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新授课导入的实践性探索

2011-04-04汤育红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8期
关键词:文物学生

● 汤育红

历史新授课导入的实践性探索

● 汤育红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新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否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好的导入对一堂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生活化的导入。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还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倍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在讲授《经济全球化》时生活化的导入,导入新课可以这样:皮尔瑞纳先生的一天。住在美国东部的皮尔瑞纳先生一天的生活。早晨,他是被索尼闹钟叫醒的。半导体广播的是中东危机。他考虑这是否会引起汽油涨价,是应该买辆德国的小汽车呢,还是买辆日本的。进入浴室时,他有些犹豫:是用荷兰的电须刀,还是用英国的。太太建议他需要将房子扩展,但是木材在涨价,因为政府迫使加拿大提高出口到美国木材的价格。当他下楼喝橘子汁(巴西生产的)时,门铃响了,保姆米瑞纳(墨西哥人)来打扫卫生。早餐是使用法国制造的咖啡壶、加拿大输送的天然气烧煮来自印度尼西亚、巴西、哥伦比亚的混合咖啡,还有瑞士生产的饼和面包,夹着比利时生产的草莓酱。老师提问:根据这段材料,你认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什么?

记得北京十一中学赵文龙老师在讲授《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是这样导入的,老师:同学们,俗语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可口的饭菜滋养着我们的身体。当你坐在餐桌前端起饭碗的时候,你想过没有,雪白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稻谷,农业,农民的辛劳。老师: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就与如何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密切相关。而这样的导入,贴近了学生日常生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的去了解和接受知识。

我在讲授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成果时,导入了嫦娥一号、神州飞船、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08年奥运会等日常知识,告诉学生昨天的事情都将成为我们今天的历史,历史离我们并不远,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这样用学生耳熟能详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音像、图画、故事作为导入新课的切入点,往往能一下子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去学习新课,积极主动的去接受知识,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诗歌、对联、歌曲导入法。采用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导入,既可以给学生美的视听感受,提高学生文学艺术修养,又营造了适合当时的历史氛围,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中来。

如在讲“古代手工业”时(课前2分钟播放音乐《青花瓷》,上课铃响,音乐停)同学们,让我们伴随着这首优美的《青花瓷》,走近今天的“鉴宝大会”。在讲授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时,可以是这样的:先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悲凉的旋律、凄惨的歌词,深深感染了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教学中了。在讲“改革开放”,可通过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好日子》等导入,讲“我国的民族政策”,可播放《爱我中华》等。讲“鸦片战争”,可出示《炮子谣》、《口子谣》,讲甲午中日战争,可引用丘逢甲的诗《春愁》导入。在讲《祖国统一大业》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湾浅浅的海峡,阻隔了祖国的大陆和台湾,让多少骨肉同胞隔海相望,泣涕涟涟。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表现了祝愿祖国和平统一,祝福骨肉同胞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然后请一名普通话讲得标准的同学声情并茂朗诵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哭!葬我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望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然后我告诉学生我国政府和三代领导集体的主要领导人非常重视和关心祖国统一大业,并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这样,同学们沉浸在浓浓的思乡情、渴望祖国统一和民族富强的感情中,这种导入引人入胜,为教学的顺利进行作了很好的铺垫。

热点话题导入法。学生对社会上的热点话题饶有兴趣,喜欢谈论,教师以此为导语,能立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师先在大屏幕上打出圆明园兔首、鼠首像,指出这是我国的两件文物,问学生“这是两件什么文物?名字叫什么?”学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这两件文物上来,有的学生回答“这是圆明园兔首、鼠首像,”接着教师说“圆明园,这个承载了中国人太多悲情和感伤的地方,由于来自园内的这两件文物于2009年2月在异国被拍卖,而再度成为国内舆论关注的焦点。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兔、鼠首,中国81名律师组成追索文物律师团,向法国法院递交了禁止拍卖的请求,但遭驳回。拍卖照旧举行,中标者为来自厦门的蔡铭超先生,他以总计3149万欧元的价格在法国巴黎拍下。但他表示:‘我不会付款。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站出来,我只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虽然拍下鼠兔首的是来自中国的收藏家,‘不付款’意味着两件流失海外文物的变相流拍,但这并不意味着流失在海外的文物就将回到国内,其命运仍让人关注。”学生这时个个义愤填膺,议论纷纷,表示“应依法索回文物,”教师话题一转“那么,圆明园这些文物是怎么流落到异国他乡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这样激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动力,整堂课就在情绪激愤、热情高涨的氛围下进行的,效果可想而知。

多媒体导入法。课堂导入通过恰当的多媒体手段实现,其效果有时是其它手段所无法代替的。特别是利用音像资料多媒体配合教学,可以生动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直接”感受到当时的氛围。历史影片和图像资料很多,可以根据课的需要适当剪辑、选取。如在《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一节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国歌及《开国大典》的片段。无需太多语言已经把学生带回了六十多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让他们身临其境,并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故事导入法。《百家讲坛》家喻户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把历史事件故事化,用讲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故事对所有人包括学生总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历史这门学科本身就有很强的故事性。在课堂中,利用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可以吸引学生兴致勃勃地融进课文的学习。比如李世民,武则天,赵匡胤,范仲淹,王安石,这些常见的历史名人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历史著作来阅读。又如讲《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这一节内容枯燥并且学生对此了解得很少。导课时我讲了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是怎样把传说变成史实的故事:“谢里曼七岁时,爸爸送给他的生日礼物《荷马史诗》连环画,他不仅被故事吸引住,而且坚信这些传说在历史上真实地发生过。后来他根据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和《荷马史诗》的有关记载进行考古发掘,终于发现了特洛伊城,随后他又发现了迈锡尼城的存在。到20世纪初英国人又发掘出米诺斯宫,爱琴文明才整个被证实它的真实性。而在19世纪以前人们对于爱琴文明的了解只能根据一些神话传说和《荷马史诗》的记载,并无确切的实物证据。正是由于谢里曼的不懈探寻才把传说变成史实的。”这样导课既激起了学生对爱琴文明的向往,又培养了学生对理想对事业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可谓一举两得。

角色导入。角色导入就是在课堂导入中,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从而消除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恐惧感,激起学习的兴趣。在讲《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如果你们是当时的航海家,要具备什么条件,你们才会出航呢?”话音刚落,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起来,同学们对当航海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整节课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

当然,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直接的导入、复习的导入、问题的导入,文化常识的导入(利用自己学科知识的优越性,向学生讲授历史文化知识)游戏导入、谜语导入等等。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精心设计,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汤育红/山东省潍坊一中

(责任编辑:刘 明)

猜你喜欢

文物学生
历史上最有趣的五件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快把我哥带走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