情。

Touch同样是我们获取艺术美感的源泉,Touch不是功利性的,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格格不入,它是深入细致的、充满美感的真正艺术体验与享受。作者认为我们只有与现实世界保持接触(keep in touch),我们的精神才能得以慰藉,我们才不至于遭受美感贫乏之苦。

总之,touch这种感官感受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所取代的,它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愉悦和难以描述的惊喜。创造性地观察我们的周围世界会使我们对生活惊叹不已。作者认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感知的大门都敞开着(We all came into this world with the doors of perception wide open)。我们真实地感知世界首先是通过 touch。作者通篇以 touch为主线,强调了touch官能的奇妙以及给我们带来的美感与惊叹。

二、作者传递touch语用含义的表现手法

在《纯真的目光》一文中,作者通过直接、隐含、同义、相关和互文五种主要表现手法体现 touch的语用含义,为其主题服务。笔者将文中体现这五种表现手法的句子或词语以及教参中的译文分别加以摘录,可以清楚地说明作者的主题思想。

1.直接含有touch的语句

作者在文中多处使用直接含有touch的语句,主题表达清晰,论述焦点突出,论述视角集中。例如:

Everything,at first,required the slow,loving touch of our tongues and our hands.(最初,每一样东西都需要我们的舌头和手去慢慢地、爱抚地触摸。)

Touch by touch we built up our store of tactile impressions,keenly sensed in minute detail.(通过一次一次地触摸,我们建立了大量细致入微的触觉印象。)

Once more we feel in touch with our world;our aesthetic sense is being fed and we are comforted.(我们再一次感到与我们的世界接触;我们的审美感正在得到满足,我们得到了慰藉。)

2.隐含touch语用含义的语句

在文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明显带有touch的句子之外,还有一些隐含touch含义的句子,其“形”不在,但“神”在。例如:

Long before we could speak,we knew the comfort of our mother’s warm body,the delightful feel of a furry toy.Smooth and rough surfaces,things cold and hot surprised and charmed us.(在我们会说话之前很久,我们就已经知道母亲温暖怀抱的舒适,毛绒玩具摸上去令人愉悦的感觉。光滑和粗糙的表面、冷和热的东西使我们惊讶,令我们着迷。)

But suppose you were asked to run the tip of your finger along the edge of the desk and count every tiny scratch?You would press your finger along the edge and move it very,very slowly.(假定有人要求你用手指丈量一下书桌的边缘,数一数每个小小的划痕呢?你就会用手指按着书桌边,非常非常缓慢地移动。)

3.与touch同义的表达法

除了多次重复touch之外,作者在文中还使用一些与 touch同义的表达法,这种衔接手法的运用较好地增强了语篇的连贯性,使主题表达更清晰。例如:tactile impression,tactile memory,feel,tactile sort of feel-seeing等。同义表达法则从另一个角度加强了touch所欲表达的含义,避免呆板滞重,使语言表达富有变化,引人入胜。

4.与touch相关的表达视觉官能的语句

作者在文中由 touch说开来去,延伸至另一感官——视觉(the sense of vision or sight)官能的描述,用眼睛去观看同样可以亲身体验感受(feel)并获得那种惊叹之喜。

Later on,this tactile sensing was transferred to our eyes,and through the sense of vision we were able to“feel”things beyond the grasp of our hands. ……The more we looked,the more lovely and surprising things appeared,until we were pervaded by that word-less thrill which is the sense of wonder.(随后,这种触觉感受被转移到我们的眼睛,我们通过视觉能够“感受到”无法触及的东西。……我们看得越多,事物看上去就越可爱,越令人惊奇,直到那种难以言表的激动即惊奇之感洋溢于我们的身心。)

The slow,concentrated way of feeling and seeing is the first step towards regaining our sense of wonder. (这种缓慢而专注的感觉和观看方式就是重新获得我们的惊喜感的第一步。)

When we see the world as design artists see it, we become especially awar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sitive and negative space.(当我们以设计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时,我们就会特别意识到正负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

Everywhere we look we see this principle in action.(不论我们看任何地方,我们都能看到这一原则在起作用。)

Touch与seeing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官官能,但在此文中,作者巧妙地将这两个表面看来毫不相关的感官官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它们的引申义是相同的,即表达亲身的体验、感受与实践。因此, seeing从另一个角度加强说明主线 touch所欲表达的主旨精神。婴儿一生下来,真实地感知世界首先是通过touch,躺在母亲的怀抱中,首先感受到母亲身体的温暖所带来的慰藉,这种触觉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转移为视觉感受,通过我们的眼睛我们能够“触摸到”(或“感受到”)(feel)我们用手或身体所无法触及的东西。在文中作者用“feel”也是一语双关,使叙述始终未脱离主线 touch。因此,无论是从人的生理感知发展的自然顺序,还是从文中作者的选词或语篇的逻辑叙述顺序而言,有关视觉官能的叙述都是为了加强 touch所表达的感知,从而服务于主题的,因此,对seeing的描述不仅不会使叙述中心分散,反而会使篇章的语义连贯性更强,逻辑联系更紧密,篇章结构更紧凑。

5.含有touch的互文表现手法

作者在文中刻意表达 touch之含义还体现在互文的表现手法上,例如:

Touch by touch we built up our store of tactile impressions,keenly sensed in minute detail.(通过一次一次地触摸,我们建立了大量细致入微的触觉印象。)

此例中的 touch by touch使我们联想到了 little by little,step by step,degree by degree等习语,都表达“逐渐地”,“慢慢地”之含义,而模仿此结构的“touch by touch”除了表达“渐渐地”这层语义之外,更多一层“一手实践和体验”之含义,这双重含义强调了感知实践的点滴积累和持续不断,因此,更形象传神,更符合其所处语篇语境的主旨精神。这一表达法的灵活运用凝炼达意,内蕴丰富,颇有韵味,表现了作者能动的语言驾驭能力、较强的语篇语境意识和语言运用的创新意识。

纵观全篇,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用明示、隐含、同义或互文的表达方式,还是通过描述与 touch有着密切联系的视觉官能,作者旨在说明:以 touch为代表的亲身体验是美感与惊喜的源泉,是发现与创造的基点,是避免先入为主、消除偏见、以体验者自身独特的姿态和方式探究周围世界、挖掘事物的真正内蕴与美质的本源。

三、语篇上下文对touch一词的语义理解与表达的制约

基于以上对作者文章的主旨基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句子的译文似有不妥之处,需做适当的调整与改进以更贴近作者的意旨。例如:

But when we allow this pressure to invade every aspect of our lives,we begin to lose touch,to have a feeling that we are missing something.……When that happens,we’ve begun to suffer from aesthetic malnutrition.(但是当我们允许这种压力侵入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时,我们就开始失去联系,开始有一种错过了什么的感觉。……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已经开始在经受美感贫乏之苦。)

在此例中,pressure指的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所带给我们的压力,它已使我们无暇进行从容愉悦的触觉类感知,我们的艺术精神和创造精神从而无法得以酣畅淋漓充分自由地表达。作者认为:“我们已经犯的常具有悲剧性后果的错误是试图以机器强加于我们的速度生活。”(The mistake we’ve made,often with tragic results,is to try to do all our living at the speed our machines have imposed upon us.)如果我们让这种压力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我们就会失去触觉感知给我们带来的一切美好的东西(lose touch),没有 touch的存在,我们就会若有所失,我们的艺术发现与创造、美感享受和生命(生活)之源则会枯竭。如象原译那样将lose touch译为“失去联系”,译文与原文比起来则显得过于突兀,语义不连贯,内涵不丰富,交际渠道不畅通,说明了译者未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用此词的真正的意旨所在。例中touch的使用绝非偶然,而是作者刻意为之,一则是为了与文中其它的 touch相呼应,与文章的主旨相承接;二则体现了作者用词的技巧,既表达实实在在的“触觉官能”,又表达与现实世界的“实际联系”这一引申含义,因此,它具有较强的双关修辞功能,能够引发较丰富的语义联想。译者应对作者的意图心神领会,着着实实地将其表层基本语义和内蕴内涵译出,不可虚化译之,因为touch在此的深刻含义非直白笼统的译语“联系”所能尽事。我们不禁要问“失去什么联系?”,“与什么失去联系?”纵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用词生动形象,可触可感,举例具体贴切,说理透彻,寓意深刻,内蕴丰富,余味无穷,而译文“失去联系”在这种语篇上下文中则显得过于抽象、突兀、宽泛、苍白,与原文的文体风格格格不入。

从微观语境上下文而言,译文“失去联系”也许无可挑剔,若从宏观语篇语境上下文的交际效果而论,译为“失去联系”显然译得不够“味”,理由是译文没有包含 touch在原文中的核心含义,没有与文中各语义逻辑要件构成和谐的有机整体。根据目前我们所分析的情况,可以说译者作为原文读者在读到本节所列的原文例句时,应该是早已深陷于作者所创造和铺垫的 touch的氛围中,即在原作者的娓娓道来中,译者应完全把握全文的主旨脉络、逻辑关系、文体风格、touch丰腴的语义内容、表述方式及由具体向抽象的语义推进等。译者作为沟通原作者与译文读者的桥梁,应在保持原文同一基调(note)的前提下,将touch语义承接下来并延展下去,即正确理解原文并准确传递给译文读者,使目的语读者也随着其译笔所勾勒的情景产生共鸣,但译者却“一反常态”,改换原有话题“touch”,而代之以“联系”论之;不用我们已经习惯熟悉、作者刻意反复运用的具体形象的“touch”,而是用一个陌生、笼统、泛化、至今文中尚未出现的“冷僻”的“联系”译之,改换了原有的语调(vein)和文体风格。因此,在原作者精心设计的主线上有所偏离,造成了论述视角、词语选用的不必要转换(shifts),产生了主题不突出、论述多中心的离散后果。“联系”这一“天外来客”着实使我们感到陌生,不太愿意接受,这样一来,拉开了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的距离,致使语际交流不太融洽,这就是“失去联系”(lose touch)译文之败笔所在。

《纯真的目光》一文的潜台词可以是:让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克服浮燥心理,抛弃功利性的偏见,以艺术家的姿态重新感知世界,重新感悟人生之真谛,重获我们的惊喜之感。在文中,作者描述了襁褓中婴儿与母亲的体触(touch),小孩子好奇爱抚地触摸(touch)周围的事物,现代生活中的压力使人们失去与周围世界的接触(touch),但如果我们不被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所左右,而是以艺术家的眼光欣赏周围世界的话,我们就会再次感到与我们现实世界的密切接触(touch),消除失落感。在文中,作者所构建的touch语义网是非常清晰的,译者对此也应尽力维系之。“lose touch”在这种篇章语境中的应用已是水到渠成之事,译者理当顺水推舟才是,在翻译中继续保持与“lose touch”的接触,而不能让touch喻体在译文中真正的丢失了。

Touch一词在文中经历了由基本具体语义向抽象引申语义的推进过程,即由“触摸”、“触觉”语义向“体验”、“接触”和“感知”语义的过渡。同时,作者也通过touch在文中的各种运用表达了人们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自然认知发展过程。译文应体现touch这种本义和引申义的双重含义,以完整地表达作者用意。Touch在文中的两处引申用法“lose touch(with our world)”和“feel in touch with our world”是紧密相连、互相呼应的,作者采用正反论证的方法说明与周围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亲身体验和实践的重要性。在词语的选择上,作者着意于一个touch上,因此,汉语译文也不可与之脱节或剥离,也应将重点落在“触”字上与之对应,比如译为“触觉”、“触知”或“接触”等。

总之,touch是本篇的灵魂,不应将其虚化为一种笼统的“联系”而译之,这样会使原文的浓郁的“原汁原味”在译文中变得索然寡味,翻译未免有简单潦草之嫌。因此,译者在处理此处 lose touch的翻译时,应以touch为主线,以整篇文章这一宏观语篇上下文作为理解和表达的基础,而不应根据词典中的词语汉译进行机械呆板的“对号入座”。在翻译时,译者应遵循与原文主旨、作者意图、文体风格“一脉相承”的原则,而不是“另起炉灶”、“另辟蹊径”。译者应使译文通篇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经纬分明,纲举目张。综上所述,以上例句中的lose touch拟在保留喻体的前提下改译为“丧失触觉感知”、“丧失触知体验”,或意译为“无法真实体验现实生活”、“无法从事生活之源的一手实践”、“丧失对生活的亲身(细致入微的)体验”或采用文内扩展式注释法译为“失去对生活的触觉感知享受和与周围世界的密切接触”等。笔者认为,以上这些翻译不够简约因而也不够理想,但这种解释性翻译尽管繁冗啰嗦,却能让原作者的“良苦用心”传达到位。

翻译总是存留诸多遗憾,形式意义的丢失往往在所难免。译者不能囿于孤立的句子仅注意微观上下文而忽视宏观语篇的交际效果,应顾全大局,注意文章的整体语用效果,使文章各部分组成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总之,从通篇的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深深地体味到作者所表达的touch之精神无处不在。因此,译者翻译时应传神达意,达到神似的翻译境界。翻译应紧扣语篇主旨,保持原文的文体风格,达到同样的文体交际效果,字斟句酌,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力求使每一关键词语都在总体语篇的框架下译得恰如其分、适情适景。

[1] 翟象俊,郑树棠,张增健.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7-90.

[2] 李鲁,李霄翔.手触为实[J].中国翻译,2000(5):71-74.

H315.9

A

1671-511X(2011)03-0113-04

2011-02-18

赵明(1957-),女,江苏泰兴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翻译理论。

猜你喜欢

官能触觉语篇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食的触觉
触觉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
针对视障者的触觉图形呈现及其设计实现研究
低迁移性双官能度光引发剂的合成及光聚合性能研究
封闭多官能异氰酸酯交联发泡剂的研制及PA6发泡成型初探
羧基官能化己内酯的合成
利用Yamamoto偶联反应合成碱基官能化的共轭聚合物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