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与对策思考
2011-04-03陈华彬
陈华彬
(中共宣城市委党校,安徽 宣城 242000)
截至2009年底,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技能或技能单一、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就业面临着特殊困难。[1]当前,突出抓好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农民工就业的重大措施,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意义。
一、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实意义
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回了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为地方经济大发展注入勃勃生机和持久活力,极大地拓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渠道,成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的渠道
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多属劳动密集型、技术要求不高的产业,如食品、制衣、鞋业、家具、电子等。企业所雇佣的工人,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半数以上是返乡的农民工。这就满足了返乡农民工随着年龄增长所产生的家庭团聚,照顾老小的实际需要,延续了他们作为产业工人的生命。同时也吸收了部分既难以外出打工、在当地也缺乏非农就业机会的农民就业,为他们提供了低门槛、灵活多样的就业机会,为农民的就业和增收开辟了新的路子。据统计,安徽省宿州市常年外出的农民工达 130多万人。早在 2005 年,宿州便兴起了一股农民工返乡创业潮,如今这批返乡农民工在创办的企业已达 1500 余家,占现有农村企业的70%以上,并且吸收了一批返乡农民工在当地就业。2006 年 3 月,在外打工 10 余年的支河乡农民赵洪汉回到赵台村办起了食品厂,专门生产以面粉为原料的素食羊肉串,当年该食品厂产值就达到3000万元,用工 600 人。2007年1月,路具存和亲友共同创办了佳乐食品厂,同样生产素食羊肉串,当年销售收入达到750 万元,用工 220 人。在这些返乡创业者的带动下,支河乡生产素食羊肉串的大小食品企业已达 19家,与之配套的彩印厂、纸箱厂、竹签厂等 8 家企业也随之创办起来。截至2009年底,宿州市共有4120名农民工返乡创办各类经济实体2411个,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46917人,年创产值25.7亿元。[2]如果说农民工外出务工是加法效应,所带来的仅仅是自己家庭收入的增加,那么,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仅带来个人收入的增加,而且为当地提供了一些非农就业机会,是乘法效应。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汇聚了县域经济发展要素
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了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地区集中和就地优化配置,容易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集群,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安徽省宿州市为例,该市支河乡小食品加工集群年产值2亿多元,顺河乡板材加工集群聚集200多家企业,朱仙庄镇纺织业集群拥有30多家企业,符离镇返乡农民工发起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已建立1个万亩大豆基地、3个农副产品收购网点。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已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快了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
返乡创业农民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发展农产品的规模养殖、种植、加工、流通服务,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将小农户与大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进行有效的对接,这既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较大的投资发展空间和盈利空间,推动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实体的发展,加快了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群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
当前,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一些长期存在的制约因素尚未消除,从创业项目的角度来看,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创业项目外部环境有待优化
有些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利益冲突,甚至出现在企业做起来之后,各部门纷至沓来分羹的现象。更有甚者,在当前加强监管的旗号下,工商、质监、卫生防疫、环保等部门的行政性收费项目越来越多,企业税费和罚款负担偏重。与生产无关的、干扰式的检查给企业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整体创业环境需要大幅度改进。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些实质性的问题,不从返乡创业农民工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对策,一系列服务于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政策措施就得不到落实。
(二)创业项目可行性研究不充分
为避免盲目投资,在决定创业项目是否应该立项之前,需要对项目的背景、意义、目标、投资额度、融资措施、投资效益,以及项目的社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对项目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可行性进行研究。农民工受自身知识和管理经验等因素制约,对市场信息缺乏足够的了解,缺乏来自政府积极有效的产业引导、项目指导,决策与判断不切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投资现象。另外,许多农民工看到别人创业赚钱后,受求富欲望的驱使,盲目跟进,企业规模小、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一旦当地市场饱和,销路出现困难,发展资金难以解决,只能“关门大吉”,导致项目破产。
(三)创业项目面临土地瓶颈制约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农民工返乡创业遇到了用地指标少、出让价格高的问题,大多数地方已由过去“捡到篮子都是菜”的招商引资阶段步入到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状况的产业链招商阶段。开发区或工业集中区进入门槛较高,只允许规模大、和本地产业配套的项目进入,而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往往被排除在外。即使有可使用的土地指标,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也需要每亩五万元以上的出让价格。中西部县域经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企业占用的非农建设用地比例很小,许多地方现在刚刚步入工业化的起步期,就遇到了土地瓶颈制约,直接影响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四)创业项目管理方式落后
经营管理方式落后是农村个体、私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返乡创业农民工虽然有创业热情、市场观念,能找到发展方向,但是农民工在城市务工从事的都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能够走上管理岗位、积累一定管理经验的只有少数人,另外,返乡创业农民工多数文化素质不高、管理水平有限,且缺乏权力约束机制,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他们都是以个人的权威和经验进行决策,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创业项目融资渠道狭窄
对农民工创业来说,融资难是个突出问题。根据安徽省宿州市政协调研发现,虽然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相继出台一些融资担保政策,但是资金量太小,而且操作起来很不方便。如有一户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竟借用100个身份证,才贷出资金100万元。他们更多的是通过向亲友借债,根据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约定归还日期。很多返乡创业农民工不愿意去贷款,一方面是因为金融机构“嫌贫爱富”,对经营效益好的企业主动上门营销贷款,而返乡农民工创业初期由于缺少银行贷款所要的抵押物,因而就贷不到款;另一方面担心贷款利息过重会增加投资风险。更大的问题还在思想观念上,通常认为能够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都是在外赚了大钱的人,所以,对他们的融资困难体会不深,关心不够,融资创新步伐不大。
三、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思考
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尚处于自发、起步阶段,创业不易,持续发展更难。创业中遇到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返乡农民工的出路。亟须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宣传并落实相关政策,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一)加快行政职能转变,营造优质服务环境
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公平对待各类市场主体;不得有任何歧视行为,树立文明、效率、公正的执法形象,维护和完善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特别是严格土地、工商、环保、安全生产等审批手续,严厉打击假公济私、中饱私囊等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为此,要实施至少等同于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领域之外,所有的行业与领域都应当向返乡创业农民工放开,把一切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都调动起来,放手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活力竞相迸发,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
(二)加快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
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是“农民工创业的平台,企业成长的孵化器,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蓄水池,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推进器”。农民工创业园的建设,通过创业解决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为土地的集中和流转提供了可能;而经历市场经济洗礼、掌握现代知识技能、携带资金技术项目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则成为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据统计,至2009年6月底,安徽省首批103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全部建成,其中97个已投入使用,引进创业项目1500个,带动4.2万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第二批150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已于2009年4月开始申报,到2010年底,全省争取建成300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这些农民工创业园虽然建成时间不长,但在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发展园区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中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破除项目用地制约
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在执行国家严格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基础上,因地制宜,妥善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难问题。一是在符合城乡规划、村容、安全、环保、卫生、消防等要求的前提下,返乡创业农民工兴办的小型加工项目,经镇村同意,允许在宅基地范围内搭建简易生产用房,供电、供水等部门应给予支持。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充分利用小城镇和乡村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包括闲置土地,厂房和调整合并的机构、学校用地,村镇边角地,各地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等,满足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用地要求。
(四)建立健全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服务体系
加强以提高农民工创业素质和能力为中心的培训,首先要开展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训,包括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工创业者的心理素质和对市场变化的心理应变能力;其次要开展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包括创业所需要的财务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及创业所必需的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综合性能力。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注意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市场调查相结合,模拟创业实践等方式开展。[3]另外,培训可以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培训为主,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岗位规范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实训,突出操作训练,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实行分类补贴,农民工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可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五)创新金融服务,夯实项目融资平台
农民工返乡创业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生产技术更加成熟后,到了扩大再生产的阶段,金融机构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加农村有效信贷供给,提供额度适中但期限长、利息低、覆盖面广的贷款,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各级政府还应加大担保机构的投入,提升担保能力,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担保基金”,对金融和信用担保机构给予相应的风险补助,同时要帮助企业加强信用建设,逐步提高农民工创业者自身造血功能。各地还可以从支持工业发展的资金中划拨专款,设立“农民工创业奖励基金”,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实行以奖代补。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农民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有利的政策,探索有效的途径,找准有效的对策,采取切实措施消除农民工创业的种种障碍,创造有利的创业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帮助他们摆脱创业困境,为返乡农民工搭建创业平台,使其在推动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5-26.
[2] 常伟.返乡创业潮起潮落[J].农村工作通讯,2009(4):33-34.